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抑郁与注意偏向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Attentional Bias in Left-Behind Children
DOI: 10.12677/ass.2024.137596, PDF, HTML, XML, 下载: 14  浏览: 23 
作者: 倪 洁, 陈 林: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关键词: 留守儿童抑郁注意偏向Left-Behind Children Depression Attentional Bias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负性情绪面孔注意偏向方面的差异。采用点探测范式,选取68名小学生(其中留守儿童30人,非留守儿童38人)为被试,以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比较两组儿童对负性情绪面孔和中性面孔图片的注意偏向。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组对负性情绪面孔图片的注意偏向值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组,而两组在性别、父母文化水平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留守儿童更倾向于注意负性情绪信息,与抑郁倾向相关的注意偏向特点一致。然而,由于样本数量有限,结果的推广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总体而言,本研究为留守儿童注意偏向与抑郁的关系提供了初步证据,有助于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依据。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attentional bias for negative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 betwee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Using the dot-probe paradigm and with 68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s participants (30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38 non-left-behind children), the study compared the attentional biases of the two groups towards negative and neutral facial expression picture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ttentional bias towards negative emotional facial pictures compared to the non-left-behind children, whi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gender or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This suggests that left-behind children te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nega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attentional bias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ed sample size,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the results requires further validation. Overall, the study provides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al bias and depression in left-behind children,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ventions for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文章引用:倪洁, 陈林. 留守儿童抑郁与注意偏向的关系[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7): 299-30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7596

1. 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的阶段性问题,其特殊的家庭经验和成长历程,尤其是缺乏父母照顾这一严重问题,使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健康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此前已有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或者行为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如非留守儿童[1]。赵景欣(2013)在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在自信心、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存在问题,而且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上特别是对同伴的拒绝与攻击性行为、孤独感和学业违纪呈现正相关[2]。王东宇(2006)研究了遗留儿童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包括抑郁、偏执、敏感性、焦虑、孤独、人际紧张等[3]

在农村留守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对比研究中,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农村的正常儿童。例如俞大维(2000)在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有更高的抑郁体验[4];杨娅娟等(2010)检测了安徽省留守儿童的抑郁症状,发现留守儿童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5.8%,高于非留守儿童的10.9% [5]

儿童抑郁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情感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症。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有很大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抑郁症状[6]。而抑郁问题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较为常见[7]。Beck (1991)强调认知过程在抑郁形成中起关键作用,认为个体对事物的错误和扭曲认识导致抑郁产生[8]。他提出的认知易感理论指出,一些人更容易产生抑郁,因为他们具有认知易感性,表现为一些功能失调的观念,如过于僵化的自我观念、完美主义、对他人过高期待等。这些观念源自童年早期经验,具有绝对化和契约性特点,可能启动个体的自我消极图式,使个体倾向于采用消极、歪曲的认知方式看待事物。消极的自我图式是一种易感因素,最终导致抑郁症状。这些抑郁症状又会导致消极观念增多,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

注意偏向在抑郁症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大量实验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普遍表现出注意偏向。具体而言,注意偏向是指在加工特定刺激时,个体表现出定向性的注意加速、注意回避和注意解除困难。研究不仅关注注意偏向的表现特征,还探索了相关的脑神经反应。此外,有专家尝试通过干预手段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偏向。由于注意是认知过程的第一步,注意偏向在面对负性信息时被视为抑郁症发生、发展和持续的关键认知因素。研究表明,对负性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向是抑郁发生、发展与维持的核心认知因素,而且抑郁患者总是偏向于注意和加工与其心境一致的负性情绪信息,从而导致抑郁症状[9]。研究表明当留守儿童的情绪背景与识别效价一致时,由于情绪一致性效应,会对面孔图片的识别产生促进作用。例如,Hietanen (2013)发现,诱发留守儿童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后,呈现不同效价的面部表情,结果出现情绪一致性效应[10]。通过对留守儿童抑郁及注意偏向的调查,分析抑郁症状与注意偏向的关联,对于控制留守儿童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策略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例如,Macleod (2002)发现,具有更高的抑郁水平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对负性词语产生反应[11]。之后也有实验证明改变对于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可以显著改变抑郁个体的抑郁症状[9]

