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对微观个体的异质性影响
The Heterogeneity Effect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on Micro Individuals
DOI: 10.12677/fin.2024.144138, PDF, HTML, XML, 下载: 42  浏览: 51 
作者: 孙向连: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北京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微观个体影响金融素养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Micro-Individuals Impact Financial Literacy
摘要: 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在微观个体层面的异质性影响,以评估其在不同背景下的普惠性和公平性。本文为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在年龄、教育、收入和地域背景下对个体的异质性影响,利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数字普惠金融在微观层面的表现和影响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进行了交叉分析,以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21)为解释变量,解释个体使用金融工具的异质性,研究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地域对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学历、城乡地区的人群影响相对较大。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政府加强金融知识普及、金融机构开发贴近民生需求的金融产品,以及个人自我提升金融素养等方面的建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it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heterogeneity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at the micro individual level in order to assess its inclusion and equity in different context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heterogeneity effect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on individu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e, education, income and region, this paper makes a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and impact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at the micro level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carries out cross-analysis, taking the Peking University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Financial Index (2021) a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 To explain the heterogeneity of individual use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and study the use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by different genders, ages,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and regions,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ial services have a relatively large impact on people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and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including the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the popularization of financial knowledg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develop financial products close to the needs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ndividuals to improve their financial literacy.
文章引用:孙向连. 数字普惠金融对微观个体的异质性影响[J]. 金融, 2024, 14(4): 1340-1350. https://doi.org/10.12677/fin.2024.144138

1. 绪论

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创新金融模式,为传统金融体系无法覆盖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从而推动金融包容和普惠性发展的金融形式[1]。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数字化技术,如移动支付、区块链、大数据分析等,拓展金融服务的范围,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提高金融包容性。

1.1. 研究背景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2016年G20峰会上,国际社会首次在该领域推出高级别的指引性文件《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其中原则七:促进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身份识别。通过开发客户身份识别系统,提高数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该系统应可访问、可负担、可验证,并能适应以基于风险的方法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各种需求和各种风险等级,把利用数字技术推广普惠金融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普惠性。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又一次提出重点工作之一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1.2. 研究目的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在微观个体层面上的异质性影响,以揭示不同背景下的个体如何受到这一金融创新的不平等影响。首先,我们将从宏观视角出发,分析地区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化程度如何塑造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效应。在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健全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往往能更有效地促进金融包容性,而在经济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区域,这种作用可能大打折扣。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使得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受到挑战。接下来,我们将聚焦微观层面,探讨个体特征如何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受益情况。信任程度、数字素养差异以及风险承受能力是影响个体利用数字金融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低、老年人群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弱势群体在享受数字金融便利性方面面临显著障碍,这构成了“数字鸿沟”现象。通过实证研究揭示这些差异,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实证依据。全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年龄、教育水平、收入和地域背景下对微观个体的异质性影响,以检验其是否真正实现了普惠目标。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以制定出更有效的差异化政策,缩小数字鸿沟,确保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为所有微观个体带来切实的益处,促进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期望能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提供更全面、更公正的理论支持,推动其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微观个体。

1.3. 研究意义

首先,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科技的新兴形式,其在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地区等因素下对个体的影响情况具有显著差异。通过深入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个体异质性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数字金融服务在不同人群中的作用机制,为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政策提供数据支持。其次,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微观个体的异质性影响,有助于探讨数字金融是否真正实现了“普惠”的目标。通过对不同群体在数字金融背景下的受益情况进行分析,可以评估数字金融在普惠性方面的成效,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这有助于引导政府和相关机构更加精准地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以确保金融服务惠及到更广泛的群体,提高金融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此外,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微观个体的异质性影响,可以为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提供新思路。通过分析不同人群在数字金融领域的使用情况和需求特点,可以为金融科技企业和相关机构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设计更加符合不同群体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缩小数字鸿沟,提升金融普惠性。最后,通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微观个体的异质性影响,可以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针对不同群体在数字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可以提出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对微观个体的异质性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金融普惠性的实现,为构建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金融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2. 文献综述

Figure 1. Number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papers issued from 2016 to 2022

1. 2016~2022年数字普惠金融发文量

国外的数字普惠金融研究主题集中于三大主题,一是早期对实现数字普惠金融路径的探析,二是帮助没有金融活动的弱势群体、中小企业等以最小的挑战和最大的收益参与正规金融市场,三是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小微企业、城乡收入差距等的影响,国外的研究基本上也是在围绕“如何更好地实现普惠”这个问题来研究的,对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程有着引导作用。

本研究从CNKI中筛选出自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正式提出以来与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的重点文献880篇进行文献分析,2016~2022年有关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发文量结果如图1

