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视角下的散文鉴赏与评析——以张培基译《差不多先生传》为例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n Pro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lish-Chinese Comparison—Taking Mr. About-the-Same Translated by Zhang Peiji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4.127530, PDF, HTML, XML, 下载: 13  浏览: 2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孙 欢, 唐丽君: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英汉语言对比《差不多先生传》翻译鉴赏与评析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Mr. About-the-Sam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n Translation
摘要: 散文作为一种写作方式灵活多变,且能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英译不仅涉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也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息息相关。本文从英汉对比视角出发,从措辞、句法、语篇风格方面鉴赏和评析张培基英译散文《差不多先生传》,探讨了其中所用到的重复、词性转换、增译、省译等英译方法与技巧,以期对散文翻译工作者有所帮助。
Abstract: As a literary genre in which the writing method is flexible and can express the true feelings of the author, prose is characterized by scattered form and centralized though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prose is not only about the transi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ut also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lish-Chinese comparison, this paper appreciates and evaluates some of the contents of Zhang Peij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r. About-the-Same from wording, grammar, and style, and points out some pros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used in it such as repetition, conversion in parts of speech, amplification, omission and so on, in order to help prose translators.
文章引用:孙欢, 唐丽君. 英汉对比视角下的散文鉴赏与评析——以张培基译《差不多先生传》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104-11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530

1. 引言

《差不多先生传》是一篇由胡适先生所写的富于洞察力和启发性的典型散文。胡适在文中用大量笔墨针砭社会陋习,文章虽是近百年前所作,但至今读来仍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1]。作者在文中以设问起笔,引起读者兴趣,作者笔下的差不多先生是一个居无定所且无处不在的人,他相貌平平,脑袋不小但记忆力却不怎么好。差不多先生有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这句名言可以说是他的座右铭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因此,他的名字就叫“差不多”。作者通过对差不多先生形象的刻画以及对差不多先生所作所为的描写,揭示了当时国民的精神状态,讽刺了像差不多先生这一类人的处事原则,给读者以深刻的警醒与启示。原文寓意深刻隽永,笔触更是细腻生动。要翻译此类的散文,难度可想而知,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仅译出其字面意思,要挖掘其要表达的深层次的内涵意义,同时还要顾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要体现出散文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2. 从汉英对比角度分析原文和译文

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英汉互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许多方法和技巧也都是基于英汉两种语言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上的。正如连淑能所说,汉语常用意合法,意念被动句和生动具体的形象性词语,注重时间先后和事理顺序,常用自然语序,注重隐性连贯;而英语常用形合法,结构被动式和概括笼统的抽象性词语,注重显性衔接,语法关系和语义逻辑[2]。因此,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能够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译文更加地道,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本文以英汉对比的方法为指导,从原文及译文的措辞,句法及语篇风格三个方面对《差不多先生传》译文进行鉴赏与评析[3],并探讨散文英译的相关技巧,以期使译文表达更加生动地道,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2.1. 措辞方面

措辞是指人们在说话、写作、行文时经过深思熟虑,综合考虑受众的思想、情感、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学历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情况之下,精心选用恰当的词语、句子,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让受众易于理解、接受、相信的一个互动过程。本文作者在措辞方面采用了大量负载中国文化的词语以及一些带有散文语篇风格的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注意对这类词语的翻译。

2.1.1. 结合原文语境

汉语用词相对宽泛,上下文及语用环境对词义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而英语用词则较为精确,表意较为明确[4]。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译者不应该断章取义,照字面意思一字一句的逐字翻译,而是应该结合原文本的语境及语义,分析特定的字或词在原文中所表示的含义及其作用,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之上选取准确恰当的措辞,以使译文更加地道,更加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例1: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译文:He often says, “Whatever we do, it’s OK to be just about right. What’s the use of being precise and accurate?”

原文中的“精明”一词有很多意思,可以用来形容人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也可以用来形容人聪明能干,专业性强。然而,胡适在这里所说的“精明”指的是“精确无误”。如果不能理解这里的“精明”是什么意思,那大可以照字面意思翻译为keen and sharp,但很显然,这并不是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译者选取了“精确无误”的意思,遂将“精明”翻译为precise and accurate。因此,本句被译为He often says, “Whatever we do, it’s OK to be just about right. What’s the use of being precise and accurate?”这样翻译更加贴近原文作者的思想,更能表达原文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同时也符合英语语言使用者的阅读习惯,使译文更加通顺、地道、表意明确,而不至于让英语读者感到不知所云。

例2: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译文:The teacher corrected him, “You are wrong. It’s Shanxi, not Shaanxi.” He retorted, “Shaanxi or Shanxi, aren’t they about the same?”

