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媒体平台的网络思政育人模式实践研究——以辽宁理工学院为例
Practice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Campus Media Network—A Case Study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校园媒体网络已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本研究以辽宁理工学院为案例,旨在探究和优化基于校园媒体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研究着重分析了辽宁理工学院校园媒体网络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优化策略。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并结合实际应用现状,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mpus media networ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ol in higher education. Taking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nd optim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campus media network.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campus media network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status, the research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targete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outstanding talent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文章引用:谭晓畅. 基于校园媒体平台的网络思政育人模式实践研究——以辽宁理工学院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7): 80-8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7433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网络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但当前以“00后”为代表的高校学生们,由于其具有“网络原住民”的显著特征,其思想观念、认知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为全国各个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提出的新的问题和挑战。近年来,各大高校为开辟网络思政教育新领域,打破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瓶颈,开始积极利用校园媒体作为网络思政教育的新平台,校园媒体是校园内各级组织向校园内各种人群传播各类信息的媒介[1],它具有教育成本低、教育精准度高、教育形式多元化等优点,是校内学生、教师们获取校园内外部信息的重要途径。

辽宁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在近几年不断创新学校内部网络思政工作的价值理念和运行模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辽宁理工学院校园媒体的基础上,成立了网络思想政治中心,精准把握网络思政工作的发展态势,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网络思政全过程,以期提升学生成长成才的质量和内涵。目前,辽宁理工学院的校园媒体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如教学管理、学生服务、文化活动等各个领域,成为了其培养学生、便利学生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紧紧围绕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政策指导,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性,在分析辽宁理工学院校园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应如何有效利用校园媒体平台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当前辽宁理工学院校园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有关对策,助推校园媒体网络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和创新高校育人模式,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2. 校园媒体平台成为网络思政教育重要载体的必然性

在新媒体时代下,单方面灌输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落后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与时代性所呼应,以双向互动性、传播即时性和内容多样性的优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与重要形式。但由于各个高校和各地学生具有不同的教育模式和学习习性,边界过于宽泛的网络世界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很快到达了成效瓶颈期。相较于网络思政教育的宽泛,建立在校园平台基础上的网络思政教育便极大缩小了教育范围,提高了网络思政教育的精准度。

2.1. 化抽象为具体,提高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

教育内容的更新与升级是教育实施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抽象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校园媒体的主要运营和组织者皆为学生,因此,校园媒体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它所传播的内容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辽宁理工学院校园媒体每天定时播放的国家新闻、学院动态以及学生优秀事迹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潜移默化地引导了学生的价值观。另外,在某些重大事件或节日时,校园媒体还会推出特别节目,通过访谈、讲座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国家大事和传统文化的认识。

2.2. 双向互动性强,调动了学生参与思政活动的积极性

教育方法的创新也是关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是单向的、灌输式的,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甚至容易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而校园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为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校园媒体通常以在线讨论、问答、投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育内容。

通过对辽宁理工学院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校园媒体网络思政教育案例的发布内容、传播效果、学生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校园媒体通过学院官方微信和微博通过定期发布与教育主题相关的文章和活动信息,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例如,有学生自发创建了微信公众号或抖音账号,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思想感悟。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交流思想的空间,还成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3. 传播即时程度高,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网络思政教育面对的是基数极大的学生群体,无法做到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针对性较弱。由于校园媒体具有即时沟通和反馈的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学生们的思想状况、成长背景、兴趣爱好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我们可以了解教育的实际效果,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校园媒体能够较为完整地观察和记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帮助学校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进而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

通过对辽宁理工学院学生在校园媒体网络的使用频率、关注度、信息获取渠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感受等多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发现,校园媒体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人气和关注度,特别是新媒体平台,如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这些平台由于具有快速且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

3. 校园媒体网络思政教育的问题审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技术赋能,即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育人的目的[2]。校园媒体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也需依附与技术的发展,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利用校园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3.1. 校园媒体管理的交叉性限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