抑郁情绪是人类普遍的消极情绪。抑郁往往情绪低落、心境消极、思维迟缓。它通常与不顺利的情况和事物有关。当严重的抑郁症状长此以往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严重者甚至换上抑郁症。二十世纪以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体验抑郁情绪。而留守儿童的抑郁问题更严重,四到六年级儿童正处于心理和生理都巨大变故的时期,又远离父母,缺少父母的支持和关爱。那么,在这些留守儿童的平时生活学习中,不同抑郁水平的留守儿童面对消极的情绪信息,他们的反应如何?是否存在不同注意偏向特点?本研究重在探索抑郁水平不同的留守儿童对负性情绪注意偏向特点。这于指导留守儿童社会保障系统的建构非常重要,并且有助于为临床上情绪方面出现抑郁症状的留守儿童的认知疗法提供依据。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非常重要,更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人格发展。

2. 研究目的

以小学生为实验对象,探究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是否有差异。

3.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对于某一小学的某一班级的7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根据实验前的调查研究结果筛选出正式被试68人,其中女生35人,男生33人,平均年龄11.6岁;其中留守儿童30人,女生13人,男生17人;非留守儿童38人,女生12人,男生16人。两组被试在性别与年龄上没有显著差异。

此研究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年龄或者父母受教育水平上没有差异

4. 研究工具

4.1. 研究材料

目前关于个体注意偏向的研究多采用文字或图片等刺激材料。但是,文字材料主要依赖于它的象征意义,需要人的言语系统对其进行加工,刺激程度相对较低,生态学效度也较低[12]。因此,本研究采用更加直观并且可以测到最初反应的情绪图片为刺激材料。根据愉悦度、唤醒度等方面从罗跃嘉(2005)等人编制的中国情绪图片系统中选取负性(悲伤)和中性情绪图片各12张面孔[13]。其中男性和女性各6张,平衡不同情绪面孔的性别。采用Eprime2.0软件编制实验程序。

4.2. 研究范式

研究注意偏向的常用实验范式有: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范式、点测验范式、Stroop实验范式、视觉搜索范式、空间线索范式等。点测验常用来研究个体如何将自身的注意资源进行分配的。点测验范式是在呈现刺激线索之后随机呈现一个探测信号,在设定好的时间内,被试根据要求对探测信号进行反应判断,从而使个体产生对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因此该范式适用于对情绪性刺激认知加工的注意偏向研究。

最开始会在屏幕中心出现一个黑色的注视点“+”,要求被试注视注视点,注视点呈现时间为500 ms。当注视点消失后,在屏幕两侧会对称出现一对负性和中性情绪图片,情绪图片呈现时间为1500 ms。当情绪图片呈现完毕后,在某一情绪图片出现的位置之后在同样位置呈现一个向上或者向下的黑色箭头。本实验要求被试对箭头的方向做出判断,如果箭头向上,被试就按“F”键;如果箭头向下,被试就按“J”键。此实验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快地对箭头作出反应。被试做出反应后,将会出现1000 ms空屏。本次实验试次的空屏结束后将会接着出现下一个实验试次。

4.3. 研究设计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儿童类型为自变量。被试对箭头方向做出按键反应的反应时作为此次实验设计的因变量。

4.4. 研究过程

使用E-prime2.0心理实验专业软件来编制本次实验研究程序,实验在14英寸的电脑上进行,采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XP。被试坐在距离电脑屏幕50 cm的地方。本实验中主试和被试进行一对一实验,全程无干扰。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将会被电脑软件自动记录。

实验开始前主试首先向被试简单介绍实验步骤和实验情况。要求被试认真阅读指导语,按照指导语要求先进行练习。在练习阶段,电脑屏幕上会自动呈现4对情绪面孔(与正式施测时所使用的情绪面孔不同)。为平衡性别,其中选取两对女性面孔图片,两对男性面孔图片。为平衡情绪图片所在左右位置、箭头方向、和箭头所在位置,每对图片呈现4次。一共进行16次练习。当被试对每一个试次进行按键反应之后,屏幕上会呈现反馈界面,此反馈的呈现时间为1000 ms。告诉被试的按键反应是否正确。直到被试16个试次全部按键正确,才开始进行正式阶段。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不会被记录。

在正式阶段,选取6对负性情绪图片和中性情绪图片。为平衡性别,男女各3对。每对负性和中性情绪图片面孔相对应,即选取同一个人的中性和负性情绪面孔作为每一个试次负性情绪图片和中性情绪图片。为平衡探测点位置、箭头方向情绪图片所在位置,6对情绪图片共进行2个block共96个trial。被试按照指导语要求进行实验,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将全部会被记录在电脑上。

