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译理论的独特视域:解锁旅游文本的语言魅力——变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实用性的探析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Unlocking the Linguistic Charm of Tourism Texts—Exploring the Practicality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in Tourism Translation
DOI: 10.12677/ml.2024.127526, PDF, HTML, XML, 下载: 11  浏览: 20 
作者: 陈子轩: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 青岛
关键词: 变译笔译实践旅游文本Translation Variation Translation Practice Tourism Texts
摘要: 变译理论是黄忠廉教授在21世纪初提出的一项原创性译论,按翻译范畴而言,变译与全译相对应。所谓变译,是指译者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其本质是变通,核心是摄取。旅游翻译因文化背景、语言表达和受众者知识体系及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有时译者在汉英笔译实践中不得不转换固有思维,放弃全译的方法,转而对原文有所取舍和改造,采取变译的翻译策略,以满足特定条件下特定游客的特殊需求,使旅游文本突破表层文字桎梏,解锁语言魅力,进入意形合一的“译境”,赋予译文全新的气息与活力,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传播。
Abstract: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is an original translation theory introduced by Professor Huang Zhonglian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which contrasts with completeness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translation category. Translation variation involves the translator employing flexible techniques such as addition, deletion, adaptation, summarization, condensation, merging, and alteration to convey relevant content from the original work based on the specific needs of particular readers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Its essence lies in variation, with its core concept being selection. Due to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linguistic expression, and the knowledge systems and needs of the audience, translators i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English tourism translation sometimes find it necessary to adjust their approach, moving away from completeness translation and instead selectively adapting the original text. This approach utilizes the strategy of translation variation to cater to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specific tourists under specific circumstances. It enables tourism texts to transcend the constraints of literal translation, unlocking linguistic charm, and achieving a fusion of meaning and form, thereby infusing the translation with fresh vitality and enhanci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陈子轩. 变译理论的独特视域:解锁旅游文本的语言魅力——变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实用性的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75-8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526

1. 引言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业迎来了产业的蓬勃期。中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等,它虽然起步较晚,却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也正从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转变[1] (高锐,2012:p. 82)。据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外国入境游客达1378万人次[2],这一数字突显了魅力中国对海外游客强大的吸引力。于光远1曾指出,“旅游业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是也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宏观来看旅游业是一种经济活动,但旅游活动却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外国游客选择景点进行旅游活动前或展开旅游活动时,不可避免地要通过语言文字来了解这一景点的特色资源、基础设施、旅游路线及历史底蕴等,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外国游客在语言表达、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上与我们存有较大差异,所以这一文化接收的过程只能通过语言的转换,即翻译来实现。

当下,提供双语(中文和英文)注释的相关旅游景点官网和旅游景区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但其翻译质量却良莠不齐,有些语句甚至字字对译,翻译出的内容令人啼笑皆非。旅游翻译应是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而非等效传递。如今信息化快速发展,追求效率的“快节奏”似乎成了人们的潜在的一种行动方式,大段的冗余单调陈述不免使人失去重点,消磨兴趣。所以,在翻译时我们既要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又要把握读者的接受效果。在此情形下,针对旅游类文本我们就不能仅靠全译,而是要恰当的采取变译策略,对原作进行部分否定与“扬弃”,使变译后的旅游信息量或增多,或减少,以达到质得以优、得以递增效果[3] (吴云,2004:p. 21)。由此来看变译在旅游文本的笔译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可以助力译文跨越语言文化的障碍,使得目的语读者达到最佳认知的模式。

2. 变译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翻译理论被大量译介到中国,“言必称信达雅”让位于“言必称奈达”[4] (许钧、穆雷,2009:p. 230)。中国翻译学界陷入了对西方译论的仰视境地,翻译理论中国学派的建构由此既失其“本”,又失其“鉴”,“体”与“用”俱失。直至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学者才逐渐走出对中国固有翻译思想反复阐释的徘徊期和对西方翻译理论唯马首是瞻的学徒期,进行建构翻译理论中国学派的努力。在此背景之下,黄忠廉教授于21世纪初提出变译理论。变译理论从实践中提炼出一般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见解,融入翻译的现实语境,与全译相区别,但并不是两个对立面,而是对应面,它拓展了译学的阐释维度,加深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提炼出新的话语类型和阐述方式,是我国的译论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5]

