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子”社交现象下的心理探析与引导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Guidance under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Tazi”
DOI: 10.12677/ap.2024.147490, PDF, HTML, XML, 下载: 6  浏览: 13 
作者: 王 玉: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搭子”社交心理探析引导“Tazi” Social Interaction Psychological Analysis Guide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青年群体的社交方式和需求发生了变化,年轻人对于多样化、灵活性更强的社交模式的需求日益增多。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搭子”社交作为一种新兴社交形式应运而生,基于共同的兴趣或需求,让人们在特定的情境下形成临时的社交伙伴关系,这种社交模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快速融入新群体的机会,也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于社交的即时需求。然而,这种社交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心理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析,本文从坚持主流文化引领、重视网络媒介参与、拓宽社交多样途径三个方面提出引导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social patterns and needs of young people have changed, and their demand for diverse and more flexible social modes is increasing. It is in this era that “duozi” socializing has emerged as an emerging form of social interaction. Based on common interests or needs, people form temporary social partnerships in specific situations. This social model not only provides people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quickly integrate into new groups, but also meets their immediate social needs in fast-paced life. However,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social phenomenon are worth exploring in depth. This article proposes guidance strategies from three aspects: adhering to mainstream cultural guidance, valuing online media participation, and expanding diverse social channels.
文章引用:王玉. “搭子”社交现象下的心理探析与引导[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7): 372-378.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7490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普及,人们的社交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更新,特别是“搭子”社交这一新兴模式,在青年群体中日益流行。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需求,为用户提供便捷、舒适且高度契合的社交体验。这种社交方式的特点,如按需组队、默契速成等,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搭子”社交的临时性、表面性和规律性等特点,恰恰满足了现代年轻人对社交关系的简化和提纯。他们通过各类社交平台,可以轻松地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搭子”,如共餐、学习、运动、旅行、游戏等,从而满足个人的社交需求,同时减少了在社交活动中需要投入的时间和情感成本,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既高效又便捷的社交方式。

2. “搭子”社交现象的社会重要性

2.1. 满足个性化社交需求

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空间和自由,而“搭子”社交模式正是对个性化需求的回应。它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随时随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深度交流和互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社交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搭子”社交在垂直细分领域中实现了精准陪伴,它运用类似于网络中的算法逻辑,通过精准搜索共同兴趣,实现了搭子的定向匹配(王昕迪,胡鹏辉,2023)。“搭子”社交让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性地参与社交活动,从而满足自己在特定领域或情境下的社交需求,通过参与不同的“搭子”关系,青年们还能够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层,接触到更多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这种按需匹配的社交方式,不仅丰富了社交内容,也为个体带来了更加愉悦、有趣的社交时光。

2.2. 反映现代社交模式变化

“搭子”社交现象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新模式,反映了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对于更加灵活、便捷的社交方式的追求。为了填补碎片化的时间,青年们开始寻找能够与之相匹配的社交方式,试图在陌生人社会中寻找一种独立且包容的社交关系,而“搭子”社交正是当代青年在顺应社会转型中对传统社交方式的突破发展(冯文博,舒光仕,2024),是他们应对这一挑战的产物。基于网络的高效率、快节奏的交往方式,不仅对传统社交模式构成了显著挑战,还使得日常交往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线下形式,这种变化对青年人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谢蝶,2022),“搭子”社交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交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或App,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搭子”,共同参与各种活动,这不仅拓宽了人们的社交圈子,也丰富了人们的社交体验。

2.3. 体现青年群体社交心理变化

在快节奏的生活节奏中,青年往往面临着社交孤独和情感空虚的挑战,然而,由于时间成本高昂和社交压力等因素,他们往往难以迅速找到合适的人倾诉情感。“‘搭子’社交”以其精准匹配的特点,使青年人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建立合适的联系,获得情感上的陪伴和支持,从而有效地对抗群体性孤独。对于青年人而言,由于现代社会学习、工作环境变化较快,所接触的人员也会出现频繁变动,使得当下青年群体归属感常常处于非饱和的状态,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重新营造(郭增花,2023),“搭子”这一社交现象打破了传统社会中基于有限物理空间关系进行社交的局限,青年人选择跨越实体空间的界限,灵活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手段,旨在以最小的时间成本来重新构建人际关系或填补在学习、工作场所中感受到的归属感缺失。

3. “搭子”社交现象下的心理依据及探析

3.1. “搭子”社交现象下的心理依据

3.1.1.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交互动和支持网络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认同感,有助于缓解应对社会压力和适应新环境时的不安和焦虑。在“搭子”现象中,个体选择与他人结成搭伴关系参与社交活动时,他们共同分享兴趣和经历,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支持。这种搭伴关系实质上构建了一个稳固的社会支持网络,它为个体在陌生或充满压力的环境中提供了安全感,减轻了心理负担,进而增强了他们应对各种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

