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国际工程承包与管理实践:第五章合同形式与类型》英汉翻译报告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Perspective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Report of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Chapter Five Contract Forms and Types”
DOI: 10.12677/ml.2024.127560, PDF, HTML, XML, 下载: 6  浏览: 10 
作者: 郭洪基: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方法翻译策略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ranslation Method Translation Strategy
摘要: 本报告介绍了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国际工程承包与管理实践:第五章合同形式与类型》的英汉翻译过程。首先,报告介绍了材料来源及其意义,以及翻译目的。其次,报告详细描述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和译后校对。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如多义词处理、长难句翻译和名词结构转换。通过本报告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在国际工程合同翻译中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应对翻译过程中的难点。
Abstract: This report presents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process of Chapter Five, “Contract Forms and Types,” from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Firstly, it introduces the sources of material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along with the translation objectives. Secondly, the report elaborates o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cluding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translation proper, and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Lastly, it showcases challeng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ir resolutions through case analyses, such as handling polysemous words, translating complex sentences, and converting nominal structures. Through this report, readers can gain insights into methods and techniques used in translating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tracts, as well as how to address challeng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文章引用:郭洪基.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国际工程承包与管理实践:第五章合同形式与类型》英汉翻译报告[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312-31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560

1. 介绍

本文所选翻译文本摘自书籍《国际工程承包与管理实践》,该书主要由戴若愚撰写,总结了作者多年在国际工程管理中运用英语的实践经验。它提供了国际工程管理中语言使用的第一手例证,摘录并改编了与国际工程承包管理相关的外文著作和文献,并以国际工程承包工作程序和合同管理为重点编撰了教材。本文将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本文本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1.1. 源文介绍

本材料摘自《国际工程承包与管理实用英语》第五章“合同的类型与形式”。该章主要介绍了各种合同类型和形式,有效建筑合同的基本要素,以及选择合同形式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2. 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1.2.1. 报告的目的

提升翻译技能:通过实际的翻译练习,旨在提高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使翻译更加准确流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翻译过程涉及对原文的反复阅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以更好地传达预期的意思。加强对工程合同的理解:鉴于工程合同的多样性和专业性,翻译者旨在通过翻译实践加强他们对相关工程合同类型的了解。

1.2.2. 报告的意义

提升个人沟通和翻译能力:翻译实践有助于译者更有效地掌握中文和英文,提高翻译技能,从而实现更准确流畅的翻译。它还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更好的沟通和理解。传播工程合同知识:通过翻译与工程合同相关的内容,旨在传播国际合同的意识和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在翻译此文本之前,作者已经学习了与合同翻译相关的专业知识,初步了解了适用于合同翻译的考虑因素和翻译方法。然而,对于作者来说,国际工程项目领域的合同代表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鉴于文本涉及到大量专业术语,要求翻译者具备高水平的行业知识,并且存在着赋予全新含义的基础术语,作者意识到了寻找平行文本的必要性。在正式翻译过程之前,作者积极与实习公司沟通,获取了一些国际工程合同的中文版本。通过这样做,作者对中国工程合同的逻辑结构和语言特点有了充分的了解,如附录所示。此外,作者在图书馆进行了深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以协助论文的撰写。主要参考文献是《国际工程合同英文翻译理论》。此外,作者使用了中文关键词如“国际工程合同翻译”或英文关键词如“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tract translation”在各种浏览器中进行搜索,以寻找平行文本。这一检索过程产生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翻译材料,有助于深入理解领域特定知识。这些国际工程合同的平行文本充分展示了翻译质量标准的要求。作者深入研究了相关翻译的翻译方法,旨在拓宽专业知识范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深刻理解语言风格和合同翻译的详细要求,确保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翻译工具的选择

