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教育思想与当代“五育并举”理念的关系分析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ng Yangming’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the Contemporary Concept of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Five Aspects”
DOI: 10.12677/ass.2024.137587, PDF, HTML, XML, 下载: 17  浏览: 2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斌翔, 钟舟海: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关键词: 王阳明教育思想五育并举传统教育中小学教育Wang Yangming Educational Thought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Five Aspects Traditional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摘要: 王阳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立志成圣”等思想闻名海内外。当前,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受到广大中小学教育者们的推崇。对比分析来自两个时代的教育思想,可以发现二者具有相似性,“五育并举”对于阳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效果;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Wang Yangming was a famous philosopher and educator in ancient China. His ideas such as “promoting conscienc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nd “determination to become a saint” are well-known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oday,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Five Aspects”, which emphasiz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is highly praised b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or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educational ideas from the two era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Five Aspects” can stimula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ang Yangming’s educational ideas, while Wang Yangming’s educational ideas have strong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concept of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Five Aspects”.
文章引用:李斌翔, 钟舟海. 王阳明教育思想与当代“五育并举”理念的关系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7): 225-23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7587

1. 绪论

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不仅在哲学上创立了阳明心学,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敢于反对旧道学的禁锢,有着浓烈的创新精神;他创立的“心学”体系,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冲击了“理学”的传统观念,对当时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我国教育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观念,推行“五育并举”。“五育并举”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近年来,“五育并举”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王阳明教育思想中的独立、点化善诱、自主治学、因材施教等思想也得以延续至今,我们在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找到其与“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相似之处并进行分析,这对于指导现代教育发展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其时代内涵

2.1.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提出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中国教育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虽然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教育领域的反封建改革才刚刚开始。在当时,对教育领域如何进行有效的整治和改革成为一大难题,社会急需确立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新的教育目标。为了尽快推出促进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教育方针,1912年2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他在文中比较系统的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1]

虽然这是资产阶级提出的、适用于资产阶级社会的教育理念,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它冲击了封建教育思想、使得资产阶级统治下的中华民国的教育理念得到统一,同时也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 “五育并举”的时代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的“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充分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五育并举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五个方面的综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对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方针作出了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其中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和接班人”[3]。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三育”的基础上加上美育,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素质教育。2018年,全国 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四育并举”的基础上加上劳动教育,赋予“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新 的内涵,更是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4]。可见,“五育并举”理念充满时代性,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无比的时代价值。

第一,德育作为五育之首,是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德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熏陶下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道德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思想品德课从小学就被当做主课来看待,这足以见得德育的重要性,“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是每一位学生的目标。

第二,智育是培养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方面。智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智育并非“五育”中最重要的,评价一名学生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应当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评价标准。

第三,体育是学生身体发展的重要方面。体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强壮的体魄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我国对中小学生体育的重视程度,从中考体育分数的占比中就能看出来,提高身体素质逐渐成为全民的追求。

第四,美育是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方面。美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我国的美育不是局限于对美术的教育,美育应当被视为一种文化素养的提升,诗歌、作画、戏剧等都属于美育的范畴。

第五,劳动教育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在这里,劳动的含义不仅局限于学校里的搞卫生、大扫除,它所涵盖的是一切实践方面的操作。在崇尚“劳动最光荣”的社会主义中国,搞好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3. 王阳明教育思想与“五育并举”的联系

王阳明终其一生,传世育人,他在继承古人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甚至在今天仍对我国教育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立志成圣”对于学生理想信念的建设有良好的指导、“致良知”对中小学以及各高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大价值、“随人分限所及”促使教师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知行合一”作为一种根本思想,更是贯穿我国整个教育系统,指导着我国教育的方方面面……究其根本,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所倡导的,是一种“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念,这与新时代的“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1. “致良知”中折射的德育色彩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中衍生出来的。他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存在的前提是心的认识,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都是心派生出来的,换言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脱离了心就不存在了。而心的本体是“良知”,“良知”可以理解为我们现代社会的道德,即存在在心里面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在当时社会,他教育人们“致良知”,期望世人摒弃物欲,从善弃恶,从而恢复本心,这就是王阳明关于“良知”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部分。王阳明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注重德育、以德为先的教学思想,当我们剔除当中的唯心主义糟粕后,可以这样理解,“致”即到达的意思,“良知”是人的主观认识范畴,“致良知”即通过良好的教育,使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感。这与我们现在推崇的德育理念不谋而合:“立德树人”,“德”即“良知”,建立良好的道德品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良知”,从内心世界出发,净心醒性,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总的来说,“致良知”和德育的目的都是加强学生队伍的思想品德建设,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德,堂堂正正做人。

