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以电影《瞬息全宇宙》为例
A Study of Code-Swit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A Case Study of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DOI: 10.12677/ml.2024.127531, PDF, HTML, XML, 下载: 8  浏览: 17 
作者: 付沛铭: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语码转换语言顺应论《瞬息全宇宙》Code-Switching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摘要: 本研究基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对电影《瞬息全宇宙》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角色如何在英语、普通话和粤语之间根据不同语境和情感需求进行切换,以适应多文化交流的社会、文化及心理需求。电影中的语码转换展示了角色在社会互动中的策略性语言使用,强调了语言在构建文化身份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进而为理解现代多元文化社会中语言的顺应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见解。
Abstract: This study, based on Verschueren’s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analyzes the code-switching in the film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It explores how characters switch between English, Mandarin, and Cantonese based on different situational and emotional needs to adapt to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demands of multi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ode-switching in the film illustrates strategic language use in social interactions, emphasizing the pivotal role of language in constructing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managing complex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is analysis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s and insights into understanding the adaptability of language in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文章引用:付沛铭.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以电影《瞬息全宇宙》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111-11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531

1. 引言

语码转换指的是说话者在对话中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已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等多个学科中已被广泛研究。语码转换不仅反映了说话者掌握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能力,而且往往揭示了潜在的社会和心理动态[1]。本研究基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探讨了电影《瞬息全宇宙》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该理论强调语言使用是一个持续适应语境的动态过程,为分析这部跨语言、多文化的电影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2]

电影《瞬息全宇宙》由关家永和丹尼尔·施因内特联合执导,集合了杨紫琼、许玮伦、杰米·李·柯蒂斯等杰出演员。自2022年3月25日在北美首映以来,该片因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2023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荣获多个奖项。作为一部探索多元宇宙的科幻冒险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美籍华裔女性Evelyn与平行宇宙中的自我联系,以阻止一个强大实体破坏多元宇宙的故事。影片巧妙地融合了家庭、身份和存在主义等多元主题,特别聚焦于Evelyn与家人的关系:她与女儿Joy的联系、与传统的父亲Gong Gong的冲突,以及与丈夫Waymond的婚姻关系,共同构成了剧情的核心。

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是其语言使用的丰富多样性,包括英语、普通话和粤语等多种语言的台词对话。这种多语言的运用,结合人物复杂的文化身份和社会互动,为研究语码转换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本研究选择《瞬息全宇宙》作为案例,探讨电影中语码转换的复杂动态。通过深入分析角色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切换语言来传达情感、处理人际关系和实现交际目标,本研究旨在揭示电影叙事中语言使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这种语言使用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性和深层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语码与语码转换

语言学中的语码(Code)泛指说话者在交流中可能选择使用的任何语言种类,既包括不同的语言,也涵盖方言、社会用语、语域或同一语言的多种风格[3]。语码本质上是一种沟通工具,其选择基于社会、文化或情境背景,旨在促进有效的信息交流。Gumperz (1982)等学者的早期定义强调,语码的使用是语言社区社会技能的一部分,该社区的成员能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灵活运用语言[4]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在一次对话或是一句话中,说话者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之间的交替[5]。Poplack (1980)根据双语社区中观察到的结构限制和模式,将语码转换分为三类: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Code-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Tag-Switching) [6]。句间语码转换通常发生在句子边界,反映了说话者在两种语言中均具备较高的熟练度;句内语码转换则在一个句子内部进行,要求两种语言在句法和形态上具有较高的兼容性;而附加语码转换则是在句子中插入另一种语言的短语,同时保持原有语言的语法结构。

2.2. 语言顺应论

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由Jef Verschueren提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基于交际环境需要的动态选择和调整过程。此理论强调了语言使用与语言结构之间的适应关系,指出语言选择是受到语言形式与功能互动影响的持续适应过程[2]。语言选择的变异性(Variability)表明人类语言是可选择的,而协商性(Negotiability)则体现在语言选择的不确定性和需要不断调整的特点上。顺应性(Adaptability)则是这一过程的关键,它使得语言使用者能够从多变的可能性中选取合适的语言策略,以满足交际需求[7]

基于Verschueren的理论,于国栋进一步研究了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并提出语码转换需要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理论框架[8]。这一框架认为,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基于内部和外部因素做出的语言选择过程。本研究将利用此理论框架,对电影《瞬息全宇宙》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角色如何通过语码转换来适应复杂的社会互动和文化身份的展现,揭示电影中语码转换的动因及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意义和功能。

3. 语码转换的动因与功能

3.1. 顺应语言现实

顺应语言现实指语码转换者为了适应语言环境中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在表达某些概念或思想时,选择了最适合的语言形式。当某些概念或表达在一种语言中比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更高的表达效率或准确性时,说话者倾向于进行语码转换,以适应当前的语言使用需求和语境。语言现实的顺应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某些概念或思想是否在一种语言中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二是不同语言在语义内容和应用范围上的差异[8]。在《瞬息全宇宙》中,角色们常常根据情节需要和角色背景,在不同语言间进行切换,运用特定语言中的精确术语或文化相关表达。

例1:

Evelyn:“Are you coming to the party tonight?客人的衣服不见了,042在哪?”