翻译过程中,作者首先将出现在文本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术语和表达与其进行比较和咨询,力求找到最适合传达原始内容的方式。主要使用的工具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作者指出:“使用电子工具可以帮助译者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相关文本,使他们熟悉相应的表达和语言风格,从而提高翻译输出的质量。”因此,使用电子工具也是必要的。同时,还利用了CNKI翻译助手、维基百科、有道词典等在线翻译资源。其次,作者查阅了在线翻译理论介绍,掌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段落结构,并查阅了其中出现的一些术语。最后,作者阅读了相关理论著作,包括尤金·A·奈达的《语言、文化与翻译》、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教程》、莫娜·贝克的In Other Words、刘宓庆的《当代翻译理论新编》、连树能的《英汉比较研究》等。除了上述工具外,译者还使用Déjà Vu X3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以更好地处理和翻译文本。

2.2. 译中

2.2.1. 翻译困难

工程文本是指与工程领域相关的各种文本,具有反映工程领域专业性和特定性的独特特征。以下是工程文本的一些特点:

专业术语:工程文本通常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和行业特定术语,对理解内容和执行相关任务至关重要。技术性:工程文本通常涉及技术和科学领域的知识,因此具有高度技术性。读者需要一定水平的专业知识才能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内容。标准化和准确性:工程文本要求精确无误,因为错误可能导致项目失败或安全问题。因此,此类文本受到高度标准化和准确性要求的约束。工程法规和标准:工程文本通常涉及相关法规和标准,因为遵守规范和法规对确保项目成功和安全至关重要。合同和协议:工程文本可能包括合同、协议和法律文件,概述了所有相关方的权利和责任,对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和可行性至关重要。跨学科性:工程文本通常涵盖多个学科,如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要求读者具有跨学科知识。法律术语:工程合同通常包含大量法律术语和对法规的引用。译者需要确保在目标语言中准确使用法律术语,以维护合同的法律效力。专业技术术语:工程合同经常涉及特定领域的技术术语,要求译者具有相关的技术知识。不正确的技术翻译可能导致误解或合同执行中的问题。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某些合同条款可能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调整,以与目标文化和法律体系保持一致。译者必须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并做出适当调整。合同结构:工程合同通常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条款之间的逻辑关系。译者需要确保在翻译过程中合同结构的一致性和逻辑连贯性。语言精确性:工程合同要求在表达上高度精确,以避免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歧义或纠纷。译者必须准确传达原始意思,特别是涉及义务和责任方面。法律格式和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同可能具有不同的格式和法律要求。译者需要了解并遵守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格式和要求。

保密性:工程合同可能包含商业敏感信息。译者必须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文件的保密性,以防止信息泄露。及时性:工程合同通常有明确的时间表和截止日期。译者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翻译,以确保合同的及时执行。

2.2.2. 翻译理论的准备

考虑到合同文本的正式性和规范性质,从法律角度来看,其内容对签署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因此,在翻译前的准备阶段,作者勤奋地研究了西方翻译理论,特别受到经典的“等值理论”的影响。这一理论成为开展翻译工作的指导原则。在翻译前的准备阶段,作者在“等值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和思考了国际合同翻译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深入了解了“等值理论”的演变历史和翻译特点。自20世纪中期以来,翻译研究中的“等值理论”引起了广泛关注。诺曼·雅各布森指出,“跨语言单位的完全等值通常不存在”,因为存在众多的语际差异。与此同时,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等值”翻译理论和“交际等值”翻译理论。随后,著名的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在他的著作《探索翻译科学》中介绍了经典的“动态等值”理论,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1]。在“等值理论”的初期发展中,奈达受到阿夫拉姆·诺姆·乔姆斯基的影响,他表示,“对原文的忠实和在翻译中表达流畅的能力创造了读者对等值的感知的充分条件”[2]。在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奈达建议,为了确保翻译的可理解性,译者可以适当改变原始形式,使“翻译读者和原始读者接收到的信息量相等”。在理论发展的成熟阶段,奈达将等值理论与现代符号学研究的结果结合起来,强调翻译的核心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这改变了译者对文本翻译的长期态度[3]。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静态翻译分析,为中国翻译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动态理论,这是翻译史上的一大进步[4]。奈达认为翻译需要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和文体两方面达到再现源语信息的目的[5]。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当旨在实现功能对等,而不是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僵硬的逐字对应。奈达(Nida)提出了一条不同于严格逐字对等的翻译路径[6]。奈达对“动态对等”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动态对等是根据目标语言中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与源语言中的信息接受者的反应相同的程度来定义的[7]。20世纪60年代,奈达在他的著作《走向翻译的科学》中首次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并强调了后者。在后来的出版物中,动态对等被明确定义为“目标读者对翻译信息的反应与原始读者对原始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8]。张璐欣[9]在其翻译报告中引用道。

