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就业路径研究——以H市站塘劳工市场为例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Path of Migrant Work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arby Urbanization—Taking H City Station Tang Labor Market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4.137614, PDF, HTML, XML, 下载: 4  浏览: 8 
作者: 王强盛: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天津
关键词: 城镇化农民工就业路径劳工市场Urbanization Migrant Workers Employment Path Labor Market
摘要: 社会变迁推动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其中衍生出来的农民工群体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工群体就业路径的选择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以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的H市站塘劳工市场为例,关注农民工就业路径的选择变化、探讨规模化集聚就业方式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就业路径正从起初通过以血缘、地缘为纽带较单一的“老乡带老乡”结对子式的求职方式逐渐向以业缘为核心并融入科技元素等多样化的就业方式过渡的新出路,助力新时代农民工生活的幸福感、满足感。
Abstract: Social changes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erived migrant work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choice of employment path of migrant workers also changes correspondingly. This paper takes the special and typical H City Station Tang Labour Market as an example, focuses on the changes in the employment paths of migrant workers, explores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agglomeration of employment, and further probes into the employment paths of migrant work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which are gradually transitioning to new ways to diversify employment methods such as industrial core and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cal elements, from the single “working together with fellow villagers” pairing method with the ties of blood and geographic origin, to the diversified employment approach, which is centered on industrial ties and incorporates technological elements, to contribute to the happiness and satisfa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王强盛. 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就业路径研究——以H市站塘劳工市场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7): 439-44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7614

1. 引言

党的十四五规划指出,到二〇二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具体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提高居民生活水平。202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3,267万人,比2022年增加119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7,700万人,减少140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22年提高0.94个百分点。从提高幅度看,较2022年扩大0.44个百分点。随着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的推进,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1]。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发展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显然,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为城市发展助力的建设者——“农民工”。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又带动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农村固有的“推力”阻碍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城市“拉力”却吸引着人们从农村前往城市,使得大批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存渠道。“农民工群体”因而成为社会变迁的产物,在市场转型中作为一个新的代名词应运而生。日后,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也慢慢走进大众的视野。国家统计局《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其中,本地农民工12,095万人,比上年减少277万人,下降2.2%;外出农民工17,658万人,比上年增加468万人,增长2.7%。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2,816万人[2]。由此看来,在城市中谋生的农民工群体从数量上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的背后他们的职业选择和求职方式也随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社会现象。

农民工群体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该群体自上个世纪诞生以来就不断被社会和学界人士关注。不同的学者对农民工群体关注的视角和领域也不尽相同。但对其就业问题的关注一直是学者们广泛探讨的话题。针对农民工就业问题学者聂娟和李海超将研究视角聚焦到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生存状态和城市治理,研究农民工群体就业面临的困境与根源[3];学者周大鸣和周建新将研究立足于中国大陆经济最具活力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城市中农民工的文化体验、社会适应,以及他们的社会支持、救助保障和呼声、意见等为主要研究内容[4];学者何秀玲、郭文鹏从产业结、行业结构、地区结构、知识结构以及收入结构等维度分析了处于工业化后期区域农民工就业结构变化趋势[5]。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农民工群体就业路径研究领域较为宽泛,主要集中采用宏观研究视角,从经济结构的调整、政治生活的提高以及文化生活的改善等方面进行探析,并未对该群体就业路径的变迁和发展做具体研究,因而得出的结论不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笔者与上述学者探讨的视角略为不同,本文主要采用实地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渗透等定性研究方式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对站塘劳工市场民工潮现象进行参与式观察、并对民工展开无结构访谈,获取相关资料。之后对收集的资料展开定性研究,并借鉴相关理论尝试进行论证分析。文献研究中,笔者查阅了以日记、回忆录及信件为代表的个人文献、二手文献、官方统计数据等多种文献资料,主要围绕就近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就业路径的选择而展开,通过查阅国内、国外大量关于就近城市化背景农民工就业状况、农民工就业路径等资料,对相关期刊、报纸、图书等进行文献阅读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在总结前期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站塘劳工市场民工潮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在归纳的基础上延伸提出问题,并探讨出合理创新的建议。实地调查中,笔者深入实地到达H市站塘劳工市场现场,从客位研究视角出发,亲自观察体验农民工短期就业的全过程,对该区域农民工就业活动情况进行实地走访、观察、收集图片信息等。此外,为确保数据收集的真实性,笔者在实地调查中随机选择访谈对象,以口头形式通过与受访人员面对面自由交流探讨研究问题,通过受访者口述及自身判断分析获取相关一手资料。

通过本文研究,有利于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通过此类问题研究,有利于该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找准自身发展定位,能够有效对接国家总体规划格局,将国家政策与地方发展紧密契合。

