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以郑州市为例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Taking Zhe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m.2024.147185, PDF, HTML, XML, 下载: 13  浏览: 23 
作者: 郑钰杰: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重庆
关键词: 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建议Zhengzhou City Transfer of Surplus Labor in Rural Areas Employme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摘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在“十四五”规划时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仍较多和相关保障制度还待完善的问题,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此,本文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进行有序开发;应加大农村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实现农民转移就业、脱贫致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统筹城乡发展,拓宽非农就业渠道,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进而加快农村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gricultural power is a strategic deployment made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a view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employment is the greatest livelihood and the most basic suppor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Zhengzhou City, and finds that there is still a large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transfer progress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Zhengzhou City due to the larg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security system.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process: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improving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carrying out orderly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intensify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in rural areas to realize the transfer of employ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farmers, improve relevant supporting systems,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broaden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channel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n accelerate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in rural areas.
文章引用:郑钰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以郑州市为例[J]. 现代管理, 2024, 14(7): 1595-1603. https://doi.org/10.12677/mm.2024.147185

1. 引言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国农业把“人口红利”转变为社会经济效益的高速飞跃,旨在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我国农业劳动者总量正逐步下降,农业劳动者人口老龄化也日趋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的开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河南省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农村人口较多,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网站发布的《2023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58.08%。虽然农村劳动力转岗在现阶段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河南省人口基数巨大,且科技进步飞速,缺乏专业技能的待转移人口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是河南省未来几年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三农问题”的重点,调查并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发展,也有利于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有效的转移对策[1]。联办财经研究院首席专家、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提出,要实现共同富裕,提升贫困人口的收入,就要把更多的中间劳动年龄人口转移到工商业就业[2]。本文以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情况为例,分析近年该市劳动力转移现状,旨在为郑州市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一些政策依据和建议。

2. 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2.1. 郑州市劳动力基本情况

据郑州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9年,在郑州市的年末常住人口中,住在农村的总人数为262.94万人,占25.4%;居住在城镇内的人数约为772.26万人,占74.6%。同上年比较,城镇人口规模增长28.28万人,乡村人口下降了6.68万人,城市人口比例提高了1.04个百分点。由图1可知,从1998年到2019年这21年间,郑州市总人口逐年递增。市区人口数逐年增加,在2015年超过农村人口,并在2010年有了阶段式的增加。农村人口相较于市区人口,增长趋势逐年放缓。

注:根据2020年郑州市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Figure 1. Trend of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in Zhengzhou at the end of the year (unit: 10,000 people)

1. 郑州市年末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单位:万人)

截止2021年9月底,郑州市已有序组织近三万五千余人参加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新增返乡或下乡创业人数9146人,完成农民工创业指导任务7596人。但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郑州市现有农业人口2,721,545人,待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总量仍然较大。此外,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国家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显现。如何有序促进迁移劳动力就业,较好地解决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就业机会问题,是促进城乡就业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2.2. 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特定区域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所能提供的劳动数量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最低劳动投入之间的差额,主要包括从事农业劳动的剩余劳动力和非从事农业劳动的剩余劳动力,其中前者占多数[3]。一般来说,16~64岁属于通用标准的劳动适龄范围。从年龄特征来看,适龄劳动力占本次调查的多数,由下图2可知,18岁至65岁的适龄劳动力占总统计样本的91%。16至44岁青年人群占多数,为总人数的25%,随后是45至59岁的中年群体、60至65岁的年轻老年群体,分别占总人数的19.44%和17.06%。

从行业分布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郑州市内农民工转移择业的主要方向,在吸引广大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就业水平上也呈现较为向上态势[4]。为了促进剩余劳动力相关资源的高效率转移,郑州市各级政府部门根据当地农村转移情况,采取了诸多措施进行改善。例如,郑州市部分农村地区举办了网上实况转播电子商务培训,在多个党和群众服务中心免费培训风味小吃技能。其中“电子商务进农村”线上直播培训基于抖音、快手等平台,向当地农村居民普及价值输出理念、平台流行趋势、内容运营等,鼓励居民通过平台电商赚钱,培训效果显著。

从分布特征来看,郑州市被调查对象外出务工地点多为沿海发达城市及内地发达地区,分别为统计总量的34%和31%,随后为所居周边城市和居住地附近城镇,分别为23%和12%,如图3所示。根据调查问卷所呈现的数据,多数农村劳动力倾向于离开家乡,去发达城市发展,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留在居住地所在地区。

注:根据调查问卷整理所得。

Figure 2. Age distribution of respondents

2. 被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注:根据调查问卷整理所得。

Figure 3.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surveyed Zhengzhou residents who went out to work

3. 郑州市被调查对象外出务工地区分布

3. 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机、影响因素及问题

3.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机

3.1.1. 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意识到城市可能会有更广阔的就业市场,选择前往城市发展,以谋求更高的收入和就业机会。与农村相比,城市教育资源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包括医疗保障、社会福利、居住环境等因素,这也会成为他们决定转移的考量之一。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选择也被各种就业政策、扶贫政策和农村发展规划影响着。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原因。

