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中医结合可行性的探索
Explor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Combining Intelligent Data Sampling Technolog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I: 10.12677/tcm.2024.137227, PDF, HTML, XML, 下载: 17  浏览: 4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祁翼帆: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河南 郑州;万和伽, 赵士杰, 乔 娟*:河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河南 郑州;高祥云: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河南 郑州;田凯悦: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关键词: 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传统中医可行性现代化Intelligent Data Sampling Technolog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easibility Modernization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旨在探讨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中医结合的可行性,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新思路。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数据采集技术的概念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然后分析了中医的特点及与现代医学的互补性,接着探讨了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t data sampling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medical field.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combining intelligent data sampling technolog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viding a new idea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intelligent data sampl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medical field, then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complementarity with modern medicine. Next, it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of combining intelligent data sampling technolog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intelligent data sampling technology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put forward.
文章引用:祁翼帆, 万和伽, 高祥云, 田凯悦, 赵士杰, 乔娟. 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中医结合可行性的探索[J]. 中医学, 2024, 13(7): 1486-1494.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4.137227

1. 引言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然而,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冲击下,其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必须与现代化科技深度融合。中医药技术装备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是提升现代化中医健康服务能力的关键[1]。使中医药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不断进步的需求,有必要将新时代高新科技与中医药相结合,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和智能。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科技手段,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将探讨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的可行性,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 智能数据采集技术的概念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1. 智能数据采集技术的概念

智能数据采集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实现对采样过程的智能化控制。通过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可以实现对样本的自动采集、处理和分析,提高采样的准确性和效率[2]。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数据采集技术正在朝向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云端数据库等高新技术进行融合发展,有助于提高医学数据和信息采集和分析的智能化[3]

2.2. 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的成熟度和潜力在多个子领域正逐渐显现。微观上来讲:在生物采样领域中,该技术成功实现血液和尿液自动化采样,可显著提升样本采集的效率与准确性[4];在影像学领域,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凭借其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辅助医生进行病灶的自动检测、分割和追踪,可有效优化医学影像诊断流程[5];在临床检验领域,该技术推动了自动化细胞涂片制备、微生物检测等关键步骤的智能化进程,有效提高了我国临床检验的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宏观上来看,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在病程跟踪方面展现出强大能力,能够实现长期、实时的数据监管与更新,确保临床医疗过程中病情追踪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在公共保健领域,结合大数据库技术,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可对地区性样本进行汇集和对比检测,为公共卫生监测和疾病预防提供有力支持[6]

3. 传统中医的特点及与现代医学的互补性

3.1. 传统中医的特点

3.1.1. 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一大特点,其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关注人体本身为一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具有统一联系性,并将这一思想应用于中医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辨证论治等各个方面。目前普遍认为中医整体观念系统地诠释了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联系性[7]。中医学在诊断疾病时,从整体出发,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影响全身脏腑的功能和气血阴阳的盛衰,而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的盛衰,又可表现为体表官窍、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通过观察整体表现,方可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

3.1.2.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的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过程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三个步骤。

3.1.3. 预防为主

中医有“治未病”的文化理念,强调积极预防疾病,提倡日常养生保健。在中医理论发展中,不论是何种辩证方法,都离不开对疾病发展变化阶段的细分和说明。其中最为经典的则是六经辨证,其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患者施治提供依据。而太阳病多数情况下在西医的检查中是无法发现异常的,大部分病情发展到少阳才会显露明显病症,然而到了少阳阶段,病人已饱受病痛折磨,治病难易更是和太阳相去甚远。运用中医理疗思维可以提前调整生活方式、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法,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1.4. 天然药物

中医从一开始就站在阴阳的高度,俯瞰宇宙万物,凡天地之物,无论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皆可为用,这便是中医之工具中药的最广义定义。这些药物大多来源于自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根据临床研究的结果,例如《中药大辞典》等权威资料,许多中药成分在长期使用中展现出了稳定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发生率。

