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聚英》治疗儿科疾病用穴规律探析
Analysis of Acupoint Selection Rules for Pediatrics Disease Treatment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Juying
DOI: 10.12677/tcm.2024.137233, PDF, HTML, XML, 下载: 4  浏览: 7 
作者: 崔萍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程为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针灸聚英》儿科疾病用穴规律文献研究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Juying Paediatric Diseases Rules of Acupoint Selection Literature Research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聚英》中针灸治疗儿科疾病的用穴规律。方法:人工查阅《针灸聚英》中有关针灸治疗儿科疾病的内容,选取其中主治与儿科疾病有关的腧穴,及儿科疾病针灸治疗的处方与医案条文,整理后纳入Excel软件。对纳入文献中所用腧穴的使用频次、腧穴归经、腧穴分布部位、特定穴属性、处方穴位数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条文87条,涉及85个不同的穴位(经穴80个,非经穴5个),用穴总频次为151次,共涉及14条经脉,10种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百会穴;常用督脉、任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选穴以下肢分布最多;特定穴中以五输穴、交会穴和原穴最常使用;处方选穴数目以单穴最多。结论:《针灸聚英》中治疗儿科疾病重视百会穴的应用,多取督脉、任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注重远部选穴,多使用五输穴、交会穴与原穴,选穴精简,且重视灸法的应用,为临床治疗儿科疾病提供了思路与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rul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diseases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Juying. Methods: The content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diseases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Juying were checked manually, and the acupoints related to pediatric diseases and the prescriptions and medical record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diseases were selected and incorporated into Excel softwar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frequency of acupoint use, acupoint meridian tropism, acupoint distribution, specific acupoint attributes and prescription acupoint number included in the literature. Results: A total of 87 qualified articles were included, involving 85 different acupoints (80 meridian points, 5 non-meridian points), with a total frequency of 151 points, involving 14 meridians and 10 specific point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acupoint is Baihui point. Acupoints are commonly used in the Du pulse, Ren pulse and Zutaiyang Bladder Meridian. The distribution of points in lower limbs is the most. Among the specific points, Wushu acupoint, Jiaohui acupoint and original acupoint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he number of selected points was the highest in single points.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Juying pays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Baihui po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diseases, takes more acupoints of Du pulse, Ren pulse and Zutaiyang Bladder Meridian, pays atten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far points, uses Wushu acupoint, Jiaohui acupoint and original acupoint frequently, selects acupoints tersel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application of moxibustion method, which provides ideas and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ediatric diseases.
文章引用:崔萍萍, 程为平. 《针灸聚英》治疗儿科疾病用穴规律探析[J]. 中医学, 2024, 13(7): 1521-1529.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4.137233

1. 引言

《针灸聚英》[1]为明代医家高武所著,该书刊行于嘉靖己丑年(公元1529年),集辑明以前各家针灸学说及医理、歌赋等内容,并结合高武自身见解,求同存异,内容广博。该书中记载了内、外、妇、儿、五官等疾病一百余种[2],其中所涉及的儿科病症多达三十余个,包括乳蛾、口疮、疳证、积滞、吐泻、夜啼、惊风、癫痫、抽动障碍、黄疸、遗尿等多个系统的儿科常见疾病,为临床针灸治疗儿科疾病提供了重要参考。《颅囟经》有言:“孩子三岁以内,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温病条辨·介儿难》云:“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小儿属“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之体。生理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上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生机蓬勃,易于康复[3]。明代医家万全总结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肺常不足,卫气不充,则易受外邪侵袭,而见发热、咳喘等;脾常不足,则易内伤饮食,而生吐泻、疳积之类;心肝有余,肾常虚,则水火不济,心阳易亢,症见夜啼、口疮等;水不涵木,肝阳易亢,甚则阳亢风动,而生惊风,痉痫诸证;肾气肾精不足,还可见五迟五软、遗尿等诸证。正如《景岳全书·小儿则》总结:“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以至惊风吐泻,及寒热疳痫之类”。现对《针灸聚英》中针灸治疗儿科疾病的用穴规律作以下简要总结分析。

2. 资料与方法

2.1. 检索方法

手动查阅《针灸聚英》中有关儿科疾病的所有内容,选取其中有关针灸治疗儿科疾病的条文作为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主治范围含有儿科疾病的腧穴条文;针灸治疗儿科疾病的处方与医案。

