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创能力培育探索与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DOI: 10.12677/ces.2024.127457, PDF, HTML, XML, 下载: 16  浏览: 2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薛 帅, 支 龙, 李俊涛: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创新创业社团师资队伍产教融合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tudent Associations Faculty Development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摘要: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新增职教赛道,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与路径,但也对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提出新要求和新期望。但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丰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形式,显著提升学生双创能力,是高职院校双创培育模式面临的问题。论文针对职业院校双创教育存在的制约问题,聚焦学生社团视域,以学生社团为双创教育纽带,发挥学生社团的自发性、汇聚性、自管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整合创新创业学科交叉的师资优势资源,打造以学生社团为中心的创新创业平台,探索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培育新模式,为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培育提供新的路径。
Abstract: The additio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ck to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and pathway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it also sets new requirements and expectations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High Plan” (High-Level Schools and High-Leve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n) construction. The challenge for these institutions is how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timulate students’ passion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rich the content and forms of vocat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significantly enhance students’ dual-innovation capabilitie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constraint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y focusing on student associations as a perspective. By using student associations as a link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everaging their spontaneity, convergence, and self-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aim is to fully mobiliz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paper proposes to integrate the advantageous resources of interdisciplinary faculty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reate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latform centered around student associations, and explore new models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approach provides new pathway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Double High Plan”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文章引用:薛帅, 支龙, 李俊涛. 学生社团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创能力培育探索与实践[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7): 251-25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7457

1. 引言

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助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1]。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启动了以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截止2023年,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举办九届,其赛项影响力逐年增强,赛项规格也逐步提升。且在教育部于2021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及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19~2023年)绩效评价工作(简称“双高”),将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情况纳入教学评估体系,更进一步激发了各级政府、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部分省市已将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技能大赛纳入“专升本”等考试加分赛项范畴[2]

2. “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职业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明确,教育部随即开展高职院校培育工作,通过一批高水平专业、高水平学校的建设(简称“双高计划”),提升职业教育内涵,促使职业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教育部于2019年在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原有赛道基础上,为职业院校开辟、新增职教赛道,为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促进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职业教育定位的明确、教育改革的深化,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团体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丰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形式,显著提升学生双创能力,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培育模式面临的问题。

3.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现状分析

1) 学生主体主观能动性欠缺

随着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以下简称“单招”)政策实施,为学生升学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其中来自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占据总人数很大部分比例。学生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整体年龄偏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弱,易沉迷网络和手机游戏,追求短时间内成功带来的快感,对于需要长期时间投入的创新创业等课外活动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学生在校生活围绕课程的学习开展进行,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随着专业课程的开设与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表现较为吃力,多数学生不情愿在此基础上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外创新创业活动来。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面对面接触交流的时间、机会有所短缺,不利于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员与开展,部分学生的双创意识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甚至个别同学对双创没有深入了解[3]。大多数学生不能走出校门,无法开阔视野,接触不到最新的产品、技术动态、商业路演等,缺乏参与校外行业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另外,在创新创业大赛内容方面,随着赛项内容的不断完善和提升,赛项对学生的综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创新创业项目不仅包含技术创新,还涵括了商业创新、营销创新等创新要素。多数高校虽有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或者实训,但课程主要依托某一专业或者某一研究方向,课程创新内容和形式上过于单一,学生通过课程后的获得感不强,缺乏驱动动力,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愿[4]

2) 双创师资队伍有待多元化

随着大学生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规格、规模、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各个地方政府依据中央双创精神要求,结合自身省份情况制定了创新创业激励、保障的多项举措。高职院校也提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举措,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抓好学生双创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培育主要以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形式进行开展,课程主要包含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项目和创新创业团队等通识性知识点[5]。但专业实践教师专业能力限制,课程缺乏创新商业专业性、技能性方面的内容,如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等,导致课程内容丰富、深度不够,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内容上不完善。另一方面,受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形式和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的组织形式上,方式和方法较为单一,以传统课堂的小组形式组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撰写、路演,项目多与实际脱离,缺乏实践能力和可操作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意点子,反而引发学生的反感与抵触情绪,不能满足创新创业较强实践、可操作性的需求。另外,部分高职教师长时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与行业企业联系甚少,个别教师入校后不再实时跟踪行业热点,实践与科研能力有所降低,缺乏对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热点话题跟踪能力,无法有效将专业领域科研热点问题、话题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案例,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基础元素和资源的深度还不够[6]

