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生“三习”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Three Practices” for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71203, PDF, HTML, XML, 下载: 2  浏览: 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邓丽芳, 陈思莲: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崇左
关键词: 师范认证师范生“三习”Teacher Certification Normal School Students “Three Practices”
摘要: 通过师范认证背景下对高校师范生“三习”的考查要求,分析师范生“三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了解师范生培养中“三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改进培养策略,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Abstract: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requirements for “three practice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ree practices”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stands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roposes targete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文章引用:邓丽芳, 陈思莲. 师范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生“三习”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7): 574-57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203

1. 引言

“高校师范专业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简称‘三习’)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方针的综合运用,是未来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质量得以保障的重要环节。”[1]在师范认证中,见习环节主要是通过观察师范生的表现、见习反思报告及指导教师的评价等进行评估;实习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实习日志、实习总结报告和指导教师的评价等进行评估;研习环节主要是通过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报告及指导教师评价进行评估。“三习”考察内容涉及师范生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沟通能力、思维逻辑能力、教学总结及反思、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结论、研究过程和成果的总结及反思、工作态度、职业素养、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态度等方面。在实践中,师范生“三习”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对策。

2. “三习”对师范生培养的意义

师范认证对师范生“三习”的要求有重要意义,通过“三习”实践教学环节,师范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和教育改革,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创新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推进教育改革,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教育工作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见习体验唤醒师范生的职业实践意识,教育实习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教育研习加强师范生的专业自主反思[2]

通过见习,师范生了解中小学实际,获得初步的实际知识和能力,为后续课程的教学作好准备;培养和锻炼社会交往能力,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时能正确处理与同事、学生家长、学生的关系打好基础;形成初步的专业思想,对所学专业有初步认识,明确专业意识,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通过实习,“师范生进一步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培养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中了解中小学实际,获得教师职业的初步实际知识和能力,从而缩短从教适应期”[3];了解和学习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推动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

通过研习,师范生树立研究意识,了解和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教育研究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自觉地掌握和形成优良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锻炼和形成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 高校师范生“三习”存在问题

(一) 见习存在问题

见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如见习时间过短,学生可能无法充分了解和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无法全面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无法体验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有些高校将见习时间安排在师范生的课程学习期间,导致学生难以平衡学习和见习的关系,无法充分体验和适应教育教学工作,这可能会影响学生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心和适应能力。

见习内容与课程学习脱节。有些高校未能将见习内容与师范生的课程学习紧密结合,导致学生无法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见习实践中。也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见习内容重复或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见习指导不到位。有些高校未能为师范生提供充分的见习指导,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见习效果不佳。如在进行教育见习之前,指导老师未能明确见习的目标和计划,导致见习过程缺乏方向和重点,学生难以获得有效的实践经验和指导;有的指导老师未能为见习学生提供充分的准备和培训,如针对不同学科的指导、实践技能的培训、见习注意事项等,导致学生在见习过程中难以适应,无法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见习过程中,有的指导老师未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导致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表现和进步,也难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无法及时改进和提高。

见习评价标准不清晰。有些高校对师范生的见习评价标准不清晰,评价标准主观性强,缺乏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标准过于笼统,不够具体,例如,评价标准中只提到“教学表现优秀”,但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优秀”,就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准确和不可比性;缺乏多元的评价方式,例如,只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其他非学术方面的表现,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价,就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准确和片面性,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见习成果。

(二) 实习存在问题

实习时间不足。有些高校安排的实习时间较短,师范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风格,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可能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没有足够的机会来积累教学经验。师范生可能需要对多本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和准备,但是由于时间紧迫,他们可能对某些教材的掌握不够深入,这会影响他们的教学效果,导致师范生无法充分体验和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实习效果不佳。

实习内容与课程学习脱节。有些高校未能将实习内容与师范生的课程学习紧密结合,如果师范生的实习内容与他们在课程中学习的内容不匹配,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助,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习中,也无法从实习中获得与课程相关的经验和有效地提升教学技能。他们也可能无法深入了解教育行业的工作流程和要求,无法理解教育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无法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实习指导不到位。有些高校未能为师范生提供充分的实习指导,导致师范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实习效果不佳。如指导老师未能为实习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导致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方向和目标;有的指导老师未能对实习生的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实习生的不足之处,导致实习生的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有的指导老师未能及时对实习生的教学工作进行反馈和评价,未能及时指出实习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导致实习生无法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实习评价标准不清晰。有些高校对师范生的实习评价标准不清晰,导致评价结果存在主观性和不公正性,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习成果。如有些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评价标准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一些评价标准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一些评价标准缺乏反馈机制,无法及时向实习生提供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这可能导致实习生无法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无法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实习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实习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

