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及引导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Youth Subculture on Mainstream Culture and Its Guiding Strategy
DOI: 10.12677/ass.2024.137569, PDF, HTML, XML, 下载: 13  浏览: 1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徐迎港, 李红玲, 李浩阳: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主流文化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Youth Subculture Mainstream Culture New 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寻求认同、张扬个性和谋求自身发展,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青年亚文化异军突起。青年亚文化不断挑战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切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青年亚文化的抵抗性、风格性和边缘性三方面特点的解读,梳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并分析原因,从而在创新文化作品表现形式、肃清网络环境和疏导青年心理等方面提出正向引导和规范青年亚文化发展的有效策略,使青年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引导产生积极作用。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new media, young subcultur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culture, has emerged in order to seek identity, express individuality and pursue self-development. Young subculture constantly challeng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instream culture and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young people.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stance, style and marginality of youth subculture,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th subculture and mainstream culture and the reasons behind it. Thus, it proposes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positively guiding and standard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subculture in innovating cultural work presentation, purifying the online environment, and easing the minds of the youth. This aims to make youth subculture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guiding the values of the youth.
文章引用:徐迎港, 李红玲, 李浩阳. 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及引导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7): 99-10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7569

1. 引言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推动下,得以快速传播和发展的青年亚文化被善于创新、表达欲望强烈、个性鲜明的青年群体高度认同,并由此对青年的思想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青年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网络文化环境复杂等因素的影响下,青年亚文化自身的弊端日益明显和广泛。因此,对在青年中广为传播的青年亚文化进行甄别和扬弃,使青年亚文化能够以自身独特的形态补充主流文化,进而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多维解读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青年亚文化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和新媒体推动下由青年群体主动传播,其衍生的亚文化现象繁多,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丰富了主流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处于边缘地位的从属性文化,其自身具有抵抗化、风格化和边缘化三个特征。

2.1. 青年亚文化的抵抗性

青年亚文化伴随着对主流文化的抵抗而出现的,是当时青年为突破主流文化的传统框架,对主流文化故意偏离来表达自身的个性需求和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青年借助网络手段可以快速传播表达形式比较新奇和独特的青年亚文化,以期创造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理想国。随着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有部分学者认为青年亚文化已经脱去了“正面冲突”和“公然抵抗”色彩,逐渐偏向于“自我宣泄”和“自我满足”了。在面对现实困境时,青年感觉到无力解决就会转而在网络世界进行内心情感的宣泄,或者随着大众潮流对网络世界卷起的多次网络狂欢热潮推波助澜。吐槽本来就是一时的民间疯狂表达,如狂欢节一般,粗俗却真实,娱乐而有反抗,语言暴力但破坏力小,这可能就是吐槽文化能够盛行中国的原因[2]。因此,目前青年亚文化并不是对主流文化的绝对抵抗和全盘否定,而是逐渐倾向于吐槽式的文化输出以减轻青年内心的压力。主流价值观往往鼓励青年要不断奋斗来实现人生价值,但是当青年满怀信心去追求理想时实际遇到的困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年对未来的信心,打击青年奋斗的动力,使青年陷入自我怀疑。当前社会矛盾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不断增多,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和阶层固化等问题使得青年认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青年降低了自己的预期从而避免内心产生焦虑等情绪,产生了“不奋斗无损失”的想法,与主流文化倡导的价值观逐渐背离。

2.2. 青年亚文化的风格性

青年亚文化在传播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表现方法,从而丧失奋斗的从而使得不同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青年亚文化以其青年容易接受的表现形式在网络世界快速传播,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网络流行语言、恶搞图片和动漫视频。