2. 站塘劳工市场形成背景

站塘劳工市场形成距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它的形成与它所处位置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形成之初,这里位于城郊结合部,当地居民没有大规模土地予以耕种,又加上自身文化水平低,没有固定工作,于是他们通过年轻习得的手艺如:瓦匠,木工,水电工,油漆工等在附近的工地上打临工,或者在工地上当小工维持生活。后来,随着全国城镇化不断发展,加上政策支持及多种因素的推动之下,H市城镇化发展在日益推进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化率达84.64%,对于那些丢失全部或部分土地的周边农民向这里聚集,由于他们个人能力及教育水平有限,只能在城市中从事苦力活谋生。起初站塘路“摆地摊”找工作的方式逐渐消失,农民工每天只要早早来到聚集地,站在马路边上就会有包工头安排他们从事相关工作,因此,这种求职方式被赋予了一个新的称号——“站马路”,这批农民工群体顺理成章被称为“马路工人”。久而久之,站塘路招农民工的消息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从此,农民工聚集规模一天天扩大,站塘劳工市场随农民工流量的扩大自发形成。

3. 站塘劳工市场已有就业路径选择

每天清晨,H市站塘劳工市场等待招工的农民工人数非常之多,从早上四点半起,人潮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雇主们会在早上五点左右到场招工,晚上下班时雇主会将农民工送回站塘,应付农民工的工资当日结清。农民工当日的就业状况如何完全取决于当日是否被雇佣。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观察、现场询问了解到站塘劳工市场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以下是笔者部分走访记录。

走访一:

访谈者:王强盛

访谈对象:王女士

访谈时间:2023年4月2日

访谈地点:H市站塘劳工市场

访谈内容:

访谈者:您好,请问您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在这边工作的呢?

受访者:差不多2015、16年这样吧,前前后后已经有好几年了哦。

访谈者:您是住在这附近吗?

受访者:不是,离这里不远,骑电瓶车大概二十分钟左右。

访谈者:嗯,的确怪近的,您第一次是怎么知道这里有工作机会的?

受访者:第一次来这里是老家人介绍的,我们是下面农村的,现在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了,村里人几乎都来市区买房了,你看,像我们这样从农村过来的没有什么文化,识的字也不多,一般找一个特别满意的工作不好找,进厂子里面上班也不自由,这里有文化没文化能干就行了,像我们一般去工地给大工做杂事,有力气就行了,这里自由一天结束一天工资就发了,我们更愿意来这里做活。

访谈者:嗯嗯,那真的很辛苦!

走访二:

访谈者:王强盛

访谈对象:李叔叔

访谈时间:2023年4月2日

访谈地点:H市站塘劳工市场

访谈内容:

访谈者:您好,叔,请问您是每天都来这里工作吗?

受访者:是的啊,我们基本上每天都来,有时候下雨,天气不好,我就不来了。

访谈者:那叔叔您有其他工作吗?

受访者:没有工作,现在挣钱难,房贷车贷压力大,每天靠打临工补贴家用。这个工作时间自由,工资当天结,收入有保障。

访谈者:嗯嗯,那您在这边工作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

受访者:困难当然有,现在都是包工头带熟悉的人去干活,我们不熟悉人,都是碰运气,现在工越来越难打了。

访谈者:叔,您刚才的意思是说经常在这里干活的更容易有机会工作是吗?

受访者:是这样啊,有的人经常在这里做活,干活也比较扎实,跟有些老板后面干个一两次老板觉得你还不错,只要他能接到活,肯定第二天还要你去干。

结合笔者走访记录与实地观察,H市站塘劳工市场农民工就业路径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向雇主毛遂自荐、熟人带领和组队包活等。

3.1. 毛遂自荐,留意招聘信息

在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厂密集地区,每到用人季节,很多工厂会将招聘信息张贴在门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可以自行前往这些工业区收集招聘信息,上门应聘。通常情况下,只要满足招聘条件即可上岗,就业方式十分简单。这种方式对于很多在异乡无处投靠亲戚朋友的农民工来说是最佳的就业路径。但是,对于站塘劳工市场的大多数农民工而言,由于文化水平低不满足企业用工要求;用人单位拒绝招聘55岁及以上工人。年龄的增长、技能的不足等问题限制了部分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只有在劳工市场他们才能找到工作,而能否在劳工市场被雇主雇佣则关系到他们当日的收入。