5. 统计处理

首先使用E-prime对数据进行合并,然后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转化和相对应处理。

首先对于实验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删除在进行点测验范式时,被试按键反应错误或者没有进行按键反应的试次[14],然后清除被试的按键反应时小于200 ms的试次和被试的按键反应大于1200 ms的试次[15]

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均大于0.05。完成对E-prime数据初步分合并整理转化和处理后,使用SPSS26.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根据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的得分筛选被试,将被试按照抑郁得分将被试分为两组,分别为高抑郁水平组(n = 34)和低抑郁水平组(n = 34)。其中高抑郁水平组CDI得分44~71分,平均53.9 ± 7.3分;低抑郁水平组CDI得分27~43分,平均36.5 ± 4.5分,两组CDI得分有显著差异,p小于0.01;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均大于0.05。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表1,从中可以看出注意偏向值在留守儿童与否方面存在差异(t = 4.595, p < 0.05)。

注意偏向值在性别、父亲的文化水平、母亲的文化水平家庭收入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Table 1. Demographic data difference comparison

1. 人口学资料差异比较

项目


注意偏向值

t/F

p (组间差异)

性别

男(n = 33)

7.80 ± 60.90

0.02

0.888

女(n = 35)

9.61 ± 57.35



留守与否

留守(n = 30)

25.36 ± 51.94

4.595

0.036

非留守(n = 38)

−4.56 ± 60.92



父亲的文化水平

初中以下(n = 13)

27.99 ± 73.12

0.768

0.516

初中(n = 30)

5.29 ± 53.93



高中(n = 19)

−2.2982 ± 58.85



高中以上(n = 6)

18.07 ± 48.33



母亲的文化水平

初中以下(n = 15)

6.45 ± 54.90

0.301

0.824

初中(n = 33)

15.17 ± 59.55



高中(n = 16)

0.40 ± 66.63



高中以上(n = 4)

−4.07 ± 41.22



家庭收入(元)

3000以下(n = 4)

41.96 ± 45.74

0.778

0.510

3000~6000(n = 21)

16.59 ± 63.80



6000~9000(n = 14)

0.41 ± 58.42



9000以上(n = 9)

6.35 ± 17.53



对于被试的反应时进行2 (被试抑郁水平:高抑郁水平组,低抑郁水平组) × 2 (探测点的位置:与负性情绪面孔位置同侧、与负性情绪面孔位置不同侧)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到结果如表2表3

Table 2. Average response time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of high and low depression level groups to probe point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2. 高、低抑郁水平组对不同位置的探测点反应时的平均值和标准

位置

高抑郁水平组

低抑郁水平组

平均值(ms)

标准差

平均值(ms)

标准差

探测点同侧

544.055

71.983

733.223

120.009

探测点异侧

691.429

85.519

717.910

131.074

Table 3. Analysis of variance results of response times to probe point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between high and low depression level groups

3. 高低抑郁水平组对不同位置的探测点反应时的方差分析结果


平方和

df

均方

F

p

η2

探测点位置

156960.573

1

156960.573

284.306

<0.01

0.802

探测点位置 × 儿童抑郁水平

238203.377

1

238203.377

431.463

<0.01

0.860

误差(探测点位置)

38645.841

70

552.083




从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被试抑郁水平主效应显著,F(1,70) = 19.402,η2 = 0.217,p < 0.01。从表3可以看出,探测点位置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70) = 284.306,η2 = 0.802,p < 0.01。而且抑郁水平和探测点位置主效应非常显著,F(1,70) = 238203.377,η2 = 0.860,p < 0.01。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证明,在高抑郁水平的被试中,悲伤面孔情绪图片与探测点位置在同侧时被试的按键反应时比悲伤情绪面孔情绪图片与探测点位置不在同侧时的按键反应时显著要低,t(35) = −25.180,p < 0.01;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低抑郁水平的被试中,悲伤情绪面孔情绪图片与探测点位置在同侧时与悲伤面孔情绪图片与探测点位置不在同侧时,被试对于探测点的按键反应没有显著差异,t(35) = 2.942,p = 0.06。

从以上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得出结论,较高抑郁水平留守儿童对于负性面孔情绪信息有更为显著的注意偏向。

