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阅见中国:步入荆州》汉英翻译研究
On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China Discovering: Jing 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DOI: 10.12677/ml.2024.127551, PDF, HTML, XML, 下载: 30  浏览: 42 
作者: 刘 越, 杨春霞: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三维转换《阅见中国》Eco-Translatology Subtitle Translation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China Discovering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影视化作品成化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道路。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视角,探讨译者在《阅见中国:步入荆州》字幕翻译中如何采取三维转换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做出动态选择,为中国影视字幕汉英翻译及其研究提供借鉴。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have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viding a new way for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outside world. With eco-translatology as the framework,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translator of China Discovering: Jing Zhou adapts to the specific translation eco-environment and makes dynamic choices from three-dimensions in linguistics,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provide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domestic films.
文章引用:刘越, 杨春霞.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阅见中国:步入荆州》汉英翻译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250-25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551

1. 引言

在经济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电影和电视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跨文化交流的使命。影视作品的翻译和传播很大程度上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1]。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央视频共同创作的纪录片《阅见中国:步入荆州》是一部极具中国本土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作为优秀的文化类创新节目,《阅见中国:步入荆州》让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嘉宾带领大家回顾荆州历史,感受文人墨客的酣畅淋漓,探访码头生活,领略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该节目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其字幕翻译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在我国大规模的影视翻译发端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大众传媒翻译数量尽管有了大幅度增加,影视翻译研究成果却是寥寥无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界对通俗文化研究重视不够[2]。早在2000年钱绍昌就在《中国翻译》撰文呼吁翻译界要对影视翻译的重要性引起重视[3]。由此,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阅见中国:步入荆州》字幕翻译中的“三维”转换进行实例分析,为实现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提供借鉴意义。

2. 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研究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翻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适应与选择过程。这一理论由中国学者胡庚申于2001年提出,他通过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理解和解释翻译行为和翻译现象。2009年,生态翻译学全面为大众所熟知,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拓展了翻译理论的研究范围。2011年,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式逐渐为大众所应用,为实际翻译活动提供了指导。生态翻译学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2.1. 理论基础

生态翻译学基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适应”和“选择”这两个核心概念。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过程类似于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过程,翻译者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语言、文本和交际环境中进行适应和选择,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2.2. 核心概念

1) 适应性选择(Adaptive Selection):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原文进行适应性选择,以满足目标语言和文化的需求。这种选择不仅涉及语言层面的调整,还包括文化、社会和交际层面的考虑。

2) 多维适应(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还包括文化、情境、功能等多维度的适应。这种多维适应要求翻译者在处理文本时,综合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社会规范以及交际需求等因素。

3)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在生态翻译学中,生态位指的是翻译文本在目标文化和语言环境中的特定位置。翻译者需要理解并找到合适的生态位,以确保翻译文本在目标语言文化中有效运作。

通过生态学的视角,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生态翻译学理论将翻译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适应与选择过程,强调多维度的动态适应和选择。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翻译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为实际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策略。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就译者而言,他/她是一个独立主体,翻译活动自始至终必须通过译者主体意识和主导作用才能完成[4]。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生态翻译学有望在未来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字幕翻译的特点

字幕的功能显而易见:提供信息。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其目的是在视觉媒体(如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等)中提供文字翻译,帮助观众理解内容[5]。由于字幕翻译的独特性,它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3.1. 空间和时间限制

字幕翻译必须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和时间内传达信息,这意味着翻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高度凝练和简化。字幕通常只能显示两行,每行不超过40个字符(包括空格),并且每条字幕的显示时间通常为2~6秒。这种限制要求翻译者在选择词汇和结构时尤为谨慎,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观众的即时理解。

3.2. 口语化和简洁性

字幕翻译需要尽量口语化和简洁,以便观众快速阅读和理解。与书面翻译不同,字幕翻译更接近于口语表达,要求翻译内容自然、流畅,并且符合目标语言的口语习惯。同时,为了保证观众在有限时间内能够阅读完整,翻译者需要尽量避免长句和复杂句。

3.3. 文化适应与本地化

因为英汉两种语系截然不同,译者在语言上通常会遇到词汇上句法上的挑战,继而就是作文化上的适当诠释。因此,在时空制约严谨的字幕要求下,适当地配合画面的步伐、气氛,把情节交代,比一般的双语翻译增添多一重难处[6]。字幕翻译需要高度重视文化适应和本地化。由于影视作品中常常包含大量的文化元素、俚语、幽默和社会规范,翻译者必须了解目标文化背景,并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目标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例如,对于一些无法直接翻译的俚语或文化特定的表达,翻译者需要找到在目标文化中有相似效果的表达方式。

3.4. 信息优先级

在字幕翻译中,信息的优先级至关重要。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翻译者需要判断哪些信息是核心信息,必须保留,而哪些信息可以简化或省略。这种选择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还需要对影片内容和情节的深入理解,以确保观众不会错过重要信息。

综合来说,字幕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翻译者不仅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字幕翻译的特点决定了翻译者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高效、准确地传达信息,确保观众能够在不影响观看体验的情况下理解影视作品的内容。

4. 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在《阅见中国:步入荆州》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央视频共同打造的“中文星”新媒体节目《阅见中国》荆州篇正式上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学习荆楚文化,悠久的历史赋予了荆州独特的文化气质。译者在《阅见中国:步入荆州》译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利用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将影视作品的真正内涵传递给译入语观众。以下,本文将对《阅见中国:步入荆州》的字幕翻译进行具体分析。

4.1. 语言维度

语言维度的转换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处理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符号转换,还要关注语言背后的生态系统。这一转换过程不仅包括词汇、句法和语义的直接转换,还需要考虑语言环境的适应、语用功能的转换、文化生态的考虑和动态平衡的维护。

1) 酒接少了,看不出来。

译文:You need to have more to see the difference.