(三) 研习存在问题

研习内容单一。有些师范生的研习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综合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研习内容缺乏多样性,师范生的教育研习内容可能过于集中在某一领域或主题,缺乏多样性和广泛性,这可能导致师范生无法全面了解和掌握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研习内容缺乏深度,有些师范生的教育研习内容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可能导致师范生无法深入理解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研习内容缺乏创新性:一些师范生的教育研习内容可能过于陈旧或缺乏创新性,无法跟上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变化。这可能导致师范生无法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需求。

研习方法陈旧。有些师范生的研习方法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体表现在:研习方法过于传统,有些师范生的教育研习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这可能导致师范生无法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需求,也无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一些师范生的教育研习方法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可能导致师范生无法真正掌握教育教学的核心技能和策略;缺乏互动性和合作性,一些师范生的教育研习方法缺乏互动性和合作性,无法与其他同学或导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这可能导致师范生无法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习和成长。

研习成果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有些师范生的研习成果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无法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具体表现在:研习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如果师范生的教育研习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脱节,那么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能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这可能导致师范生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困难,无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缺乏实践机会,如果师范生的教育研习缺乏实践机会,他们可能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真正掌握教学技巧,也无法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无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4. 高校师范生“三习”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 对“三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高校对“三习”在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是是一些学校可能由于资金、人力等资源有限,无法为师范生提供充足的“三习”机会,这可能导致师范生在这些活动中缺乏实践经验和能力提升;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可能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师范生在“三习”中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无法有效地应对实际教学工作;一些高校可能缺乏优秀的指导教师,无法为师范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可能导致师范生在“三习”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和帮助;一些高校可能缺乏完善的评估机制,无法对师范生的“三习”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反馈。这可能导致师范生无法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无法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能力。

(二) 对“三习”管理不规范

有些高校对“三习”的管理不规范,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一些高校可能缺乏完善的“三习”管理制度,无法对师范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这可能导致师范生在这些活动中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无法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无法对师范生的“三习”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这可能导致师范生在这些活动中缺乏约束和激励,无法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 教师指导能力不足

有些指导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和指导能力,有些指导教师可能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专业教师大多数没有基层中学执教经历,对中学生学情、教材等都不太了解,缺乏教学技能的指导与示范”[4],无法为师范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一些指导教师可能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无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从而可能导致指导教师在指导师范生时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无法有效地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 见习、实习基地建设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教育见习、实习基地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场地建设、设备购置、师资培训等。一些高校如果资金投入不足,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数量都会受到影响,无法满足师范生的实践需求。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府对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扶持措施。这可能导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能提供实习场所的学校对基地建设的责任感不强,积极性不高。

合作机制不健全。高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如“高校与实习基地等参与方在对思政专业师范生培养的目标追求上尚未密切贴合,致使出现培养标准不统一、定位不明确、主体不突出等阻碍。”[5]这可能导致高校和实习基地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沟通不畅、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5. 解决师范生“三习”问题的路径

(一) 合理安排“三习”时间

根据师范生的课程安排和学习进度,合理安排“三习”时间,“学校和学院均组建教育实践联合领导小组,加强各阶段工作的衔接”[6],确保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和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三习”效果。

(二) 加强“三习”内容与课程学习的结合

高校应该将“三习”内容与师范生的课程学习紧密结合,使师范生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三习”实践中。

(三) 提供有效的“三习”指导

高校应该为师范生提供充分的见习、实习指导,包括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在研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研习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四) 制定清晰的见习、实习评价标准

高校应该制定清晰的见习、实习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真实反映学生的见习、实习成果。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对见习、实习评价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评价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确保师范生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六) 加强与中小学等用人单位的合作

高校应该加强与中小学等用人单位的合作,共同制定师范生的培养计划和见习、实习方案,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更贴近实际的教育教学指导和帮助。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更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

(七) 丰富研习内容、创新研习方法、完善研习环境

高校应该根据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安排,丰富研习内容,包括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研究、课程开发研究等多个方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引导师范生采用多样化的研习方法,如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实验验证等,以提高研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高校应该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建设,为师范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总之,解决师范认证中师范生“三习”存在的问题需要高校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合理安排“三习”时间、加强“三习”内容与课程学习的结合、提供有效的指导、制定清晰的评价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加强与中小学等用人单位的合作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和实践能力,为中小学等用人单位输送更多优秀的教师人才。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B类)“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创新路径研究”(编号:2023B307);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教高厅函[2019] 46号)。

参考文献

[1] 刘国皇, 高欣琪. 高校师范专业“三习”实践教学问题探析[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2(11): 83-86.
[2] 周琴, 周敏. 基于反思性实践的师范生“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的探讨[J]. 教育现代化, 2018, 5(45): 260-262+265.
[3] 胡静, 肖涵膑, 张静, 等. “互联网+”时代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 内江科技, 2021, 42(12): 48-50+37.
[4] 张晓娟.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三习”课程化建设探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3(5): 64-69.
[5] 刘国皇, 钟锦宸. 构建育人导向的思政专业“三习”实践教学体系探究[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3): 116-121.
[6] 李广海, 李淑雯. 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三习互嵌式”教育实践模式探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2(4): 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