2.1. 研究文献主题分析

2016年以来,与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的重点文献就达880篇,由此可见,人们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关注度非常高,同时,我们注意到,2016~2022年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的文献的发表呈类指数型上升趋势,这不仅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在学界备受关注,也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经济生态的影响不容忽视。

2.2. 研究的代表性观点

国内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的研究主题主要是普惠金融发展、乡村振兴、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等,一部分是围绕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徐向梅(2023) [2]提出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邱兆祥、向晓建(2018) [3]研究发现,更为完善、更为合理的监管政策和监管体系是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一部分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目标。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振兴、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谢地、苏博(2021) [4]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密切相关。李国柱、郭征然(2023) [5]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指数及其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这两个维度,都会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减小影响,并会随着城镇化的提高,其缩短效应会随之提升。一部分是关于数字普惠金融措施的实施对象,吴庆田、王倩(2020) [6]的研究表明相比于国有中小企业,普惠金融发展质量对非国有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更显著。将我国地区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普惠金融发展质量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效果逐渐提高。这些文献从地区、群体、企业等方面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为本文以微观个体为出发点,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年龄、性别、收入等特征的个体的异质性影响提供了研究参考。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已有相关文献尚缺乏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微观个体的系统研究。部分文献从微观角度切入,齐红倩、李志创(2019) [7]研究发现中国低收入群体受到严重的数字金融排斥,数字金融并未显著提高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刘亦文等(2018) [8]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整体还比较低,各区域发展不均衡,尤其是中部和西部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亟需进一步提高。杨佳、陆瑶等(2022) [9]研究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并没有实现个体间的“普惠”,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年老的弱势群体,依然没有平等享受金融服务。张佳智(2023) [10]的异质性检验发现学历会限制数字普惠金融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要发挥作用,存在一定的认知门槛,只有当具备一定的学历,才能够理解数字普惠金融。以上这些文献从收入、地区、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指出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参考。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微观个体的不同特征出发,系统性地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效果进行研究。

3.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分析232个样本数据,比较数字普惠金融在微观个体中的表现与北京大学2021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旨在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个体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研究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对微观个体的异质性影响。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1.1. 样本的人口特征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仍存在“数字鸿沟”现象,对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的人群的渗透率不平衡不充分。根据问卷调查之后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Table 1. Sample characteristic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1. 问卷调查的样本特征

计数

N%

1、您的性别:

A. 男

88

37.9%

B. 女

144

62.1%

2、您的年龄段:

A. 18岁以下

3

1.3%

B. 18~25

53

22.8%

C. 26~30

79

34.1%

D. 31~40

75

32.3%

E. 41~50

18

7.8%

F. 51~60

4

1.7%

3、您的学历是

A. 初中及以下

10

4.3%

B. 高中(中专、技校)

33

14.2%

C. 大专或本科

137

59.1%

D. 本科以上

52

22.4%

4、您目前住在?

A. 城镇

170

73.3%

B. 农村

62

26.7%

根据调查样本的性别分析可以看出,男性占37.9%,女性占比62.1%,女性样本多于男性。在年龄分布上,18岁以下占比1.3%,18~25岁占比22.8%,26~30岁占比34.1%,31~40岁占比32.3%,41~50岁和51~60岁分别占比7.8%、1.7%。从表1可以看出,使用问卷星进行数据调查,填写问卷的人群以女性、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高的城镇居住的人为主。

3.1.2. 解释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Table 2. Peking University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dex (2021) covers the breadth, depth of use, and level of digitization to describe statistics

2. 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21年)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水平描述统计


N

均值

标准偏差

Coverage_Breadth

31

361.409522937339260

29.643190841754823

Usage_Depth

31

373.932860341456940

53.318356587272085

Digitization_Level

31

407.880062283760000

17.771375059616580

有效个案数(成列)

31



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其中,覆盖广度(Coverage_Breadth)通常指的是数字金融服务的普及程度,包括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和服务渠道的覆盖范围;使用深度(Usage_Depth)则涉及到数字金融服务的深度应用程度,即人们利用数字金融服务的频率和范围;而数字化水平(Digitization_Level)则是指数字金融服务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包括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数据安全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综合情况。

表2所示,2021年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中,数字化水平 > 使用深度 > 覆盖广度,数字化水平发展较为稳定。以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21年)为解释变量,解释个体使用金融工具的异质性,数字化水平指标可能受到政府或企业在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应用方面的投入影响,包括互联网接入、移动支付等方面的发展。使用深度可能受到用户对数字金融服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的影响,包括个人和企业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应用情况。覆盖广度可能受到金融服务的普及程度和金融科技产品的市场渗透率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步伐,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激活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11]