在这两句的翻译中,“先生说”和“他说”里面的“说”字如果译成“said”是没有问题的,不仅符合语法规范,也能使读者明白原文作者的意思。但美中不足的是,如果直接将“说”译成“said”,会略显呆板。因此,译者在翻译此处时联系了上下文及语境,将“先生说”译成了“the teacher corrected him,”将“他说”译成了“he retorted,”这样翻译更能体现出原文的精神及风格,使译文显得更加活灵活现,风格更倾向于散文。

2.1.2. 考虑语言的习惯差异

汉语措辞讲究音律美和均衡美,经常用重复的方法以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含义。排比,对偶和反复的修辞手法都是汉语写作过程中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写作方法;而英语措辞则是注重简洁明了,准确凝练,通常情况下不使用重复,除非是故意表示强调或出于修辞的考虑。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以及这两种语言的使用者使用语言的习惯差异,化繁为简,通过省译的方法使译文更加简洁地道。

例3: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的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

译文:When Mr. Cha Buduo was about to breathe his last, he uttered intermittently in one breath, “Live or die, it’s about…about…the same…Whatever we do…it’s OK…to be just…just about right…Why…why…take it…so seriously?”

汉语讲究音律美和均衡美,通常会使用重复,排比等手段来突出所要强调的内容;而英语则是注重简洁明了,准确凝练,通常不会使用重复等手段,除非故意为之。在本句子的翻译中,原文的所描述的是差不多先生在临终之前所说的话,因此,读起来断断续续的,标点符号必不可少。所以,如果要使得译文读者所获得的阅读感与汉语读者一样,那么必定就得将原文所要表达的语气及情感一丝不差的表达出来。因此,译者在翻译时用到了重复的方法,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译法是逐字逐句的翻译,但就是因为这样的逐字翻译,才生动传神地将原文所要表达的语气和情感一丝不差地传达了出来。如此重复使得译文活灵活现,原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被译者译得入木三分。

例4: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

译文:He stood staring helplessly at the smoke belching from the diminishing train, and shook his head, “Well, all I can do is leave tomorrow. After all, today and tomorrow are about the same.”

原文中为了追求汉语的音律美而重复了“远”和“摇”,中文里面的“远远的”和“远的”,“摇摇头”和“摇头”意思是一样的,作者在这用重复的方法以追求音律美。而英文不追求音律美,因此在英译时,直接把“摇摇头”翻译成“摇头”即可,把“远远的”翻译成“远的”即可。这样翻译使得译文更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原作的意思,也符合英语阅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加地道通顺。

2.2. 句法方面

句法是一种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句子的构成和理解,专门研究词组和句子的组织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英汉语言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在其句法方面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注意这种不同所造成的语言理解问题。

2.2.1. 意合向形合的转换

汉语是意合型语言,注重隐形连贯,不善于使用表示逻辑关系的衔接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模糊;而英语是形合型语言,注重显性衔接,善于使用表示语法关系的连接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清晰。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需要译者在译文中适当的增添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以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例5: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译文: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Buduo, which altogether mean “About the Same”. He is a native of every province, every county and every village in this country.

在这句的翻译中,译者解释了差不多先生的姓名在中文里的含义,用which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来解释说明“差不多”在中文里的意思,这使得英语读者在看到Mr. Cha Buduo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用which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突出显示了两个句子之间的主从关系,使得句与句之间得逻辑关系比较清晰。另外,原文是一句话,译者在此处将它处理成了两句话,这样处理使得译文思路清晰,清楚的向英语读者解释了差不多先生名字的含义以及他的身份。这给其他译者带来一定启示,即翻译过程中不必按照原文的句子结构逐句进行翻译,可以通过拆分原句再重新组合。这样能使得译文更符合原作风格,且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6: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译文:One day, when he was a child, his mother send him out to buy her some brown sugar, but he returned with some white sugar instead. As his mother scolded him about it, he shook his head and said, “Brown sugar or white sugar, aren’t they about the same?”

原文是意合语言,并没有使用任何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因此句子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比较模糊,因为中文是意合型语言,注重隐形连贯并非显性衔接;然而英文属于形合型语言,注重显性衔接,因此常用表示语法关系的连接词。因此,在此句的翻译中,译者增加了表示时间顺序的关系词“as”,这样处理使得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且使得句子更加通顺,逻辑感更强。

2.2.2. 动态向静态的转换

汉语是动态性语言,语句中倾向于使用动词来表达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并往往采用人称作主语;而英语是静态性语言,句子当中倾向于使用介词,名词,形容词或副词来表达动态意义,并往往采用物称作主语。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常常需要关注“动”与“静”之间的转换。

例7: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译文:His name is always on the lips of everybody because he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原文这句话表达的是一个动态的动作,表示大家经常提起差不多先生的名字。众所周知,中文是动态性的语言,因此常常倾向于使用动词来表示动作状态,而英文是静态语言,因此要表示动作状态时通常不用动词,而用名词,介词或形容词来代替动词。译者在翻译此句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将“挂在大家的口头”译成“on the lips of everybody”,这样处理既传达了原文所要传达的意思,又符合英文静态语言的特点。

例8: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

译文:After Mr. Cha Buduo’s death, people all praised him for his way of seeing through things and his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life.