基于校园媒体平台的网络思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媒体管理投入水平,但由于高校校园媒体在设备升级、人员安排等方面的投入有限,容易导致校园媒体在内容把关、用户互动、传播方式等方面落后于其他的社交媒体网络,使得校园媒体平台流失流量,缩减了校园媒体网络思政教育的覆盖面积。如辽宁理工学院构建的校园媒体网络育人平台共有包含网络思想政治中心、舆情控制中心、教育大数据中心、新媒体工作室和易班发展中心的五个中心组织在内的子部门,但五个子部门在设备使用、人员安排上均有共同使用、交叉使用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模糊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造成工作混乱的局面,并且容易使五个子部门发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出现雷同的情况,从而打乱校园媒体网络思政教育的有序开展。

3.2. “00后”学生思维方式的复杂性加大了校园媒体价值引导的难度

“00后”学生已然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的出生成长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具有深刻的互联网烙印,他们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网络世界一样,都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双边交流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侧一方来看,由于生活发展、家庭结构、成长环境等的影响,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00后”具有三点独特的群体特点:一是强烈的个人色彩;二是网络化的生活方式;三是不迷信权威的理性态度[3]。辽宁理工学校校园媒体始建于21世纪初,学生群体早已经历了由“80后”到“00后”的跨越,面对这样一群个人色彩浓厚、生活节奏快速、理性特征明显的学生群体,这就要求校园媒体网络思政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宣传方式等方面贴合“00后”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达到用正确的价值观育人的目的。

3.3. 线上教育的虚拟性制约思政教育实效性发展

虚拟实践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2]。校园平台网络思政教育一端的学生们能很好的应用虚拟世界的技术,但并不代表提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们也具备相当程度的虚拟技术的使用技能,由他们自身对虚拟技术的掌控力不够,以及相关网络思政教育教学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使得校园媒体网络思政教育在实效性方面大打折扣。

同时,网络社会虽然是当下个人生活世界的重要分支,但最终需要回归现实,将网络世界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当前辽宁理工学院在校园媒体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开设网络文化节、开展思政大讲堂、宣传英雄故事等,取得了不小了网络影响力。但没有相应的线下链接活动和平台,检验学生们受教育后的思想变化、行动变化,令校园媒体网络思政教育活动颇有“纸上谈兵”之味。

4. 实现校园媒体网络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究

4.1.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

线上教育凭借其时空灵活、资源丰富等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辽宁理工学院可以积极建设在线教育平台,开发一系列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关的网络课程,覆盖各个年级和学科领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有联动网络载体与实践活动载体,使得线上与线下一致,才能更好地提升合力育人成效[4]。因此,学院应注重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挥两者的互补效应。线上教育可以作补充为线下教育的和延伸,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而线下教育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直观的体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2. 重视“00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互联网,特别是社交网络使得大学生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思想越来越开放,诉求越来越多样,发表越来越及时[5]。这就使“00后”学生群体凸显出强烈的“个人”意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应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因此,辽宁理工学院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表达观点、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具有启发性的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开展线上或线下的深入讨论;同时,学院还可以定期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或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锻炼能力的平台。

4.3. 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教育,更是实践教育。辽宁理工学院应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增长才干。学院可以积极与企业、社区等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机会。同时,学院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术竞赛等活动,培养其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能提升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5. 结论

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工作之一,也是当前各大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而在当今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下,校园媒体平台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早已势不可挡。辽宁理工学院校园媒体以其多样性、互动性、便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在近年来的网络思政教育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辽宁理工学院以“理论学习见深度,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朋辈共进暖温度,强化青春榜样引领”、“五育并举显态度,强化校园风尚引领”为总体工作思路,在网络上亮剑发声,宣扬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朋辈榜样带头、五育并举齐抓的网络育人格局,发布贴合时代、贴近学生的优质新媒体作品,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虽然,辽宁理工学院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依旧存在学生特征分析不充分、校园媒体管理不明晰等缺陷,但由于其尚在探索阶段,仍旧可以看到辽宁理工学院在校园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潜力。

基于校园媒体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实践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希望通过本文对校园媒体平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初探,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同时,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关于校园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功涌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永汀. 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7(5): 103-108.
[2] 张楠楠, 刘玮宁.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33): 34-37.
[3] 魏露. “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影响及其纾解[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 39(3): 162-168.
[4] 李裘. 校园新媒体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21, 12(18): 142-144.
[5] 强建周, 高巍巍.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有效引导校园舆论——运用网络新媒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3(4): 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