变译理论的本质是变通,核心是摄取,在此基础上派生出8种翻译手段,即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由这8种变通手段又组成了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仿作12种变译方法[5]。该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从“术”的总结,正趋向“学”的思考,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虽源于实践,却成于思辨,且根植于本国的“学”“术”土壤,或可为译论建设贡献中国尝试[6] (黄忠廉、袁湘生,2018:p. 71)。

3. 旅游文本的语言特色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种语言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其结构形式与表达习惯迥然不同,在旅游文本中两种语言的呈现差异更是明显,以下两节便对中文与英文旅游文本的语言特色进行了详细概括与阐述。

3.1. 中文旅游文本的语言特色

汉语是意合语言,注重内在意念而非外在形式,以意役形,故中华民族的写作美学一贯强调“意与境混”的上乘境界,追求那种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高度和谐、融为一体的浑然之美,语言表达常常人文色彩浓郁,物我一体,一景一物,皆有灵性,主观色彩极浓[7] (叶苗,2009:p. 28)。汉语表达讲究音韵和谐、形式对称,用词空泛含蓄。所以在其影响下,汉语旅游文本大致呈现以下几种表达特色:其一、频繁使用反复、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二、引经据典,时常引用历史典故或经典诗词来描述具体文本内容;其三、四字格及紧缩句的表达形式司空见惯;其四、语言优雅隽永,注重抒情与意境的描写;其五、主观色彩强烈,常有“言以尽而意无穷”之感,留给读者遐想空间。例如下面一段有关桂林的描述便独具汉语旅游文本的表达特色:

桂林山水素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著称于世,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在桂林方圆百余千米的范围内,奇峰林立,碧水萦回,“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几程漓水曲,万点桂山尖”。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江,桂林便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南疆重镇。漫长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从四五万年前的史前人类遗址,到明代靖江王陵的庞大古墓群;从历代迁客骚人的大量吟咏赞美桂林山水的诗文辞赋,到遍布桂林山壁洞穴的摩崖石刻、造像等,无一不与桂林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使桂林山水增添了人文的异彩。

3.2. 英文旅游文本的语言特色

英语是形合语言,注重句式结构完整,主从分明,严密规范,以形寓意[8]。英语则主张主客分离,没有汉语中过于渲染的意象。在此影响之下,英语用词平实明快、句式结构严谨,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结构严谨而不复杂,行文用字简洁明了,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来吸引游客,更多地强调站在自然之外去欣赏自然之美。英语旅游文本大致呈现以下几种表达特色:其一、语篇注重简洁性,陈述方式直接,具有口语化色彩;其二、表达依托客观实际,注重纪实表达,少有抒情,客观色彩强烈;其三、英文旅游文本修辞手法的使用频率虽不及汉语,但明喻、暗喻和双关等在文本中也比较常见[9];其四、we、our、you等人称代词经常出现在旅游文本当中,用来拉近与潜在游客的关系。例如下面一段有关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的描述便独具英语旅游文本的表达特色: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natural features of Australia, the Great Barrier Reef is astonishing in its grandeur. Visible from space and larger tha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this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is one of 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natural world. Flying low over the aquamarine waters, sometimes with whales dancing in the deep blues, is a memory you’ll cherish forever. To try and glimpse some of the countless marine life that inhabits the coral cays, take a boat tour from Cairns or Port Douglas. Opt to dive in with snorkel gear, head deeper on a scuba-dive experience, or view the reef from a glass-bottomed boat.