3) 双创平台的培育能力有限

目前部分院校虽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机构,个别学校都已建成自己的创业实践园区,为学生创新创业智慧提供施展、实践平台。但存在规模小、名额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能力有限,只能有限度的遴选、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锻炼。在创新创业平台师资方面,创新创业平台缺乏专业性指导教师,虽通过聘请企业管理者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但鉴于企业指导教师指导时间限制,只能针对众多项目在开展过程中的同性问题进行重点的解答,未能全面、深入介入项目的实际指导,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拔高十分有限[7]。鉴于教育资金的短缺,无法为每个项目邀请到专家进行“一对一”指导和打磨,导致创新创业项目的校外指导老师出现频繁更换情况。鉴于专家领域的不同、视域角度不同,对项目的指导和建议内容往往延续性不够,在项目辅导中出现“朝令夕改”情况,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负担,引起学生半途放弃。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活动未完全在专业面交叉开展,学生多以自己专业、身边同学组队,组队成员形式单一,未能有效吸收经济管理、会计、商务管理等专业学生,导致创新创业项目内容不均衡[8],例如有技术的亮点,但缺乏新的商业思维,导致项目的创新特色较小、不突出,不能充分体现项目的整体优势。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与不同专业学生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信息获取途径较为单一。

4. 社团为依托,兴趣为纽带,增强师资力量,强化专业交叉纽带力量的创新创业路径

1) 以兴趣为驱动,自组、自管创新社团,打造创新创业新平台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能够保持品行的动力源泉。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应该以学生专业兴趣为导向,体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主体地位,但鉴于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指导教师需加强对学生兴趣的适时引导和培育[9]。同时也要学会重视、尊重学生的兴趣,不能一概否定,磋商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学生“碰壁”“犯错”,给予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兴趣、创新、获得感之间形成正向反馈,不断扩宽和加深学生兴趣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学生社团具有良好的自发性[10],将一群有相同想法、相向目标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大家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可以相互分享、体验喜悦、相互促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的热情。而且学生社团有健全的自我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专业指导为辅,学生社团自管机制下,学生可以自行制定社团活动规划、组织社团活动等,通过社团成员之间的自我的管理与实践,可以有效的提升社团学生沟通协调、项目规划和执行的能力,有力的提升了学生管理的综合能力。更进一步,社团活动计划的自我规划、制定与执行,也可以充分锤炼创新创业活动中学生需要的团结一致、齐心共进的共创、共管精神和意识,面临困难时可以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培育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为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组织和成功实施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以兴趣为驱动,自组、自管创新社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良好的够用协调能力,培育了学生不怕困难,勇于直面困难的新时代大学生不言败的精神。

2) 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提升创新创业实践综合能力

学生社团具有良好的自组、自管特点,依托学生社团,有利于创新创业项目有效开展。在社团内,指导教师跟踪、总结专业内目前技术的热点以及难点,将其汇集形成形色各样的创新技术方向,以“揭榜挂帅”形式由学生自行组队、确定管理结构,自发形成创新创业项目小组,实现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依照自己喜好与意愿自发选择项目。在项目小组内,自行协调、确定项目分工,小组成员分别依据自己性格优势、技术特长、专业方向、兴趣爱好,对接创新创业项目内不同的岗位与职责需求,形成项目的组织构架,快速适应项目内岗位、职业,转变自身角色[11]。同时,项目小组有效依托项目,有效开展市场调研,分析项目方向上遇到的行业暂未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学生不同专业交叉组团优势,有效提出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与指导教师一起讨论,制定项目有效实施路径和方案,按照分工的不同,多路齐进细化项目资料,共同撰写项目企划书、活动开展规划书等创新创业资料,并按照项目商业计划推进项目实施与落地,执行项目计划。总而言之,社团具有良好的自发性和自管性,项目依托社团“揭榜挂帅”,形成自组、自管项目化管理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创新创业小组成员的通力协作能力,学生在项目中的角色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意识、以及专业交叉协作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实践能力。