3.1.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从中国农村结构的内部调节规律出发,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业正处在产业化的发展中期,随着第一产业的就职人员的减少,第三产业就职人口数的增加,对农村劳务生产力的需求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受其影响便逐步地被转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不仅释放了部分农村农民的劳动力的潜力,还有利于促使现代农业达到规模化运营的状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1.3. 收入差距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

受到城乡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许多农民选择进入城市务工。据2020年郑州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郑州市的城乡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42,887万元,而村民的年均支配收入仅为24,783元,二者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由表1表2可知,从2000年到2020年,中国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人员的可支配收入和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将逐渐增加,相比较而言,农村居民收支始终落后于城镇居民收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分流。随着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农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转向制造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转移。农村居民对更高收入的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促使了大批乡村劳动者向都市地区涌入。

Table 1. Income and expenditure of rural households

1. 农村居民收支

年份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比上年±(%)

生活消费支出(元)

比上年±(%)

恩格尔系数(%)

2010

9225

13.6

6254

16.4

30.2

2011

11,050

19.8

7622

21.9

27.0

2012

12,531

13.4

8967

17.6

24.6

2013

14,009

11.8

10,242

14.2

24.0

2014

15,470

10.4

11,125

8.6

23.8

2015

17,125

8.9

12,080

8.6

23.7

2016

18,426

7.6

13,595

12.5

22.5

2017

19,974

8.4

14,849

9.2

22.0

2018

21,652

8.4

15,105

1.7

24.0

2019

23,536

8.7

16,876

11.7

24.2

2020

24,783

5.3

17,518

3.9

25.1

注:2014年以前为农村人均纯收入。

Table 2. Income and expenditure of urban residents

2. 城镇居民收支

年份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比上年±(%)

生活消费支出(元)

比上年±(%)

恩格尔系数(%)

2010

18,897

10.4

12,790

18.4

33.0

2011

21,612

14.4

14,500

13.4

35.6

2012

24,246

12.2

16,610

14.6

34.7

2013

26,615

9.8

18,672

12.4

32.4

2014

29,095

9.3

20,122

7.8

30.0

2015

31,099

8.7

21,692

7.8

29.1

2016

33,214

6.8

23,210

7.0

28.5

2017

36,050

8.5

24,973

7.6

27.8

2018

39,042

8.3

26,256

5.1

22.1

2019

42,087

7.8

27,291

3.9

23.3

2020

42,887

1.9

25,450

-6.4

25.0

注:根据2020年郑州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3.2.1. 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意识不强

虽然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随着笔者的深入研究与调查发现。郑州市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人均受教育年限较少,缺少从业技能,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效果不理想,缺乏从事非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相关科技文化水平。此外,农村相关技能培训组织活动较少,部分农民的学习的热情不高,这样就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整体意识不强。

3.2.2. 外来劳动力增加就业压力

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各地区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跨省的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截止2020年,全省流入的劳动力占流出劳动力的近五分之一,虽然比重和往年相比有所提升,但省内就业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许多外省涌入的务工人员占据了省内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选择就近城市务工部分的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3.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3.3.1.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的力度不够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大,部分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处于忽视技能学习、知识学习,甚至信息闭塞的现状,这对进一步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尤为不利。农村居民对于自身的技能提升的意识不强,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技能教学硬件设施、教学效率仍有待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观上转移的改变,从被动化为主动,是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

3.3.2. 培训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中国改革开放后,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引领下,我国高等教育工作有了较大的进步。不过相比于城镇而言,乡村教育水平、技能培训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下图4可得,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不愿意参与培训。一方面,农民的教育意识较弱,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培训活动内容的吸引度不高;另一方面,培训的理论内容与农民投入实践的契合度仍待完善。因此,当务之急就是需要完善培训教育机制,协调财政、教育、扶贫等相关部门进行有效对接,根据当地风俗、自然环境等优化相关培训体制机制,落实合

注: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Figure 4. Training willingnes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unit: person)

4.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意愿情况(单位:人)

理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3.3.3.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不能有效得到保障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化探索的关键,是如何有效解决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权利保障问题。农民工往往是求职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很容易因为信息不对称、维权意识较弱等原因,被侵犯合法权益,且自身的权利无发得到有效的保障。一般来说,该群体进城务工往往会就职于高强度工作的岗位,由于工伤事故产生纠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此外,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广泛、全面贯彻,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广度仍有待扩展。

由2019年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汇报可知,截止到2018年,郑州市已有223家高风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其中有17545人作为农村劳动力参保,相比赴郑务工的农民工总数,参保人数仍占少数比例。因此,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对于相关群体的有序转移至关重要。

4. 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4.1.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进行有序开发

