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身”到“具身”:在滇泰国留学生吟诵课程学习方式的改变
From “Disembodiment” to “Embodiment”: The Change in Learning Methods of Reciting Courses for Thai Students Studying in Yunnan
DOI: 10.12677/ae.2024.1471225, PDF, HTML, XML, 下载: 58  浏览: 7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曹雨琪, 郭怡帆: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离身具身吟诵课程学习方式Disembodiment Embodiment Chanting Lessons Learning Style
摘要: 传统的“离身”式学习制约了留学生学习吟诵课程的效果,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不断发展,留学生的吟诵课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本文以在滇泰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分析法以及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在滇泰国留学生吟诵课堂“离身”学习方式主要有:一是过度依赖单一感官--“听”的学习方式;二是脱离经验基础的学习方式;三是缺乏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以及“离身”学习方式的危害:一是忽视学生的核心情感,二是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矮化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探讨了在滇泰国留学生吟诵课堂“具身”学习方式:一是强调以身体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二是强调学习与经验结合的学习方式,三是注重学生情感融合的学习方式;及其价值:一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二是注重情境性和生成性,三是提高学习参与度。希望本文可以为在滇泰国留学生学习吟诵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性帮助,拓宽吟诵教学研究范围,为祖国文化传播提供一些力量。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disembodied” learning approach has constrai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overseas students’ recitation course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the learning approach of overseas students’ recitation courses has also undergone fundamental changes. This paper takes Thai students studying in Yunn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 to explore the main “disembodied” learning approaches in the recitation classroom of Thai students in Yunnan: first, the over-reliance on a single sense—“listening”; second, the learning approach that is detached from the basis of experience; third, the learning approach that lacks emotional experience. As well as the harms of the “disembodied” learning approach: first, neglecting students’ core emotions; second, stifl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ird, dwarfing students’ values education.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embodied” learning approaches in the recitation classroom of Thai students in Yunnan: first, emphasizing the learning approach centered on the body; second, emphasizing the learning approach that combines learning with experience; third, focusing on the learning approach that integrates students’ emotions; and its values: first, achieving the unity of cognition, emotion, intention, and behavior; second, emphasizing situationality and generativity; third, improving learning participation.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help for Thai students studying in Yunnan to learn recitation teaching, broaden the scope of recitation teaching research, and contribute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曹雨琪, 郭怡帆. 从“离身”到“具身”:在滇泰国留学生吟诵课程学习方式的改变[J]. 教育进展, 2024, 14(7): 720-72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225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来华留学生日益增多,想要让外国留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学习我国的文化,改进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势在必行,而吟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将其设为对外汉语传播课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将吟诵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课堂,通过吟诵课堂中所传递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泰国留学生树立更优秀的人生信念和培养更浓厚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泰国留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泰国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发留学生学习中国化教育的热情,更好地融入中国留学生活。在部分吟诵课程教学过程中,国际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在对留学生进行吟诵教学过程中往往倾向于使用“离身”式教学,这对留学生吟诵教学的学习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但是随着国内外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以及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自省,传统的学习方式将逐渐走向智慧教学,逐渐实现从“离身”到“具身”的转变。从教育的“身心二元”到身心一体化,也使留学生吟诵课程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2. “离身”和“具身”的概念

2.1. “离身”

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认识作为独立的实体与外在世界的身体或经验不发生相互作用,物质与经验的世界不能影响认识的独立性[1]。在长期以来受到“身心二元论”的影响下,学校教育中拒绝身体参与的学习方式占据了主流地位。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最显著的特点是被动、单一的“听学”方式,学习过程仅限于单一的“听”,缺乏“写”“说”“做”等身体参与[2]。以“离身”理论为基础的学习是一种类似机械化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只关注到学习的结果,换言之就是:这种学习方式只注重大脑获取知识、存储知识、记忆知识,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学子主体的主观感受、主动参与以及与情景和环境的互动等[3]

2.2. “具身”