3.1.2.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将自己归类为某个社会群体,并根据该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在“搭子”社交现象中,个体选择与他人组成临时的伙伴关系,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不仅有助于个体在群体中找到位置和角色,还能够提升其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在面对陌生或压力环境时,通过搭伴参与社交活动,个体能够更自信地展示自我,构建积极的社交形象,同时促进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和良好关系的建立。

3.1.3. 心理距离效应

“搭子”社交现象深刻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这一效应常被形象地比喻为“刺猬法则”。在人际交往中,过于亲密的距离可能引发情感上的摩擦和伤害,而过于疏远则容易带来隔阂和孤独感,然而,“搭子”社交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为个体提供了一个适度的社交空间。这种不远不近的社交模式既尊重了个人的独立性和隐私,又满足了人们对于社交互动和陪伴的需求,使得人们在享受社交乐趣的同时,也能保持个人的舒适和自在。

3.2. “搭子”社交现象下的心理探析

3.2.1. 满足社交边界感

“搭子”社交之所以能够形成并持续存在的关键之一在于其不越界的特性。这种关系恰到好处地满足了现代青年人的多重需求:他们不愿深陷沉重的心理负担,希望避免过度投入时间和精力,同时又想避免精神上的过度消耗。搭子的形成往往带有明显的临时性特征,它们之间的界限十分明确,清晰地界定了双方仅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的交往关系,这种明确的划分使得原本可能复杂的全方位朋友关系变得更为单一化,专注于某一场景或程度的交往,从而简化了社交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搭子”社交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既能享受社交的乐趣,又不至于被彼此的情感纠葛所累,在这种关系中,双方可以在社交场合相互陪伴,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又不必担心被束缚于传统的社交关系中。这种明确的边界使得“搭子”社交成为了一种轻松自在的交往模式,不仅不会给参与者带来过多的压力,还能够保护他们的情感和自主性。对于生活在高压社会中的青年人而言,“搭子”社交如同生活的调味品,既增添了生活的色彩,又保留了他们独立的个性与人格。在繁忙的工作与学习之余,他们可以通过“搭子”社交找到一种放松与愉悦的方式,同时不必担心被卷入过于复杂或沉重的情感纠葛中。这种轻松愉悦的社交模式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压力,提升生活质量,同时也促进了社交互动和情感交流的健康发展。

3.2.2. 给予精神慰藉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从传统的线下真实沟通转向了虚拟的拟态环境,这一转变催生了虚拟陪伴的社交模式。这种模式的兴起,导致了“线下孤独”与“线上狂欢”的群体极化现象愈发明显。如今,不少青年人常常感到困惑,尽管身处熙熙攘攘的现实社会,孤独感却如同幽灵般时常侵袭他们的内心。然而,他们似乎在网络社交中找到了情感的补偿。通过社交平台,他们能够寻找到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个体或组织,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围绕共同话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一起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经历。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能够释放真实的自我,感受到情感的共鸣,这种精准的陪伴模式不仅满足了青年人对于情感共鸣的强烈需求,还为他们注入了活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内心的孤独感。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扩大视野,还能够激发思维,提升个人素质,同时,“搭子”社交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也让青年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到社交的乐趣和温暖。更重要的是,“搭子”社交给予了青年人一种精神慰藉,这种精神慰藉让青年人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定和自信,也让他们在生活中更加积极和乐观。通过“搭子”社交,青年人能够加深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感受到彼此间的紧密联系和支持,这种心灵的慰藉也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压力,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3.2.3. 渴望自我表达与认同

在社交领域中,青年人普遍渴望自我表达与认同。这种心理需求源于他们内心对于个性、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坚守与追求,青年人希望能够在社交中展示自己的独特性,让他人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追求,同时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尊重。在“搭子”社交中,青年人找到了实现自我表达与认同的新途径。首先,“搭子”社交往往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目标为纽带,使得青年人能够在志同道合的人群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种基于共同话题的社交方式,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其次,“搭子”社交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青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社交对象和方式。这种自由度使得青年人能够更加轻松地表达自己,减少在传统社交中可能遇到的压力和束缚。最后,“搭子”社交中的互动和反馈机制也为青年人提供了实现自我认同的机会。在社交过程中,青年人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同时,他人的认同和赞赏也会增强青年人的自信心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自我认同。

