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Classrooms
DOI: 10.12677/ae.2024.1471176, PDF, HTML, XML, 下载: 9  浏览: 14 
作者: 郝若琳: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Second Classroom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摘要: 在我国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及延伸,对于引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激发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发展动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一条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培养现代旅游行业、旅游企业急需人才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现状,发现在教育理念、组织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从改变认知、加强管理和全面考核三方面提高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水平的人才培养路径,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Abstract: Education in China is currently in the process of shifting from scale expansion to a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a supplement and extension of the first classroom, the second classroo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ideals and beliefs, stimulat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enhance the motivation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 Therefore, it is positive to explore a suitable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for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to cultivate talents urgently needed by the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and tourism enterprises. By analys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teaching of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blems are found i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rganis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To cultivate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with knowledge, ability and accomplishment, a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classrooms from three aspects: changing cognition,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文章引用:郝若琳. 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7): 395-39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176

1. 引言

随着近年来全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和行业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23年5月,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使得传统理论充满课堂的形式已不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满足行业不断变化的要求。各高校逐渐开始重视第二课堂建设,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包括社团组织、志愿服务、兴趣班等[1]。此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第二课堂的建设在协同育人理念中起重要作用,其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互为补充[2]。第二课堂不仅可以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对第一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空间进行延伸。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充分运用第一、第二课堂实现协同育人仍存在问题与挑战。

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第二课堂”旨在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3]

多样化形式,增加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第一课堂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一般以讲授法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而第二课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一般以现场教学、实验室教学、角色扮演和模拟游戏等方法。相比之下,由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加多样,学生参与感与体验感更强,并且体现了高质量教育教学的价值观念,可有效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产教研融合,拓宽教学边界,有助于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在第二课堂课题创新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积累相关领域知识,逐步提升学术研究能力,以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同时,第二课堂的实践经历是使学生由“校园思维”向“社会思维”转变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发现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差别,避免在教室闷头搞创新的现象,实现创新由理论到现实的转变。

多元化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第二课堂凭借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推动传统“知识本位”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变革,继而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第二课堂使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乡村、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开展政策宣讲、社会调研,了解国情社情,在广泛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中收获知识、增长见识、锤炼本领。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可培养更多信念坚定、视野开阔的青年英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3.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迅速,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文化与旅游不断融合、数字化与旅游不断碰撞、研学与旅游不断联结等的“旅游+”、“+旅游”背景下,目前高校陈旧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4]。在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 教学理念陈旧,协同育人认识不到位。一方面,高校内由于采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因此对第二课堂普遍存在认知偏差。在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理论课程为主,强调教学过程的输入性,而忽视学生主体性,忽视教学过程的输出性。往往将第二课堂视作第一课堂的零星补充,而非重要学习机会。此外,部分高校认为其应该培养管理型或研究型人才,这种认识致使很多学生产生“自己毕业后就是管理者”的错误认知,因此难以端正对第二课堂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由于高校重视理论成绩,导致学生和家长对第二课堂理解存在偏差。高校教育唯成绩论,对于学生和家长也是一种错误的引导,使其过分关注理论成绩,忽视社会实践、自我创新、公民责任等全面发展过程,导致其第二课堂的参与意愿低、参与程度低等问题。

(二) 教学体系陈旧,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旅游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其综合了餐饮、礼仪、地理、法律、外语和历史等知识。目前大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为公共课约15%,基础课约30%,专业课约40%,实习与技能约15%。虽然该课程体系可培养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由于实践课程安排较少,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硬件设施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此外,当下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岗位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部分高校仍在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内容对新时代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展开教学。高校的教学管理机制仍围绕第一课堂展开,忽视了第二课堂的组织、规划和监督。学生在第一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就业技能水平偏低,无法将知识应用到社会实际工作岗位中,使其与社会和行业发展脱轨[5]

(三) 教学实施困难,协同育人设施不配套。由于第二课堂教学具有野外性、流动性、随机性等特点,并且第二课堂实验室或活动组织往往需要一定资金支持,所以耗资相对较大。而各院校往往在第二课堂中投入的费用有限,使得第二课堂的时间、地点、组织安排实施难度加大[6]。此外,无论是从付出的体力、精力亦或所需承担的风险来看,负责组织第二课堂的教师的成本都要高于在教室授课的教师的成本,因此大多数教师不愿承担第二课堂的组织开展任务,第二课堂实施存在一定难度。

(四) 考核形式单一,协同育人体系不完善。传统教育中,高校注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旅游管理作为一门综合型应用学科,其人才培养体系应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单凭一张期末试卷,难以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无法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影响了第二课堂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以及学生对第二课堂成绩重要性的认识。

4. 第一二课堂融合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第一,改变认知,正确认识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学生组织是推动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平台,需要正确引导和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组织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组织来宣传第二课堂的重要意义、资源平台以及参与机制等,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组织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目标。同时,也要加强师资培训和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培训课程,内容包括第二课堂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组织和管理。这些培训课程能使教师了解第二课堂的目标、意义、方法和相关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学校应尽可能鼓励教师参与第二课堂,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例如,学校可以建立适当的激励制度,将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参与纳入评选优秀教师考核标准,或设置相关奖项以表彰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突出表现和成绩,从而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

第二,确定学习目标,加强第一二课堂融合的组织和管理。为了有效促进第一、二课堂的融合与发展,学校应调整组织管理体制,从而更好地促进第一、二课堂的密切配合和协同发展。学校应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估和监督,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加强师生互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第一、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为第二课堂设置专项经费,用于补贴第二课堂的一系列活动,补贴教师额外工作量工资和第二课堂信息化建设。建立第二课堂专项经费与学校事业统筹发展的经费增长机制,确保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合作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教学部门、学生事务部门和外部资源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该机制可以制定规范和指导,明确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为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提供支持和服务。该合作机制相关部门还应负责组织培训和研讨会,为师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专业支持和指导。通过这些调整,学校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

第三,全面科学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为了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学校可以进行课程调整,将第二课堂活动融入正式的课程体系中。一种方式是在课程规划方面增设专门的选修课程或模块,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第二课堂活动,并且能获取相应的学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学校课程的框架内自由选择并参与各种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社团、实践项目、志愿者工作等。这些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一种方式是学校将第二课堂活动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第一课堂中引入实例分析、组织课外讲座、实地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并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评价体系中,一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专业学习知识的理论性、实践融合度对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评价。二是注重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将课堂表现、任务完成、平时作业、实践实习经验纳入学习成果考核体系。三是注重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可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校外用人单位评价构成。通过以上过程性考核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总体目标。最后,要始终把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作为重要任务,这意味着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找到与他们现实生活和学习内容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5. 结语

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参与各种比赛、讲座、实习等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在课外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力。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还可以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为将来成为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对于引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激发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发展动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提出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背景下,应从思想认知、组织管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力争实现学术课程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机会,实现为现代旅游业培养及输送思想品德高、社会意识浓、专业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 徐燕, 糜莉. 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3(6): 37-40.
[2] 贺诗琪. 贵州红色资源在高校第二课堂的运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财经大学, 2024.
[3] 陈春山, 赵松. 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实践进路[J]. 农村实用技术, 2023(12): 3-4.
[4] 黄震方, 黄睿, 侯国林.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J]. 旅游学刊, 2020, 35(10): 83-95.
[5] 杨东伟, 王兴, 龚雪, 等. 基于USEM模型的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海南省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 科技和产业, 2024, 24(4): 210-215.
[6] 杨志国, 李楠, 杨海霞, 等. 研学旅行视域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 西部旅游, 2024(2): 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