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间圈养”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破解之道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the Way to Crack of the Phenomenon of “Captive Breeding between Clas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OI: 10.12677/ass.2024.137621, PDF, HTML, XML, 下载: 4  浏览: 6 
作者: 徐俊伟: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课间十分钟课间圈养课间安排破解之道Ten Minutes between Classes Captive Breeding between Classes Arrangement between Classes The Way to Crack
摘要: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日益重视,学界和社会公众逐渐对课间十分钟的消失现象关注起来。这个本应该由学生自由支配的课间十分钟却变成“课间圈养”,这个难题,不能光靠一个老师、一个学校来解决,也不是靠出台一个规定、下发一个文件就能解决的。本文从课间圈养的定义与研究重要性、课间圈养现象出现的成因分析、“课间十分钟”的价值功能和理想状态和“课间圈养”的破解之道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需要政府、学校和老师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才能给出正解。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he public have gradually paid attention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ten minutes between classes. This problem, which should be freely controlled by students for ten minutes, has become “captive breeding between classes”. This problem cannot be solved by a teacher or a school alone, nor can it be solved by issuing a regulation or issuing a docu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on five aspects: the definition of “captive breeding between class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phenomenon of “captive breeding between classes”, the value function and ideal state of “ten minutes between classes” and the way to crack the problem of “captive breeding between classes”. Returning ten minutes between classes to children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teachers, and requires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give a positive solution.
文章引用:徐俊伟. 中小学“课间圈养”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破解之道[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7): 481-48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7621

1. 引言

2019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就共同印发《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学校不得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而限制或取消正常的课间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1]。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进一步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2]。尽管社会各界一直呼吁将课间的十分钟还给学生,但课间时间被过度控制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央视评论员王石川在《课间十分钟,“木头人”式管理该休矣》中也提到:课间十分钟,孩子被“禁锢”在教室里,不准上下楼,更不准嬉闹玩耍。也有老师表示,课间十分钟变成了“课间圈养”[3]

打球、跑步、捉迷藏……这些活动曾经让课间的十分钟成为了校园里充满活力的场景。2023年,有媒体披露,一些中小学的课间十分钟变得异常安静,学生们除了喝水、上厕所外,被禁止走出教室进行活动,甚至不能随意离开座位[4]。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家长们的担忧。这种转变不仅剥夺了学生释放天性、享受童年乐趣的机会,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潜在的负面影响。课间活动是学生日常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调节学生的情绪、增强体质、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如今当课间活动受到限制,学生失去了这一重要的调节机制,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受损。这让我们不禁要问:原本欢快放松的课间十分钟究竟去哪了。

2. “课间圈养”的概念和研究重要性

2.1. 什么是“课间圈养”

在《汉语词典》中,“课间”是指学校两节课之间间歇的时间。“圈养”为一个畜牧业名词,是指将牲畜、家禽等关在圈里饲养。基于此,“课间圈养”是指在学校中,学生在两节课的间隔被限制在教室内或者校园的特定区域内,不允许自由活动,实际上是对学生课间活动的物理和心理限制。

目前学界对于课间圈养现象多持批评态度,李长伟认为课间圈养阻断了孩子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使其无法习得在与自然的交往中产生的直观的安全知识以及丰富的生命体验[5]。包永伟认为当前课间圈养中儿童身体正面临着异化的规训,儿童身体体验所需的生存时空受到限制,这必然导致儿童课间身体体验的弱化[6]。张丽菊认为:“课间圈养从长远来看,偏离了教育的主要目的,阻断了学生与外部世界的接触,限制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安全教育的培养,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7]。尽管一些学者对“课间圈养”现象提出了批评,但他们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理解。比如赵冬冬指出,课间圈养式的学生管理虽有弊端,但是契合学校发展的现实愿景,同时也迎合家长对于学生成长与长成的教育需要。现实中接受并认定圈养学生不失为一种可供仿习并值得接受的教育管理方案[8]

究其本质,“课间圈养”现象是教育管理中对秩序、安全和效率的追求与学生自由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体现。它反映了学校在维护校园纪律和预防潜在风险的同时,过度强调权威和控制,导致对学生个体自由的压制。这种现象不仅揭示了教育实践中对集体规范的重视,牺牲了对学生个性和自由的尊重,而且也暴露了教育资源和空间限制下的政策选择。它还体现了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权威和规则的尊重,以及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冲突。

2.2. 研究重要性

研究“课间圈养”现象的社会重要性在于其对教育环境、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从教育环境的角度来看,课间休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从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暂时解脱、进行身心放松的机会。“课间圈养”现象剥夺了学生这一基本需求,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社交技能以及创造力的发展。其次,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包括学术成就,还包括身体、心理、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限制学生的课间活动会对他们的自我认同、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造成负面影响[6],这些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参与至关重要。最后,研究“课间圈养”现象还有助于揭示教育政策和管理实践中的潜在偏见和不平等,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通过深入分析这一现象,可以为制定更加人性化、包容性强的教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为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平等和进步的社会奠定基础。因此,对“课间圈养”现象的研究不仅关乎教育实践的改进,更是对促进社会整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3. “课间圈养”现象出现的成因分析