3.2. 交叉分析

为了解释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水平,可以通过样本数据中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分析性别、年龄、学历和城乡四个方面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个体对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可以评估数字化水平的高低,并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微观个体的异质性影响。首先,性别因素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具有异质性影响。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对比男性和女性在数字普惠金融工具使用上的差异,分析不同性别群体的数字化水平。其次,年龄也是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实施的重要因素。比较不同年龄段对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以对比数字化水平,进而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年龄个体的异质性影响。第三,学历水平可能与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产生影响。根据数据对比不同学历人群使用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情况,分析数字化水平在不同学历群体的表现,并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个体的异质性影响。最后,城乡差异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居民对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分析城乡差异的数字化水平,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的异质性影响。通过对不同维度的个体数据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水平以及其对微观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程度,促进金融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Figure 2. Gender-specific use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struments

2. 不同性别对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

Figure 3. Age-specific use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struments

3. 不同年龄对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

Figure 4. The use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struments by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4. 不同学历对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

Figure 5. Use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tools by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s

5. 城乡人群对数字普惠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

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微观个体的异质性研究,从性别、年龄、学历、城乡进行分析,如图2、3、4、5所示,从不同性别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差异不大;从年龄层面,除了18岁以下,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没有很大的变化。从学历方面来看,初中及以下的人群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较为片面,以移动支付和数字化存储为主,大专和本科及以上的人群,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则更为丰富,不仅使用基础的移动支付和数字化存储,还使用网络贷款、在线投资理财等。从城乡的地域来看,城镇的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稍高于乡村。在现代社会中,性别角色和责任可能影响金融行为,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互联网使用的普及,使得男性和女性在使用数字金融工具方面更加接近。18岁以下的人群因年龄限制,限制了他们使用某些金融产品,如信用卡、贷款或在线投资。而对于18岁以上的各个年龄段,他们在工作、生活需求上对数字金融服务的需求程度相似,例如移动支付、数字化存储的需求相对稳定,而年龄对金融知识的掌握和使用习惯的影响并不显著。教育水平通常与金融知识、风险意识和数字技能相关。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群可能由于较低的教育水平,对复杂的金融产品了解不足,因此他们更可能使用基础的移动支付和数字化存储服务。而大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群通常对金融产品有更深的理解,因此他们更可能使用网络贷款、在线投资理财等高级服务。如图6所示,城镇地区通常拥有更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城镇居民更有可能接触和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此外,城镇居民可能有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对金融工具的需求,比如投资和贷款。相比之下,乡村地区的互联网接入较慢,金融知识的普及也不如城市,所以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较低。

Figure 6.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fra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6. 城乡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情况

3.3. 卡方检验

Table 3. Results of the Chi-square test of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 and the use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struments

3. 学历与数字普惠金融工具使用情况的卡方检验结果

题目

名称

3、您的学历是

总计

χ2

p



移动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

数字化存储账户

网络贷款

在线投资理财

A. 移动支付
(支付宝、微信支付)

0.0

40.00%

63.64%

29.20%

30.77%

34.91%

14.458

0.002**

1.0

60.00%

36.36%

70.80%

69.23%

65.09%

总计

10

33

137

52

232

B. 数字化存储账户

0.0

50.00%

45.45%

31.39%

26.92%

33.19%

4.635

0.201

1.0

50.00%

54.55%

68.61%

73.08%

66.81%

续表

总计

10

33

137

52

232



C. 网络贷款

0.0

90.00%

51.52%

54.74%

53.85%

55.60%

5.122

0.163


1.0

10.00%

48.48%

45.26%

46.15%

44.40%

总计

10

33

137

52

232

D. 在线投资理财

0.0

80.00%

84.85%

57.66%

50.00%

60.78%

12.662

0.005**


1.0

20.00%

15.15%

42.34%

50.00%

39.22%

总计

10

33

137

52

232

*p < 0.05, **p < 0.01.

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城乡背景人群的数字普惠金融设施使用情况,反映了数字化水平的高低,发现数字化水平的差异表现在学历、城乡背景下的人群较为明显。因此,通过进行卡方检验以确定在学历、城乡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设施使用情况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从而验证是否数字化水平的差异是否主要表现在学历、城乡背景群体中。

Table 4. Results of Chi-square tes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backgrounds and the use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instruments

4. 城乡背景与数字普惠金融工具使用情况的卡方检验结果

题目

名称

4、您目前住在?

总计

χ2

p

城镇

农村

A. 移动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

0.0

26.47%

58.06%

34.91%

19.956

0.000**

1.0

73.53%

41.94%

65.09%

总计

170

62

232

B.数字化存储账户

0.0

28.82%

45.16%

33.19%

5.469

0.019*

1.0

71.18%

54.84%

66.81%

总计

170

62

232

C.网络贷款

0.0

53.53%

61.29%

55.60%

1.108

0.292

1.0

46.47%

38.71%

44.40%

总计

170

62

232

D.在线投资理财

0.0

57.65%

69.35%

60.78%

2.612

0.106

1.0

42.35%

30.65%

39.22%

总计

170

62

232

*p < 0.05, **p < 0.01.