2.3. 排除标准

具体用穴描述不清,根据《中国针灸穴位通鉴》[4]无法考证的穴位。如《针灸聚英·卷四》中《神应经》腧穴证治歌小儿分部中所述“鸡痫足诸阳三壮”中的“足诸阳”,以及“假如犬痫两手心,足太阳与肋户寻”中的“肋户”。

2.4. 数据规范化

十四经腧穴名称参考《中国针灸穴位通鉴》进行规范。如“鼻柱直发际宛宛中”、“鼻上发际”为“神庭”穴;“后顶上旋毛中”为“百会”穴;“耳后青脉络”为“瘛脉”穴;“尾翠骨上三寸陷中”为“腰俞”穴;“龟尾”为“长强”穴;“脐中”、“脐穴”为“神阙”穴;“九椎节下间”为“筋缩”穴;“两手心”为“劳宫”穴;“足太阳”为“申脉”穴;“绝骨”为“悬钟”穴;“十一椎下两旁各相去一寸五分”为“脾俞”穴等。非十四经腧穴(以下简称非经穴)名称及归类参考《中国针灸穴位通鉴》进行规范。如“脐下二寸三寸动脉中”为非经穴“关元与石门之间”;“肚脐四边各半寸”为足少阴肾经中的“肓俞”穴与非经穴“脐上下”;“手拇指甲后一寸”为非经穴“大指甲后”等。

2.5. 数据统计

共得出符合条件的文献87条,其中《针灸聚英·卷一》内主治范围含有儿科疾病的腧穴条文36条;《针灸聚英·卷二》内针灸治疗儿科疾病的处方18条、医案1条,《针灸聚英·卷四》内治疗儿科疾病的针灸处方歌诀32条。将上述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后,录入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

通过对上述有关针灸治疗儿科疾病的条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在《针灸聚英》中记载能够治疗儿科疾病的穴位共85个(经穴80个,非经穴5个),用穴总频次为151次。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百会穴,达到11次,使用频率为7.3%,其次为合谷穴6次(4.0%)、昆仑穴5次(3.3%)、神阙穴5次(3.3%)、长强穴4次(2.6%)、鸠尾穴4次(2.6%),见表1

Table 1. Frequency analysis of the use of selected acupuncture points for pediatric diseases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Juying

1. 《针灸聚英》儿科疾病选穴使用频次分析

穴位

频次

频率

归经

特定穴

百会

11

7.3%

督脉

交会穴

合谷

6

4.0%

手阳明大肠经

原穴

续表

昆仑

5

3.3%

足少阴肾经

五输穴

神阙

5

3.3%

任脉

长强

4

2.6%

督脉

络穴、交会穴

鸠尾

4

2.6%

任脉

络穴、膏之原

劳宫

3

2.0%

手厥阴心包经

五输穴

瘛脉

3

2.0%

手少阳三焦经

神庭

3

2.0%

督脉

交会穴

巨阙

3

2.0%

任脉

募穴

阳谷

3

2.0%

手太阳小肠经

郄穴

中庭

3

2.0%

任脉

太冲

3

2.0%

足厥阴肝经

五输穴、原穴

脐上下

3

2.0%

非经穴

非经穴

曲池

3

2.0%

手阳明大肠经

五输穴

然谷

3

2.0%

足少阴肾经

五输穴

3.2. 腧穴归经分析

通过对《针灸聚英》中儿科疾病治疗用穴进行归经统计,共涉及十四经穴80个和非经穴5个,得出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为督脉,33次,频率为21.9%;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20次(13.2%)、任脉20次(13.2%)、手阳明大肠经12次(7.9%)、手少阳三焦经8次(5.3%)、足厥阴肝经8次(5.3%)、足少阴肾经7次(4.6%)、手太阳小肠经7次(4.6%)、非经穴7次(4.6%)、足太阴脾经7次(4.6%)、手厥阴心包经6次(4.0%)、手太阴肺经5次(3.3%)、足少阳胆经5次(3.3%)、足阳明胃经3次(2.0%)、手少阴心经3次(2.0%),见表2

Table 2. Analysis of selected acupuncture points attributed to meridians for pediatric diseases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Juying