3.2. “随人分限所及”是智育的路灯

王阳明曾在所写著作中多次提到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及其限度。他拿走路为例,婴儿只能扶着墙壁学习站立、挪步,幼童可以在院子里自由行走,跑动,成人则可以出远门旅行千百里[5]。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学者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带有针对性的教学。除此之外,他还指出:“初无一定之方,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6],这个观点巧妙地把教育比喻为治病,医生要对症下药,因此老师也应该因材施教。王阳明强调学习主体差异的重要性,尊重个性的独立和解放,为当代“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中智育的推行点亮了一盏明灯。

除上述之外,他还提出:“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恶之患,而有自得之美”[7]。这是说要减轻学习者的负担,让学习者具有精气神,拒绝无精打采的学习状态和厌学的学习心理,这个观点巧妙地根据学生的情况缩减了学习任务,正好呼应了当下教育改革中的“双减”政策,对当代教育方针的改革和发展十分具有指导意义。

3.3. “知行合一”为劳育铺开道路

作为“致良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经过跌宕起伏的军旅生涯后提出来的。经过军事政治的洗礼和“格物致知”的实践,王阳明逐渐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思想产生怀疑,传统思想认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而终之”[8],而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7],就是说知识和行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将这一极具辩证法色彩的思想运用到教育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启示:作为教育者,应该在实践中教学,教学成果在实践中检验;作为学习者,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要善于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操作,将实践结果总结到理论当中。

当代“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中的劳育恰恰就是一个重视实践,鼓励劳动的教育观念,善于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知行合一”的标语早已挂满全中国的中小学校园,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们所推崇的就是“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从实践中获取新知识”,这不仅是“知行合一”在当代教育体系中的充分应用,同时也赋予了“知行合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特点。由此可见,“知行合一”的观点在当今社会还未失去其意义,那些标语就像一颗颗鹅卵石,为劳育的实施铺开了道路。

3.4. “劳逸结合”、“强调乐学”开创体育和美育的先河

首先,王阳明的教育理念十分强调劳逸结合,“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作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7]。这是指在学生一天的学习当中,要注意教育活动和方式的多样化,要注重教学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规律。在学生诵读了一定时间的四书五经之后,在学生身心感到疲倦之时,适当对学生进行礼仪和歌乐的陶冶。其次,王阳明的教育理念也强调快乐学习,“凡授书不在徒多……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每日功夫……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7]。这表明,王阳明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希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保持一颗童子之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乐此不疲。

我国奉行“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将体育和美育贯穿于中小学的义务教育当中,前者旨在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后者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无论是体育还是德育,都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减缓学生的学习压力。由此可见,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某种程度上来讲,开创了当代“五育并举”中的体育和美育的先河。

3.5. “立志成圣”是“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根基

王阳明十分强调学生树立远大、坚定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他指出:“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9]。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志向是学习的内核,学习是为了实现内心的志向。他认为:“人无志向,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痛痒,恐终不济事也”[7]。王阳明先生这些散发着心学光辉的箴言,在当时的年代,激励了无数出身寒微的学子,使他们个个胸怀“经世济人”的远大志向,成为维系封建统治的大儒学者。当今我国奉行“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在立志方面,近年来我国流行“中国梦”一词,意思是心系祖国,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不遗余力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周恩来在年少时就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代的中国学生在享有空前良好的教育资源和“五育并举”的优秀教育理念时,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全面发展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祖国,只有这样,“五育并举”的目的才算真正实现。由此看来,王阳明的“立志成圣”这一观点,深深影响着后代的教育理念,是“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根基。

