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思想内涵、困境及践行路径探析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Predicament, and Practice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Custom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4.137591, PDF, HTML, XML, 下载: 31  浏览: 35 
作者: 胡一丹: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家风建设立德树人价值引领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Customs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Value Leading
摘要: 家风作为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风尚,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新时代家风建设立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高度,顺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吸收中华传统家训、马恩家庭观、红色家风的精华;将家风,党风,社风三者紧密联系起来。近年来,资本主义经济浪潮的冲击以及价值观的碰撞导致我国家庭领域的各类矛盾不断涌现,中国传统家庭美德式微。家庭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推动廉政建设的阵地。为进一步发挥优良家风的应用价值,培育新时代家庭风尚,有必要探讨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思想渊源与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推进家风建设的践行路径,从而为培育新时代家庭道德文明提供些许启示价值。
Abstract: Family customs, as a form of fashion cultivated within family life, constitutes an integral aspect of Chinese moral culture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fostering a social atmosphere that upholds morality and goodness.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customs in the new era is based on the height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conforming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ulture,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training, Marx and Engels’ view of the family and the red family customs. The family customs, the party style and the social climate are closely linked. In recent years, the impact of the capitalist economic wave and the collision of values have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contradictions in the family field,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virtues. The family is in the position to cultivat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herit the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honest govern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exert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good family customs and cultivate family customs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origin and practical predica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custom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is, we need to further analyze and push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mproving family custom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enlightening value for fostering moral civilization in familie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胡一丹. 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思想内涵、困境及践行路径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7): 263-26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7591

1. 引言

家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单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兴旺意味着国家的兴旺。从历史演进角度看,家庭核心化促使人们向着独立化发展,在个人主义价值观逐渐消解中国传统美德的前提下,家风意识的淡化,家庭亲情的淡漠,家庭道德滑坡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新时代家风建设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和谐家庭,推动廉政建设为首要目标。展现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风貌有利于发扬本民族的优秀家庭美德,有利于应对当下家庭建设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因此,想要进一步推动家风建设进程,有必要从理论维度出发,探讨支撑家风建设的思想内容;有必要从实际维度出发,考察存在的建设困境。

2. 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思想内涵

2.1. 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在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人们通过祭祖、修家谱、立家训等形式培养子孙的家国情怀,而家国认同感又将个人、家庭、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在《礼记》中记载到:“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也就是说古人通过祭祀来引导民众对自然、国家、先祖的感恩之情,进而推动个人与社会的有效结合。到了现今,新时代家风建设以四史学习活动为依托,通过开展各项纪念活动深化时代新人对家国情怀的理解,让其深耕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众多关于尽忠报国的优秀家风家训及传世典籍也成为涵育家国情怀的重要文化载体。例如,《了凡四训》中“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的处世准则,《颜氏家训》中颜之推要求子孙后代恪守“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的求学标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儒家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这些优良传统内容不仅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也成为推动家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再次,优秀传统家训倡导与人为善,谨慎交友;亲贤远佞,以礼待人的道德准则。《诫伯禽书》中指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朱子家训》中提到:“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1]。一代代的优秀家风家训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人们正是在继承中华家风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家风建设的各个环节,强化青年群体同心共圆中国梦的认同感。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文明家庭代表时提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2]。在此基础上,新时代家风建设汲取了传统家风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原则与教育内容,借助家风讲座、家风纪念馆等形式,积极推广各地特有优良家风,这既彰显出中国特色,又蕴含传统文化的魅力。

2.2. 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家庭观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阐述了其家庭观并提出如何建设与发展家庭的方法。就家庭本质与作用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是繁衍的基本单位。“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3]。拥有双重属性的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一方面包含着血缘关系,另一方面包含着政治关系,它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发生变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新时代家风建设牢牢把握了家庭之于社会的意义,从家庭的角度出发,主张家庭成员要完善个人品德外,还要进行互相教育,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引导广大群众、党员干部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根基。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家庭形态受基本矛盾运动的影响,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制到专偶制的变迁。马克思延展了摩尔根的家庭思想,认为家庭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家庭的演变与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息息相关。“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4]。我国主要矛盾的变迁带来的广大家庭结构呈现出小型化多样化的趋势也恰如其分地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发展观。新时代家风建设在该观念的指导下,以家庭为基点,实施科学家教,推动家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等规章制度,积极回应现阶段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注重培育公正和谐的社会风尚,提高人民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推动人精神层面的发展。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妇女压迫问题是历史阶段的产物,让妇女重回公共劳动才能实现妇女解放。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婚姻与家庭应建立在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强调女性在家庭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不断得到认可,才能逐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新时代家风建设贯彻这一思想,积极肯定妇女在家庭当中的地位,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主张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优势。“希望广大妇女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做敢于追梦的奋斗者”[5]

2.3. 赓续共产党人红色家风

红色家风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共产党人家庭文化相融合的产物[6]。革命先辈与新时代的先进人物矢志不渝地贯彻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中华民族复兴努力奋斗。老一辈革命家们对道德信仰的恪守深刻影响着党风、政风与民风,领导干部的家风好坏成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领导干部们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7]。红色家风凝聚着共产党人的治家经验,展现出共产党人高尚的精神风貌,是中华优秀家风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美好品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是开展廉政建设的宝贵资源,也为推进新时代家风建设增添了红色基因。因此,赓续红色家风是推进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3. 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困境