在例1中,Evelyn使用英语向顾客询问是否参加晚上的派对,这表明她在对外沟通时选择使用广泛理解的语言,以确保信息的清晰和社交礼貌。同时,使用英语进行社交邀请,也显示出她试图与广泛客户群体建立友好关系的意图。然而,在表达更具体的、急迫的问题时(如衣服的丢失和位置),她转而使用中文询问同样熟练掌握中文的Waymond,以便更快速、直接地传达信息,减少沟通误差。

这种语码转换不仅展现了Evelyn在语言选择上的灵活性,也体现了她对语言在不同社会交际和文化背景下的功能性和效率的深刻理解。通过适当的语言选择,Evelyn能够在维持业务运营的同时,处理客户关系和内部管理。

例2:

-Waymond:“我没有要伤害你。教会的Byron告诉我,他和太太的感情一直都不好。直到他们开始谈离婚了,感情反而变好了。”

-Evelyn: “This doesn’t make any sense.”

-Waymond:“Think about it.除了emergency,我每次找你……you always get pulled away.”

例2中,Waymond在描述他朋友Byron的婚姻情况时,开始用中文表达,因为中文对于Waymond来说,在传达关系和情感方面的细腻度更高,能更好地表达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绪。Waymond在讨论与Evelyn的关系时,将英语和中文混合使用。这种混合使用反映了他试图在表达深层情感(用中文)和实际交流需求(用英语)之间找到平衡。英语的使用指向他描述的是实际情况或需要快速决策的事情(如“emergency”和“you always get pulled away”),这些情境需要直接和明确的表达,英语在这种情境下显得更加直接和功能性强。

通过在关键词和情境转换中使用中英文,Waymond展示了他如何根据对话的内容和情感需求选择语言。当他谈及普遍情感或文化相关的概念时使用中文,而在需要强调行动或结果时切换到英语。这种策略性的语言使用不仅适应了交流的语言现实,也加强了信息的传递效果,确保Evelyn能够理解他的关切和他们之间沟通的紧迫性。

以上两个案例展示了语言选择是如何被用作适应具体交流情境的工具,其中语言的变换不仅是为了文化和情感的准确传达,也是为了满足对话中的实际和功能性需求。这种灵活的语言使用策略是顺应语言现实的典型表现,突出了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适应性和复杂性。

3.2. 顺应社会规约

顺应社会规约指语码转换者为了适应社会文化规范和行为方式而进行的转换。社会规约的顺应包括语言在不同社交场合中的适用性,例如在正式场合使用高变体语言(High Variety),在非正式场合使用低变体语言(Low Variety) [8]。为了避免社交尴尬或不符合文化规范的行为,语码转换也是一种策略,例如在公共场合讨论敏感话题时转换语言以避免尴尬或社会性指责。在《瞬息全宇宙》中,角色们通过语码转换来顺应不同的社会文化规约和行为方式。

例3:

-Evelyn: “I only cook enough food for three people. Now I have to cook more. It’s Joy. She brought Becky.”

-Waymond:“你忘了吗?我们跟Ms. Deirdre说过,为了避免误会,Joy会参加meeting,所以Becky是来帮忙看爸爸的啊。”

在例3中,Evelyn因家庭计划的突然变化而表达不满,这种变化增加了她的家务负担。在与Joy和Becky的对话中,她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体现了家庭内部直接沟通的方式。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在家庭中是常见的,尤其是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需要快速调整计划以适应新情况。Evelyn使用英语向Joy和Becky解释现状,这是出于对Becky可能不懂中文的考虑,显示了她对参与者文化背景的适应。Waymond用中文回应Evelyn,提醒她之前与Deirdre女士的沟通安排,这是为了避免对Joy和Becky到访目的的误解。这种语言选择反映了在处理敏感或潜在混淆的情况时,使用家庭成员之间的母语可以增加沟通的清晰度和效率。Waymond试图通过明确的解释来缓和家庭紧张氛围,确保Evelyn能够接受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

这一案例显示了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语码转换的双重作用:在公共和私人领域中顺应社会规约,以及在不同社交层面上维护个人和家庭的情感和形象。这种策略性的语言选择揭示了语言如何被用作适应社交规范和处理复杂家庭互动的工具。

例4:

-Deirdre: “OK. Well, I was just hoping…that you could explain this.”