4. 王阳明教育思想对“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启示

虽然王阳明的时代已经过去数百年,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拾起王阳明教育思想时,它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并且能够用来指导当代“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中的缺陷和不足。

4.1. 王阳明教育思想对“德育”的启示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理论支持和实践导向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10]。自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中小学生道德品德的教育,除了思政课堂以外,“立德树人、”“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成为了热门话题,学生们思想品德素养在认识层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在德育实践方面,学校的参与度还远远不够。本着“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精神,青年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激发内在的精神潜力;学校应该推行各项道德活动,比如:走进敬老院、体验环卫工人等,引导学生“善学善行”,让学生对道德有更加深层次的认识。

4.2. 王阳明教育思想对“智育”的启示

王阳明教育思想中涉及教学方法的有很多方面,这些教育方法都能够成为广大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引路牌。首先,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主体,而“随人分限所及”启示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充分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价值[11]。其次,“劳逸结合”、“乐学不倦”启示教育工作者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保持轻松愉悦心情,这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促进意义。第三,“点化善诱”、“教学相长”启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单一的“传授式”转变为“传授式”、“启发式”、“活动式”等多样化的授课模式,从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最后,“知行合一”启示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将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对此,学校应该注重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如科技创新、技能竞赛、学科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3. 王阳明教育思想对“劳育”的启示

“五育”并举实施的难点在劳动教育,其既需要突破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锻炼”的陈旧思维,也需要破除劳动教育就是“手工作业”的理解误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当提倡在教育中融入劳动的元素以及通过教育者的策划与组织去实现劳动育人的目的[12]。现如今,许多学校对劳育的要求仅仅停留在最表面的卫生层次,忽视了培养学生劳动精神这一内核。学校应该抓住劳动教育的重点,营造崇尚劳动、团结凝聚的劳动氛围,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用积极向上的劳动教育文化引导学生们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与此同时,在劳动教育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农村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和经验,将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融为一体,进一步贯彻“知行合一”这一观点,让学生在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的同时,切身实地地参加各项劳动实践。

4.4. 王阳明教育思想对“体育”和“美育”的启示

“体育”和“美育”是“五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我们要正确理解二者的内涵,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塑造人们美好心灵;对于体育,体育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内容、更是教育本身[13]。如果说“乐学不倦”点出了“体育”和“美育”在当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那么“知行合一”则启示了“体育”和“美育”如何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展开实施。在“体育”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比如校运动会、课间操、体育技能训练等,让学生在掌握运动知识的同时,锻炼身体,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在“美育”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开展各种艺术活动,比如校园歌手大赛、诗歌竞赛、话剧表演等,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能够亲身参与和感受不同的艺术氛围。

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远不如此,阳明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也不能局限于“五育并举”,正如王阳明“知行合一”观点所述,希望各地能够利用好王阳明教育思想等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并积极地付诸实践,以促进当代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5. 结语

“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正在当代中国各中小学的教育方针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作为封建教育思想的遗珠,仍能够对当代的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笔者本着发扬古代教育思想、创新当代教育理念的态度,对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和“五育并举”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是传统教育智慧与新时代教育方针的一次激烈碰撞。作为教育事业中的一份子,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吸收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新与旧”之间不断碰撞,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教育体系才能建立完善,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才能不断走向新高峰。

基金项目

江西理工大学阳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2023年度招标课题《“五育并举”背景下阳明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互动研究》(WYYM2023LX001);江西理工大学2023年度校级教改课题《地方文化助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XJG-2023-44)。

参考文献

[1] 欧阳哲生.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蔡元培卷[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2]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195-2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
http://www.moe.gov.cn/, 2024-03-31.
[4] 邓秋香.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4(1): 213-216.
[5] 李文锁. 让批评牵手艺术[J].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08(1): 50.
[6] 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卷五[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7] 王守仁. 传习录[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8.
[8] 朱伯庐. 朱子家训[M].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6.
[9] 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卷八[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10] 张琴, 杜学元. 知行合一: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J]. 现代交际, 2023(3): 75-82, 123.
[11]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12] 吴遵民. “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新视野——基于“三教融合”的视角[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0(2): 3-9.
[13] “五育”并举,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 师资建设, 2019(9):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