其一,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 产生于自由网络空间的网络语言有着强大生命力, 并可能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3]。语言往往是某个主体主观上的表达,很难保持客观上的绝对中立,并且每个时代背景下的语言有其时代背景的印记。富有娱乐性的网络流行语符合青年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很大程度上能够符合青年内心宣泄情感的需要。依托于经典著作《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话方式的“发疯文学”于2021年9月在网络世界迅速爆红,后续经过网友的不断丰富和加工,其语言更加直白犀利,以另类的表达方式抒发内心情感并且使他人难以拒绝,深受青年的推崇,从而掀起了一轮轮网络狂欢热潮。“发疯文学”通常使用字数较多的篇幅震慑对方,其次在表达过程中忽略逻辑从而使对对方无法反驳,最后使用质问的语气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在心理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发疯文学”通过使用令人发疯抓狂的文字句式发泄内心的情绪,使对方能够感同深受。追求个性的青年群体通过“发疯文学”发泄内心情绪外,还开发出了其他应用场景,例如催发货、吐槽游戏队友及视频评论等。情绪表达方式较为独特的“发疯文学”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交策略,能够在陌生人场景下进行有效的情绪交流和沟通,拉近双方对话的距离,避免冲突。随着网友的不断创新和传播,日益流行的“发疯文学”衍生出众多表达形式,开发出更多的应用场景,甚至有人制作出“胡言乱语生成器”小程序,使得“发疯文学”成为了青年群体日常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其二,恶搞文化。恶搞是通过戏仿、拼贴、夸张等手法对经典、权威等人或事物进行解构、重组、颠覆,以达到搞笑、滑稽等目的的文化现象[4]。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恶搞文化现象传播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阶段。恶搞的对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古典名著、流行歌曲、影视作品电视节目等等。同时,操作简单快捷的各种图片和视频的编辑软件使得创作者并不局限于专业人员,即使是普通网民也可以进行符合自我心理预期的恶搞作品创作。具有反叛精神的当代青年不满足于严肃主题的文化类型,更加热衷于具有喜剧色彩或讽刺色彩的文化。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下,青年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的信息愈加碎片化,于是富有个性化、趣味性和讽刺性的恶搞文化悄然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使青年对其表现形式耳目一新。在这样的情况下,恶搞文化作品创作者通过对某些较为严肃或枯燥无味的文化进行二次创作,使其产出的文化作品富含趣味性和另类性,以期符合青年的审美和心理需求。借助网络等手段,以爆笑、搞怪和恶作剧为特征的恶搞文化传播日益广泛,成为了青年宣泄内心情感的载体,符合青年的个性化需求和反叛精神,反映了青年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困境时的无奈。恶搞文化具有的娱乐性能够帮助青年释放心理压力,使其心理和生理得到短暂的休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由于恶搞文化作品创作难度较低和目前我国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也容易出为了吸引流量而挑战道德和法律的恶俗作品。

其三,动漫视频。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是创作者对文化和世界理解的一种视觉上的表达。动漫作为一种文化媒介,能把复杂的内容、抽象的概念加以形象化,准确、深刻、具体地表达其文化本质,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强有力手段[5]。借助青年喜爱的动漫方式能够使青年更加容易接受和认同其中传递文化信息。2011年改编自相关系列漫画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一部军事历史题材的动画片,在哔哩哔哩网站播出后备受关注、好评不断。《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动漫角色刻画了红色历史,增强了青年的价值认同,触发了青年的爱国情感。动画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集合了绘画、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儿童启蒙所用的动画片,其理论体系和产业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其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大众的喜爱。漫画的手法简单而夸张,常呈现出幽默诙谐的画面,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艺术性和讽刺性,其衍生产品常常具有商业价值。作为追求精神世界的青年群体,对趣味性较高的动漫作品有着较高的接受程度,并且热衷于动漫的衍生产品,例如动漫人物手办、海报、cosplay等。动漫借助网络等途径得到快速传播,对青年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大部分动漫作品中蕴含着奋斗、团结等正能量,能够使青年在娱乐的同时对青年的思想进行正向引导,但部分动漫作品也有粗俗用语、危险举动、暴力行为等不良因素易导致认知不成熟的青年出现思想波动,危害社会安全。

