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in the New Era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DOI: 10.12677/ap.2024.147494, PDF, HTML, XML, 下载: 11  浏览: 23 
作者: 敖 静: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Teenagers Mental Health Influence Factor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青少年心理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影响。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所面临的环境与以往大不相同。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盛行、信息爆炸、高竞争压力等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造成影响,此外还包括家庭、学校等因素。本文首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简单阐述,然后分析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impac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environment faced by teenagers is vastly different from before. The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the prevalence of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explosion, high competitive pressure and other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an impact o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in addition to family, school and other factors. This article first briefly elaborat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then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nd finally proposes educational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文章引用:敖静. 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7): 400-40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7494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人们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重视。据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了抑郁、焦虑、敌对、强迫、偏执等多种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不仅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导致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甚至会导致其走向极端。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症状,根据韦邦贵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小学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病率为14.22% (韦邦贵,王克明,2001)。随着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青少年所承受的较大压力,使得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消极情绪,近几年来抑郁症患者群体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1) 自卑心理。

自卑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对自身认知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且将自身价值与他人进行比较,最终导致自卑心理产生;另一个则是个人能力不足,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自信心,往往会因为能力不足而出现自我否定现象。自卑心理往往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比如会使青少年产生消极情绪、心理压抑、行为退缩等不良行为。除此之外,自卑心理还会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受到损伤,容易引发其出现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自卑心理还会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使得他们在面对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时无法正确处理,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必须要重视对青少年自卑心理的预防和解决。

2) 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包括了挫折感、挫折回避和挫折反应三个方面。根据调查显示,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着严重的挫折心理,大多数青少年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但是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对挫折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青少年挫折心理的引导。具体来说,青少年出现的挫折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认知障碍型。认知障碍型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和挫败感,进而会对自身产生怀疑和否定。比如对于学习成绩不佳、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的出现往往会导致其产生自责和焦虑的情绪。

(2) 情绪障碍型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消极的情绪反应,比如焦虑、抑郁等。这些消极情绪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很大的不良影响,比如会导致其心理变得脆弱敏感、缺乏安全感等,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其人际交往和学习等活动。

(3) 行为障碍型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攻击行为,比如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甚至还会导致其产生自杀倾向。

3) 厌学心理。

根据研究显示,厌学问题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比较突出,约有80%左右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况。厌学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兴趣,对学习缺乏热情,甚至出现抵触和厌恶的情绪。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厌学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困难造成的,而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另外还有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问题,约有70%左右的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并且厌学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比较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曾提到过厌学心理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严重影响作用。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群体在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学习缺乏兴趣。另外在考试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和紧张感,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厌学行为。

2.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 家庭的力量:塑造青少年成长的基石。

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李宝丽,2020)。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家长缺乏良好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部分家长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对孩子进行打骂、训斥等不良教育方式,这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使他们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又如,有的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能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指责孩子。据调查目前有42%~90%的家庭分别存在各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些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会使青少年产生自卑、消极等心理问题(贾晓波,2002)。

家庭结构(单亲家庭、核心家庭)本身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例如,与双亲抚养相比,单亲抚养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不健康行为。这可能是因为单亲家庭中子女与父母的交流更困难、父母对子女的管理更松散(王梅,温煦,吕燕,2012)。因此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往往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挑战。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在自尊、焦虑、抑郁、敌对、人际敏感和恐惧等方面表现出更为突出的问题(刘卡静,2016)。此外,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也受到影响。例如,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因为父母工作繁忙而缺乏足够的家庭支持,这会影响他们的整体幸福感和心理健康(Tisdale & Pitt-Catsuphes, 2012)。

家庭经济地位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低家庭经济地位与更高的抑郁水平、较低的自尊和心理韧性相关联(殷华敏,牛小倩,董黛,2018)。低家庭经济地位的青少年可能面临更多的贫困压力,不管是从吃、穿、用等方面还是教育资源方面,他们都落后于家庭经济高的,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然而家庭经济地位较高的父母通常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如优质的学校、补习班等。这些资源可能帮助青少年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由此经济压力导致的生活不稳定性增加,以及对未来持有悲观态度。以及持续的贫困比暂时的贫困对儿童的智力、学业成就和社会情感功能有更严重的负面影响(McLoyd. 1998)。

