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Double Innovation”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DOI: 10.12677/ve.2024.134175, PDF, HTML, XML, 下载: 3  浏览: 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徐雪娇, 吴 优*, 刘派含: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孙 研: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关键词: “双创”教育生态位理论教育改革建设路径“Double Innovation” Education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Education Reform Construction Path
摘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当前高校“双创”教育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理念偏差、教育路径狭窄、师资力量薄弱及配套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了明确教育理念、拓宽教育渠道、加强师资建设和完善配套机制的对策建议。具体措施包括提升教师的双创素养、丰富线上课程资源、加强实践平台建设以及增加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这些对策,旨在推动高校“双创”教育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promote employ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ouble innovation”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issues such as ideological deviation, narrow educational path, weak teaching staff, and lagging construction of supporting mechanism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to clarify educational concepts, expand educational channels, strengthen teacher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supporting mechanisms. Specific measures include enhancing teachers’ entrepreneurial literacy, enriching online course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platforms, and increasing funding and policy support. Through these measures,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ouble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nhanc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assis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徐雪娇, 吴优, 孙研, 刘派含.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 职业教育, 2024, 13(4): 1098-1103.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4175

1. 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站在推动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结合高校特点和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高校从专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型时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建设更要围绕“高质量”这一中心,因此,未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便应是高质量发展[1]。尽管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在政府多项政策的引导、支持和鼓励下,全国高校基本普及了创新创业教育。据文献查询显示,目前已有如浙江大学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具体为系统构建以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技能提升、创业项目优化、创业融资对接、创业团队孵化等环节为核心,努力探索具有浙大特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辐射全国[2];重庆大学的多元参与、引育并举的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了包括校内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创业项目实训实践平台、校地企融合打造校外实践平台在内的多种双创实践平台,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双创实践活动,建设了涵盖“教育–竞赛–培训–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制[3]。虽然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初步成型,但整体来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未形成系统化和成熟的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探讨高质量发展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路径,在分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思路

创新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18年9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发布,为推动“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广大高校应积极改进“双创”教育,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改进“双创”教育可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创新型复合人才[4]。因此,广大高校必须紧跟新形势,确立新理念,开辟新局面,改变以往单一的人才教育模式、陈旧的教育理念和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元协调、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局面,以满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实际需求。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校时刻关注产业发展新动态和行业企业发展新趋势,及时调整创业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内容,推动“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以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的双创教育必须以“高质量”为中心,将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双创教育体系未来的发展思路。

3. 我国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建设现状

为了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召,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便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此后,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就业创业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部署,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该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从人才培养质量、机制、课程体系等九个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类似的扶持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尽管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引导、支持和鼓励下,全国高校已基本普及了创新创业教育。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改革发展势头迅猛,例如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院校,不仅创建了大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成熟的校企合作平台,还率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各高校强化了指导管理和主体责任,对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进行了优化或重组,逐步形成了“主管校长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动”的机构设置,初步构建了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主要有领导小组负责制、多部门联合负责制和专门机构负责制三种类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讨论式、参与式和体验式教学的模式;二是利用创业模拟平台、创业实训平台和创业活动平台来开展实践教学。总体来看,课堂教学仍为主流,各高校也逐渐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多元化实践平台拓展教学渠道。例如,西南大学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开放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实验室,提供虚拟创业训练;上海交通大学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合作,定期举办创业训练,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赛事,以赛代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4. 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产学研合作不足

产学研合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的效果,但是,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虽然一些高校已经注重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与企业实践平台开展互动合作,但许多高校在校企合作上明显不足,产学研配合效率不高,并未形成高校和产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因而会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效果产生制约作用。在政府政策的引领下,高校能够和企业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积极转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高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建立良性协同机制,因而难免出现合作交流不足以及实践成果转化效率较低的情况,进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可见,产学研合作不足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4.2. 课程结构不完善

当前,许多高校在专业课程基础上加入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从课程结构上来看,双创教育课程结构建设仍不成熟,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具体而言,一些高校将双创教育课程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并未将其作为独立的课程。还有一些高校将双创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或通识课,课程时数较少。由此可见,许多高校虽然开始相关课程,但并未突出课程的重要性,因而,严重影响到双创教育课程作用的发挥。同时,教材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中需要攻克的一个重要难题。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的知识点涉及面比较广,因而需要进行系统且科学的规划。但是,当前各高校采用的双创教育教材往往过于注重理论,在实践上相对薄弱,许多高校都是依据自身的优势资源来构建适用于自身的教材,以提高教材的适应性,但难免会受到各高校自身教学资源水平的制约,在教材上往往难以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点,因此,难以为高校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发展。