与“离身”相反,“具身”认为人的身体在认知过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的,即人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认识周围世界的。强调认知和身体具有统一性和相关性,它认为学习是身心共同参与的,并非只涉及大脑,是一种借助视觉、触觉、听觉、知觉等感官共同协作认识事物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当身体投入某活动时,认知和身体无分别,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学习效果才能高效。“具身”是身体向世界的“外化”,也是世界在身体“内化”的过程,是“离身”学习的发展和进步。

3. 在滇泰国留学生吟诵课堂“离身”学习方式

由于中国教育长期受儒家思想“尊师重道”、传统认知主义“离身”认知的熏陶,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教师一言堂的困境中,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国内教学课堂上,在对外课堂上也屡见不鲜。这导致“离身”教育现象愈演愈烈,在吟诵课堂上过于强调接受式的被动学习和低效重复的机械训练,使得留学生吟诵课堂呈现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一是留学生过度依赖单一感官——“听”的学习方式。离身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是由认知活动完成的,与学生的身体动作无关。换言之,离身学习认为学习是由“大脑”完成的,与人的肢体行动以及各种感官都没有关系。在中国课堂中,教师往往还有维持课堂秩序的责任,多感官活动的发生在老师眼中往往是扰乱课堂秩序,是被明令禁止的,所以即使留学生原先处于“具身”学习中,在课堂秩序长期的限制下也会逐渐减少,直至融入“离身”学习之中。此外,由于语言不同,留学生对吟诵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就是“听”,对于吟诵教学来说,“听”确实是学习吟诵的基础,但是部分国际中文教师陷于“身心二元”中,在吟诵教学过程中过多的突显“听”,感官学习方式仅限于“听”,呈现出的是被动且单一的“听中学”,缺乏“写”“说”“做”等身体参与。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一遍遍的吟诵课文,讲解其中知识,学生被动的听,机械式的重复诵读,往往一学期课程上完了,学生只会诵读课文中的文章,换一篇作品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是脱离经验基础的学习方式。“离身”学习主要是指知识的复刻、机械式的重复与记忆。“离身”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更侧重于学生是否记忆、是否可以“复刻”,而不是学生知识体系以及学习经验的构建。这种学习方式在云南泰国留学生吟诵课堂上突出表现为:留学生仅了解作品的吟诵语调,可以吟诵出作品,记住作品的平仄。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知识并理解知识,缺少自己的思考,无法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是缺乏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离身式课堂主要体现为认知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性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情感等方面。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4]。这说明离身式课堂是与正常教学相悖的。留学生吟诵课堂是指留学生在国际中文教师的教授下,通过吟诵这一学习方法对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品味作品所表现出的感情以及文化等内涵,通过体会这些作品从而欣赏中国几千年来的“风景”,增强留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培养留学生的审美价值等。部分昆明高校的国际中文教师在吟诵课堂上讲授具有某种情感的课文时,往往缺少升华文化精神这一模块,这导致留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触及内心情感,此时,教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4. 在滇泰国留学生吟诵课堂“离身”学习方式的危害

离身式学习采用“输入”式的知识传授方式违背了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难以帮助留学生内化所学知识与内涵,准确把握和领悟知识,对留学生吟诵教学具有一定的危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忽视泰国留学生的核心情感。在离身式学习方式中,学生的身体与情感、个人经历不能相互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过于重视知识的获取,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泰国留学生由于从小并未处于中国的教育环境之中,他们本国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是自由的,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在他们的教育环境下培养的泰国留学生大多热情奔放,在文化教育方面呈现的是“松散自由”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刚来到中国的泰国留学生在上课初期经常性的迟到、上课相互交谈、上课时突然离开教室、提前下课等情况的发生。从这些情况来看,泰国留学生是完全不适合离身式学习方式的。离身式学习方式违背了泰国留学生学习的个人需求,再加上本身对吟诵所学知识的不了解以及没有长时间处于目的语的环境之中,“强迫性”地让泰国留学生利用离身式学习方法学习吟诵会造成泰国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强烈的抵触心理以及引发对中国文化的畏难心理。