3) 加强专业交叉融合深度,增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指导教师作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核心指导人物,有着“军师”的角色,对项目选题立意角度、项目价值、项目进度有着关键作用。专业指导教师不仅仅需要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往往还需要跟踪、聚焦行业的热点问题与话题,保持行业内的活跃度,为创新创业项目把好方向。同时,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培育学生热点话题、创新技术的挖掘能力。但随着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参赛项目也进入综合创新实力大比拼的白炽化竞争阶段,不仅需要项目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还需项目具备一定的可实施性和落地性。随着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内容广阔度的扩展,内涵要求不断提升,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提出更高的需求,不单单需要指导教师具备行业的精湛技术,还需要具备有一定的新技术洞察能力和长远的战略能力。甚至,指导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来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商业策划等[12]。基于创新创业大赛对专业综合性需求,传统的单一专业或者学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创新创业大赛对指导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为此,应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突破,加强不同学科与专业教师的交叉,建立交叉双创指导教师团队、校企指导教师团队,加强不同专业融合深度,提升双创项目的新颖度,增强创新创业项目的综合竞争能力。同时,指导教师团队紧扣行业发展方向,深度挖掘专业技术潜力,将专业发展与行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添加新的血液。同时,加强校企融合,加强教师“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选派优秀指导教师进入企业,了解企业技术开发流程、项目组织实施过程,提升指导教师的综合指导能力[13]。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行业专家优势,将专家请进学校,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指导,补强校内教师专业实践短板,综合性提升指导教师的综合双创指导能力,实现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生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5. 高职学院实践成效

1) 激发创新活力,创新氛围活跃

学生社团是学生在校开展活动的重要活动团体,在统一管理下,简化学生自发性社团的申请流程,并为每个社团给予活动资金的支持,配置相关的活动设备,指派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极大盘活在校社团的活跃度。截止目前为止,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有理论学习类、实践服务类、素质拓展类、兴趣爱好类、学术科创类、艺术类等六大类别的60多个社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年轻朝气,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涌现了一批以3D打印协会、火柴创客社、数控加工协会、智造团伙等为首的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围绕创意设计、创新设计、装备智造等方向展开社团活动,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带动部分学生创新积极性。社团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第二课堂”,与课程在创新创业形式、实践方面互为补充,大大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效果。

Table 1.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awards in the college’s Interne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test in recent four years

1. 近四年学院互联网双创大赛获奖数量及比例

年份、等级

国家级银奖

国家级铜奖

省级金奖

省级银奖

省级铜奖

省赛参赛队伍数量

获奖率

2019年

0

1

5

10

6

22

95%

2020年

0

0

3

9

8

24

83%

2021年

1

2

12

12

7

31

100%

2022年

/

/

8

13

6

27

100%

2) 专创深度融合,学生竞争力提升显著

近年来,高职院校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工作,落实教育部有关专业教师5年内到一线企业锻炼的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要求,让专业教师“走出去”,同时将优秀技能人才“引进来”,大大提升了教师专业知识与一线技术的深度融合程度,将行业内技术的热点话题、难点纳入自己的专业研究中来。同时,加大校内科研的投入力度,鼓励专业教师优选专业基础较为扎实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学生专业的基础创新能力。随着近年来,专创融合深度、学生社团数量和质量的逐步发展,在第五、六、七、八届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量以及获奖率上稳步增长,见表1。另一方面,近两年国内经济放缓、就业紧张的大背景下,近五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特别是2021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6.26%,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可与青睐。专创深度融合背景下,依托自组、自管学生社团的双创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提升综合就业竞争能力。

6. 结语

当今创新创业大赛是衡量一所学校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赛项,也是展现学生创新意识、创新风采、创新面貌的综合性平台。以学生自发、自管性社团为依托,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与主体参与意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育与社团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综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同时,以社团为纽带,统筹校企双创资源,全面推动双创型、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凝聚校内外创新创业力量,打造高质量双创平台,切实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培育能力。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教育组团式帮扶背景下中职学校专业课‘中高协作’教学模式研究”(编号SGH23Y3059);2023年度陕西国防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组团式帮扶实施路径研究——以山阳职教中心数控专业为例”(编号Gfy23-70)。

参考文献

[1] 潘教峰, 万劲波. 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5): 569-577.
[2] 姚文兵, 王欣然, 樊陈琳, 等. 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十年来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10): 849-855.
[3] 刘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陕西教育(高教), 2022(8): 64-66.
[4] 赵艳霞, 李红波.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育思考[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11): 53-55.
[5] 余应坤. “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5(6): 139-141.
[6] 萍徐. 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 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2020, 3(2): 164.
[7] 蒋德勤.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0): 34-36.
[8] 赖越菲, 颜钰婷, 王北一. 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专创融合”设计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 5(24): 29-31, 41.
[9] 黄慧子. 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大学, 2014.
[10] 王长恒. 创业型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与途径[J].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1(5): 91-92.
[11] 蒋淼.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成绩、问题与对策——基于部分高职院校质量年报的分析[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9, 18(4): 70-74.
[12] 庄丽娜, 邹晓红, 李娟.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的建议与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30): 141-142.
[13] 王黛碧.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J]. 职业技术, 2016, 15(10):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