4.3. 双创孵化平台作用发挥不足

双创孵化基地和平台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关键内容,是评估高校双创教育基础条件的重要指标。但是,从大多数高校双创孵化基地的建设情况来看,许多双创孵化平台在资源整合、孵化效果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平台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许多高校的双创孵化平台由原来的就业实习基地更名而来,但仍沿用曾经的就业实习基地运作模式,并未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参与到双创实践中来,在双创孵化上明显动力不足。创新创业活动和相关项目应最终落到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然而,许多高校的双创孵化基地都无法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转化,往往使得学生的双创实践成果停留在理论层面,仅止步于项目计划书或调研报告阶段。有一些双创项目被学生用于参加双创竞赛,并获得相关奖项,但是,大多数都未真正转化到实践阶段。在双创孵化基地中,许多项目缺乏前期的有效指导和针对性培育,缺乏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使得大学生的双创项目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撑,难以实现孵化平台内部资源的整合与积聚,严重影响双创孵化基地的效果。

4.4. 师资队伍不健全

师资队伍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仍然存在短缺、能力不足、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来自就业创业指导处,还有一些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且未受到过相关的培训,因而缺乏专业性,降低了双创教育课程的效果。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开展双创教育师资培训活动,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双创教育导师,但是,相对于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来看,师资队伍的数量仍然不够,无法满足学生开展双创学习的需求。许多高校注意到高校教师在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上的匮乏,注重引入校外兼职导师来讲授双创教育课程,但是,校外导师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其授课内容往往基于自身的创新创业实践,具有不可复制性且缺乏理论高度,因而起到的效果也相对有限。由此可见,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对于高校双创教育生态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5.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建设路径

5.1. 英文作者信息

高校要探索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必须基于生态位理论探索自身的最优生态位,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打通产学研平台,深化校企合作,以促进生态协同。高校应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并鼓励学生在校创办企业、参与大创项目、参加双创社团,并在一系列双创实践中积极和企业开展合作,借助企业的实践力量,为学生提供双创平台。整合政校企三方资源,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互动平台,促进产学研融合,构建高校双创教育生态圈。值得注意的是,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高校始终应承担起来主导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生态功能,并在与其他主体合作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在校内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企业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始终围绕着市场导向,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落地,加快双创成果转化速度。政府对于高校双创教育的政策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因此,依托于政府的政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更具明确的方向,更加有助于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协同。

5.2. 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以课程保质量

要开展高校双创教育,课程的完善是重要环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整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中有着独特的位势,因此,完善双创教育课程,有助于更进一步打造其生态位势。在具体的课程设置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将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双创课程,探寻双创教育与各个专业之间的契合点,使得学生能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自身的专业进行有效衔接。此外,由于当前许多高校将双创课程作为选修课,学分不足且并未受到重视,因此,在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将双创课程作为必修课或基础课,增加双创教育课程学分,提高双创教育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和必要性。在设置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高校也应注重引入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以全面提升和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与能力。不同的专业,其创新创业的空间和方向不尽相同,因而创新创业课程应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高校各院系应基于自身特点开发适用于本院系或本专业的课程,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最终不同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构成特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双创知识运用能力。

5.3. 建设众创空间,以平台保质量

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高校应积极构建众创空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高校众创空间鼓励学生、高校、校友、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以实现协同创新[5]。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应积极挖掘各类资源,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孵化空间。具体而言,在整合校内外师资的基础上,对众创空间内部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和孵化,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打造创新创业团队,促进学生的项目落地。同时,高校众创空间也应积极与校外的产业园和科技园等开展合作,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实践,为学生项目成果的落地转化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此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信息时代为众创空间赋能,创建虚拟社区、线上空间,进一步整合互联网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提供便利,提升众创空间运营的效率。从生态位理论上来看,建设众创空间是高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打造众创空间,能够使得校内外资源实现协同与整合,有助于打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平台和资源支撑。

5.4. 健全师资队伍,以师资保质量

高校的双创教育师资是影响其双创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从生态位理论上来说,健全高校双创教育师资,有助于扩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张力。在打造师资力量过程中,应注重对现有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培训,提升高校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上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应当注意到,仅依靠现有的高校教师来从理论上讲授创新创业知识明显是不够的,因而需要积极从校外引进企业家、创新创业者来为学生讲授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形成由高校教师和外聘专家共同构成的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此外,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定期组织专项的授课效果评估和师资能力考核,可以将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分为理论型、项目型、实践型等多个类别,针对不同的类别,考核方式也凸显出差异,以丰富双创教育师资体系。在考核的基础上,对双创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奖励措施与培训方向,有效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张力不足的问题。

6. 总结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双创”教育体系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包括明确教育理念、拓宽教育渠道、加强师资建设和完善配套机制等。这些措施旨在提升高校“双创”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高校“双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有助于各高校在未来的“双创”教育体系建设中,采取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措施。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不仅能更好地应对时代发展的需求,还能在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发展理念下吉林省高校‘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GH22744)。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 金星霖. 双创教育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对策——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就业创业”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27): 13-19.
[2] 林伟连, 吴伟. 以“IBE”为特色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5): 154-157+180.
[3] 重庆大学: 多元参与引育并举构建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0(18): 19-22.
[4] 缪昌武. 双创教育驱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逻辑、策略及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16): 18-23.
[5] 王恒平. 江苏省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发展研究[J]. 江苏高教, 2024(1): 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