作为动态性的语言,汉语中时常会有多个动词一起出现的情况,而这在静态的英语中是不常见的。因此,在由汉语向英语翻译时,需注意由动态向静态的转换。原文中的“死”“称赞”“看得破”“想得通”都是动词,而译者将之译为英语时分别译成了“death”“praised”“way of seeing through things”“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life”。在此处的翻译中可以看到,译者将原句中的四个动词译为英语时只保留了一个,其余的动词分别用了名词或介词短语来替代。这种改变词性的方式既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符合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2.2.3. 零散向紧凑的转换

汉语常用短小的分句来逐层叙述所要表达的思想,所以句子往往简短而精炼,从句子上看不出主次;而英文的句子之间常用各种表示关系和连接的手段组成关系联结,句子往往结构完整,主次分明。正如思果所说,中文的句子像一块块的糕饼,零零碎碎放在一堆;而英文的句子就像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的环连接起来的[5]。因此,汉译英时往往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化整为零式的分割以及将意群重组为新的句子。

例9: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译文:The name of this person is a household word all over the country.

原文中的字面意思并没有提及到差不多先生的姓名,而译者在译文中却用了the name of this person来表达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差不多先生的大名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当然,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也可以直接翻译为As to this person, everybody knows him and he is well-known everywhere。这样的翻译虽然并没有任何语法错误,也能让英语读者读懂此译文的意思,但并没有准确的传达出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译为The name of this person is a household word all over the country。更为准确和地道,且更能传达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译者把原文中的三个短句通过语法关系词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像链子一样的英文句子。

例10: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

译文:His name has spread far and wide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celebrated with the passing of time.

正如思果所说,汉语的句子就是堆砌在一起的糕饼一样,看似没有任何关联,实则内藏玄机。而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做的就是找出堆砌在一起的糕饼之间的关系并分出主次再将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英语句子。原文中的“越传越远”和“越久越大”是并列关系,因此译者在译文中增加了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and”以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符合英语的行文要求,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情意。

2.3. 语篇风格方面

散文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学艺术绚丽的瑰宝,其语言风格往往因作者的艺术个性,美学追求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译者如果对原文作者的艺术个性和语言风格没有足够的了解,那么其译文就很容易失去原作的“灵魂”。同时,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和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也使散文翻译困难重重。罗新璋认为:“译者在达到既忠实又通顺的程度之后,必须进一步探求风格的‘切合’”[6]。因此,译者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特点,力求做到重现原作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在组织方式上,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美的角度讲,“形散”说明散文的美并不是集中于某一点,而是美在各个方面。如果译文能与原文的美达到句句照应,则为最理想的译作,但如果因语言差异或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译文并不能达到像原文那样的美的境界,那么不妨退而求其次,即确保一段话内或句子前后所营造的美的整体氛围不变,保持整体文学性不变[7]

例11:差不多先生传

译文:Mr. About-the-Same

文章标题“差不多先生传”的翻译就典型地用到了省译法,英语的措辞讲究的是简洁明了,准确凝练,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通常涉及到某些汉语字词的删减。译者在翻译文章题目“差不多先生传”时考虑到了英汉两门语言的这一差异,因此把“差不多先生传”中的“传”字删掉了,即译为Mr. About-the-Same。虽然也可按照一字一句的翻译为A Biography of Mr. About-the-Same,但此种译法难免显得繁琐,冗杂,不如直接用Mr. About-the-Same这样简洁明了,准确凝练,同时也符合文章标题简短扼要的特点。译文的标题经过省译后,留给读者思考,体会的空间更大,这对于文学性的散文而言,更具有美感和品读价值。

例12: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译文: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 Buduo, which altogether mean “About the Same”. He is a native of every province, every county and every village in this country.

该句的翻译译者用了重复的方法,原文中的“各省各县各村”译者可以直接用“every province, county and village”来传达,但译者选择了重复的翻译方法译成了“every province, every county and every village”。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极大地保留原文在音韵上的美感,做到了语言美。

3. 结语

作为中国文学艺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散文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散文英译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差异以及语言使用习惯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译者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以确保译文在最大程度上贴近原文的意思以及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同时,译者还应该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面貌,做到形神兼备。本文从汉英对比的视角出发,从措辞,句法和语篇风格这三个方面对张培基英译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进行鉴赏和评析,并提出了重复,词性转换,增译,省译等翻译技巧。此外,本文作者在做完对张培基《差不多先生传》英译本的鉴赏与评析工作之后有感,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提高自身语言能力,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更需要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拓宽自身文化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得心应手,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

基金项目

2023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基于POA理念的《英汉汉英笔译》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编号2023107)。

参考文献

[1] 张培基. 英译胡适名篇《差不多先生传》[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5(2): 56-59.
[2]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 张培基. 英译现代中国散文选(一)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 徐燕杰. 英汉差异视角下的五四散文英译分析——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14): 103-104.
[5] 思果. 翻译研究[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6] 罗新璋. 翻译论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7] 周领顺. 散文翻译的“美”与“真” [J]. 中国翻译, 2015, 36(2): 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