2.3. 青年亚文化的边缘性

边缘化、非主流的青年亚文化不能够彻底从主流文化中剥离出去而独立发展,仍与主流文化存在相互影响和互融互通的关系。有学者认为,青年亚文化不能打破主流文化所构建的秩序和规则,更不可能取而代之。因此,青年亚文化只能是附属于主流文化外的次文化。要想梳理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就必然绕不开理解青年亚文化的边缘性,使青年亚文化以自身独特的形态作为主流文化的补充。

青年亚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一种区别于主流文化并带有抵抗色彩的次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理念和表现模式不同。在主流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亚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在网络世界里成为了较为流行的时代文化。与处在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相比,青年亚文化明显处于弱势边缘的地位。正如伯明翰学派最初研究的工人阶级亚文化一样,青年亚文化也是人数上的少数、社会上的非主流。在广泛传播的同时,青年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年产生错觉,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全部都是糟粕并予以全盘的否定,将全部亚文化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从而使青年的价值观背离主流价值观。

青年亚文化的受众群体主要是青年群体。青年群体处于人生中的关键时期,其接受到的价值观教育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作为主流价值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且深入地融入了我国的教育理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亦指引着当代青年不断奋斗砥砺前行。与主流文化相比,青年亚文化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宣泄和娱乐,并不十分重视青年个人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发展的影响不为国家和社会所提倡和推广,只能依靠网络等手段进行传播。在目前教育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青年亚文化只能作为主流文化的有效补充,并不能像主流文化一样借助国家建立的各级教育去影响青年的价值观。

3. 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青年亚文化是区别于处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的从属性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又统一,是青年在新时代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主动传播和创新的文化类型。青年亚文化往往以先锋者的姿态向主流文化发起挑战,为青年内心情感的宣泄提供了突破口。只有对当前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后,才能更好的制定引导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产生良好互动关系的策略。

3.1. 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积极影响

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强了主流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青年亚文化用富有娱乐性的表现形式能够使青年乐于接受和传播。例如2011年改编自相关系列漫画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作为一部军事历史题材的动画片,通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形式使青年了解了红色历史,被其中展现出来的为保卫祖国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精神深深触动,激发了青年“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住种花家”的爱国情感。因此,在结合主流文化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青年亚文化通过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使青年对含有正确价值观内容的青年亚文化喜闻乐见,有利于提升青年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增强主流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升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力。

3.2. 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消极影响

青年亚文化的负向价值观弱化了主流文化的价值引导。青年亚文化包含多元价值观,既有积极的价值观,也有诸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负向价值观。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负向价值观在当代青年群体中流传较广,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使得青年丧失了奋斗的动力和意志。由于贴近青年的生活实际和当代青年无力解决目前社会状况的情感宣泄需求,丧文化和躺平主义等负向价值观对青年群体的思想影响较大,既消解了青年奋斗的热情,也曲解了奋斗真正的意义,甚至降低了当代青年对人民民主、法治社会等国家制度的认同感,弱化了主流文化对青年的价值引领作用。

3.3. 青年亚文化影响主流文化的原因分析

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弱化了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力。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是一件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实现这选这项任务的根本在于人的素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人们的自主意识和进取意识,但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思想价值观混乱等弊端也需要我们提高警惕。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当下,大水漫灌式的教育理念已然对青年的吸引力容易减弱。主流文化只有创新价值引领方式,生产出青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才能够加强对青年的价值引领力。

青年亚文化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手段得以快速发展和传播。青年亚文化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束缚,利用微博、微信、小红书和抖音等具有便捷、自主、互动等特点的新媒体平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衍生和传播机遇,迅速受到了青年群体的青睐,在网络空间占据了一定的话语权,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产生了一定的挑战。

青年亚文化的内容符合青年群体心理特征。青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还不完善,空闲时间充裕,心理发育未成熟,缺乏辨别能力。青年亚文化以较为温和的形式出现在青年面前,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青年,另类、独特、新颖的文化内容符合青年个性化需求、群体化心理和认同感需求较为强烈的现实状况。因此,容易被青年所接受的青年亚文化逐渐在青年群体中传播开来,对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冲击了主流文化对青年的价值引领作用。

4. 引导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良性互动的策略研究

青年亚文化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对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只有更好的理解青年亚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深入探寻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才能更好的促进主流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文化融合,丰富主流文化内涵,从而更快更好的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目标。