2. 《针灸聚英》儿科疾病选穴归经分析

归经

频次

频率

穴位个数

穴位名

督脉

33

21.9%

15

百会11、长强4、神庭3、大椎2、脊中2、前顶2、水沟1、
鸠尾1、风府1、筋缩1、人中1、腰俞1、身柱1、命门1、
神道1

足太阳膀胱经

20

13.2%

12

昆仑5、申脉2、委中2、金门2、脾俞2、胃俞1、肺俞1、
心俞1、睛明1、譩譆1、仆参1、攒竹1

任脉

20

13.2%

10

神阙5、鸠尾3、巨阙3、中庭3、水分1、关元1、阴交1、
膻中1、承浆1、气海1

手阳明大肠经

12

7.9%

5

合谷6、曲池3、肩髃1、阳溪1、手三里1

手少阳三焦经

8

5.3%

6

瘛脉3、颅息1、曲泽1、丝竹空1、翳风1、支沟1

足厥阴肝经

8

5.3%

4

太冲3、章门2、行间2、大墩1

足少阴肾经

7

4.6%

4

然谷3、照海2、肓俞1、涌泉1

手太阳小肠经

7

4.6%

4

阳谷3、腕骨2、后溪1、少海1

非经穴

7

4.6%

5

脐上下3、百虫窝1、内膝眼1、大指甲后1、关元石门之间1

续表

足太阴脾经

7

4.6%

5

隐白2、三阴交2、大都1、公孙1、商丘1

手厥阴心包经

6

4.0%

4

劳宫3、大陵1、间使1、内关1

手太阴肺经

5

3.3%

3

少商2、尺泽2、列缺1

足少阳胆经

5

3.3%

3

阳交1、悬钟1、环跳1

足阳明胃经

3

2.0%

2

足三里2、犊鼻1

手少阴心经

3

2.0%

2

神门2、阴郄1

3.3. 腧穴所在部位分析

通过对《针灸聚英》中儿科疾病治疗用穴进行分布部位统计,得出所用腧穴分布部位最多在下肢,频次为42次,频率为27.8%;其次为上肢35次(23.2%)、头面颈项部30次(19.9%)、胸腹胁肋部27次(17.9%)、腰背骶尾部17次(11.3%),见表3

Table 3. Distribution site analysis of selected acupuncture points for pediatric diseases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Juying

3. 《针灸聚英》儿科疾病选穴分布部位分析

分布部位

频次

频率

穴位个数

穴位名

下肢

42

27.8%

25

昆仑5、太冲3、然谷3、委中2、阳辅2、行间2、隐白2、
金门2、照海2、申脉2、三阴交2、仆参1、阳谷1、百虫窝1、犊鼻1、商丘1、内膝眼1、公孙1、阳交1、环跳1、涌泉1、大都1、足三里2、大墩1、悬钟1

上肢

35

23.2%

21

合谷6、劳宫3、曲池3、腕骨2、神门2、阳谷2、少商2、
尺泽2、手三里1、列缺1、大指甲后1、内关1、间使1、
阴郄1、肩髃1、支沟1、阳溪1、少海1、后溪1、大陵1、曲泽1

头面颈项

30

19.9%

14

百会11、神庭3、瘛脉3、前顶2、大椎2、攒竹1、丝竹空1、
水沟1、承浆1、翳风1、人中1、颅息1、睛明1、风府1

胸腹胁肋

27

17.9%

13

神阙5、鸠尾4、巨阙3、中庭3、脐上下3、章门2、关元1、
阴交1、水分1、气海1、肓俞1、膻中1、关元石门之间1

腰背骶尾

17

11.3%

12

长强4、脊中2、脾俞2、譩譆1、胃俞1、神道1、命门1、
心俞1、肺俞1、筋缩1、身柱1、腰俞1

3.4. 特定穴属性分析

通过对《针灸聚英》中儿科疾病治疗用穴进行特定穴属性分析,共涉及十种特定穴,得出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五输穴,46次,频率为26.0%;其次为交会穴36次(20.3%)、原穴18次(10.2%)、络穴11次(6.2%)、八脉交会穴8次(4.5%)、募穴7次(4.0%)、郄穴5次(2.8%)、背俞穴4次(2.3%)、八会穴4次(2.3%)、下合穴2次(1.1%),见表4

Table 4. Attribute analysis of selected specific acupuncture points for pediatric diseases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Juying