课间圈养现象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的政策落实不到位与监管不足、学校管理理念与成绩压力和家长期望与安全担忧,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学生的课间活动。

3.1. 政府层面:政策落实不到位与监管不足

政府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政策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的日常活动。尽管教育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采取措施纠正,但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监管不到位或政策落实不彻底的情况[9]。目前全社会过分强调学术成绩和标准化测试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这种单一性的教育模式导致学校在实施教育时,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从而压缩或取消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以增加教学时间和学习强度。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监管不足是政府层面导致课间十分钟消失的重要原因。政府在教育领域的监管存在漏洞,缺乏对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细致监督,特别是对学生课间活动的监管。监管机制不完善,学校会在没有足够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自行决定课间活动的安排,甚至为了管理方便而限制学生的自由活动。

3.2. 学校层面:学校管理与教师拖堂

安全顾虑是学校采取限制学生课间十分钟自由活动最主要的因素[10]。根据新闻报道,近期某地区法院处理的29件校园内人身伤害事件中,绝大多数(91%)发生在学生的休息时间或放学之后,而绝大多数(86%)的事件发生地点为操场和教室。在这些案件的判决中,学校在半数以上的情况下被认为应负超过30%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在教育和管理职责上有所缺失,未能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风险或提供必要的援助。同时,也有案例显示,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孩子稍有不适就向学校和教师追究责任,这种情况有时还会引发校园内的严重争议。以往各种追责和问责行为对学校方面造成了很大压力,迫使学校采取更为保守和绝对的管理措施。同时,教师拖堂也是导致课间十分钟消失的现象的原因之一。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文化课程教师为了“抢”时间以追赶教学进度,常常出现拖堂或提前上课的现象,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1]。面对拖堂现象,许多学生感到无奈,他们表示:“课间休息十分钟,拖堂两分钟,提前上课两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12]。对教师而言,尽管他们本着分秒必争的原则,试图最大化利用教学时间,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往往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而未能充分顾及学生的感受和需求。

3.3. 家长层面:家长期望与安全担忧

家长的期望与安全担忧是影响学校课间活动安排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表现通常抱有较高的期望[13],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将来的升学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期望可能会间接传导给学校,导致学校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更倾向于增加学习时间,减少课间休息和活动的时间,以满足家长的期望。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安全问题同样非常关注。他们担心孩子在课间活动中可能会发生意外伤害,尤其是在没有足够监护的情况下[13]。这种安全担忧可能会导致家长支持学校采取更为保守的管理措施,限制孩子的课间活动范围,以降低安全风险。

4. 课间十分钟的的价值功能与理想状态

4.1. 价值功能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课间十分钟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功能。课间十分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紧张学习状态中短暂抽离的机会。这一时间段的休息对于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具有显著效果。适当的休息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此外,课间活动还有助于学生的身体活动,预防长时间久坐带来的健康问题。2000年近视患病率数据中,小学生近视率为20.23%,初中生为48.18%,高中生为71.29% [14]。随着课间十分钟消失,中小学生的近视概率也会显著增加。同时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由于文化课程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小学生的活跃度普遍降低,久坐行为日益增多,进而导致肥胖率不断攀升[15]。课间十分钟中学生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交互动能力,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和游戏,这不仅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友谊,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如果不能保证,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阻滞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此外,有研究表明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可以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重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16]。课间十分钟的设置,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帮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找到平衡,实现更有效的学习。

4.2. 理想状态

课间十分钟的理想状态应当是一个综合体现教育人性化、科学化和全面性原则的时段。这一时段不仅是学生从紧张学习中短暂解脱、恢复精力的缓冲期,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社交能力、自主管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但是放眼现实,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物理空间的限制、学生管理的复杂性增加以及家长利益诉求的多样化,许多学校很难恢复到过去那种完全自由的课间活动环境。

从学生角度来看,课间十分钟应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段,学生可以暂时摆脱学习的紧张氛围,通过身体活动来放松肌肉、缓解疲劳,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对预防近视和肥胖等健康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在这一时间段内,学生还能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不仅有助于建立友谊,还能锻炼社交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索,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或是进行情绪调节,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保持积极的心态。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课间十分钟同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段时间为老师提供了一个喘息和调整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从上一节课的教学中抽离出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老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老师也可以观察学生在课间的行为和互动,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潜在问题,为教学提供参考。此外,课间十分钟还有助于老师进行班级管理和维护班级秩序,处理学生间的小冲突,确保班级的和谐稳定。