二是扼杀泰国留学生的学习兴趣。离身学习倾向于将身体隔绝在认知学习以外,不重视学习者身体的参与,导致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降低。学生的学习根本上与个人或者群体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意志、兴趣等状态有关。留学生在吟诵课程学习过程中机械地将所学知识记忆,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根本无法实现对吟诵课程中的作品进行深度的思考以及共情。离身式学习消弭了留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留学生陷入枯燥乏味单一的知识传授过程中,或者陷于耽于表面的浅层“探究”之中,学习所形成的认知无法迁移到日常生活之中或者新的教学情境之中,无法实现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的理解与运用。

三是“矮化”泰国留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在离身学习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知识习得,忽视了课程本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无论是教学还是学习都矮化了精神文化和文化品格。学校开设留学生吟诵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留学生在吟诵过程中领略我国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希望留学生可以从孟郊的《游子吟》中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以及思念之情,通过吟诵体会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和孝道观念,以及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希望留学生可以通过苏轼的《望庐山瀑布怀古》体会中国山川的壮阔之美,引发留学生对中国壮丽景色的向往,还可以引出中国的传统山川文化,让留学生品味自然之美;希望留学生可以通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胸,以及了解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国文化打下基础,通过中国式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相反,在吟诵课堂上一味的追求知识的迁移以及对应试教育的顺从会导致留学生几乎不能品味各种文学作品的经典美,即在要求留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忽略了精神文化结构上求真、向善、尚美等课程最本真的元素。

5. 在滇泰国留学生吟诵课堂“具身”学习方式

一是强调以身体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第二代认知科学重新将“身体”置于认知实践的中心地位,强调认知是通过身体体验及其活动方式形成的,体验是一种亲身经历和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独特感受[1]。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涉及身体的,身体的生理结构、活动方式、显示状态以及身体的感知运动经验决定了认知的内容和结果[5]。在留学生吟诵课堂教学中,国际中文教师可以鼓励留学生利用多感官进行吟诵的体验、探索、感知,以促进留学生学习。让留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国际中文教师可以在开展吟诵活动过程中,在留学生学习吟诵内容的选择、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活动环境的布置等都要着重注意调动留学生的多感官协同参与,让留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来自触觉、知觉、听觉以及视觉等多重感官的体验,使留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加全面、透彻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吟诵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留学生实地参观学习,或者给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亲自动手操作的实操作业,让留学生在做中学,利用身体感知与学习内容进行相互作用,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

示例:国际中文教师可以在讲授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时,带留学生去杭州的西湖游玩,让留学生看看西湖的湖光山色,听听西湖的微风,身临其境的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以在讲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带留学生去山西省永济市的鹳雀楼,让留学生站在鹳雀楼楼上,远眺黄河奔腾入海,使留学生在无形之中拓宽胸襟和眼界,体会什么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者可以在讲授孟郊的《游子吟》,给留学生准备针线工具,让留学生自己缝补一块衣物,体会“慈母不易”,等等。

二是强调学习与经验结合的学习方式。杜威认为一切的学习和思维都是由经验引起的,经验是发现活动和发现结果的联系。他的“从做中学”是这一观点的集中体现:做中学要求学生身体力行,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背后的奥秘并且能运用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具身学习认为人们内化新旧知识并且创造性的利用它们解决问题,是由于个人经验与习得经验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具身学习将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不同的经历,然后将其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经历。在针对泰国留学生进行吟诵教学时,国际中文教师也要注重泰国留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注意是给留学生一些东西去做,而不是给一些东西去学,重视留学生身体感觉和运用系统对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可以依据泰国留学生以往的经历经验进行教学安排以及教学设计,在选择课文的时候,可以优先选择留学生以往经历过的或者学习过的,或者他们国家有这种思想的、容易理解的内容,方便留学生学习。在教授过程要注意留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的接收者,要注重实践、行动、做中学以及培养留学生的问题思维、情境思维、主体思维。将知识与留学生的经历联系在一起,通过留学生以往的真实经历或者在课上学生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体验的各种经历,不断的深化留学生的知识体系。要着重注意的是,在吟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不可以直接给留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要让留学生意识到:“创新,以及有发明意义的筹划,乃是用新的眼光来看这种事物,用不同的方法来运用这种事物。”[6]即:留学生想要真正的掌握所学知识,要通过参与生活真实情境中的活动,立足于现有的经验,进行设计、筹划。

