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资源数字化及其育人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gitiz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and Its Educational Path
DOI: 10.12677/ae.2024.1471158, PDF, HTML, XML, 下载: 1  浏览: 2 
作者: 唐 鹭: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红色资源数字化育人路径Red Resources Digitalization Education Path
摘要: 红色教育资源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具有启迪心灵、激发热情和塑造品格等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红色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红色教育的重要趋势。本研究不仅总结了相关理论基础,还深入探讨了高校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以及数字化资源如何实现育人功能的机制与路径。高校红色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是一个综合过程,涉及资源的数据化、可视化、交互化和个性化等多个方面。其核心在于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内在育人价值,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拓展红色教育的场景式体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将数字资源与场景式体验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创新的方式发挥红色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
Abstract: R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which has the functions of enlightenment, inspiration, and character buildi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r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to strengthen and innovate red education. This study not only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 but also deeply explores the key issues in the digitalization process of r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how digital resources can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The digitalization of r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is a comprehensive process, involving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data visualization, interac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of resources. Its core lies in deeply exploring the inherent educational value of red cultur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xpanding the scene-based experience of red educatio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we need to effectively combine digital resources with scene-based experience to play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r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an innovative way.
文章引用:唐鹭. 高校红色资源数字化及其育人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7): 277-28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158

1. 引言

2021年6月25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主题为“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时强调,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宝贵记忆和革命精神的见证,必须精心保护、管理和运用[1]。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一项重大课题。目前,以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尖端技术为驱动的智慧媒体,正在引领传媒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高校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利用成为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手段。构建系统完备的数字化红色资源平台,丰富网络思政教学内容,拓展网络思政教育场景,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重要举措。因此,深入研究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发展,是做好和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2. 数字化视域下高校红色资源育人的重要性

(一) 数字化拓展红色资源育人的内涵与外延

首先,从红色资源内在价值角度来看,传统的红色教育内容相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方针政策、思想品德、道德规范等方面。然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红色资源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数字人文技术,教师可以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精神意蕴等,从多个角度展现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发现其背后的历史规律、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这种多角度的挖掘不仅增强了红色资源的吸引力,还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

其次,在红色资源的外延应用方面,数字化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红色资源往往局限于课堂教育、展览等形式。然而,数字化技术打破了这些限制,使得红色资源能够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展览、虚拟现实体验等方式,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应用。这不仅拓宽了红色资源的传播渠道,还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中来。例如,通过制作红色主题的虚拟现实体验项目,学生和公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历史的魅力,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基于数字分析技术,高校教师还能够对红色资源的内容进行科学评估。通过对数字资源的分析、挖掘和关联,教师可以对红色资源的质量和方向进行有效的把控。这有助于确保红色资源的正确导向,避免因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误导学生。同时,数字分析技术还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红色资源的内容。因此,数字化技术为红色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拓展空间。通过丰富其内涵、拓宽其外延应用以及科学评估其内容质量,数字化技术为红色资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与红色资源的结合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红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教育。

(二) 数字化赋能推动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强调红色文献“是十分宝贵的红色记忆,要精心保护好,逐步推进数字化,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得到启迪”[3]。在过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暴露出感染力不足、生动性缺乏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对红色文化和精神的内在需求和认同。红色资源的传统应用方式,虽然强调其教育意义,但未能真正触动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导致红色精神难以被学生内化。然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这一困境逐渐得到解决。数字化手段为红色资源的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红色文化和精神的呈现提供了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丰富了红色资源在思政课堂的表达方式。通过虚拟仿真、数字故事复原等沉浸式体验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形象地感知红色历史,增强对红色精神的认同感。

一方面,数字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思政课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红色主题的动画、视频或虚拟现实体验,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感受红色历史的魅力。这不仅能够滋养学生的红色精神、培育其社会责任感,更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新的创新高度,实现长足发展。新时代高校应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大力弘扬红色资源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等,打造浓厚的红色校园氛围。数字技术打破了红色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了红色资源向校园文化建设的延伸。高校可以利用数字媒体在校园各个角落进行红色主题宣传,使红色元素融入校园管理和服务的方方面面。这种环境渗透不仅强化了大学生的红色记忆,也使红色价值观成为校园生活的黏合剂。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拓展了红色教育的范围与深度。基于数字资源建设的交互式红色课程,实现了主动参与式学习,激发了大学生的红色主题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为党建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传统的党建工作往往以理论学习为主,方式单一、缺乏创新。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党建工作更加多元化、互动化。例如,通过数字平台构建的红色教育基地,可以实现更丰富的党建资源可视化,提高理论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性。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为科学化的党建决策提供支持,促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此外,数字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涵和深度。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生动、多元,增强了红色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渗透力和吸引力。例如,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开展红色主题视觉艺术设计大赛、网络红色电影放映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红色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数字化手段使得红色资源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增强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红色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探索数字化技术与红色资源的结合方式,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形式,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教育。

