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发展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和启示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n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4.147489, PDF, HTML, XML, 下载: 7  浏览: 11 
作者: 宁子昂, 于忠卉: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摘要: 发展心理学以个体心理发展为研究核心,并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大学生处于青年早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在面对许多人生课题时,常常感到困惑和烦恼,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基于发展心理学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和原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应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排除心理困扰,维护心理健康的建议。
Abstrac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akes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s the core of research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solving related problems.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the early youth,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s not mature, in the face of many life topics, they often feel confused and vexed, which leads to va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viewpoint and principl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n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at students should be guided to establish correct cognition, eliminate psychological troubles and maintain mental health.
文章引用:宁子昂, 于忠卉. 探析发展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和启示[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7): 365-37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7489

1. 引言

心理健康取决于个体如何适应环境、生活和自我。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大学阶段对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期间大学生将面临认知成长、学习任务、社交情感、情绪调控、道德成熟和自我调节等挑战。在这个阶段,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并缺少足够的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学生往往会经历困惑和烦恼,表现出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干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 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相关原理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老年的心理发展过程。它是一门探索个体和群体心理成长及其变化的学科,与教育实践、心理健康、儿童和老年人的福利紧密相关,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基础学科(郭念锋,2015)。它探讨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能力的变化与发展。发展心理学考察不同生长阶段的心理特征,如婴儿期的感知能力、儿童的认知发展、青少年的社会情感成熟以及成年和晚年的心理调整。本领域利用纵向和横断研究方法,揭示心理功能如何受到遗传、环境因素和社会互动的影响。重要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以及鲍尔比的依恋理论。通过理解这些发展过程,发展心理学为应对各年龄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促进个体在不同生活阶段的心理健康和福祉。

2.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和认知特点。皮亚杰强调,这些阶段是顺序性的,每个阶段为后续阶段的认知能力提供基础。他的理论强调了儿童主动探索环境并通过自我调节的适应过程,逐步构建更复杂的认知结构。此理论对教育实践尤其具有指导意义,强调了教学应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

2.2. 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框架,强调了个体从出生到老年在心理和社会交互中经历的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一个核心心理社会冲突,其解决方式对个体的未来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第一阶段是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学习信任或不信任他们的照料者和环境。成功的解决会带来希望。第二阶段是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早幼儿期)。在这一阶段,儿童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但也可能感受到羞愧。成功解决此冲突带来自主性。第三阶段是主动性对罪恶感(游戏年龄)。儿童开始主动探索环境并作决策,未妥善处理可能导致罪恶感。解决此阶段的冲突可以增强主动性。第四阶段是勤奋对自卑(学龄前)。随着学校生活的开始,孩子们通过社会比较学习自我评价,成功可培养勤奋感。第五阶段是身份对角色混淆(青春期)。青少年探索职业角色和个人身份,身份确认可促进忠诚发展。第六阶段是亲密对孤立(早成年)。成年人探索深层次的个人关系,成功解决促进爱的发展。第七阶段是生产性对停滞(中年)。成年人在工作和育儿方面寻求贡献,成功可带来关怀。第八阶段是完整性对绝望(晚年)。老年人反思一生,成功的解决带来智慧。艾里克森认为,每个阶段的成功解决都会增强个体应对后续挑战的能力,而未能成功解决的冲突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发展。这一理论不仅提供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发展视角,而且强调了社会关系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2.3. 鲍尔比依恋理论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是一个关键的心理发展理论,它强调,儿童通过与照顾者的交互形成内部工作模型,这些模型成为他们未来人际关系和个人自我观的基础。依据照顾者的响应性,儿童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依恋风格。首先是安全依恋。照料者一贯提供保护和关爱,儿童发展出信任感和值得被爱的感觉,通常能发展出健康的人际关系。其次是焦虑/回避性依恋。照顾者经常表现出冷漠或拒绝,儿童可能学会压抑自己的需求,常表现出避免亲密和依赖。再次是焦虑性依恋。照顾者行为不一致,儿童不确定何时能获得响应,可能变得过度依赖或表现出极度焦虑。最后是混乱依恋。照顾者行为极端或恐怖,儿童无法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常见于虐待和忽视的情况。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心理健康、成人关系和治疗实践中,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框架,用于理解个体如何通过早期关系经历形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自我认知。此理论还强调了早期安全依恋关系在促进后续社会功能和情感调节能力中的关键作用。

3. 当前我国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春期常被霍尔(Stanley Hall)描述为人生的“狂风暴雨期”。研究指出,这一时期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高发频率主要由于该阶段激素水平对压力源的敏感性显著增强,以及大脑前额叶、边缘系统及多巴胺递质系统的快速发展所致(陈春萍,程大志,罗跃嘉,2011)。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个体面对的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这也是该阶段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3.1. 焦虑症

