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超语国内研究综述
Domestic Translanguaging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DOI: 10.12677/ml.2024.127559, PDF, HTML, XML, 下载: 3  浏览: 4 
作者: 杨圆玉: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超语研究趋势可视化分析Translanguaging Research Trends Visualization Analysis
摘要: 近十年超语作为语言教育的新理念已经成为国内国际应用语言学界的新兴研究领域。超语研究在语言教学、多语教育、语言与身份认同和跨学科的语言学研究等多方面的探索层出不穷,对学科交叉领域的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借助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工具,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2014年至2023年超语相关研究论文113篇进行可视化分析,呈现国内超语研究的发展趋势。本研究旨在为国内学者梳理超语研究的知识内容,通过研究理论超语及实践超语归纳超语实践研究的范畴与方法,提出超语视野下外语研究新范式及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为国内超语实践与外语教育研究提供视野和思路。
Abstract: In the past decade, translanguaging as a new concept of language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emerging research field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pplied linguistics. The explorations of translanguaging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 multilingual education, language and identity, and cross- disciplinary linguistic research are endless, 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linguistic research in cross-disciplinary fields. In this paper,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literature visualisation tool, using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as the core collection as the data source,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visualise and analyse 113 research papers related to translanguaging from 2014 to 2023, and to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ranslanguaging research in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s. This study aims to sort out the knowledge content of translanguaging research for scholars at home, summarizing the scope and methodology of translanguaging practice research by studying theoretical translanguaging and practical translanguaging, put forward a new paradigm of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nguag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and provide perspectives and thoughts on the research of translanguaging practice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文章引用:杨圆玉.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超语国内研究综述[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305-31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559

1. 引言

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实践观,“超语”理念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融合、动态的交际互动系统。超语理念强调双语者在语言实践中调动的语言资源并非来自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是来源于一个汇集所有语言特点的完整语言经验库[1]。在超语视角下,语言具有平等性,语言使用者亦为平等体,母语与目标语俱属于语言使用者的个人资源库,母语者与外语者俱拥有对某种语言的话语使用权与话语创造权。这一观念挑战了语言界限化及语言使用者阶级化的传统语言观。近年来,受国际研究热潮影响,国内围绕超语的相关研究逐渐兴起且逐年增多,其研究涉及教学法、日常社会互动、跨模态与多模态交流、语言景观、视觉艺术、音乐、跨性别话语等多个领域。超语作为近十年来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为探索二语及多语能力、语言教学、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等语言应用和社会议题开辟了崭新的领域。随着多语现象的全球化普及,超语逐渐成为国际多语领域的核心话题之一,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促进超语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本文借助中国知网(CNKI)分析检索结果和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工具,对2014~2023近十年国内超语研究相关论文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通过可视化图表呈现国际超语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国内超语研究和外语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2. 国内超语研究发展趋势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以超语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献类型设定为期刊论文,其中著作、书评、本硕博学位论文、特刊序言等条目暂不列入本文讨论。经过人工筛查,共检索到113篇超语研究相关期刊论文,文献时间跨度为2014年至2023年。

文献计量学广泛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以分析学术文献中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和方向。本文利用的CiteSpace 6.2r7高级版软件是一种基于定量分析的知识图谱绘制方法,通常用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软件,其将文献计量分析与传统分析相结合,以支持基于知识图谱和识别点(如知识基础、新兴趋势、研究前沿等)的系统综述。将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清洗、处理和分析,时间跨度设置为2014~2023年,从高频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关键词时间线两个方面绘制知识图谱呈现国内超语研究的发展趋势。

2.2. 国内超语研究计量结果与分析

2.2.1. 国内超语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是体现论文主题的核心要点,也是对某个领域研究热点的反映。使用CiteSpace对113篇国内超语研究论文进行数据处理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数据结果显示:出现频次较高的10个关键词分别是超语实践、超语行为、超语、多语实践、态度、多模态、语言景观、教学、超语行动、写前讨论。

Figure 1. 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mapping for domestic translanguaging research, 2014~2023

1. 2014~2023年国内超语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图谱

由上述高频关键词可见,超语研究一方面是基于理论的研究,是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语言的探析;另一方面,超语研究重视对实践的研究即对语言教育的影响,关注超语与多模态、外语教学、二语习得等教学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许多研究者探索了超语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发现使用超语教学法,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双语学习具有积极作用[2]。正如Baker [3]所述:“如果学生能够用两种语言理解某个知识,那便是真正的理解。”