3.1.5. 非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手段丰富,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手段往往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特点[8]

3.1.6. 治本思想

中医多强调治愈病症之本,更加善于借助全身的联合反馈机制来彻底治愈某种病症的全部反应[9]。最典型的则是临床对于肌肉萎缩的治疗,中医则将肌肉萎缩归结于气血不通,辩证后运用针灸和汤剂配合治疗,往往能够充盈血肉,使患处重新焕发活力。再举一个例子,中医在为病人开药时考虑的往往是全身脏腑精气的联系,大原则就是脏腑表里,子母补泻。

3.2. 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互补性

3.2.1. 理论互补

中药学以宏观的人体系统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现代医学更着重研究病因形成及其病理生理机制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两者相互补充融合后,可以从多方位了解疾病的本质与机理,为进行理论性治疗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因此,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互补意义重大。

3.2.2. 治疗手段互补

中医治疗手段丰富,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而现代医学则拥有手术、放射治疗、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两者相结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2.3. 药物研发互补

中医拥有大量的方剂和药物,而现代医学则在药物研发和提取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两者相结合,可以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3.2.4. 预防保健互补

中医讲究预防为主,崇尚保健,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现代医学也越来越重视。两者结合起来,对人们的健康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包括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等方面。

3.2.5. 个性化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讲究个体化治疗,精准医疗也是现代医学所崇尚的。两者相结合,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更能满足患者个性化的治疗需求。与传统中医相比,结合智能采集数据技术后的中医具有更强的创新性和更实在的可行性。

4. 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的可行性

4.1. 技术层面

4.1.1. 数据采集

智能数据采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中医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效率。利用传感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医师可以实时、无创地采集患者的生理参数,如脉搏、舌象、面部特征等,以及环境因素,并结合AI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将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与此同时,针对需要持续监控健康状态的患者,可以采用佩戴智能穿戴设备的方法,并持续为中医诊断提供动态数据支撑。

4.1.2. 数据分析

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可以对患者的体质、病症进行精确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发现中医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辅助中医专家进行辨证论治。同时,这些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研发,通过分析大量的药物和方剂数据,从而发现新的药物配伍规律及作用机理,为药物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帮助。

4.2. 临床应用

4.2.1. 辨证论治

包括智能资料收集技术在内的中医特色诊疗手段,对于精确辨证论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通过分析患者的舌象图片,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症性质,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智能系统能够根据患者的实时反馈调整治疗方案,实现动态的、个体化的治疗。多元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分类是近几十年来现代信息技术中最为活跃的学科,它以数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基础,已经成为一个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比较成熟的现代学科体系和人类认识事物(尤其是复杂系统)的有力工具。经查询,已有现代信息处理某些具体技术应用于各类医学诊断信号分类的相关研究[10]-[14]

4.2.2. 药物研发

在药物研发领域,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可以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通过分析大量的古籍方剂和现代药物数据库,人工智能可以发现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新的药物用途。此外,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还可以预测药物成分对人体的影响,提高药物研发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的发展前景

5.1. 技术层面

中医药被视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并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中医药的发展,包括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优惠税收政策、人才培养、研究项目支持等。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经国务院同意,建立了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统筹做好中医药工作。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开辟了依法促进保障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17年10月,“中西医并重”方针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医药法等有关规定,2017~2018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等多项配套制度与规定相继出台[15],全国有26个省份结合实际颁布新制定或修订的地方中医药法规[16],同时各级人大积极指导和监督中医药相关法律的贯彻落实,我国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在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彰显[17]。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进一步彰显党中央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程度。202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进一步明确国家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与“十四五”发展规划紧密衔接,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一系列中医药利好政策连续出台,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中医药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5.2. 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当下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亚健康已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大罪魁祸首,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还增加了人们罹患诸如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18]。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自然、非侵入性的疗法,以经络、脏腑理论为指导,具有调和营卫、调整脏腑功能等功效。因该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已广泛地用于保健及治疗中,为解决现代亚健康人群扩大趋势加快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此外,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中医药在养生、康复等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虽然传统中医药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诊断的主观性、治疗的个体差异性等。但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满足市场对于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些市场需求,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5.3. 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5.3.1. 中医药大数据建设