当前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焦虑症不仅检出率高,还是致残性最严重的心理疾病之一。大学生中焦虑症的普遍性已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刘晓芸,李雪松,2013)。焦虑症是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它涉及持续且过度的担忧和恐惧,这种担忧和恐惧往往与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学业表现不成比例。大学生由于面临高度的学业压力、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人际关系的挑战以及身份认同的形成等多重心理和社会压力,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焦虑症可以视为应激反应的一种异常放大,涉及到神经传导物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失衡。此外,大学生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规划、决策和抑制反应,仍在发展中,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压力时难以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在认知行为模型中,焦虑常被视为由负面思维模式和认知偏差所驱动。例如,大学生可能会对考试成绩或人际交往过度泛化负面预期,从而产生和增强焦虑反应。此外,环境因素,如学习负担的持续增加和社交媒体的普遍使用,也可能加剧这种状态,因为这些因素常常导致信息过载和社会比较,从而增加心理压力。

3.2. 学业压力

康维森(Convingtion)认为,学业压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为达到自身想要的学习目标而产生的负面以及不适的感受,这种不良反应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成就动机”(Convingtion, 2007)。学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核心领域,它通常涉及对成绩、课程负荷、竞争和未来职业前景的持续担忧。这种压力不仅源自个体对学业成就的内在期望,还受到家庭期望、社会标准和经济前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学业压力的增加已被广泛认为是导致大学生出现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大学生正处于艾里克森描述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特别是身份认同对角色混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体努力寻找并确认自己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定位。学业成就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角色,但过度的压力可能导致恐惧失败、自我价值感下降,甚至出现逃避行为。

3.3. 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症,或称社交焦虑症,在大学生群体中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交恐惧的形成可以归因于四个主要因素。首先,它可能由于将过去的经验泛化并通过联想引起。其次,社交恐惧与个人的性格特质、家族遗传背景密切相关。例如,美国科学家兰格福德通过对20名儿童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人的恐惧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是先天存在的(叶羽晴川,1997)。第三个原因是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形成的。最后,当个人的能力无法满足过高的要求时,这种激烈的冲突也可能诱发社交恐惧。它涉及到一种持续且强烈的对社交场合或表现自己的恐惧,个体害怕在他人面前表现出尴尬或被评价为不足,这种恐惧超出了普通的羞怯或紧张,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个体避免参与任何形式的社交活动。社交恐惧症的成因复杂,通常与生物因素、个人经历和环境因素有关。从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来看,遗传倾向、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失衡(特别是血清素和多巴胺系统),以及过往的负面社交经历都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此外,大学生处于一个新的社交环境,面临建立新人际关系和维持社交地位的压力,这些都可能触发或加剧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4. 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分析

研究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心理学理论,旨在深化我们对心理健康和疾病的理解,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功能。首先,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强调生物因素、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三者在心理健康中的交互作用。该模型认为,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生物化学失衡,还包括心理行为模式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其次,依附理论强调早期依附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长远影响。安全依附被视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而不安全的依附风格可能导致心理调整问题。心理动力学理论则探讨了个体内心冲突和潜意识过程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它强调早期经历和潜意识动力对行为和情感状态的长期影响。最后,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未满足的基本需求会阻碍个体达到自我实现,进而影响心理健康。这些理论框架不仅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指导了预防措施的实施,帮助个体达到更好的心理适应和整体福祉。

4.1. 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

在发展心理学的框架下,大学生的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个体通过适应环境创造最佳生存条件的能力和品质,个体智力的发展受到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生理成熟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成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只有通过功能练习和习得的经验,这种可能性才能转化为现实(白学军,2013)。大学生处于皮亚杰定义的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特征是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复杂的逻辑推理。这使得大学生能够在理论上处理复杂的概念和推断,但同时,这一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带来了特定的心理挑战。首先,虽然大学生的认知功能在逻辑和抽象思维方面得到增强,但他们在应用这些能力以应对日常生活和情绪问题时仍可能遇到困难。例如,认知过程中的扭曲,如灾难化思维(对负面事件预期的夸大)或全有或全无的思维(极端非黑即白的看法),可以加剧情绪困扰,导致焦虑和抑郁。此外,大学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压力增加,如学业成就的压力和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种心理压力可能干扰其认知处理能力,影响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策略,从而进一步加剧心理健康问题。

4.2. 社会情感发展与心理健康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看,社会情感发展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之一,即“身份对角色混淆”,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面临形成个人身份与定位的挑战。艾里克森认为,成功解决这些挑战能够促进个体发展,而失败则可能导致混乱和心理困扰。在这一发展阶段,大学生需要建立和巩固自我概念,并在多种社会角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学生、朋友、伴侣等。这一过程中的成功与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深远影响。例如,能够形成稳定的身份感通常与更高的自尊、更好的心理适应和较低的抑郁倾向相关。然而,如果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遇到困难,比如在学业、职业前景或人际关系中感受到挫败,他们可能会经历焦虑、孤立感和价值感的缺失,这些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症状。此外,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和学校社区——在这一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支持性的社会关系可以缓解压力,增强适应能力,而缺乏支持则可能加剧心理问题。