2) 学校之光:照亮青少年成长的道路。

学习环境的变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COVID-19疫情期间,学校转向远程学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与面对面学习相比,混合式和远程学习的学生报告了更多的压力和较低的学校归属感(Mulitauopele et al., 2023)。远程学习可能导致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增加。研究表明,家长在支持孩子进行在线课程时经历了更高水平的压力和焦虑(Maggio et al., 2021)。此外,居家隔离期间的学习/研究状态与在校时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这种状态的下降与该阶段的焦虑、抑郁呈低度的正相关(易晓明,席居哲,薛璟,2020)。这说明远程学习可能会加剧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面对面学习被认为是基本且不可替代的,因为它鼓励对话、参与和人际接触(Maggio et al., 2021)。这种直接的人际互动对于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缺乏这种互动可能会导致学生感到孤立和情绪耗竭,如所谓的“Zoom疲劳”所示,这种现象与工作中的视频会议使用有关,但同样适用于学生群体,因为他们也经历了大量的远程学习(Elbogen et al., 2022)。此外,远程学习可能导致学生的身体活动减少,这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例如,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台湾大学生的身体活动在远程学习期间显著减少,尤其是男性学生在剧烈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降低(Chu & Li, 2022)。

学业情绪与压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学业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出生在这“卷”的新时代。这些压力和挑战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情绪体验。当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消极学业情绪。消极的学业情绪,如焦虑、羞愧、厌烦等,通常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些消极情绪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动机下降、使用不当的学习策略,最终影响学业成绩(Pekrun, 2017)。例如,焦虑和厌烦情绪在考试过程中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羞愧和失望随着考试的进行而升高,这表明消极情绪可能在考试中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马惠霞,聂胜昀,苏世将,2010)。而另一项研究表明,积极的学业情绪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更好的学业成绩(姜召彩,徐兆军2017)。此外,积极的学业情绪还与心理韧性有关,这种心理韧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挑战和压力(赵淑媛,蔡太生,陈志坚,2012)。

同伴关系,尤其是欺凌行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大数据信息的快速传播,多起校园霸凌案件曝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报告,全球每年有2.4亿青少年因为各种原因遭受校园欺凌。在国内,也有研究显示16.5%的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青少年经常受到同伴的欺负。这种欺凌行为不仅直接作用于被欺凌者,而且对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被欺凌的青少年在长期的恐惧、不安和自卑中挣扎,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损害,导致他们在学习、社交以及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他们可能因此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学业成绩下滑,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同时,他们可能避免与人交往,错失建立友谊和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导致孤立无援,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在极端情况下,这种欺凌甚至可能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甚至导致自杀意念或行为。

3)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网络社交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也存在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例如,网络社交可能弱化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能力,限制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谈钟明,2015)。此外,由于网络社交主要依赖文字和符号,缺少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这可能导致难以表达真实情感(姜新瑞,姜新宇,杨晓雯,2018)。这种交流方式的局限性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和人际理解。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可能导致青少年社交能力的退化。在网络空间中,青少年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交流,从而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交中显得笨拙。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包括暴力、虚假信息等。这些不良信息可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此外,青少年可能由于无法正确处理和应对这些信息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进入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新媒体的发展也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可能导致青少年接触到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欺诈等,这些信息可能对他们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产生冲击。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新媒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网络成瘾等问题。此外,新媒体的发展还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自我认知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视觉化等特点可能导致青少年思维方式表面化、跳跃化,缺乏深度思考和理性分析。同时,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泛滥和虚拟社交可能导致青少年自我认知的模糊和道德观念的错乱。

3.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

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加强协作、沟通、联系,共同承担青少年心理教育的职责(王国曾,2009)。首先,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全校范围内的方法来促进心理健康,这种方法不仅关注特殊需要的学生,还强调为所有学生提供基础的心理健康服务。且通过创建支持性的环境,促进温暖、同理心、积极期望和明确界限,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Weare & Markham, 2005)。其次,家庭应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和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分享、合作等。此外,父母还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让他们能够在父母身上学习到优秀品质。最后,社会应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帮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因素。这些不良因素可能会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社会应该加强对这些不良因素的控制和管理,同时,加强“净网行动”,保护青少年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郭辉,刘洋,2021)。尽可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社会还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媒体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报道,帮助广大家长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开展一些宣传活动来增强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综上所述,学校、家庭和社会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场所。在这三个场所中,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家庭和社会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2)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地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而是要引导青少年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应该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开展多样的集体活动,如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等,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增强自我意识和社交技能(张丽华,2014)。其次,学校应该不断完善家庭支持系统。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的家庭教育方法。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亲子活动等来为家长提供一个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最后,学校还应该加强学生同伴教育。同伴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同伴不仅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些社会支持力量,还能够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增强其自信心。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与班级同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定期开展各种活动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此外学校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比赛活动等来提升其自信心。