4. 《针灸聚英》儿科疾病选穴特定穴属性分析

特定穴属性

频次

频率

五输穴

46

26.0%

交会穴

36

20.3%

续表

原穴

18

10.2%

络穴

11

6.2%

八脉交会穴

8

4.5%

募穴

7

4.0%

郄穴

5

2.8%

背俞穴

4

2.3%

八会穴

4

2.3%

下合穴

2

1.1%

非特定穴

36

20.3%

3.5. 处方选穴数目分析

通过对《针灸聚英·卷二》与《针灸聚英·卷四》内针灸治疗儿科疾病的处方与医案中的选穴数目进行统计,得出选穴数量为1个的频次最高,为34次,频率为54.0%;其次为选穴2个20次(31.7%)、选穴3个4次(6.3%)、选穴4个1次(1.6%)、选穴6个2次(3.2%)、选穴7个1次(1.6%)、选穴14个1次(1.6%),见表5

Table 5. Analysis of the number of selected acupuncture points for pediatric diseases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Juying

5. 《针灸聚英》儿科疾病选穴数目分析

取穴数量

频次

频率

1

34

54.0%

2

20

31.7%

3

4

6.3%

4

1

1.6%

6

2

3.2%

7

1

1.6%

14

1

1.6%

4. 讨论

4.1. 重用百会,广治诸疾

表1,《针灸聚英》内针灸治疗儿科疾病的条文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百会穴,共使用11次,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7.3%。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泥丸宫”、“天满”、“巅上”、“维会”等,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该穴位于人体之巅顶,为百脉之所会,其性阳中寓阴,升降相因,动静结合,可网络诸经,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平衡阴阳,调节全身气机[5]。《针灸聚英》所述百会“百病皆治”。《针灸资生经》有云:“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应急……百会盖一也”。百会穴功效升、降、动、静兼备,其单穴使用或与他穴配伍,可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各种疾病的治疗。陈文修等人对《中华医典》中百会穴单穴以及百会穴配伍治疗疾病的古代条文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其单穴治疗的优势病症(频次大于等于8次即为优势病症)包括头痛、惊风、中风、眩晕、心悸、小儿脱肛、鼻塞、耳聋、子宫脱垂等22种病症,而百会与他穴配伍还可治疗黄疸、目赤肿痛、脚气、跌打损伤、牙齿脱臼等病症[6]。现代医家通过研究也在不断发现百会穴新的临床应用。韩成程等人运用百会穴实按灸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颇佳[7]。诸葛远莉等人用百会隔物灸佐治小儿腺样体肥大,有效地控制了患儿症状[8]。凌耀权等人针刺百会穴配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有关[9]。百会穴在《针灸聚英》中作单穴使用时,可升阳举陷治疗小儿脱肛;醒脑开窍,息风止痉,治疗小儿癫痫、角弓反张;宁心安神,治疗小儿夜啼。百会穴与三焦经瘛脉穴配伍,可治疗小儿惊痫;与长强穴或任脉的鸠尾穴配伍,可治疗小儿脱肛;与非经穴脐上下配伍,可益精补髓,治疗囟门不合;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配伍,可疏风清热解毒,治疗赤游风;与足太阳膀胱经的昆仑穴配伍,兼配手少阳三焦经的丝竹空穴或任脉的水沟穴、巨阙穴、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可治疗小儿癫痫。