大数据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采集中医药临床数据、药效数据等,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丰富、全面的数据支持。目前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可以应用于中医药的制药和智能制造过程。通过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可以实现对中药成分、药理作用、药效等方面的快速、准确检测和分析,以及中药提取、制剂生产等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从而提高药物生产的效率。在此过程中,该技术的应用还可以精准中药质量控制,确保中药产品的安全、有效。

5.3.2. 智能中医诊断系统

智能中医诊断系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可以实现对患者症状、体征、体质等信息的高效采集,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印大中[19]在2007年首次探讨了中医证候各 项要素与人体39 项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同一患者可生多种中医证候的特点,构建了多标签学习算法,获取了对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诊断结果。2008年,刘蕾等[20]在原先研究的基础上融合了14个理化指标和6个中医指标,包括多种预测代谢综合征,通过获取患者的个体差异信息,如基因、代谢、免疫等方面数据,为中医药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此外,智能数据采集技术还可以通过对大量病例的学习和分析,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效率。

5.3.3. 区域数据联合分析

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可以结合区块链为公共服务创新的多中心治理结构提供更强的数据整合和分析的技术支持,也提高了对于样本数据信息的包容性,丰富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治理方式,此外也更有利于“多中心–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的公共服务实现自驱动。

5.3.4. 国际化与标准化

智能数据采集技术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与标准化进程。通过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可以实现对中医药临床数据、药效数据等的快速、准确采集和分析,为国际学术界接受中医药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此外,智能数据采集技术还可以用于中医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规范性和可信度。

6. 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6.1. 案例一: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其准确性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中医治疗的效果。然而,传统的辨证论治过程主要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直觉,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21]。智能数据采集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

实际应用结果显示,该系统的辨证论治准确性大大提高,而且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变得更加客观和标准化,有助于提高中医学的科学性和可信度[22]

6.2. 案例二: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在中药药效学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药效学是研究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对于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中药药效的评价和预测上。

随着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在这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单味中药的成分组成、含量测定、药效靶点及其作用机制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基于此,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通过指纹图谱检测、多数据库整合与文本挖掘等方法,将中药化学成分相关的多证据支持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23]-[25],包括含量、组织定位、药理作用、多组学数据等在内进行的智能化分析与实验验证极大地丰富了多味中药的药效评价和预测的数据,为中药的科学使用和生产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通过对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传统中医的结合进行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① 在技术层面,智能数据采集技术通过自动化和精确化的数据获取手段,显著增强了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② 在理论层面,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相融合,有助于从更深层次和更广视角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状态。③ 在实践层面,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在中医药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结合三个层面的结论分析可知,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中医的结合对于促进中医现代化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7.2. 局限性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和深入探讨:① 数据样本的局限性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可靠性,因此需要通过更大规模的样本量进行验证,以增强结论的普适性。② 当前智能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技术的局限性要求我们继续推动技术创新和改进,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处理能力。再者,理论研究的局限性意味着对于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化,以便建立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③ 数据连接的局限性指出了在物联网环境下,由于缺乏统一的传感器样式和数据格式标准,导致信息采集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这需要从业人员共同努力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克服这些局限性,以期在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的应用领域取得更广泛和深入的发展[26]

7.3. 展望

随着对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的研究领域机制认识的深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临床上也有了更高的治疗目标,甚至追求疾病诊断的完全正确。

中医药现代化、数字化及标准化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紧紧抓住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标准及应用就等于抓住了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战略核心[27]。技术创新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也是深入探索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建立完整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基于此,继续研发和完善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以提高其准确性和实用性,应是我国目前中医药的大势所趋。

中医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融合,突破中医健康数据采集、柔性控制、人机耦合、多维信息融合辨识等关键技术[28],不仅能提高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能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将中医药文化在国际化浪潮中推广开来。