3.2. 熟人带领,寻求工作机会

熟人带领是站塘劳工市场农民工就业的另一途径。在熟人带领的农民工中,有些并非专以站塘谋生,他们多是因为所任职的工厂发展不景气,或本人处于低薪休假期间,恰好听闻熟人在站塘劳工市场每天的收入都比较可观,便想尝试通过站塘找工的方式以谋取一天较高的收入。在熟人的带领下,他们找到工作的几率会比单独求职要高很多。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如果获得的工资确实较为可观,有些农民工会选择辞去原先工作,和熟人一起以站马路自由求职的方式谋生。因此,在站塘劳工市场,老乡带老乡、亲戚带亲戚的找工就业形式十分常见。

3.3. 组队包活,形成团队优势

组队包活是熟人带领就业的另一种形式。在站塘劳工市场组队包活的农民工大多彼此相互认识或熟悉,他们的组成可以是社区邻里的左邻右舍,也可以是亲朋好友,还可以是一次工作中相互认识的工友。组队包活的特点主要是安全性和便捷性。一方面,无论在何处工作,一行人总能相互照应,不至于受到欺凌,确保自身安全。另一方面,三五人组成的团队能够应对不同的招工需求,有的雇主需要三人,有的则需要五人甚至更多。因此,组队包活在站塘农民工就业途径选择中是最为安全和灵活的。

3.4. 人才市场,获取求职信息

通过人才市场找工作,也是一种途径,但是通过资料的整理以及实地调查,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农民工不会通过此途径找工作。一方面人才市场对农民工的需求比较少。因为人才市场对技术型人才需求较多,总体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工专业技能水平往往欠缺,他们仅凭手艺活出蛮力获得工作,因而岗位需求与农民工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不匹配;另一方面,农民工对人才市场的了解程度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很少关注人才市场招聘信息。

3.5. 自主创业,探索求职路径

一些有经商头脑的农民工来到城市,他们会结合政策优势,选择契机,和志同道合的队友进行创业,比如组队签下工程项目,聘用工人工作,从中获取利润。一般这样的农民工比较有闯进,创新精神较高。虽然目前有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但因项目管理知识、运营技术缺乏以及资金使用不当等局限,农民工创业风险仍较高。

4. 劳工市场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包括走访劳务工人,询问当地管理部门,摸排市场特征等方式了解到当下站塘劳工市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4.1. 上岗程序简单,缺少完备体系

聚集在站塘劳工市场的农民工大多从事一些苦力活,技术性要求不高,凭借熟人介绍或者自己寻找等传统求职方式都能较快拥有一份短暂合适的工作,上岗的要求相对于固定岗位没有那么多严格而苛刻的条件,上岗程序较为简单。但这一简单的操作流程背后也蕴藏着诸多潜在性风险。

4.2. 工作环境复杂,安全隐患较多

H市站塘劳工市场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民工就业问题,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首先是站塘劳工市场的形成影响了周边交通。站塘劳工市场位于站塘路与临泉路交口附近,是当地居民上下班以及出行的交通要道,周边途经多条公共交通线路。清晨的民工潮加上随意停放的车辆直接导致周边道路堵塞,且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到上午八时左右。

除了阻塞交通,站塘劳工市场存在的另一大问题便是扰民。在站塘劳工市场附近不仅有一些小微企业,更多的还是居民楼和小区。随着市建的改造,站塘路周边的住房高楼鳞次栉比。每天凌晨三四点,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农民工逐渐汇成民工潮,一些小商贩也前来摆摊,由此站塘劳工市场嘈杂的噪音给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

在站塘劳工市场,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很多农民工每天起早摸晚的生活,早餐便只能靠周边的小摊来解决。这些求职工人在吃完早餐后,便会产生垃圾,如包装袋、塑料袋、烟头等。这大大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这些不文明现象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市容,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显然,这些层出不穷的潜在问题亟待有关部门监管和解决。

4.3. 保障措施不足,讨薪道路艰难

站塘劳工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在站塘劳工市场,农民工早上跟随雇主去打工,晚上下班雇主给予农民工自己所承诺的工资,当日结清。由于站塘劳工市场的雇主很多没有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约,当农民工在劳动中受伤时,其雇主理应主动承担赔偿责任。如果雇主拒不承担责任,由于未签订劳动合同,其自身劳动者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纠纷自然产生。从目前来看,此类现象较为常见,农民工自身利益支持体系处于零维护状态。

5. 优化农民工就业的路径选择

通过前文对站塘劳工市场农民工已有的路径选择及问题探析,可将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就业上岗程序简单,缺少完备的岗位体系;劳工市场环境复杂,安全隐患较多;劳工权益保障意识淡薄,劳工市场中劳动合同体系不健全。针对以上存在的现实问题,笔者通过走访、调查、采访以及向相关管理部门了解得知,当前的站塘劳工市场规划正在积极推进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与民生工程并进,从劳工出发,最终落脚于劳工,在已有的管理体系上继续完善保障劳工市场的规范运营。为此,笔者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与走访纪实,提出以下劳工市场就业管理规范及新型劳工就业模式。