-Evelyn:“This is a receipt. My receipt.我们在说什么?”

在例4中,Evelyn在与Deirdre的互动中使用英语,顺应了正式场合下使用官方语言的社会规约。这种语言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尊重和专业性,还有助于确保沟通的清晰和有效。然而在与Waymond小声用中文交流时,显示了在社交规范下尝试保持对话隐私的策略。这种私下的语言切换是一种内部团体的顺应行为,旨在不让外人理解他们的焦虑。

语码转换在这一环境下,被用作顺应社会规约的工具,帮助个体在维护个人舒适度和表达个人身份的同时,尽可能地遵守社会交往的规则。这种策略性的语言选择揭示了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复杂作用和深层动机。

3.3. 顺应心理动机

心理动机指语码转换者为了满足内在的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而进行的转换。心理动机的顺应涉及交际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例如通过语码转换表达感谢、歉意或避免伤害他人的感情。转换语言可以减轻说话者的心理负担,使交流更加顺畅和自然。

例5:

-Joy: “Becky is a ‘she’.”

-Evelyn: “You know me. I always mix up ‘he’, ‘she’. In Chinese just one word—‘Ta’, so easy. And the way you two are dressed. I’m sure I’m not the only one calling him 'he'. I mean her, him. Eh…Anyways, my English is fine and we have Google. So you don't have to come and be a translator, huh? You stay here, and she can go.”

在例5中,Evelyn的语言转换从英语到中文和回到英语,反映了她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语言选择。她引用中文的“Ta”来说明中英文在性别代词上的差异,这不仅是为了解释,也体现了她对英语中性别区分复杂性的心理感受。通过提及中文的简便性,她表达了对英语复杂性的不满,并试图通过语言转换来减轻这种心理压力。当感到被误解或需要强调观点时,她选择使用中文。当注意到性别代词的使用错误时,她使用中文解释,这可能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因为使用母语讲话通常能带来安全感。

这个案例中的语码转换揭示了Evelyn如何使用语言来应对内在的心理需求,调整情绪,并在特定社交互动中维护自我表达和身份确认的平衡。

例6:

-Waymond:“我知道你没在听,等你有空的时候再说吧。”

-Evelyn:“I have to finish all this before爸醒来。你先去go and steam the tablecloths for tonight. I’m going to paint over that water stain in the ceiling.”

在例6中,Evelyn在提到具体任务,如“go and steam the tablecloths for tonight”时使用英语,强化了任务的具体性和执行的必要性。这种选择可能是基于英语在执行性和实际操作中的直接性和效率,尤其是在她感到压力和时间紧迫时。在与Waymond的交流中,Evelyn的语言选择不仅仅是为了任务执行的清晰,也可能是为了在夫妻间建立一种效率和清晰的沟通模式。Waymond的“我知道你没在听,等你有空的时候再说吧”表达了一种更加个人化和情感化的交流方式,而Evelyn紧接着的任务指示则反映了她的心理状态——她感到压力巨大并需要保持控制和秩序。

在语言顺应论框架下分析《瞬息全宇宙》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过程。角色的语言选择并非随意,而是策略性地用于适应语言现实、遵循社会习俗和满足心理动机。这种对语码转换的策略性运用深化了角色间的互动,并反映了在多语言和多元文化世界中生活的微妙现实。

4. 结语

通过语言顺应论的视角深入剖析《瞬息全宇宙》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我们得以窥见多语环境下语言选择的复杂性与策略性。本研究揭示了角色们如何通过语码转换来适应不同的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反映了多语和多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策略和文化身份的构建。电影中的语码转换不仅是语言多样性的展示,更是角色情感表达、社会互动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

电影《瞬息全宇宙》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案例,用以探讨在全球化和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语言如何发挥其独特作用。特别是在描绘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时,深入的分析这种语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语言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功能,以及个体如何通过语言的使用来适应并能动地塑造自己的社会环境。本研究强调了语言使用的动态性和适应性,提醒我们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人们理解自身和他人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到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 Grosjean, F. (1982) Life with Two Languages: An Introduction to Bilingual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Verschueren, J.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Edward Arnold.
[3] 何自然, 于国栋. 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 现代外语, 2001, 24(1): 85-95.
[4] Gumperz, J.J. (1982) Discourse Strategies (No.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11834
[5] Auer, P. (Ed.) (2013) Code-Switching in Conversatio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Identity.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017883
[6] Poplack, S. (1980) Sometimes I’ll Start a Sentence in Spanish Y TERMINO EN ESPAÑOL: Toward a Typology of Code-Switching. Linguistics, 18, 581-678.
https://doi.org/10.1515/ling.1980.18.7-8.581
[7] 李捷, 何自然, 霍永寿. 语用学十二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29-135.
[8] 于国栋. 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 外国语, 2000(6):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