5. 课间“圈养”的解决之道

5.1. 学校层面

从学校管理层面上审视,为确保课间十分钟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学校应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措施。首先,学校需对活动内容进行精心策划与管理,设计并实施一系列能够激发学生身体运动热情、促进身体机能发展的趣味性体育锻炼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室内课间操、楼道素质拓展训练、操场运动会等,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其体质。

其次,学校应加强师资管理,合理调配教师资源,确保教师能够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课间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努力在不增加教师工作负担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工作分配,提升教师在课间管理中的效能。此外,学校亦可积极探索外部资源的整合,例如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招募家长志愿者、争取社区及企业人员的支持等方式,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课间活动的组织能力和实施质量。

最后,学校必须重视活动环境的管理,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场地、器材、用具等进行细致的检查、替换或改造。这不仅涉及到物理环境的安全性,也包括心理环境的舒适性,确保学生能够在一个既安全又舒适的环境中进行课间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课间活动空间,同时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的尊重与关怀。

综上所述,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优化师资配置、改善活动环境,学校不仅能够提升课间活动的教育价值,还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这一系列管理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构建一个积极、健康、有序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5.2. 政府层面

从政府的宏观管理视角出发,当前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课间圈养”现象,其成因之一在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校园安全事故的规范尚不完善,缺乏一套强有力的治理机制。针对这一问题,各级地方政府需采取双重策略:一方面,政府应深刻理解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避免因个别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而过度问责学校,从而为学校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实践和探索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在现有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协调教育、司法、公安等多个部门,共同研究并制定出更为科学和有效的学生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同时,积极探索构建一个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家校纠纷治理体系,旨在从根本上缓解学校的过度担忧,进而有效扭转“课间圈养”的现象。

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其行动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环境的改善,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建立公正合理的纠纷解决机制,政府能够为学校提供一个稳定可预期的法律环境,降低学校因担心潜在责任而过度限制学生课间活动的可能性。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学校安全设施建设和风险预防的投入,提升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与健康。

综上所述,政府在解决“课间圈养”问题上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法律、政策、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为学校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安全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构建和谐家校关系提供坚实的基础。

5.3. 家长层面

首先,家长应当认识到孩子在学校的小磕碰属于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天生具有探索世界和与同伴互动的强烈愿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的追逐打闹虽然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但这同时也是他们建立社交关系和增进友谊的重要途径。因此,家长应以一种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看待孩子在学校中发生的小磕碰,避免因过度紧张而向学校和教师施加不适当的责任追究。这种过度的反应不仅可能阻碍孩子的自然成长,还可能对学校和教师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影响教育环境的和谐。

其次,家长在家庭安全教育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安全教育不应仅仅依赖于学校,家庭同样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家长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日常的交流和指导,向孩子传授校园安全知识,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不仅能够增强孩子对潜在危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还能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起一种积极的互动和协作关系,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6. 结语

课间十分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即时需求,也是其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归还课间十分钟,体现了教育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平衡学习与休息。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从紧张学习中短暂解脱的机会,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恢复精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注意力集中度。此外,学生可以与同伴交流思想,建立友谊,学习团队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这些社交技能对于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同样一个宽松、自由的课间环境,能够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满意度,将这十分钟的自由时间归还给学生,不仅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需求,更是教育者理念与责任感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908/t20190819_394973.html, 2024-05-20.
[2]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106/t20210601_534640.html, 2024-05-20.
[3] 王石川. 课间十分钟, “木头人”式管理该休矣[J]. 北京观察, 2023(11): 31.
[4] 郑明鸿, 赵丹丹, 赵叶苹, 等. 除了上厕所不能随意活动? [N]. 新华每日电讯, 2023-11-01(003).
[5] 李长伟. 课间圈养: 由来、问题与道路[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36(28): 3-6.
[6] 包永伟, 王安全. 课间圈养中儿童身体的沉沦与救赎[J]. 现代教育科学, 2020(1): 40-44, 51.
[7] 张丽菊, 谢延龙. “课间圈养”及其矫正[J]. 教学与管理, 2017(4): 25-28.
[8] 赵冬冬. 课间圈养的再理解与再评判——以学校实地调研材料为分析基础[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 39(10): 28-32.
[9] 李祺瑶. 中小学破解“课间圈养”难题[N]. 北京日报, 2023-11-08(006).
[10] 田先明. 是谁导致了学生的“圈养” [J]. 湖北教育(时政新闻), 2007(2): 55.
[11] 金姬.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怎么就这么难? [J]. 新民周刊, 2023(44): 60-63.
[12] 中小学“课间圈养”现象亟待精准治理[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19): 7.
[13] 张艳清. “圈”式家教的成因[J]. 吉林教育, 2012(30): 86.
[14] 王妍昕, 史伟, 王甜, 等. 陕西省中小学生近视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3, 31(9): 651-654.
[15] 王双双, 薛松梅, 李枋沄, 等. 单纯性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和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35): 79-81.
[16] 张新宇, 徐慧琼, 万宇辉, 等. 课间活动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学校卫生, 2022, 43(11): 1750-1754, 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