5.1. 统一协调,合理布局,规范管理

站塘劳工市场在已有的规范体系内,尽量落实到劳工“有地方吃、有地方坐、有地方喝、有地方休息”即统一安排临时早餐摊位集中管理,在有限区域有限时间内提供餐饮服务,同时市政部门也积极与相关餐饮企业合作在固定时间内相应提供餐饮服务,充分保障劳工的吃喝方面需求。

5.2. 规范劳工市场服务,共治劳工环境

目前的劳工市场相较于之前已有极大改观,但在具体管理上未做到有效治理与协调,未有效发挥现有服务机制[6]。针对此类问题,在之前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落实摊位卫生责任制,安排相应的卫生监管岗位,在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也能有效落实卫生治理问题[7]。增设多方垃圾回收点,并针对扰民问题尽量定期安排规范劳工素质教育、岗位教育等培训,做到权益与义务并举,做到劳工市场发展与环境治理相协调。

5.3. 明确岗位需求,做到岗位精、准、稳

目前来看,劳工市场每天仍有未上岗的工人,调查走访得知,真正能够上岗的大约是求职工人中的三分之二。这也反映出目前劳工市场的就业形势仍为紧张,虽然是低门槛,程序简单,但是并没有及时的岗位数据信息,即使是当天去劳工市场也并未能真正地上岗工作。对此,劳动市场及相关企业部门亟需积极合作,明确岗位,做到信息准确、信息透明、信息有效。就劳工市场而言,提前与包公头建立密切联系,明确岗位需求,之后进行分类别提前将劳动工人分类站点,等待上岗。保障劳动工人及时找准自身的岗位需求,实行有效的对接,提高劳工的上岗率。此外在针对目前主流的熟人介绍岗位,熟人带岗位,应有针对性管理,肯定其内在优势[8]。但其也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相应的分化趋势,越熟悉的劳工自会在意自身的群体利益需求,对外尤其是其他劳工会有一定的排斥心理,甚至极端的坑害心理。这必将导致劳工市场的不平衡发展。那么当下的劳工市场应准确把握内部矛盾问题,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尽量通过线上岗位预约与线下并举的措施,在保障岗位稳定的同时充分节约线下资源成本。

5.4. 职业培训、劳工素质教育与劳动权益保障并举

当下劳动工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合理解决保障劳动工人的合法权益是当下国家及相关政府重要的关注问题,尤其是临时劳工的权益保障。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更积极地推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工关系,将临时劳工的合法权益与正式的劳动合同并轨,做到让临时劳工有权力、有途径、有底气地保障自身的权益意识。对此应从以下几点保障临时劳工权利。首先,着力制度建设,规范岗位用工管理。建立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措施适用的项目用工管理制度,这不仅是企业保障劳工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必然选择;其次,规范用工管理,统一安排任务,精确岗位任务到个人,拒绝个别任务分配不对等,用工之前加强临时的岗位培训及相关注意事项,充分保障劳工的上岗安全,增强了劳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一定程度上给予劳工人员的职业培训;强化劳动合同签订管理,提高合同签订率[9]。即使是临时劳工,也应注重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作,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最后,相关劳工市场检查部门介入劳工合同的签订工作当中,如出现拖欠工资,工资不到账,或者赖账等行为应积极干预并充分保障劳动工人的合法权益,使其有法可依。

6. 结语

农民工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农民工就业路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10]。农民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对国家建设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近城镇化进程中衍生出的农民工就业问题亟待相关部门出台更完善的政策为其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萍萍. 人口总量有所下降 人口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EB/OL]. 中国经济网.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401/18/t20240118_38870849.shtml, 2024-01-18.
[2] 2023年农民工减少277万人[R]. 北京: 国家统计局, 2024-04-30.
[3] 聂娟, 李超海. “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与社会治理——以广州的实地调查为例[J]. 学术研究, 2014(12): 45-46.
[4] 周大鸣, 周建新. “自由的都市边缘人”——东南沿海农民工研究(一)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8): 13-14.
[5] 何秀玲, 郭文鹏. 工业化后期农民工就业结构变化趋势与优化路径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20(7): 159-160.
[6] 邓卫琴.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劳动用工关系——临时劳动用工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知识经济, 2015(23): 87-88.
[7] 陈圆. 新形势下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及实践[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6): 56.
[8] 李琴. 临时劳动力流动全球性法律制度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9] 王江锋.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基层央行临时用工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J]. 西部金融, 2008(4): 80.
[10] 黄晓萍, 赵罗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分析[J]. 山西农经, 2020(1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