在叙述同一事物时,英语可能习惯从肯定的角度说(即正说),而汉语习惯从否定角度说(即反说)。在例子中,同一种意思的语句,汉语使用“反说”表达,而译文使用了“正说”表达,正是遵循了这一习惯。译文综合考虑两种语言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语言维度出发,进行了适应性地选择和转换。

2) 这里也曾是一座蓬勃发展的商埠。

译文:This used to be a busy commercial city.

汉语逻辑性强的,语序主要靠逻辑思维而定。英语的语序比较灵活,通常开门见山后再作解释。译文中将“蓬勃发展”译为“busy”,符合英语“开门见山”的习惯,没有提“发展”这个词,但是读者一下就能想象出商埠的繁忙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

3) 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

译文:Liu Bei borrowing Jingzhou, with no returning.

汉语是动态的语言,而英语是静态的语言。原文中,“借”是一个表示动作的词,非常直接地表达出了刘备的性格特点。译文中译为“no returning”,也是直截了当的表达,但同时符合了英语偏静态的表达习惯。

4.2. 文化维度

文化维度的转换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进行深入理解和调和,以实现跨文化的有效沟通。这一转换过程包括文化信息的传递、文化差异的调和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传播等多个方面。

1) 传统产业的创新也将使这来自荆楚大地的醇厚酒香传遍大江南北。

译文: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has now been innovated and will hereby spread out this fine liquor to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大江南北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大江南北指靠临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泛指全中国,一般指传播广泛的意思。将其译为“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不同文化之间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体现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识别和理解这些文化差异,并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调和。

2) 没想到这个名字这么有来头。

译文:I didn’t realize this name has such profound background.

这句话是外国友人在被科普“白云边”这一款酒的名称来源之后发出的感慨。“有来头”是中国的一句俗语,意思是指较好的来历,多指人的经历或背景、原因、理由、玩乐的兴趣。将其译为“such profound background”,语气庄重,指出了酒的名车的深刻性,表达出了简简单单的名称背后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涉及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译者在进行文化维度的转换时,需要考虑如何在保留原作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使其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得到有效传播。

3) 这一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

译文:This is a popular poem from thousands of years ago.

“脍炙人口”的原义是美味的、人人爱吃的东西,后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将其译为“popular”,既表达出了诗篇受欢迎的程度,又指出了诗篇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准确而又自然。

4.3. 交际维度

交际维度的转换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传达源文本的表层信息,还要确保信息在目标语境中的交际功能得以实现。实现交际维度的转换,指的是在具体的英语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所强调的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7]。这一转换过程包括对话者身份、语境因素、交际意图和交际效果等多个方面的考虑和适应。

1) 城市焕发出年轻活力的一面。

译文:The energetic rebirth of this old city has now become another reason.

翻译过程中,源文本的作者和目标文本的读者往往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角色中。译者需要识别并转换对话者身份,以确保信息在目标语境中得以有效传递。原文是说城市经过一系列的修复和重建之后,变得焕然一新,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参观。译文转变角度,从游客的视角出发,准确地表达了城市的活力重生就是参观的原因。

2) 彰显了荆州厚重的历史人文风貌。

译文:It’s opening up a door for visitors to get a glimpse of its extension and profound history.

语境是影响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涵盖了时间、地点、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语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目标语境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应。译者在翻译时表现了荆州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更是将其引申为“一扇面向世界的门”,实现了交际目的,符合原文意图。

3)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译文:Maybe I can just admire the moon for its glamor, with the company of cloud drink my liquor.

这首诗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下的一组五首的七绝。“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最美的风景都是不需要金钱去买的,因此为“赊”。然而,“赊”字似又无理,“月色”既不能“赊”,也用不着去“赊”,自然美景“目遇之而成色”。译文用了一个简单却又饱含深意的“admire”,充分表达出了李白的赞美之情。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目标文本在目标语言环境中的交际效果。译者不仅要关注词汇和语法的准确性,还要确保目标文本在语境中具有流畅性和自然性,使其能够在目标读者中产生预期的反应。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通过语言和叙述技巧的转换,使目标文本能够打动目标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5. 结语

综上所述,《阅见中国:步入荆州》字幕翻译中,运用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显著地提高了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使译文更具准确性、文化深度和交际功能。通过实现语言维度的转换,字幕翻译能够在语言层面上做到准确和自然;通过实现文化维度的转换,使字幕翻译在文化层面上得以丰富和深化;通过实现交际维度的转换,字幕翻译在交际功能上更具效果和影响力。实际上,中国纪录片要想真正实现“走出去”,字幕翻译被视为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字幕翻译对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加速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由此,通过精确和有效的字幕翻译,增强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广泛地传播其信息和价值观,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字幕翻译作为桥梁,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了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使得纪录片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都能保持其原有的魅力和影响力,实现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海雅. 西方语境下的影视翻译研究概览[J]. 上海翻译, 2007(1): 12-17.
[2] 李和庆. 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2): 45-46.
[3]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4]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2): 5-9.
[5]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4): 38-40.
[6] 王伟.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探究《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策略[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6): 20-24.
[7] 孟静.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唐诗英译——以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唐诗英译为例[J]. 今古文创, 2024(3): 95-97.
[8] 沈姣, 施瑾妍, 张发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纪录片如何“走出去”——以《出发吧!去中国》字幕翻译为例[J]. 2024(1):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