4.3. 道德发展与心理健康

道德发展涉及个体对于正确与错误的判断,以及对社会规范和个人价值观的理解和内化。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提出,个体在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道德推理能力,这对他们的行为决策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大学生通常处于柯尔伯格的“后常规”阶段,他们开始超越个人利益,考虑法律和社会规范,甚至更高层次的普遍道德原则。这一阶段的道德思考更为抽象和原则化,个体被期望能够处理复杂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然而,道德发展的挑战可能引起心理压力和冲突。例如,当大学生面临道德困境或其个人价值观与外界期望不一致时,可能会经历道德困扰,这种状态可能导致焦虑、内疚感甚至是抑郁情绪。此外,如果个体在道德发展过程中感到停滞不前或无法达到预期的道德理解水平,可能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和自尊,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

5. 发展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启示

5.1. 基于认知发展的策略启示

基于认知发展的策略启示侧重于支持和增强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在解决问题、决策制定、以及批判性和反思性思维方面的技能。首先,增强元认知技能是一项重要策略,包括教育大学生如何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可以通过工作坊、指导和课程来实现,帮助学生识别和调整他们在学习和日常决策中使用的认知策略,如计划、监控和评估自己的思考方式。其次,教授有效的问题解决技巧对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样关键。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实际案例分析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应用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这种训练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认知灵活性,还提高了他们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的心理韧性。此外,培养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提升心理健康的关键认知策略。自我调节能力包括情绪调控、自我激励和延迟满足等方面,这些能力可以通过时间管理和目标设定训练来增强。通过教育学生如何设定实际可行的目标、管理时间和应对学习中的挑战,可以有效减少焦虑和压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福祉。

5.2. 基于社会情感发展的策略启示

基于社会情感发展的策略启示重视社会互动在促进个体心理福祉中的作用,并尝试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加强这些能力。第一,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关键策略。通过提供交流技巧训练和团队合作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有效沟通、冲突解决技巧和共情能力。这些技能不仅能改善学生的社交互动,还可以减轻由人际关系问题引起的心理压力。

第二,促进情感认知和表达也是提升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策略。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最需要发展的亲密关系包括密友和恋人。在高校心理健康中心,许多前来咨询的学生都表达了因与同学、室友或恋人关系不和谐而感到困扰。很多大学生难以与周围人建立起相互信任、关心和支持的关系,这种孤独感导致一些学生减少了与现实世界的互动,转而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寻求亲密感,从而沉迷于网络。这种行为可能触发各种心理问题(姚萍,2010)。大学可以通过工作坊、辅导服务和心理健康课程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这种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健康的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第三,构建支持性社交网络是支持大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策略。学校可以通过促进学生团体、兴趣小组和导师计划等,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社交联系。这些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还能为他们遇到的各种挑战提供实际帮助。

5.3. 基于道德发展的策略启示

在发展心理学中,道德发展的策略致力于加强大学生的伦理判断力和增进他们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大学生通常处于“后常规道德推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能够理解并应用普遍的道德原则,并开始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考虑伦理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教育者可以实施以下策略:一、开展道德推理讨论。通过课堂讨论、研讨会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挑战学生面对复杂道德困境时的思考方式。例如,可以引入具有争议的社会、政治或伦理案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并论证其立场。二、道德推理训练。提供专门的课程或工作坊,教授道德推理的理论与实践技能。这些训练强调批判性思维、道德感知力和决策过程,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和解决道德问题。三、服务学习和社区参与。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置于需要道德决策的实际环境中。服务学习项目可以使学生直接参与社区服务,如志愿服务、社会行动计划等,这些活动不仅提供实践经验,还促进了对社会责任和公民身份的理解。

5.4. 基于环境互动的策略启示

基于环境互动路径的发展心理学策略启示,突出了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对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首先,教育环境的优化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也是社会化和认知发展的重要环境。教育者可以通过创造支持性和刺激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认知和社会情感技能发展。例如,采用协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其次,家庭互动的强化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家庭是个体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深刻影响儿童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家长可以通过提供温暖、支持和结构化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此外,培训家长识别和应对子女发展中的心理需求,同样是重要的策略。再次,社区参与的促进反映了环境互动的广泛性。通过鼓励大学生和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减少孤立感和外界压力的心理影响。社区资源如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组织和志愿服务,都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宝贵资产。

6. 结语

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以及道德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促进策略。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得以认识到大学生在这关键成长阶段面临的心理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来支持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强调,为了有效地支持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高校和相关教育机构需要采用多维度的策略,包括加强认知技能训练、促进健康的社会情感交往、以及深化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教育。此外,建立一个全面的支持系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和积极的校园环境,对于预防和减轻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最后,我们认为,深入理解发展心理学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应对当前的挑战,更能为他们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未来的研究能继续探索这一领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科学和实践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白学军(2013). 发展心理学(pp. 20-29). 南开大学出版社.
[2] 陈春萍, 程大志, 罗跃嘉(2011). 雌激素对情绪的影响: 心理、神经、内分泌研究.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11), 1049-1062.
[3] 郭念锋(2015).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民族出版社.
[4] 刘晓芸, 李雪松(2013). 在校大学生焦虑与抑郁状况的调查分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5(S1), 171-173.
[5] 姚萍(2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 北京大学出版社.
[6] 叶羽晴川(1997). 心理教室. 四川大学出版社.
[7] Covington, M. V. (2007). A Motivational Analysis of Academic Life in College.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 Evidence-Based Perspective. Springer Nether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