4. “搭子”社交现象的风险审视

4.1. 人身安全风险

“搭子”社交的广泛流行,无疑得益于互联网的巨大推动力,然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但混杂,真伪难辨,这给“搭子”社交带来了严重的虚假信息和隐私泄露风险。在“搭子”社交过程中,信息漏洞问题尤为突出,因为“搭子”的匹配和搜索主要在互联网社交平台进行,导致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难以准确判断。网络中充斥着大量具有迷惑性的虚假信息,这些虚假信息正是利用了青年寻找“搭子”的机会,诱使他们陷入社交陷阱。他们的欺骗行为不仅使受害者承受情感和心理上的痛苦,更糟糕的是,还可能导致他人利益的损失或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网络平台寻求搭子的过程中,通过发帖寻求精准定向和陪伴,其所发布的信息可能会泄露个人信息、隐私等,带来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于语和,周欢,2023),在现今的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络平台上发帖,以寻求与自己兴趣相投、能够产生共鸣的“搭子”,从而实现精准定向的社交和陪伴。然而,这一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潜在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关于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泄露。当用户在社交平台发布帖子时,为了吸引合适的“搭子”,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透露一些个人细节,如真实姓名、年龄、职业、兴趣爱好、地理位置等,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就可能被用于恶意目的,如身份盗窃、网络诈骗、骚扰等。

4.2. 社交圈层固化

“搭子”社交以其高效便捷的特性和精准匹配的功能,确实满足了青年一代的社交需求。然而,这种社交模式也无形中将他们局限在了仅符合自身兴趣偏好和价值观念的“信息茧房”里,算法技术根据青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推送特定信息,如果青年人长期被局限在算法精准定制的内容范围内,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对外界的其他信息产生排斥心理。此外,由于“搭子”社交的垂直细分特性,不同搭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相对较少,这可能导致年轻人长期沉浸在一个固定的圈层中,缺乏与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从而加剧了社交圈层的固化。“搭子”社交主打垂直细分领域下的精准陪伴,“标签化”“定制化”是其主要表征,青年人过度沉迷于这种依靠趣缘结成的群体中,会陷入“回音室效应”的沼泽(陈姣,牛菲,2024),在“搭子”关系确立之后,青年群体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过于沉浸于与其兴趣紧密相关的狭窄议题,导致他们更倾向于与兴趣相投的群体进行社交互动,年轻人可能会被困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从而限制了他们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和深化思想认识的能力,会进一步导致青年群体的视野变得狭窄,认知领域变得单一,价值立场也可能趋向极端化,持续下去将对青年群体的全面发展和理性思考构成阻碍,从而面临主体性困境。

4.3. 深层关系忽视

由于“搭子”社交的特性,它往往是临时的,且发生在“陌生社会”的交往环境中,这种社交模式倾向于表面化和快餐化,缺乏深入交流和真实性,这种趋势可能导致社交关系的失衡,使得原本应该更加紧密的亲密关系逐渐弱化。对于青年人来说,他们正处于社交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他们过度沉迷于“搭子”社交,过分追求表面的亲密感,可能会忽视与亲友之间建立的深层次亲密关系。这种心态可能会加剧他们的冷漠态度,让他们对真正的情感交流产生逃避心理,而不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和维护真正的亲密关系。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找到真正的情感满足和归属感,从而陷入更加孤独的境地,频繁地选择建立“搭子”关系,会让青年群体对这种没有牵绊的浅层关系产生依赖,进而失去与人进行正常深度交往的能力(杨鑫,2024),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青年一代往往被繁忙的学习、工作等生活压力所束缚,他们繁忙生活中奔波,很难再保持对稳定、亲近感情的向往和真诚。在“搭子”社交的潮流中,他们倾向于选择性地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一部分,追求短暂的愉悦和表面的关系,从而忽视了真实的情感和深层次的沟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意义上的真正友谊对于青年群体的成长和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种友谊能够为他们提供宝贵的情感支撑和力量,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5. “搭子”社交现象的引导策略