3. 基于数字技术的高校红色资源育人困境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推动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红色资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近年来,众多高校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新的活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技术不成熟等因素的制约,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传承仍面临诸多困境,如投入不足、模式单一、内容更新困难等。这些问题限制了高校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有效运用,需要采取技术创新、更新观念和制度建设等措施加以解决。

(一) 对红色资源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认知不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推动工作落地见效。目前,一些高校在尝试通过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来丰富思政课内容时,仍面临着认知不够深入的问题。具体来看,一些高校领导对于数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和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4]。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已经成为“数字原住民”[5],他们获取信息、交流表达的方式日新月异,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但部分高校领导未能清晰认识到这一新情况,没有准确把握数字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红色数字资源建设、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完善、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大多红色资源仍停留在静态展示和重复传统使用的方式,难以激发资源的育人活力[6]。同时,缺乏数字化培训也使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较弱,无法熟练运用数字技术讲深讲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这些问题制约了红色资源数字化在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中发挥应有作用。因此,进一步提高认知,增强数字化赋能思政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二) 忽视对红色资源育人主体内在情感的激发

在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教育应该以激发大学生的真情实感和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为目标,开展体验式学习。“信息化教学需要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特别是不同学生独特情感的流露以及独具个性色彩的身心体验”[7]。然而,许多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思路,仅仅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规划教学情境。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而是采用标准化的情境规划和情感灌输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大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因为他们重视对感性的理解和表达,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内在体验,不引导他们深入感受和思考,学生就难以融入教学情境,教学效果也就难以保证。此外,红色资源作为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也受到一定限制。除了受制于技术、资金等客观因素外,一些主观因素也影响了红色资源效果的发挥。大学生践行红色资源所倡导的理念和行为,需要在内心层面认同其价值。但是,当前高校存在对红色资源教育重视度不够的问题。一方面,市场化环境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自身对红色资源缺乏兴趣[8]">他们在熟悉校园生活后,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主体意识较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就相对有限。这些学生上课听下课忘,对红色知识学习态度较浮躁,概念理解不清晰充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些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工具理性倾向。他们一定程度上更加主动地学习,但也过分强调眼前利益,忽视品德自我修养,在红色资源学习过程中则表现出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态度随意等问题。在外部环境和个人因素共同影响下,红色资源难以对大学生产生预期的引导作用。这需要通过创新手段,提高资源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 对红色资源数字化模式的渠道有待拓宽

在大数据时代的浪潮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迈向新阶段的关键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加快,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许多教育工作者在信息化素养方面存在短板,或是对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他们往往固守传统的课本教学和自身经验,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难以挣脱固有经验的束缚。这导致他们无法熟练掌握在线教育技能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从而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在线学习的行为、兴趣、需求等数据资源,使得数字技术的巨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网络教学对教师的网络技能要求更高,如使用数据终端、管理云平台、建设课程资源、进行数据分析等。这些技能的欠缺成为了制约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许多教师尚无法将这些技能应用到教学手段的创新上,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此外,现有的信息化教育评价体系大多仍采用传统的评价手段,如结果性评价、学生成绩评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等。这些评价方式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存在着评价标准单一、针对性不强、评价对象参与度低、评价结果缺乏数据和事实依据等问题。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红色资源的应用情况。由于评价标准单一和针对性不强,评价结果往往缺乏说服力,无法为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改进建议[9]。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技能水平,创新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通过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利用价值,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数字化驱动高校红色资源育人路径优化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我们应以伟大的建党精神为起点,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要深度利用红色资源,更广泛地宣传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增强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需要高效地进行顶层设计,以创建新型的传播平台,并使它成为新型的主流媒体,从而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这样,我们党的声音就能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出去[11]。数字技术,特别是当前的高校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来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这种方式将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红色教育和终身教育得以融合。为了适应数字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需要全面转变其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将红色资源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培养有德行和才能的年轻一代,从而培养出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