4.1.1.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进行有序开发

政府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布局,健全相应配套服务设施,提供更加平等的就业环境。促进加快工业集中区吸引人口,引导农村待转移劳动力自主创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多是“兼顾型”特点,许多男性劳动力不愿放弃土地种植,担心外出务工所获收入不够稳定;许多女性劳动力要照顾家庭,她们往往更倾向于利用零碎的时间创造收入。所以,面对这样的现状,相关政府要合理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大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保障程度,扩大工伤和失业保险比例,切实解决住房和子女就学问题,让农民放心外出务工,拓宽女性零碎时间再就业的渠道。另外,地方政府部门还必须积极引导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并根据国际网络趋势,更加注重与农村行业协作和涉农业组合营销,以促进“互联网 + 现代农业”的金融服务模式研究,进而建立农村标准化金融服务模式,以进一步增强地方金融服务农村振兴战略的实力与水平。

4.1.2. 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意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应该设立专门机构来对接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通过拓宽专业技能培训方式,并根据当地特色,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民的基础生活需要。此外,政府还应该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不局限于外出打工创收的方式,为农民实现长久增收、劳动力成功转移打下坚实基础。根据郑州市各区县企业劳动力需求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比如在落实教学器具的前提下,面对男性劳动力开展焊工版、电工班等技术性课程,以适应工厂的技工缺口;面对女性劳动力开展缝纫班、育婴班、艾灸班、直播平台培训等课程,以满足部分女性劳动力在照顾家庭之余,用掌握的知识多渠道增收。

4.1.3. 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撑作用,鼓励创业转型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两大主题:一是乡村振兴;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服务“三农”重要臂膀,郑州市诸多金融机构都扩大银行网点覆盖面、扩大“三农”业务覆盖面,在农村通信网络、交通运输、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有效拓展了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广度和深度。

针对各个村庄的特色,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精准创新服务。以大数据与分析等科技为突破口,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金融服务手段,促进传统农业金融服务方式进一步优化为现代农村金融机构有效服务,以更好的金融服务促进农村振兴。根据农村流通市场的活跃程度和不同地区集体资产的租赁价格,在信贷资金需、信贷担保上满足各类农村经济主体的需要。在产业和技术的支持下,创新农村产权抵押额度、方式,多层次、新型信贷产品的推出,有助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较为重要支撑作用。

4.1.4. 加强农业科技产品的开发和品牌建设

河南省是一种中国传统农业大省,要有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科技和品牌的作用不容忽视,农业品牌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新形势下,我们要注意加强科研与创新能力,努力建设“特色品牌”。河南有多所农业院校,人才资源较为丰富,本土的农业产业实力也比较强劲。从而,可以打造“校企联动”的教学模式,以充分发挥有利条件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此外,对于多元化、个性化差异较大的市场需求,也要努力推进服务的更迭,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能更好的助力乡村振兴。

4.1.5. 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近几年河南省郑州市人口受教育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综合水平仍然不高。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外出务工者只有不到30%的人接受过技能培训,而较低的文化程度不能满足当前中高技术的岗位需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紧迫需求,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要巩固相关群体的转移成果,需要更加重视农村教育,拓宽提升教育水平的渠道,建立健全的农村教育体系,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4.2.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4.2.1. 拓宽非农就业渠道,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为吸收农村劳动力外要想实现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就业问题是根本[5]。推动工业集中区发展、大力发展三产、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自主创新、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都是解决农民高有序就业问题的必要措施。其中,发展产业集聚区在实现集约节约发展、优化社会经济结构上起了关键的角色。发展产业集聚区利用乘数效应增加了人口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区转移,这是一种是较为理想的转移办法。此外,第三产业对于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郑州市,作为一座第三产业最繁荣的中原都市,它对农业剩余劳动力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为就业人口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空间,同时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服务业相结合,发展新兴服务业,未尝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

4.2.2.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

建立制度完善的城乡一体化道路,促进公平、公开、灵活流通的城乡劳动力互通平台,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就业的一个必要举措。构建城乡一体化市场,构建城镇、农村同标准培训、监管机制,促进城乡同标准专业技能教育培训标准,为劳动力提供更为公平、畅通的就业平台。城乡区域内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应遵守市场法律法规,城市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应受到平等对待;政府应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便利。

5. 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了郑州市该群体年龄、文化从事行业、转移地区分布等特征,介绍了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要转移方向,进行就近就业、离乡就业等主要模式。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郑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展开研究,发现当前该市相关群体在转移过程中存在开发力度不够、培训机制待完善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要改变农民收入偏低、农业增收问题与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的社会问题,更要切实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解决好“三农问题”。就郑州市转移现状,本文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强化农民专业技术、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推动相关群体转移就业的有效措施。但由于不同地域发展状况各具特色,本文从郑州市的角度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展望未来,积极推动一体化经济发展,为农村城乡居民更好的融入城市创造平等的社会发展平台,才能有效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转与农村现代化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铭. 建设用地指标可交易: 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的突破口[J]. 国际经济评论, 2010(2): 137-148+6.
[2] 张军红.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共同富裕重大挑战访联办财经研究院首席专家、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J]. 经济, 2022(3): 68-70.
[3] 曾科. 祁东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
[4] 邢玉华.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13.
[5] 向晶, 钟甫宁. 农村人口转移、工业化和城镇化[J]. 农业经济问题, 2018(12): 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