高频关键词还显示超语和教师对外语课堂超语实践的态度具有较强的联系,Fang & Liu [4]基于中国大学英语课堂的研究发现,英语教师对超语实践持积极态度,认可超语实践对外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选择使用汉语来解释关键概念和语法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组织课堂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超语策略的使用也有助于教师减轻对自发性多语实践的“负罪感”,提升教师对超语教学的信心。基于我国香港地区的实证研究,Jiang L et al. [5]将英语教师的超语态度划分为抵制、矛盾、简化等类别。持抵制态度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使用粤语有碍英语学习,担心使用粤语会导致学生拒绝练习英语,并且学校的政策要求教师只能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持矛盾态度的教师一方面认同学生的母语是外语学习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又对实际教学中使用学生母语持保留态度,担心学生使用母语不利于外语教学,且会被认为是教师的英语能力不足。同时,外语教师没有得到足够的超语教学培训支持,致使外语教师缺少对超语实践及其方法的正确理解。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教师对超语教学策略持保守态度。持简化态度的教师选择了更折中的超语教学实践,即不直接使用粤语,而是简化语言输入、建立超语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情等进行多感官的意义建构,使用音乐、视频、图像等多模态教学材料实现超语英语教学,有效规避了使用母语的问题。

图1所示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图谱中,左下角的颜色轴代表超语研究关键词的发展历程。从中可见,超语研究于2020至2023年蓬勃发展,并衍生出许多研究视角及相关领域。由图1可见,超语研究早期关注社交媒体及粉丝文化一类。而后超语逐步转向研究二语教育,超语概念模糊了语言的界限,把语言使用者拥有的所有语言和符号纳入一个完整的语言经验库,语码转换则将不同语言看成多个独立系统,强调语言使用者在多种不同命名语言中的转换[5]。同时,超语研究主要关注教学领域,多基于双语课堂、多语课堂、沉浸式课堂、英语为教学语言的课堂或内容语言融合课堂等,以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课堂话语等为切入点,并以教师、外语学习者、新兴双语者、移民者等为研究对象,践行教育背景下的超语实践研究。超语研究不仅根植于教育语境,而且被应用至社会生活实践的各种语境中[6]

总之,近十年“超语”热点研究内容多与“超语”教学密切相关,研究对象多为“超语”课堂的师生,或家庭、社区的“超语”使用者,注重实践者身份构建及认同;多模态“超语”研究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探索社会生活的“超语”景观现象,但同时在跨学科的动态系统分析层面还存在一定局限,如在“超语”教学实践如何反推理论发展、多模态“超语”又是以何种方式被创造等逆向分析维度尚存研究空白,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语言研究的跨学科特性。

2.2.2. 国内超语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某领域研究的基本概况。如图2所示,根据图谱信息,#0超语行动、#3超语行为2个聚类主题出现时间最早,均于2016年出现,研究内容包括粉丝文化、多语实践、杂糅词、单语壁垒等;#4管理性实践聚类于随后的2017年出现,并持续至今,包含造字手段、人际实践等关键词;#0超语、#1超语实践2个聚类主题则涌现于2020年前后,出现时间最晚,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多模态、语言景观、双语教学等。另外,超语行动主题研究热度消散最早,2021年后研究数量逐渐变少,而其余四个聚类主题的热度则均持续至今,仍可继续进行研究探索。

综合而言,超语研究在国内已有10余年的发展,超语研究主要覆盖两个方面:一是对超语及相关理论的探析与构建,例如王俊菊&陈伟红[7]从概念衍变、理论观点、哲学基础、发展前景等方面分析了超语行为所蕴含的非固态性语言本质和集成式语言资源储备,从理论建构、方法创新和交叉研究等方面展望超语行为研究的发展前景;二是对超语在语言实践领域的探究,主要涉及对超语教学法的拓展和补充,包括超语对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等层面的影响,例如叶雨诗&陈白璧[8]从课堂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在线调查了解国内不同高校的英语专业在校学生对精读课堂中不同语言使用策略的态度,并引入超语这一国际语言教育和应用语言学领域快速发展的理论,鼓励通过与“全英文”概念相对的灵活的课堂语言使用策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孙鑫&周雪[9]从内容语言融合的课堂实践出发,通过课堂观察、半结构式访谈和刺激回忆性访谈收集数据,发现教师超语行为具有组织教学、维持人际关系和树立价值观三种功能以及教师超语行为主要用于语言讲解,其次是内容语言融合讲解,再次是内容讲解,对于不同课堂环境下的超语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Figure 2. Timeline mapping of keywords for domestic translanguaging research, 2014~2023