在“等值理论”的丰富过程中,最著名的理论是“动态等值”理论,主要涵盖词汇、句法、话语和风格等方面的等值[1]。在上述对“等值理论”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在翻译国际工程合同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动态等值”理论的四个方面。这包括在翻译前阶段深入把握原文的文体特点,理解不同语言风格中呈现的交际目的,洞察两国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以及清晰理解中国读者对英文原文的信息检索目的。这种方法旨在实现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信息等值,产生真正的“信息等值”翻译。

2.3. 译后校对

完成翻译后,需要进一步对翻译文本进行细化和修改。同行评审、行业内专家审查以及同行之间的相互审查都是必不可少的。随后,译者将组织和分析翻译中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在翻译后阶段检查术语的一致性也至关重要。

3. 案例分析

3.1. 多义词

Example 1:

SL: The parties must have exercised their own free will, without force or pressure.

TL各方必须在没有强迫或压力的情况下,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

Analysis“Exercise”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词,其具体意义取决于上下文。常用的意思是“锻炼/运动”(exercise or physical activity)。然而,在原文中这个意思并不合适。为了实现更好的翻译,译者通过查字典了解到这个词还有“行使权力”的含义。基于这一理解,译者重新组织了翻译的顺序,改进译文。

Example 2:

SL: The contractor must complete the construction.

TL每一方必须具有缔结合同的法律能力。

Analysis在翻译这段文字时,考虑到“complete”一词的含义,如果直接翻译为“完成”,结合这段文字的特定特征,翻译者在查阅字典后选择了一种替代的表达,将其翻译为“缔结”。这种处理旨在使翻译更好地与文字的性质相符。

3.2. 长难句

Example 3:

SL: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general contract is a lump sum agreement in which the employer and general contractor agree to a fixed amount to be paid to the contractor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tire contract work.

TL最常见的一般合同形式是总价合同,雇主和总承包商同意支付给承包商固定金额以执行整个合同工程。

Analysis一些文本采用直译的方法,意味着原文逐字翻译,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例如,“The most common form of general contract is a lump sum agreement”被逐字翻译为“最常见的一般合同形式是总价合同。”同义词替换:在翻译中使用同义词替换以确保翻译后的文本在上下文中具有类似的含义。例如,“general contractor”被翻译为“总承包商”,保留了原义。表达调整: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对某些表达进行调整,以确保翻译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例如,“to be paid to the contractor”被翻译为“支付给承包商”,这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Example 4:

SL: This type of contract is classified as unit price contract because the unit rates tendered by the contractor for individual items are fixed, although it does not give a fixed total sum as the quantities are measured and extended on an actual basis.