4.1. 创新价值引领方式,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以青年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创作产出文化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流文化的传播路径多数以学校教育和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的载体,传播速度相对于新媒体等网络途径较慢,并且与青年群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然而青年亚文化多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手段进行传播,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同时,表现形式生动有趣的青年亚文化在传播时易使青年产生思想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实践。但为博取流量,部分文化作品创作者和媒体平台传播偏离主流文化的不良青年亚文化。因此,在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基础上,要提高文化创作者的素质,加强对不良文化创作者或传播平台的监管力度,倡导人们创新文化作品表现形式的同时积极引导文化创作者和媒体平台承担社会责任,以保证产出和传播的文化作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将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主流文化内容相结合,鼓励青年亚文化不断创新表现形式成为主流文化的有效补充,对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产生积极作用,促进实现文化强国,增强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4.2. 大力肃清网络环境,加强主流媒体引导

完善网络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在当今新媒介发达的背景下,针对青少年青春期特点,展开媒介素养教育,主动而积极地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媒介,正确地看待媒介文化,是十分必要的[6]。由于网络环境的隐蔽性,许多网民在网络世界肆意作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近年来我国关于网络文化领域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致使部分网民在网络世界发表和传播不良文化,动摇文化建设成果。另外,政府应当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从完善网络监管体系、升级网络监管技术和加强网络巡查力度等方面着手,维护好网络世界的良好秩序。在杜绝污染源头的同时,积极打造具有权威性和亲和力的主流媒体,例如人民网、侠客岛等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等。作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应当及时和真实传播信息的同时,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与青年群体产生良好的互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发挥青年亚文化的积极价值,营造正能量的网络空间。

4.3. 理解青年心理状况,加强青年心理疏导

重视青年的心理健康和个性需求,引导青年消解负面情绪。成人初显期的个体,处于各种选择之中,特别是在恋爱和职业方面不断变化的选择使其成为人生中情感异常丰富和强烈的时期,也使它成为极不稳定的一个时期[7]。青年群体尤其是18岁至25岁的大学生正处于极不稳定的成人初显期,在社交、恋爱、就业等方面容易遇到困难从而产生心理压力,造成忧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青年可以在青年亚文化寻到身份认同,内心压抑的情感也能得以宣泄,但这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应当在摸清楚青年的心理的基础上引导青年合理的释放心理压力。

其一,学校和社会要进一步重视青年的心理健康。学校应当定期进行心理测评,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和心理老师,并提供线上心理咨询的方法,在保护青年隐私的前提下了解青年的心理问题来源,并及时、准确地引导青年合理释心理压力,从而消解青年的负面情绪。

其二,切实解决青年群体的现实困境。青年往往是在现实情况中遇到了挫败而产生了消极苦闷的情绪。因此,应当关注关乎青年切身利益的问题,帮助青年解决现实困难,例如就业方面。在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矛盾的出现是必然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社会阶层明显断裂、收入差距扩大以及阶层固化等问题使青年心理压力加大,从而产生逃避心理。国家要引导广大青年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问题,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现实困境时能够用合适的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现实。政府应当在就业、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给予青年政策的支持,帮助青年有效应对现实困境,以更加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统一,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价值的实现。

基金项目

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建设项目立项“研究生‘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中国共青团, 2019(5): 1-5.
[2] 王芳, 吴君. 仪式的抵抗: 网络“吐槽文化”的传播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 37(5): 136-139.
[3] 邝霞, 金子. 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J]. 语文建设, 2000(8): 21.
[4] 胡疆锋. 恶搞与青年亚文化[J]. 中国青年研究, 2008(6): 5-12.
[5] 古明惠. 论民间文化对动漫艺术的影响[J]. 中州学刊, 2011(3): 249-251.
[6] 陈龙. 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J]. 国际新闻界, 2005(2): 17-22.
[7] 段鑫星, 程嘉. 成人初显期理论及其评述[J]. 当代青年研究, 2007(2): 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