接着对高低抑郁组留守儿童的注意偏向值(注意偏向值为探测点与负性情绪面孔图片不同侧的反应时减去探测点与负性情绪面孔图片同侧的反应时)做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F = 2.848,t = 20.772,p < 0.01。由此得出结论抑郁水平不同的留守儿童负性注意偏向不同。

6. 讨论

此研究通过对留守儿童在注意偏向方面的调查与实验发现,留守儿童更多表现出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此结果与之前的关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根据情绪一致性理论,当人们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倾向于选择和加工与该情绪相一致的信息。之前有大量研究认为留守儿童比起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不高,抑郁、焦虑水平普遍偏高。留守儿童有更加普遍的抑郁倾向,也就会对负性情绪信息有更多注意偏向。

本研究结果发现抑郁水平高的留守儿童有更明显的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抑郁水平不同的留守儿童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主要是:抑郁水平高的留守儿童对于负性情绪信息的加工更快,明显有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注意偏向与抑郁的研究热度居高不下。之前的研究通常认为对负性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向是抑郁发生、发展与维持的核心认知因素之一,抑郁患者总是偏向于注意和加工与其心境一致的负性情绪信息,从而导致抑郁症状。情绪的一致性理论也认为,处于负性情绪的个体,会优先注意负性信息[16]。而且负性信息会加强对于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即促进负性刺激捕获注意的偏向[17]。抑郁水平高的留守儿童处于负性情绪之中,会优先注意负性信息,对于负性信息的注意会出现明显的对于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抑郁水平高的留守儿童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显著。

7.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有很多,首先因为时间和条件限制,选取的样本数量太少,研究的可推广性需要进一步检验。鉴于我们的研究是在来自一所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样本中进行的,这些发现的概括性是有限的。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招募一个更多样化的被试样本,并进一步比较构建的模型。

其次,本研究选取的留守儿童在9到13岁之间,没有考虑年龄偏大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强调了四到六年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注意偏向,但我们没有检查青少年发育阶段(即青春期)对留守儿童抑郁状况以及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青春期留守儿童抑郁状况及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加深我们对这一年龄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元帅, 杜爱玲, 杨世昌, 王新友, 申丽娟.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3(5): 764-768.
[2] 赵景欣, 刘霞, 张文新. 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 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13, 45(7): 797-810.
[3] 王东宇.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 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6: 2.
[4] 俞大维, 李旭. 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14(4): 225-227.
[5] 杨娅娟, 陶芳标, 万宇辉. 安徽留守儿童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3): 321-323.
[6] 周甄, 王君. 农村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9): 976-978.
[7] Dai, Q., et al. (2017) The Alienation of Affection toward Parent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European Psychiatry, 39, 114-122.
https://doi.org/10.1016/j.eurpsy.2016.07.008
[8] Beck, A.T. (2008) The Evolution of the Cognitive Model of Depression and Its Neurobiological Correl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5, 969-977.
https://doi.org/10.1176/appi.ajp.2008.08050721
[9] 彭芳. 注意偏向训练对中学生抑郁症的干预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10] Hietanen, J.K. and Astikainen, P. (2013) N170 Response to Facial Expressions Is Modulated by the Affective Congruency between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Preceding Affective Picture. Biological Psychology, 92, 114-124.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o.2012.10.005
[11] Macleod, C., Rutherford, E., Campbell, L., et al. (2002)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Emotional Vulnerability: Assessing the Causal Basis of Their Association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Attentional Bia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1, 107-123.
https://doi.org/10.1037/0021-843X.111.1.107
[12] 武琦. 非焦虑个体的负性情绪表情注意偏向的点探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2.
[13] 王妍, 罗跃嘉. 大学生面孔表情材料的标准化及其评定[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4): 21-23.
[14] 施永谋, 罗跃嘉. 大学生对婴儿面孔的注意偏向特点[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 30(5): 378-383.
[15] Mogg, K., Wilson, K.A., Hayward, C., et al. (2012) Attentional Biases for Threat in At-Risk Daughters and Mothers with Lifetime Panic Disorder.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21, 852-862.
https://doi.org/10.1037/a0028052
[16] 朱竞男. 情绪启动对个体注意偏向的影响: 发展角度的探讨[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18.
[17] 刘汉越, 王艳梅, 王振宏. 积极情绪促进对积极刺激的注意偏向: 投入与抽离[J]. 心理科学, 2015, 38(4): 839-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