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指导制度的司法适用困境及对策
The Judicial Application Dilemma of the Criminal Case Guidance System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DOI: 10.12677/ojls.2024.127641, PDF, HTML, XML, 下载: 6  浏览: 11 
作者: 娄万磊: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适用困境完善出路Criminal Case Guidance System Application Dilemma Perfect Way Out
摘要: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案例指导制度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创新机制,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特别是在刑事司法领域,案例指导制度的应用被视为该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然而,随着这一制度的不断深化,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刑事指导性案例在司法实践中的核心地位不容忽视,但它们在定位上的模糊不清、以及在覆盖面上的局限性,已经成为制约其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案例指导制度的有效性,也对司法公正和法律统一性构成了潜在威胁。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刑事指导性案例在司法适用中所面临的困境,探索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文章将结合法学理论界的观点和指导性案例在实际适用中的具体情况,对当前刑事指导性案例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案例指导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In China’s judicial practice, case guidance system, as an innovative mechanism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Particularly in the field of criminal justic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se guidance system is seen as a key component of the system. 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is system, a series of problems have been exposed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process. The core position of criminal guiding cases in judicial practice cannot be ignored, but their ambiguity in positioning and limitation in coverage have become important factors restricting their function.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ase guidance system, but also pose a potential threat to judicial justice and legal unity.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more effective solutions to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judicial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guidance cases. This paper will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criminal guidance cases by combining the viewpoints of the legal theory circle and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guiding cases in practice,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practical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improving the case guidance system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field of our country.
文章引用:娄万磊. 刑事案件指导制度的司法适用困境及对策[J]. 法学, 2024, 12(7): 4497-4501. https://doi.org/10.12677/ojls.2024.127641

1. 刑事案件指导制度的意义与定位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是指最高人民法院采取统一的司法标准和尺度,在统一的司法适用的范围内,选择并且颁布符合法律规范,具有法律指导意义的刑事典型案例,用以填补刑事立法的空白,规范刑事司法人员的裁量权,指导刑事司法审判实践的一项制度。

作为长期稳定的法律关系,制定法无法适用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制定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制定法需要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以此来适应并解决多种多样的现实问题,同时,法律条文作为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同时也为法律条文带来了一定的解释空间,这就要求法官在审理具体的刑事案件时,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判断力[1]。而指导性案例则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可以更好地帮助法官审理案件。另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和解释者,在适用法律法规进行案件审理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这种差异性在处理相似刑事案件时尤为明显,导致即使是在相似情况下,不同法官的判决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这种审判结果的差异性,无疑会对法律的权威性造成负面影响。法律的权威在于其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如果同一种行为在不同情况下得到的判决结果截然不同,那么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就会受到侵蚀。此外,当法律的实施结果变得不确定和不一致时,人们对于法律的依赖和遵守程度也会相应降低。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对重要案例的归纳、总结和提炼,为法官在处理刑事案件时提供参考和指导。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性质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规范性:该制度通过对典型案例的选取和编纂,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法律规范,这些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法律规定的不足,为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2) 教育性:刑事案例指导不仅仅是对法官的指导,也是对法律从业者的一种教育和培训手段。通过学习和分析指导案例,法律工作者可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法律素养,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

(3) 辅助性:该制度并非取代法官的判断,而是作为法官判案的辅助工具。它帮助法官在复杂的法律问题面前做出更加合理和统一的裁决,但最终的判决权仍然掌握在法官手中。

(4) 动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实践的深入,刑事案例指导制度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新的案例不断产生,旧的案例可能会被修正或淘汰,这保证了制度的活力和适应性。

另外,学者们对案例指导制度的性质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本质是一种法律适用机制,其目的是为了适用法律,而不是创设法律[2]。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我国是典型的成文法国家,刑法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立法空白只能够通过正规的立法程序来解决,而不是借助指导性案例,让其去代行立法功能,其仅限于将法律的适用清晰化,也就类似于法律解释机制[3]。综上,刑事案例指导制度是一种法律适用机制,提升司法透明度和增强法律公信力的重要工具,还是对过去司法经验的传承,也是对未来司法实践的指引,对于维护法治秩序和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2. 刑事指导性案例的司法适用困境

2.1. 刑事指导性案例效力模糊不定

《案例指导规定》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应当参照指导性案例。刑事指导性案例的法律效力定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刑事指导性案例应当如何界定其权威性和约束力的问题上。关于“应当参照”该如何界定?

对此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以下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指导性案例一旦发布,即对全国范围内的法院和法官起到约束作用,其效力等同于司法解释,各级法院在审理类似刑事案件时都一律应当参照[4]。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指导性案例是否应当被参照取决于它们自身的说服力,应当通过案例本身的说服力来得到事实上的认可[5]。第三种观点采用折中说,认为指导性案例是否应当被严格遵循需要视情况而定[6]。由于法律条文中对于这些案例的效力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就有可能导致在实践中对于其效力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差异。

2.2. 刑事指导性案例的司法覆盖面少

在当前的司法体系中,刑事指导性案例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这意味着它们无法广泛地涵盖各种复杂的刑事案件类型和多变的法律实践情境。由于这些指导性案例的数量和种类有限,截至目前,最高法共发布了三十四个刑事指导性案例,主要涉及故意杀人,合同诈骗,抢劫等十余个罪名,但我国目前的刑法罪名共计四百六十多个,大部分仍处于空白状态[7]。因此它们往往无法为法官和法律从业者提供足够的参考和指导,特别是在处理一些罕见或新型的刑事案件时。这种情况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和检察官等法律工作者难以找到恰当的案例作为判决依据,从而影响了案件处理的效率和公正性。