TL这种合同类型被分类为单价合同,因为承包商为单个项目拟定的单位费率是固定的,尽管它不给出固定的总金额,因为数量是按实际基础测量和估算的。

Analysis: Literal Translation: In many instances, translators employ a literal translation approach, directly translating the expression in the English original text into Chinese. For example, “unit price contract” is translated as “单价合同”, and “unit rates tendered by the contractor” is translated as“承包商拟定的单位费率”。

直译:在许多情况下,译者直接将英文原文中的表达直译为中文。例如,“unit price contract”被翻译为“单价合同”,而“unit rates tendered by the contractor”被翻译为“承包商拟定的单位费率”。解释性翻译:在某些地方,翻译员提供英文原文的解释性翻译,以确保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内容。例如,“although it does not give a fixed total sum”被翻译为“尽管它不给出固定的总金额”,强调了通过解释性翻译来突显总合同金额的不确定性。结构调整:译者调整英文原文的句子结构,使翻译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例如,英文原文中的“fixed, although”被调整为中文翻译中的“固定的,尽管”,使句子更加流畅。

适当添加或删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中文表达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添加或删除。例如,“as the quantities are measured and extended on an actual basis”被翻译为“因为数量是按实际基础测量和估算的”,根据需要添加解释性信息。

3.3. 名词结构

Example 5:

SL: These data, together with contractual, pricing, general and special requirements such as the scope of drawings to be submitted with the tender and those submissions required during the currency of the contract as well as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should be presented for review by the engineer, are stated in the tender documents.

TL这些数据与合同、定价、一般和特殊要求(例如在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应提交的概要图范围以及在合同期间需要提交的文件,以及它们应该如何由工程师审核)一同载明在招标文件中。

Analysis将原文中的动词短语“together with”转换为名词结构“与”,以实现各种项目之间更大的平行性。将原文中的形容词短语“to be submitted with the tender”转换为名词结构“应提交的概要图范围”,强调要提交的内容。合同期间需要提交的文件:将原文中的副词短语“during the currency of the contract”转换为名词结构“在合同期间需要提交的文件”,指明提交的时间范围。由工程师审核:将原文中的动词短语“to be presented for review by the engineer”转换为名词结构“由工程师审核”,突出审核实体。

4. 总结

本次翻译实践中,作者深入了解整个翻译过程以及翻译质量标准。高质量的翻译考察了译者的综合能力。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翻译原文的具体含义,还需要具备其他能力。首先,译者需要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技能,了解如何使用双语搜索工具并区分特定查询的目标。其次,译者需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在特定领域,掌握中英文专业术语的解释,并把握整个文本材料的属性和风格。第三,译者应不断学习和实践,以提升翻译技能。译者不应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应拓宽视野,灵活运用解决各种翻译挑战的策略,整合和优化这些策略,从而提高翻译效率。第四,译者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强烈的包容性和对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充分了解,以避免由语言错误导致的文化误解或国际争端。第五,译者需要强烈的合作意识,因为翻译任务是涉及团队合作的集体行动,从翻译前的准备到翻译过程中的中间阶段,包括翻译、相互审查和最终审查。第六,译者应优先考虑后期编辑的重要性。如果选择机器翻译,译者必须通过评估选择具有高准确度、流畅度和可理解性评分的翻译软件,为后期编辑活动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翻译文本,旨在节省时间并提高效率。然而,译者应意识到,虽然机器翻译可以提高翻译效率并降低翻译成本,但它无法生成全面的翻译。特别是在面对语义丰富的文学文本或逻辑严谨的技术文本时,机器翻译仍然无法完全符合尼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导致表达不足的现象。因此,后期编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当今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中,译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知识和技能,积累翻译经验,完全根据文本内容和逻辑关系进行后期编辑,专注于探索解决翻译挑战的不同策略,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 Nida, E.A. (200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Nida, E.A. (1986)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Languag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谢盛良. 二十世纪翻译对等理论研究略论[J]. 长江丛刊, 2020(14): 56-57.
[4] 李翠翠. 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J]. 北方文学, 2011(7): 143.
[5] 贾云洁.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22, 13(7): 132-134.
[6] Munday, J. (2010)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Routledge.
[7] Nida, E.A. (2003)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8] Nida, E.A. and Charles, R.T. (200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9] 张璐欣.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工程科技类文本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 2023.
https://link.cnki.net/doi/10.27398/d.cnki.gxalu.2023.000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