表3可以看到,学历对移动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呈现显著性(p = 0.002 < 0.01),这表明学历可能对个体选择使用移动支付和在线投资理财存在影响,高学历群体和低学历群体在选择这两种服务上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学历也与在线投资理财呈现出显著性(p = 0.005 < 0.01),与数字化存储账户、网络贷款表现为一致性,没有差异性。这意味着在数字化存储账户和网络贷款方面,不同学历群体之间可能并不具有显著差异,即学历对于个体选择使用这两种金融服务可能影响较小。由表4可以看出,城乡背景对网络贷款、在线投资理财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城乡背景对个体选择使用这两种金融服务的影响可能较小,城乡间差异并不显著。城乡背景与移动支付、数字化存储账户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城乡背景不同的个体在选择使用这两种服务时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城乡间的数字化金融服务使用差异可能比网络贷款和在线投资理财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数字普惠金融对微观个体的异质性影响在学历和城乡背景两个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不同的学历水平和城乡背景可能对个体在选择和使用不同数字金融服务上产生显著影响,呈现出较强的异质性。这些结果为了解不同人群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的差异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于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推广策略和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4. 总结与建议

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地域会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但随着性别平等意识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和互联网普及,男性与女性在数字金融工具使用上趋于接近,18岁以下受年龄限制,使用金融产品受限,而18岁以上各年龄段在数字金融服务需求上相似;教育水平较低者更倾向于使用基础服务,而受过高等教育者更倾向于使用高级金融服务;城镇居民由于更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更多的经济机会,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稍高于乡村。

4.1. 政府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社区教育、学校课程和宣传活动等,增加金融知识的普及。此外,还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和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为公众提供免费的金融咨询和指导服务。政府还可以发起大规模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通过媒体、网络和公共空间的广告,传播基本的金融概念和实用的理财技巧。例如,制作易于理解的动画、海报和手册,强调金融素养的重要性,并提供实用的金融决策指南。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提高民众对金融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金融素养,有助于个人财务规划和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

4.2. 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可以开发并提供相关金融知识的教育性资源,例如在线课程、培训材料、视频讲座等,以帮助公众了解基本的金融概念、投资知识和风险管理技巧。还可以通过与学校、社区组织和其他机构合作,开展金融素养培训项目,重点教授公众如何建立健康的财务习惯和规划未来。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组织金融知识讲座、理财规划咨询会等,向公众传播正确的理财观念和金融知识。金融机构可以开发贴近民生需求的金融产品,如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理财产品、风险保障产品等,让更多人能够从中受益并增进对金融知识的了解。

4.3. 个人

个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强自身的金融素养和知识水平。首先,可以利用图书、参与在线论坛和社交媒体群组等途径自主学习金融知识,例如通读相关书籍、关注权威金融网站或博客、参与相关在线课程等。其次,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例如咨询财务规划师、投资顾问等,以获取个性化的理财建议和指导。此外,定期阅读金融新闻和市场动态,了解国际经济形势和投资趋势,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应对不同情况下的金融挑战和机遇。还可以考虑参加金融相关的研讨会、研讨会和讲习班,与行业内的专家和同行互动,深入了解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最佳实践。通过这些多元化的途径和学习机会,个人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金融素养和知识水平,有效规划财务未来,实现个人财务目标。总体来说,个人应该保持对金融知识的持续学习和关注,并在需要时寻求专业帮助,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艺琦. 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实证分析[J]. 产业创新研究, 2023(13): 133-135.
[2] 徐向梅. 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J]. 宁波经济(财经观点), 2023(5): 14-16.
[3] 邱兆祥, 向晓建.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8(1): 5-9.
[4] 谢地, 苏博.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 山东社会科学, 2021(4): 121-127.
[5] 李国柱, 郭征然.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23(1): 1-6+29.
[6] 吴庆田, 王倩. 普惠金融发展质量与中小企业融资效率[J]. 金融与经济, 2020(9): 37-43+67.
[7] 齐红倩, 李志创.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基于不同目标群体的微观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 36(5): 101-117.
[8] 刘亦文, 丁李平, 李毅, 胡宗义.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经济增长效应[J]. 中国软科学, 2018(3): 36-46.
[9] 杨佳, 陆瑶, 李继珍, 薛芮. 数字时代下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家庭微观调查的证据[J]. 管理科学学报, 2022, 25(11): 43-68.
[10] 张佳智. 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的影响——基于金融素养中介作用的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21.
[11] 张守文. 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 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1, 32(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