此外,由于刑事指导性案例的覆盖面不足,法律实践中可能出现对相似案件的处理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的情况,这不仅损害了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也可能引起社会公众的质疑和不满。

2.3. 司法审判人员适用指导性案例标准不一

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在处理案件时,往往会参考以往的案例来指导当前案件的判决。然而,有时候司法审判人员在适用指导性案例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可能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审判人员对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或者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所欠缺,亦或是对指导性案例的检索和筛选不够精准。由于司法审判人员在专业知识、经验积累以及案例分析能力上的差异,他们在适用指导性案例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挑战,有的审判人员可能对案例中的法律原则把握不准,有的可能对案例的具体事实与当前案件的关联性理解不足,还有的可能在使用案例时过于依赖或忽视了案例的特殊性,导致无法恰当地将案例中的规则应用到具体案件中。

2.4. 刑事指导案例的监督救济机制有待提升

针对刑事指导性案例的相关监督和救济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监督机制的覆盖面和深度有待加强,监督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指导。

其次,救济途径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需要提高。现行的救济机制存在不明确性,可能导致救济程序的延误,甚至影响到救济结果的公正性。

再者,对于刑事指导性案例的解读和应用,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指导性案例的导向作用。

3. 刑事指导性案例在司法适用中的完善

3.1. 进一步明确指导案例的效力

在法律实践中,确立刑事指导性案例的效力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刑事指导性案例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审理和裁判,为法院在处理类似案件时提供参考和借鉴。明确刑事指导性案例的效力问题,意味着要对这些案例在法律体系中的权威性进行确认,也涉及到对案例发布和更新机制的规范。因此,可以建立一套系统的、透明的程序,以确保指导性案例的质量、时效性和适应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指导性案例与现行法律规定之间的关系,确保指导性案例不会与法律条文发生冲突,而是在法律框架内发挥补充和解释的作用。

总之,明确刑事指导性案例的效力问题,是确保司法公正、统一和高效的重要措施。通过这些案例,可以为法官在处理刑事案件时提供明确的指引,促进法律的正确实施,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司法过程的信任和理解。

3.2. 优化案例的择取标准、增强案例的指导性

为了确保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效率,我们需要对刑事指导案例的选择标准进行优化。这一过程涉及到对现有标准的深入分析和评估,以便确定哪些标准最能反映当前法律环境和社会需求。优化后的选择标准应当能够确保选出的案例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教育意义,从而为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司法实践者提供明确的指引。增强案例的指导性意味着要确保这些案例能够为解决类似案件提供清晰的参考和依据。确保案例的裁判理由充分、逻辑严密,能够为后续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有力的论证支持。此外,优化选择标准和增强案例指导性的工作还应该包括建立一个持续更新的案例数据库,以便实时反映最新的法律发展和司法实践。

3.3. 提高司法人员对刑事指导案例的认可度

为了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和司法公正,需要增强法官们对刑事指导性案例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要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提高他们运用这些案例进行判决的技巧和水平。

首先,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和工作坊等形式,邀请资深法官和法学专家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以此来强化司法审判人员对刑事指导性案例的理解。其次,可以建立一个案例数据库,收集并整理各类刑事指导性案例,使之易于检索和参考。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模拟审判和案例分析竞赛,鼓励法官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审判技能。最后,应当建立一个持续的法律教育和职业发展体系,为司法审判人员提供持续的学习机会和职业晋升路径。

3.4. 完善配套的监督救济机制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一点毋庸置疑,也必须重视,任何一项机制的运行必然要有配套的监督救济机制来保障运行,这也应当成为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8]

首先,建立健全刑事指导性案例的发布和更新制度,通过定期发布和更新刑事指导性案例提高判决的公正性和统一性。

其次,加强对刑事指导性案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者明确现有机构的职责,对刑事指导性案例在实际司法活动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和错误。

再次,完善刑事指导性案例的救济途径。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如果认为某一刑事指导性案例的适用对其产生了不利影响,应当有权利提出异议,并寻求重新审查或者上诉的机会。

总而言之,我国的刑事案例指导制度是在长期的司法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对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归纳与总结,为法官在审理刑事案件时提供参考和指导,从而确保法律的统一性和公正性。这种制度从根本上与西方国家的判例法制度存在显著差异,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案例汇编,而是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法治理念,对于推动我国法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创新,它的完善和发展对于提升司法公正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角度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制度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成为我国法治体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刘汉天. 肖冰. 良法善治的推进: 以案例指导制度的功能实现为视角[J]. 南京社会科学, 2020(11): 85-92.
[2] 文华良. 从性质定位探讨案例指导制度门[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15(4): 69-74.
[3] 陈兴良. 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4] 张雪宁. 案例指导制度形成机制的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 10-11.
[5] 钱宁.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 困境与优化进路门[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版), 2021, 35(1): 45-46.
[6] 李云平. 刑事指导性案例司法适用的考察与反思门[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 33(6): 73-76.
[7] 马光泽. 论指导性案例的效力地位: 从定性到比较[J]. 社会科学论坛, 2023(2): 137-147.
[8] 孙跃. 案例指导制度的改革目标及路径: 基于权威与共识的分析[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20, 26(6): 6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