为了提高样本数据的可利用性,我们需要制定相对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综上所述,我们期望未来中西医对智能数据采集技术与传统中医结合的探索和实践将更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中医药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

2023河南中医药大学校级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X202310471009);河南中医大学202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4JX3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孙志波, 杨金生, 李铁, 等. 2020-2021年度中医药技术装备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 28(11): 1752-1756.
[2] 周昌乐, 张志枫. 智能中医诊断信息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6(6): 560-566.
[3] 刘博罕, 何昆仑, 智光.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未来医学模式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 2018, 39(11): 1-4.
[4] 何新民.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联合用于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分析[J]. 系统医学, 2023, 8(24): 45-48.
[5] 韩冬, 李其花, 蔡巍, 等. 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中的研究与应用[J]. 大数据, 2019, 5(1): 39-67.
[6] 温雅婷, 余江, 洪志生, 等.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公共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21, 42(3): 101-122.
[7] 李灿东, 夏淑洁, 雷黄伟. 中医健康管理与整体观念[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10): 4683-4686.
[8] 胡宗仁, 张媛婷, 胡思, 等. 中医治疗方法学对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作用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38(12): 5896-5899.
[9] 郭红霞, 师义民. 中医脉象的BP神经网络分类方法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41(32): 187-189.
[10] 瞿海斌, 毛利锋, 王阶, 等. 基于决策树的血瘀证诊断规则自动归纳方法[J].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5, 24(6): 709-727.
[11] 杨军, 俞梦孙, 王宏山, 等. 多参数信息融台实现非脑电的睡眠结构分期[J].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06, 25(3): 315-321.
[12] 李琼, 谢国明, 牟永阁. 基于粗糙集的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J]. 医疗卫生装备, 2005, 26(3): 24-26.
[13] 候秀萍, 袁秀丽, 姜卓. 不确定性推理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41(14): 205-207
[14] 赵狄娜. 中医药新风口[J]. 小康, 2023, 519(10): 24-27.
[15] 李娜. 一砖一瓦夯实中医药事业大厦[N]. 中国中医药报, 2022-07-28(01).
[16] 王晨. 全面贯彻实施中医药法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N]. 人民日报, 2021-09-24(6).
[17] 张孜成, 薛允莲, 许军, 等. 城市中老年居民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23, 39(1): 27-31.
[18] 陈昱文, 曹泽标, 周小青, 等. 中医症状量化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述评[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6(3): 82-86.
[19] 印大中. 以现代科学解读中医治本[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7): 581-583.
[20] 刘蕾, 王伟, 郭淑贞, 等. 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四诊信息采集的方法探索[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7): 1438-1440.
[21] 周晓梅, 曾涛, 廖滢滢, 等. 人工智能数据采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真实世界研究中的应用[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24, 45(1): 77-83.
[22] 王金萍. 传感网异构数据采集及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邮电大学, 2013: 1-62.
[23] 刘春旭, 程玉娥, 郭德雅, 等. 中药质量评价与过程控制质量标志物的新概念[J]. 中药医学, 2017, 9(1): 3-13.
[24] 刘昌孝, 陈士林, 肖小河, 等.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 中药产品质量控制的新概念[J]. 中草药, 2016, 47(9): 1443-1457.
[25] 刘昌孝.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发展的5年回顾[J]. 中草药, 2021, 52(9): 2511-2518.
[26] 马欣欣, 万生芳, 魏昭晖, 等. 医疗大数据背景下的人工智能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世界中医药, 2023, 18(11): 1579-1582.
[27] 倪菲, 宋梦, 曲金桥, 等. 基于中医数字化的眼诊仪技术装备标准化研究[J/OL].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4: 1-1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46.R.20240418.1200.002.html, 2024-04-19.
[28] 倪荣, 彭明德, 沈玉强, 等. 模式识别与中医智能化辨证[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 33(5): 1061-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