2. 2014~2023年国内超语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3. 超语实践研究的范畴与方法

基于对超语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本文尝试归纳超语研究的范畴与方法,即对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情境、研究方法等进行概括性总结。综合而言,超语实践研究通常以超语口语或书面语表达的使用表现、频率、情境等为研究对象,根据质性研究范式,多使用社会语言学民族志学或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等方法[10],通过对话语使用者的观察、问卷、访谈、录音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结合社会语言学领域相关视角,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对超语行为的使用功能、动机、策略等进行分析,以丰富超语本体理论或提供实践价值。

就研究对象而言,超语研究关注在特定语境下的话语表现。一方面关注自然,如研究城市景观,以湖北省武汉市汉街的语言景观为例,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动态的语言标牌融合了图文、视听等多重认知和符号资源,超语实践在塑造和解读语言景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一方面立足于人文,如超语课堂,从韩国中文课堂传播中国故事现状和不足出发,力求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实践上取得新突破,向世界呈现更多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12]。此研究结果旨在构建专业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队伍,系统梳理现有的中国故事资源,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创建以“中国故事”为载体的中国故事多媒体资源库,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刺激,给国际中文学习者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创造性的实现智慧化传播中国故事。

纵观近十余年超语的发展,超语研究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因此,超语研究遍及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涉及语言态度、语言景观、语言观念、语言政策、语言创造性、语言批判性、身份认同、身份建构、多模态、符号学等多种理论视角。网络的发展使超语实践研究愈来愈多样化,语言的补偿策略,经济原则及网络用户的身份建构,构成了网络超语行为的三大动因[13],社会的随机多样发展亦有益于创造语言研究的契机。超语现象的普遍化使超语研究的视角选择愈来愈广泛,上述两个研究聚焦于日常生活,并落脚于国内话语语境,内容创新,视角独特,对我国学者进行超语实践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4. 教学超语的启示

超语教学研究侧重于分析教师或学生的超语实践,一方面关注学生如何使用超语进行学习,例如发现使用超语行为策略的学生比仅使用英语和仅使用汉语的学生能产出更多的内容生成话语单位、以及使用超语行为策略的学生能获得更高的内容分数和产出更多与写前讨论相关的内容[14]。另一方面则关注教师如何使用超语进行教学,例如鼓励教师树立大语言研究观,树立超语教学理念,发挥超语课堂优势[15]。超语行为经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发行为,亦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教学策略,超语教学研究对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关注以及对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关注,对我国的外语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在中国的语言教育环境中,目标语沉浸式教学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16]。随着中国学习者外语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的新兴双语者逐渐增多,超语行为普遍存在于多数语言使用者的日常之中。因此,于国内的教育者与研究者而言,挖掘国内语境下基于超语教学观的理论框架及具体的相关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极具潜力与价值。对于教师使用超语教学法,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教师在课堂中多大程度使用目标语之外的语言,以及教师应如何合理配置超语在课堂中具体环节的落实,从而更加清晰地指导教师的课堂话语与教学设计。在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与研究领域,国内学者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基础上,可继续着眼于探索和验证超语教学法的优点和不足,基于国内与国际超语教学的异同,结合我国特色开展国内语境下的超语研究,开辟出属于中国外语教育领域的超语教学之路。