4.2. 重用任、督、足太阳之脉,调平阴阳

表2,《针灸聚英》中选穴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督脉为“阳脉之海”,能够督领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足太阳膀胱经又称“巨阳”,《外科大成》有云:“足太阳膀胱经主气,行于背,乃诸阳之属,六经之首”,足太阳膀胱经阳气最旺盛,且能联络诸经,调节诸经经气。任脉为“阴脉之海”,可统率、调节诸阴经经气。《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太阳与督脉之相通也”。膀胱经借背俞穴与五脏六腑经气相通,而督脉总督之阳通过与其有经络联系的足太阳膀胱经,得以通达五脏六腑,维持人体正常功能,二者可协同调节人身之阳气[10]。《针灸聚英》言:“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可以分,可以和者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任督二脉同出“胞中”而分行于人身之腹背,二者脉气相互沟通,在循行分布和气机升降方面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与分布于胸腹部和任脉的募穴是调节脏腑阴阳之气的重要腧穴,通过脏腑经络的联系,俞募穴与任督二脉形成了调节阴阳平衡的整体,沟通了人体表里之阴阳,使气机升降有序,阴平阳秘[11]。督、任与足太阳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协同,在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可见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体稚阴稚阳,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全,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因外感或内伤影响致使体内阴阳失衡,生成疾病。《秘传片玉心书》有云:“小儿纯阳之体,阴阳不可偏伤”。儿科疾病的治疗应当注意平和清灵,不可过寒过热,要注意调平阴阳。《针灸聚英》崇于内难,在治疗儿科疾病的取穴方面,重视阴阳平衡,其体现有三:其一,《针灸聚英》在运用督、任、足太阳三经腹、背部腧穴时,治遵“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如用膀胱经的背俞穴调节小儿五脏气血,治疗小儿“心气不足、数岁不语”、脾胃虚弱“羸瘦不生肌肤”、肺热胀满而生“龟背”;用任脉的神阙穴去治疗邪蕴肠腑之“泄痢”与“深秋冷痢”,用中庭穴治疗小儿胃失和降的“吐乳”等。其二,《针灸聚英》重视任、督、足太阳三者在调节阴阳上的相互协同、相互影响的整体作用。清张志聪有言:“夫阴阳气血,内外左右,交相贯通”。人身之阴阳互根藏,同消同长,对立制约,统一于一个整体。在《针灸聚英》中,对于同一病症,既可以选择督脉、足太阳经的腧穴,治阳来调节阴阳平衡,也可以选择任脉的腧穴,治阴来调节阴阳平衡。如对于小儿囟陷,既可用任脉的水分穴、阴交穴治疗,也可以用督脉的长强穴治疗;对于小儿脱肛,既可以选择督脉的长强穴、百会穴,也可以选择任脉的神阙穴、鸠尾穴;对于小儿癫痫,既可以取足太阳膀胱经的昆仑穴、督脉的百会穴、神庭穴,也可以取任脉的鸠尾穴、神阙穴、巨阙穴等。其三,《针灸聚英》还将任、督、足太阳三经的腧穴进行配伍使用,阴阳相配,升降相因,起到更好的整体调节作用。比如选取督脉的水沟穴、百会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昆仑穴和任脉的巨阙穴相配伍,治疗“大小五痫”;选取膀胱经的仆参穴、督脉的风府穴和任脉的神阙穴相配伍,治疗马痫;选取督脉的百会穴与任脉的鸠尾穴相配伍,治疗“小儿脱肛患多时”等。

4.3. 取穴精当,重用特定穴

表5,《针灸聚英·卷二》与《针灸聚英·卷四》内儿科疾病的治疗处方与医案中,取穴数目以单穴最多,频次为34次,占到总处方频次的54.0%,其次为双穴,频次为20次,占到总处方频次的31.7%。小儿肉脆血薄,不耐疼痛,应谨慎用针,精简选穴。明代医家杨继洲有言:“不得其要,虽选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选穴数目不在多,只要把握疾病之要,腧穴之要,一二穴即可奏效。

表4,《针灸聚英》治疗儿科疾病选穴多用特定穴,十种特定穴均有涉及,特定穴使用频次占比为总选穴占比的79.7%,而特定穴中以五输穴、交会穴、原穴使用为多。五输穴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十二经经气之出、溜、注、行、入之所,主治广泛。五输穴中又以经穴使用频次最高,总计使用13次。《难经·六十八难》中所述“经主喘咳寒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言“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穴特点为经气充盛,经行通利,长于宣通肺气,调节寒热,利水消肿,安神理气,通络止痛,调节脏腑。经穴的作用不仅是“主喘咳寒热”,且对头面五官疾病、神志疾病有很好的疗效[12]。《针灸聚英》中主要运用经穴治疗神志疾病与疮疡肿痛,如选用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穴阳谷穴治疗“小儿瘛疭,舌强,不嗍乳”;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间使穴治疗“小儿客忤”;选取足少阳胆经的经穴阳辅穴治疗“腋肿刀马疡”与“疥癣疮”等。其经穴的使用正与小儿“心、肝常有余”、“阳常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符合。交会穴位于两经或多经气血汇集之处,可治疗本经与交会经之病。原穴为脏腑元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能够调整脏腑和经络的虚实,治疗相关脏腑疾病。

4.4. 重视远部取穴

表3,《针灸聚英》治疗儿科疾病的选穴部位以下肢为最多,频次为42次,频率为27.8%;其次为上肢,频次35次,频率为23.2%,二者皆为远部取穴,其频次之合占总选穴频次的51%。可见《针灸聚英》在选穴部位上重视远部取穴。《灵枢·根结》云:“四肢为阴阳之本”。四肢末端为阴阳之气的起始位置,为“根”、为“本”,与为“结”、为“标”的头面胸腹上下对应呼应,针刺四肢部腧穴不仅可以治疗腧穴近部疾病,还可以治疗相应的头面胸腹诸疾。《灵枢·动输》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肢末端还是手足经阴阳交接的重要部位,手足阴阳相交感应,产生孕育经气,不断充实、推动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流注,参与经络系统的整体功能活动,故而刺激四肢部腧穴更易于激发经气,调节全身脏腑经络功能[13]