第一,建设主体单一,社会“重智轻德”现象突出。改革开放后,现代社会的流变性、矛盾性、世俗性特征投射到家庭领域即表现为功利化、世俗化观念逐渐明显[8]。首先,在建设主体方面,现阶段家风建设的实施主体以政府为主,群众、第三方组织、学校等其他主体的参与程度较低。建设主体的单一性造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程度低下,政府主体建设力度不足的局面,进而出现群众认知范围有限,淡漠优秀家风的价值意识的困境。其次,大多数家庭采用“重智轻德”式的家庭教育。在升学压力的大背景下,家长们更注重发展子女的智育,弱化了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制度有待完善,家风建设内生动力不足。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结构的解体,人们对家风家训存在隐形偏见。新时代家风建设虽然对传统家风家训赋予时代化的内涵,但是传统家风家训的现代化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此外,家风培育机制处于起步阶段,有关部门对家风建设做出总体要求,但优秀家风的培育机制仍处在探索之中。

第三,媒体对家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主流媒体作为现代人主要的信息获取手段,是进行家风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实际生活中,有关优秀家训的报道较为稀少,报道形式也较为单一,新时代家风培育热度远远不及快餐文化的传播速度。此外,对于家风文化的宣传仍以理论为主,很少对现实案例进行大范围报道,导致人们轻视优良家风的教育功能。因此,主流媒体需要有效地衔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渠道,使得优秀家风家训中的育人资源物尽其用。

4. 新时代家风建设的践行路径

4.1. 家校协同,注重青少年美德培养

家风建设的阵地不仅在于家庭,还可以扩大至学校。启蒙性与感染性是家庭教育的特征,而家长在其中发挥着典范带头作用[9]。学校作为育人成才的基地,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学习场所,因此推进家风建设需要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优势互补。

首先,家长需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家庭核心成员的一举一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影响家庭氛围的重要因素。家长需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向青少年灌输优秀传统家训、红色家风故事,带领孩子参观各类红色教育基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先辈的无私精神传递给青少年,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学校要平衡德育与智育的比重,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贯彻至教育的全过程。处于不同教育体系下的各类学校应当将优秀家风案例融入教学过程,联动其他社会力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讲家风、传家风”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从而发挥家风家训的道德教化作用。再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正向反馈。家风教育应该一头连接家庭,一头连接学校,使家校形成沟通桥梁。通过家长行为的引导,学校课程的灌输,青少年对什么是家风,怎样践行它有着更深刻的了解与感受,从而推动家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2. 政府引导,规范家风建设举措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要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这为各地开展家风建设树立了基本目标,有关部门应该从中汲取灵感,制定具体措施,贯彻落实。

首先,政府部门要注重顶层设计。对于家风宣传项目,制定相关政策文件,规定有关单位的责任,确保相关人员按程序办事,从宏观层面形成完善的家风培育机制。例如,将传统节假日与优秀家风结合,地方政府利用传统节假日氛围,举办家风宣传活动,使社会成员既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又感知优秀家风的重要性。其次,政府部门及广大领导干部风要以身作则,廉洁治家,传承红色家风,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严守底线,做好带头工作。此外,各级领导干部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恪守言行,禁止以权谋私;同时,遵守财产申报制度,保证个人及主要亲属财产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严防腐败之风。

4.3. 媒体宣传,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文化与传播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文化的传递与传承借助于各类传播载体。在信息时代,优秀家风的弘扬离不开数字媒体的传播,要发挥好数字媒体的优势,实现家风家训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首先,优秀家风的宣传要关注受众群体的认知能力。由于不同年龄群体的认知能力不同,媒体在家风宣传过程中,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群众感受优秀家风的魅力。其次,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媒体需要从大众视角出发,对平凡生活中出现的好家风进行宣传,发挥家风的感化作用。同时要强化对媒体市场的监管,传播好正能量故事。近年来,互联网媒体失格现象层出不穷,不少网络红人传递着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部分媒体出现虚假报道的情况,这些不良的风气不利于主流价值观的传递,也给优秀家风家训的宣传造成阻力。因此大众媒体需要坚守自身职责,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传递社会正能量,积极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弘扬时代新风提供正向舆论环境。

5. 结语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起点,是提高民众道德意识,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开展新时代家风建设是贯彻落实培育社会主义优良风尚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中国传统家文化与现代家庭文明相融合的关键步骤。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当下,民众的道德意识发展则表现为波浪式上升的曲线,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道德滑坡现象,因此,新时代家风建设的产生也是对时代问题的切实回应。从家风建设的内容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念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将抽象意义上的家风具象成典籍、家训、家风故事、家书等实体载体,而家风建设又借助这些优良文化内容发挥规范引导人们价值观念的作用。从实践维度看,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推进存在一定的困境,这就要求我们扩宽家风建设的受众面,积极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媒体等联动主体机制,从而有效建立优良家风的保障机制与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 时亮. 朱子家训 朱子家礼[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4.
[2] 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 280.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59.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
[5] 在新征程上续写“半边天”新荣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和妇联工作最新重要讲话精神[N]. 中国妇女报, 2021-03-01(01).
[6] 唐任伍, 李楚翘. 革命家风传承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形成的影响[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0, 36(5): 5-13.
[7] 习近平. 习总书记谈治国理政: 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9: 165.
[8] 丁乐声. 新时期优良家风与道德教育的融合路径[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3(5): 78-82.
[9] 任嘉蕊. 立德树人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Z3):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