5. 结语与展望

首先科技时代多模态资源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人类多元识读能力的发展,让人际交往产生了革新性变化,超语的兴起与发展恰恰包含语言的重新符号化过程。超语研究框架下语言系统是多语、多符号、多感官、多模态的感觉和意义制造资源,且语言符号是更大范围内多模态资源库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弱化了多模态资源间的原有界限,强调语言使用者自身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极致发挥。超语理论发展是对原有多模态理论的扩充和延展,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突破,为未来深层次跨领域、跨学科的语言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17]。中国语言使用环境的语言、符号资源极其丰富,多语多言的情况十分普遍,堪称社会语言研究的热土。其次,多语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而目前的教学超语实践研究主要关注超语实践在教学当中的体现,大多通过质性分析进行,针对语言学本身的量刑研究依然匮乏。中国学者可紧跟国内多语教育推进的大方向,聚焦外语教学中的超语实践,结合跨领域的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交叉研究,探索量化方法进行语言表现、语言迁移等语言学基本层面的研究,从语音、形态、句法等角度切入,针对超语实践对于语言习得和知识获取有更加直观的数据化结果,更深入地探索中国语境下的多外语教学情境中超语可能发挥的作用,也能为世界超语研究做出贡献。最后,理论超语作为超语实践的一个重要分支,还处于积极探索和大力扩展的过程中。目前超语理论化的推进主要围绕人类的语言共性和本能展开,尤其主张意义制造和人际互动中语言和非语言资源的同等重要地位。然而,这些理论研究及突破尚在国际舞台展现更广袤的视角,中国学者可以借此机会,利用和探究本土社会语言情境下的超语行为,例如结合我国多少数民族的特点,为超语研究在地域、人群、场景等方面的丰富度贡献中国知识,并探索中国情境下的理论超语和研究范式。

就超语研究的发展来看,超语的概念目前还是一种“涵盖性术语”[18],它既是一种新兴的语言理论,是一种语言观,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过程,更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教学法。超语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多语主义的发展。这种对语言多样性的推介,使语言濒危和语言单一化的趋势得以延缓[19],有效地维护了语言生态。超语是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概念,因其应用价值体现于不同学科,为我们提供了跨学科视角,同时也为我国外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使我们在外语教育研究中更加关注母语的作用、关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García, O. and Li, W. (2014) Translanguaging: Language, Bilingualism and Education. Palgrave Macmillan.
[2] García, O. and Sylvan, C.E. (2011) Pedagogies and Practices in Multilingual Classrooms: Singularities in Pluralitie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5, 385-400.
https://doi.org/10.1111/j.1540-4781.2011.01208.x
[3] Baker, C. (2001) 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3rd Edi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4] Fang, F. and Liu, Y. (2020) ‘Using All English Is Not Always Meaningful’: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 on the Us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Translanguaging at a Chinese University. Lingua, 247, Article ID: 102959.
https://doi.org/10.1016/j.lingua.2020.102959
[5] 王平. 语码转换与超语对比及其启示[J]. 外语研究, 2020, 37(2): 56-62.
[6] Lewis, G., Jones, B. and Baker, C. (2012) Translanguaging: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from School to Street and Beyond.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18, 641-654.
https://doi.org/10.1080/13803611.2012.718488
[7] 王俊菊, 陈伟红. 超语行为研究的理论取向与哲学溯源[J]. 中国外语, 2022, 19(3): 69-76.
[8] 叶雨诗, 陈白璧. 英语专业精读课堂语言使用现状、问题与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建议——基于超语理论[J]. 武夷学院学报, 2023, 42(7): 61-67.
[9] 孙鑫, 周雪. 内容语言融合型课堂中教师超语行为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2, 5(4): 69-76.
[10] 袁妮娅, 周恩. 超语言技能: 概念、理论机制与研究进展[J]. 外语界, 2015(2): 7-15.
[11] 昌云露, 李丹丽. 城市风韵塑造中的超语实践——以汉街语言景观为例[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 44(7): 63-68.
[12] 黄凤仪, 许红花. 关于“讲好中国故事”在韩国中文课堂中的研究分析[J]. 国际公关, 2023(8): 145-147.
[13] 于鑫鑫. 语言接触视角的网络流行超语探究[J]. 现代交际, 2020(14): 78-79, 77.
[14] 杨月君. 双语者英语写作中超语行为的影响研究[J]. 大学, 2021(17): 58-61.
[15] 梁端俊, 王平. 超语缘起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探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2): 86-92.
[16] 李嵬, 沈骑. 超语实践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J]. 外国语, 2021, 44(4): 2-14.
[17] 贾涵, 王雪梅. 超语研究热点与趋势(2010-2022)——基于CiteSpace及NVivo的可视化分析[J]. 外语学刊, 2023(3): 104-111.
[18] 安宁, 郑咏滟. 《语言意识与多语制》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 52(3): 473-478.
[19] 李宇明. 语言技术与语言生态[J]. 外语教学, 2020, 41(6):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