4.5. 重用灸法,灸之有度

在治疗方法上,《针灸聚英》对儿科疾病的治疗颇重灸法。在《针灸聚英·卷二》与《针灸聚英·卷四》的63个儿科疾病处方和医案中,共44处用到了灸法,涉及的病证广泛,虚实寒热均有。如“卒患肚痛皮青黑,肚脐四边各半寸,各灸三壮皆完全,鸠尾一寸三壮益”、“小儿慢惊风,灸尺泽各七壮”、“小儿疳瘦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悴,诸方不瘥,灸尾翠骨上三寸陷中三壮”、“假如口有疮蚀龈,秽臭冲人难看管,劳宫二穴各一壮”、“深秋冷痢灸脐穴,二寸三寸动脉中”等。在艾灸的具体操作上,施灸轻灵。《景岳全书·小儿则总论》云:“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顽疾者可比之”。小儿生机旺盛且无忧思影响,对治疗手段的反应比成人更为灵敏,因此治疗手法宜轻巧为主[3]。对于施灸壮数,《针灸聚英·卷三》写明“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下,不过七壮”。而在《针灸聚英·卷二》与《针灸聚英·卷四》的44个运用灸法的儿科疾病处方中,施灸壮数以三壮和一壮为主,多在七壮以内。对于艾柱大小则要求“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粪”。此外,《针灸聚英》主张不盲目施灸,小儿要“戒逆针灸”,以防“忍痛动其五脏,因喜成痫”。“无病而先针灸曰逆”,艾灸本为防病保健常法,但小儿脏腑娇弱,形气未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无病而灸,恐伤小儿气血,致使阴虚阳亢,化热生风。可见灸法虽应用广泛,也要辨明宜忌,以防造成医过。

5. 总结

综上所述,《针灸聚英》中儿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注重远部选穴,选穴部位以下、上肢为多,最常使用百会穴,将百会穴广泛地应用于脱肛、癫痫、赤游风、囟门不合等各种疾病,重用督脉、任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调平阴阳,重视五输穴、交会穴与原穴等特定穴的运用,处方选穴精当,以单穴和双穴为主,重视灸法的运用,施灸轻灵,且主张小儿“戒逆针灸”,不可盲目使用艾灸防病。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高武. 针灸聚英[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 王泽涛. 高武及其针灸学著作简介[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7(4): 59.
[3] 朱彩霞. 小儿生理病理与常见病的关系[J]. 内蒙古中医药, 2003, 24(3): 15.
[4] 王德深. 中国针灸穴位通鉴[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4.
[5] 高一城, 王继红, 高丽君, 等. 从整体阴阳观论百会穴穴性及定位[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7(6): 1167-1170.
[6] 陈文修, 张永臣, 张春晓, 等.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百会穴古代临床应用分析[J]. 江西中医药, 2014, 45(6): 27-31.
[7] 韩成程, 肖洪波, 朱宗俊, 等. 百会穴实按灸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24, 39(10): 2034-2036.
[8] 诸葛远莉, 夏小兰, 宋祖贤, 等. 百会穴隔物灸佐治小儿腺样体肥大效果观察[J]. 交通医学, 2023, 37(3): 291-293.
[9] 凌耀权, 杨仁轩, 邓聪, 等. “畅气通络”手法联合针刺百会穴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及对血流速度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7, 14(16): 82-85+113.
[10] 周红海, 余进爵, 陆延, 等. 足太阳膀胱经与脊柱相关关系理论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 2019, 46(8): 1623-1625.
[11] 鲁熹, 罗玲. 浅析任督二脉灸疗法的整体观[J]. 光明中医, 2022, 37(12): 2114-2116.
[12] 周焕娇, 郝青, 刘建民. 五输穴之经穴的主治探析[J]. 湖北中医杂志, 2014, 36(3): 60-61.
[13] 杨思敏, 蒋凡, 鲁熹, 等. 基于“标本根结”探析针灸临床应用远近配穴的理论依据[J]. 中国民间疗法, 2022, 30(16):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