5.1. 坚持主流文化引领

面对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搭子”社交,我们应积极鼓励、坚定支持,并引领青年人构建健康、有益的社交关系。同时,应坚持通过主流文化的熏陶与引导,来守护青年人的社交思想阵地,确保他们在社交活动中能够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首先,主流文化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如诚信、友善、公正等,是“搭子”社交中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就个人层面而言,诚信和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交往中的具体体现,它提醒青年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应保持真诚、友善的态度,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使得“搭子”社交中的参与者更能够明确自身的价值观,并在社交活动中传递这些价值观,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交环境。其次,主流文化能够引导青年人理性看待“搭子”社交中的各种问题。在社交过程中,青年人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诱惑,如虚假信息、不良行为等。主流文化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让青年人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本质和危害,从而学会在社交中保持警惕、明辨是非。最后,主流文化应倡导包容、开放、平等的社交氛围。主流文化肩负着倡导包容、开放、平等社交氛围的重要使命,这种氛围是“搭子”社交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搭子”社交中,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背景,拥有不同的身份和观点,主流文化应倡导以平等、尊重为基础的交往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通过在“搭子”社交中坚持主流文化引领,有助于建立健康、和谐的社交关系,使参与者更加注重尊重、理解和包容,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从而促进了社交关系的健康发展。此外,当参与者共同认同和践行主流文化价值观时,能够形成更紧密的社会联系和共同目标,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5.2. 重视网络媒介参与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媒介不仅深刻影响着青年群体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更是“搭子”社交现象的主要滋生地。首先,主流媒体必须积极把握并掌控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主流媒体应当充分发挥其信息源和传播渠道的优势,针对青年社交行为的新动向,主动采取行动,有效揭露和批判隐藏在青年社交背后的不良社会思潮和错误价值观念,以营造有利于青年全面发展的积极社会氛围。其次,必须加强对平台发布的找搭子相关内容的审核力度。为了确保青年群体在网络平台中接触到的内容健康、积极,相关部门应严格管控网络端信息的进入,坚持推进网络平台的实名化认证工作,不留死角。同时,建立并完善“黑名单”制度,确保责任主体制的全面落实,对违规违纪的用户将给予相应的惩处,以遏制不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通过网络媒介可以对“搭子”社交中的行为进行监测和引导,对于不良行为或言论,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引导,确保社交活动的健康有序进行。最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进步,传统媒介面临了来自以直播、短视频为主要形式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强烈冲击,这些新型媒介已成为青年群体热衷的社交和娱乐平台。网络媒介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人们可以实时获取新闻、信息和观点,从而加深对主流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在“搭子”社交中,网络媒介的参与有助于传播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还需要积极回应青年群体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以正确的价值导向来解决“搭子”社交中可能出现的伦理价值失序问题,确保青年群体在健康、积极的社交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5.3. 拓宽社交多样途径

为了切实缓解青年群体面临的社交圈层困境,满足身处不同阶层的青年群体的多样化交往需求,需要从多方面出发,通过优化交往形式来多渠道地提升他们的情绪价值。首先,需要加大对集体和社群组织的投入和支持。应鼓励更多有经验的人参与其中,共同策划和组织多样化的线下社交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涵盖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为青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交往机会。通过参与共同的活动、分享共同的兴趣爱好,青年人能够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并且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从而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社交关系。其次,构建新型社群以满足青年人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新型社群可以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职业背景、地域文化等因素来组建,让青年人能够在更加细分化的社群中找到归属感。同时,我们也需要鼓励青年人主动加入社群,积极参与社群的讨论和活动,与社群成员建立深厚的友谊。在构建新型社群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引导青年人重新发现并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利用这些资源,青年人能够拓展自己的社交范围,与更多的人建立联系,从而突破现有的社交圈层。最后,积极促成跨界合作。在推动“搭子”社交的过程中,跨界合作是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与不同行业或品牌的合作,共同策划别出心裁的社交活动,以及推出联名产品的方式,这样不仅拓宽了用户群体,打破了行业间的传统界限,更为用户带来了丰富多样、前所未有的社交体验。这种创新的合作模式无疑为社交活动增添了更多吸引力,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

6. 结语

“搭子”社交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方式,在满足人们社交边界感、精神慰藉、自我表达和认同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它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因此,在享受“搭子”社交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警惕和理性思考,确保自己能够在不同的社交方式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全面、健康的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 陈姣, 牛菲(2024). “搭子”社交: 青年新型社交样态及其引导策略. 高校辅导员学刊, 16(3), 78-82+94+100.
[2] 冯文博, 舒光仕(2024). 当代青年“‘搭子’社交”: 成因、功能与引导. 新东方, (2), 44-49.
[3] 郭增花(2023). 当代青年延时劳动的情感适应与归属价值.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4(6), 212-221.
[4] 王昕迪, 胡鹏辉(2023). “搭子”社交: 当代社会青年新型社交趋势与形成逻辑. 中国青年研究, (8), 90-95+119.
[5] 谢蝶(2022). 从现实“社恐”到虚拟“社牛”: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交恐惧的影响分析. 新闻研究导刊, 13(21), 19-21.
[6] 杨鑫(2024). 青年“搭子”社交现象: 缘何流行、风险审视与应对策略. 思想理论教育, (2), 106-111.
[7] 于语和, 周欢(2023). 青年“搭子型”浅社交的心理透视与现实审思——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理论导刊, (10), 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