三是注重学生情感融合的学习方式。部分具身学习者认为,学习只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做,与其学习某些东西,不如关注身体的感觉和运动系统在塑造思维方式方面发挥的作用。具身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在实际的吟诵课程学习中,如何使留学生更高效的学习吟诵知识,着重关注留学生的情感需求可能是一个突破点。国际中文教师本身作为教学环境的一部分,应该保持在对留学生进行吟诵教学过程中把控好自己的心态。一个对留学生冷漠、对教学工作冷漠、情绪低落的国际中文教师不可能引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位优秀的国际中文教师和一名普通教师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学生的感染力不同以及面对不同的学生、学生的各种问题时的态度不同。吟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具体做法:首先,教师要拉近与留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和学生接触,走下讲台,拉近与留学生的身体距离,进入到留学生群体之中,也可以站在留学生中间进行吟诵示范。身体距离的改变在具身的角度来说可以引发心理距离的改变,进而营造出融合、亲密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可以加强和留学生之间的身体接触与互动。例如在请某位留学生进行吟诵课文时,如果留学生过于紧张可以采用轻拍留学生背部或者肩部进行鼓励,加深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留学生以更加积极热情的态度投入的吟诵学习过程中。再次,因为国际中文教师面对的是留学生与以往学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部分教师可能会产生紧张情绪,此时,教师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身体状态,要尽量放松不能过于紧张或者拘谨。否则作为吟诵课堂环境的组成部分会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氛围。像很多在中国任教的外国教师,他们习惯于比较随意的坐在同学们的课桌上,这就是一种比较放松的教学方式。由于国际中文教师长期以来受到儒家文化尊师重道的熏陶,不太容易改变自己的任教方式,这时候可以像外教学习如何轻松教学,通过这种轻松教学向留学生传递一种宽松开放的信息,引导留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参与吟诵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最后,国际中文教师还可以尝试通过改变教室中的座椅摆放位置来拉近与留学生之间的距离。传统的桌椅摆放体现着前后次序以及高低层次的关系,不利于师生之间更为亲近的关系。可以将座椅摆成圆形,教师可以处在中间,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方便生生之间相互学习,吟诵课文时也更方便相互指导。这样营造出一种平等、和善、互助的情境,便于双方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以及生成式学习。

6. 在滇泰国留学生吟诵课堂“具身”学习方式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6.1. 在滇泰国留学生吟诵课堂“具身”学习方式的价值

一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具身学习认为学习过程是由认知、意识、行动、情感共同构成的。“我们之所以能理解他人,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就是因为我们能够以具身模拟的方式执行同样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知识获取、情感体验、行为操作是统一的整体过程。”[7]由此可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具身学习认为身体活动具有意向性,学习是身体的一种本能活动行为,认为应该解放被压抑、被束缚的身体,让身体得以自由,这样才能发挥出身体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身学习还认为身体具有意向性,说明着学生具有学习的意象和心向,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才能真正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将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了全方面的提升,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全方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是强调情境性和生成性。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并且左右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境。教师能否引发学生学习具身效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产生具身体验,都取决于教学情境的生动性和逼真性,情境越生动、越逼真就越能引起个体的身体体验。特别是在学习像吟诵古诗词类似的“抽象”作品时,学生缺乏已有感性经验,情境的再造和渲染就相当重要了[8]。具身学习强调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并通过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获得体验感悟,并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形成情感认同和升华。情境的布置在吟诵课堂的学习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国际中文教师在讲授某些特定的课文作品时,往往会采取提前布置情境的方法,在让留学生体会到相关情感或者注意到相关景象之后,再进行课文的导入,从而让留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三是提高学习参与度。具身学习方法通过回归学习者的主体,消除个体认知教学中的误解,从而实现学习者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目标。具身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体验和参与,强调学习者获得性体验,通过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参与度,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高层次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此外学习也是人的本能活动,人有探知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求知的需要,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9]