(一)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夯实数字化赋能红色资源育人学术根基

红色资源,作为我们党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历程中的珍贵遗产,其价值无法估量。这些资源以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多种形式存在,其中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优良文化、崇高的革命精神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有幸找到了一种将这些宝贵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动力的途径。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易事,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许多新的挑战和课题,如数字红色资源如何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其教育价值等。为此,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究教学主体和客体的内在规律,持续完善数字红色资源的教育机制,以确保其教育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数字红色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方面,我们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各地区和部门都在努力摸清革命文物的底数、改善革命旧址的保护状况、强化革命精神的教育功能。与此同时,学校在红色文化资料的数字化整理、妥善保护、创新开发、建库存储以及紧急抢救等方面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面对数字技术在红色资源育人方面的挑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这包括但不限于:广泛推广和应用成功的实践案例,强化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深度处理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文献、教案、教材和课程资源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规范的红色资源数据库,以更好地服务于红色资源的传承与育人工作。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进数字红色资源与学校育人体系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具有红色基因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此外,高校可以运用聚类分类技术整合红色资源,打造红色资源数据库。一方面,可以与官方机构多方协作,创建统一数据库平台,共同打造红色资源库,提升数据库的完整性与使用性。例如,浙江的高校开发“红色互联”小程序,通过收录全国各地主要红色资源,形成红色地图。另一方面,可以让读者参与共建,开放红色数据库的权限,使校内外人员都可以使用和补充新时代红色内容,增强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使红色精神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同时,高校应在校内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能够及时发现、使用和完善红色数据库。教师可以将数据库作为延伸书本知识的工具,避免形成红色“知识孤岛”,并成为红色数据库的建设者和开发者[12]。学生可以将学习结果与教师进行网络探讨,对红色课件进行补充、修改、完善,提升学习效率。

(二) 增强协同合作,逐步构建数字化红色资源育人合力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红色资源教育方面,过于倚重于课堂上的抽象价值观念传授,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社会教育,导致红色精神的深入人心面临困难。如今,为了提升红色资源教育的水平,高校必须与社会加强合作,借助数字人文技术的创新力量,打造红色社会实践、构建数字红色教育团队、创造红色数字学习的新环境,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高校应站在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在大数据的时代浪潮中,信息、资源、技术和成果的高效聚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和全新格局。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校红色文化育人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和开放性的崭新特点。这促使学校必须积极拥抱变革,树立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主动适应教育形态的新要求,并大力推进红色资源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例如,学校可以深入挖掘并利用现有的数字资源,同时不断创新开发新资源,实现资源建设与共享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通有无。

其次,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是推动数字红色资源融入学校育人体系的关键。学校需要建立一套符合红色资源特点的制度机制,确保数字红色资源育人的有序、高效推进。这包括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协同、各部门各司其职的运行模式。同时,要紧紧围绕数字红色资源育人的核心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和保障机制。通过这些措施,确保红色资源教育的主渠道畅通无阻、主阵地坚如磐石,并持续拓展和丰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为培养更多具有红色基因的新时代青年提供有力支撑。最后,推动协同攻关。高校可以开设各类红色虚拟社区活动,将志同道合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展“党史宣讲员”、“博物馆讲解员”、“文物潮玩”等虚拟实践活动。同时,邀请相关主题的社会机构工作人员加入社区,分享真实的工作经验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样不仅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还有助于大学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另外,利用AR、VR等技术组织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有效方式。通过穿戴设备,学生可以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长征、抗战等历史场景,与英雄人物进行对话交流并对文物进行360度观摩。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同感。同时,社会红色机构也应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将纸质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并与高校共享珍贵文物资料。这有助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体验。

(三) 注重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搭建数字化红色资源的育人平台

众所周知,红色特色网站和公众号并非一成不变的学习资源库,而是需要不断更新和维护。为了确保数字红色教育的持久影响力,必须与时俱进地充实和更新红色内容。而红色教育数字化平台的建设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确保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宣传职能,用数字科技点亮红色记忆。搭建红色教育数字平台,需要做好以下四个结合。

第一,整体规划与示范引领相结合:在建设红色教育数字化平台时,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平台的建设符合整体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确保每一步的建设都是有序和有计划的。同时,通过示范引领,可以逐步推广和扩大平台的影响力,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到红色资源的建设和分享中来。

第二,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在进行平台建设之前,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以及目前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可以更好地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目标和方案,确保平台的建设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

第三,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相结合:红色教育数字化平台不仅是一个教育平台,还是一个社会平台。在满足教育系统的学习资源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公众的需求,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平台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第四,协同共享与运维安全相结合:数字化平台的建设需要多方参与和协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打造权威性、系统性、互动性强的数字化平台,提高平台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同时,也要严守网络与内容安全,确保平台的政治性和导向性,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和影响。在运维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运维机制和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78.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3]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01).
[4] 王刚.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价值追求[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1): 23-27.
[5] 孔令芳, 刘辉, 何文广, 等. 数字原住民特征对大学生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 链式中介模型[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 32(2): 263-269.
[6] 杨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借助红色文化资源[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11): 95-99.
[7] 王纯旭, 李佳.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策略初探[J]. 知与行, 2020(6): 128-133.
[8] 袁田田, 鄢文强. 从U盘到CPU: 论后疫情时代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J]. 邯郸学院学报, 2020, 30(4): 98-103.
[9] 李霞. 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 中南大学, 2013.
[10]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 2022(11): 4-28.
[1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19.
[12] 左桂贞. 数字人文视域下高校红色资源育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漳州: 闽南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