3)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在校内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以及相关教师共同参与,并且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通过资格认证、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来实现。这对于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宋晓华,2012)。最后,学校还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知识与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来增加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这些特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增强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高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鼓励教育者和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同时,对于运行这些项目的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王国曾,2009)。学校和家庭都要注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尤其是学校要将心理健康知识贯穿于日常教育中。其次,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资源来提供更广泛和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心理学家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建立学校与社区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协调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Doll et al., 2017)。此外,青少年自身也要积极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压力。

4. 总结

新时代下,青少年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调整,就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因此,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教育,还需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其感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温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让家长能够主动发现并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工作,让学生能够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辉, 刘洋(2021). 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探究与策略. 心理月刊, 16(16), 212-213+222.
[2] 贾晓波(2002). 家庭教育不当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 18-19.
[3] 姜新瑞, 姜新宇, 杨晓雯(2018). 当代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 39(1), 67-69.
[4] 姜召彩, 徐兆军(2017). 中学生学业情绪与心理韧性、学习成绩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5(2), 290-293.
[5] 李宝丽(2020). 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影响及促进对策. 中国教育学刊, (S1), 12-13.
[6] 刘卡静(2016).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教育学刊, (3), 107-108.
[7] 马惠霞, 聂胜昀, 苏世将(2010). 大学生考试情境下的学业情绪. 心理与行为究, 8(3), 201-207+222.
[8] 宋晓华(2012).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思考. 才智, (29), 220.
[9] 谈钟明(2015). 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中国成人教育, (1), 82-83.
[10] 王国曾(2009).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 理论导刊, (5), 75-77.
[11] 王梅, 温煦, 吕燕, 等(2012). 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 体育科学, 32(5), 34-41.
[12] 韦邦贵, 王克明(2001).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生物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6(6), 471
[13] 易晓明, 席居哲, 薛璟(2020).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学生的情绪、学习/研究状态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8(6), 1254-1260.
[14] 殷华敏, 牛小倩, 董黛, 等(2018).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 心理研究, 11(5), 465-471.
[15] 张丽华(201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成才之路, (5), 35.
[16] 赵淑媛, 蔡太生, 陈志坚(2012). 大学生学业情绪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3), 398-400.
[17] Chu, Y., & Li, Y. (2022). The Impact of Online Learning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University Student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 Article No. 2966.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9052966
[18] Doll, B., Nastasi, B. K., Cornell, L., & Song, S. Y. (2017).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Definitions and Models of Effective Practice. Journal of Applied School Psychology, 33, 179-194.
https://doi.org/10.1080/15377903.2017.1317143
[19] Elbogen, E. B., Lanier, M., Griffin, S. C., Blakey, S. M., Gluff, J. A., Wagner, H. R. et al. (2022). A National Study of Zoom Fatigue and Mental Health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mote Work.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5, 409-415.
https://doi.org/10.1089/cyber.2021.0257
[20] Maggio, M. G., Stagnitti, M. C., Calatozzo, P., Cannavò, A., Bruschetta, D., Foti Cuzzola, M. et al. (2021). What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Use of Distance Learn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Survey on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in Both Children and Par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 Article No. 12641.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82312641
[21] McLoyd, V. C. (1998).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185-204.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3.2.185
[22] Mulitauopele, C., Israel, W., Rosenberg, S., Brooks‐Russell, A., Ma, M., & Dinger, M. K. (2023). The Association of School Learning Environment with Adolescent Health Behavior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93, 649-658.
https://doi.org/10.1111/josh.13314
[23] Pekrun, R. (2017). Emotion and Achievement during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11, 215-221.
https://doi.org/10.1111/cdep.12237
[24] Tisdale, S., & Pitt-Catsuphes, M. (2011). Linking Social Environments with th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in Dual-Earner and Single Working Parent Families. Youth & Society, 44, 118-140.
https://doi.org/10.1177/0044118x10396640
[25] Weare, K., & Markham, W. (2005). What Do We Know about Promoting Mental Health through Schools? Promotion & Education, 12, 118-122.
https://doi.org/10.1177/102538230501200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