6.2. 在滇泰国留学生吟诵课堂“具身”学习方式的实践路径

一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实践路径。国际中文教师在针对泰国留学生进行吟诵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让留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留学生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权力,可以及时的与国际中文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国际中文教师要根据与留学生的沟通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吟诵学习的目标和重点要针对留学生的意向和选择进行设计,帮助留学生获取知识以及解决问题,培养留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二是强调情境性和生成性的实践路径。情境的布置设计还可以引发留学生对课文的好奇以及激发留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首先国际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要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帮助留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背景、意境和情感;提高留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增强留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国际中文教师在准备这堂课时首先可以进行教室的布置,可以在教室中央放置一张大圆桌,模仿古代文人雅集的场景,同时也方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其次教室四周悬挂中国古代山水画和书法作品,营造古典文化氛围。在教室的一角设立“诗词角”,摆放一些古诗词书籍和诗集,方便学生随时翻阅。情境导入部分可以这样设计:国际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夜晚的景象,如明月高悬、静谧的江面等,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然后国际中文教师还可以再简述诗人李白的人生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留学生进一步理解《静夜思》的创作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国际中文教师首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语音、语调、节奏和停顿;学生模仿老师的吟诵方式进行多次吟诵,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静夜思》,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留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留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文人雅集的场景,相互赏析此诗。教师还可以让留学生用现代汉语或者留学生自己的母语进行赏析,鼓励留学生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理解。随后还可以让留学生根据自己对《静夜思》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意创作,如绘画、书法、现代诗等或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改编《静夜思》的吟诵方法,与其它留学生进行相互分享。

三是提高学习参与度的实践路径。国际中文教师在开展吟诵学习活动时,要利用留学生的身体实践意向以及学生学习的本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的心向和欲望,从而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具体做法有:国际中文教师最好可以创造条件让留学生可以产生各种需要从而调动留学生学习的本能。泰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首先要满足认知需要,国际中文教师在吟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习内容的新奇性、新颖性,还要将学习内容的困难度控制在留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区间内,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留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其次,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具有生存的需求。国际中文教师可以通过合理恰当的说服教育或者让留学生亲身体会吟诵学习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次,留学生都有自我提高的需求,国际中文教师可以通过与留学生沟通谈心的方式帮助留学生分析现阶段该生在吟诵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并引导留学生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短板。国际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给予留学生适当的刺激激发留学生自我提高驱动力,提高学习的动力以及参与度。最后,在吟诵学习过程中,留学生有被尊重以及自我表现的需要。针对这一需要,国际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供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留学生个人潜力以及个人才能的发挥与实现,增强留学生的自信心,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学习氛围。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2024年03月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在滇留学生吟诵教学具身机制与实践研究(项目名称) (项目编号:111824029)。

参考文献

[1] 李昱蓉. 具身学习: 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J]. 当代教育科学, 2017(9): 7-10.
[2] 杨世林. 从“离身”到“具身”: 学习方式的改变[J]. 百科知识, 2023(33): 73-74.
[3] 朱金艳. 具身认知视阈下学习方式的转型及其实现路径[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30): 14-19.
[4]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106.
[5] 叶浩生, 麻彦坤, 杨文登. 身体与认知表征: 见解与分歧[J]. 心理学报, 2018, 50(4): 462-472.
[6] 赵祥麟. 杜威教育名篇[M]. 王承绪, 编著. 北京: 科学教育出版社, 2014: 125.
[7] 叶浩生. 身体与学习: 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 教育研究, 2015, 36(4): 104-114.
[8] 殷明, 刘电芝. 身心融合学习: 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J]. 课程·教材·教法, 2015, 35(7): 57-65.
[9] 靖国平. 论学习的本质属性及其意蕴[J]. 课程·教材·教法, 2017, 37(3):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