4. 旅游文本变译指南

变译在旅游文本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用性。既然如此,那旅游文本中为何变译;旅游文本变译研究与应用状况如何;变译对于旅游文本有哪些现实作用,以上种种问题都在下文三个小节中给出了指南。

4.1. 旅游文本变译之“因”

旅游翻译与其说是翻译内容与信息,不如说是翻译文化与语境。旅游翻译的目的是增加国外游客对中国旅游景点及其文化底蕴的了解,缩小文化差异,使其便于接受与理解,感受旅游景点的地域意义与潜在美感[10]。但因语言表达差异以及地域文化隔阂(如汉语旅游篇章表达重在传意抒情,侧重意境的描绘,主观色彩强烈;而英语旅游篇章表达重在纪实陈述,侧重客观实际与简洁凝练,客观色彩强烈),如果照本宣科,不做取舍,产出的译文就无法满足多层次语境需求,目的语读者也无法达到最佳的认知模式。

所以针对这一矛盾,在旅游翻译时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变译策略,变译并不是胡译,而是为了更好地贴近译文读者的理解,对原作的部分否定,是一种“扬弃”。在采取变译策略时,译者要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去思考,使产出的译文能够被读者轻易有效地接受,缩小文化鸿沟,进行高质且有效的文化与信息“互动”。变译中的“变”不是随心而变,“译”也不是随性而译,而是要因人而“译”,因“境”而变,选择适当的变译策略,以此来保障信息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才能满足特定旅游者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异域文化传播。

4.2. 旅游文本变译之“状”

变译理论自提出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就中国知网文献数据来看,涉及变译理论的相关研究高达1695篇,选中摘要搜索栏,并输入“变译”和“旅游”两个关键词后,发现涉及此方面的文献数量也已达156篇(见图1)。近年来,针对变译理论在旅游文本中研究的相关文献也不断增多,自2020年至今,一些学者相继发表文献42篇。但就其实际应用来看,似乎并不尽人意。一些旅游景点还是采取了相对传统的翻译方法,逐句对译,将中文呈现的内容用英文进行一一对等表达,不做思考与修改,信息冗余,无法优质地彰显景点特色,抓住外国游客的“关注点”[11]。这样一来,便造成了一种“虽译未意”的窘境,即相关内容虽已从中文译为了英文,但也仅是表面工作而已,存在应付的嫌疑,并未将翻译视为传播文化,使受众读者达到最佳认知模式的一种手段,徒有表译,而缺深意。

Figure 1. The number of research literature about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1. 变译理论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统计饼状图

4.3. 旅游文本变译之“用”

从旅游文本具体的笔译实践来看,变译理论在旅游翻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与实用性。变译者在原作的基础上采取各种变通手段,做出种种有悖于原作但利于旅游信息接受者的变译,照顾读者的利益、志趣,予人方便,同时也把自己从文化冲突中解放出来,两全其美[12]。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吴云教授早在《旅游翻译的变译理据》中就已明确论述了变译对于旅游文本翻译的意义与作用:

其一、弥补词汇与意义分离的不足:例如大豆是中国人饮食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原料,与大都相关的词汇很多,如豆脑、豆花、豆浆、臭豆腐等,而英语中只有bean curd,汉语词这些属性的不同,只能用英语中的短语或句子来解释,如臭豆腐一词可以译为Chou do-fu (pleasantly pungent bean curd)。

其二、解决语用冲突:由于历史的沉积,每种语言都打下了凝重的文化烙印。尤其是颜色词、数词、动植物词,在跨文化交际中各有不同的含义,不同民族甚至借用它们表达相异甚至是相左的思想或情感。例如,步行街如果译为“walking street”,那让外国游客读起来可就贻笑大方了,因为“street walker”在英语中并不是指大街上的步行者,而是指在街头拉客的妓女。所以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实施变译,译为pedestrian mall,凸显其实用功能。

其三、释放语言外信息,补充文化缺省:语言外知识即话语的非语言语境,包括情景知识、社会常识、历史知识等,原作者都假设读者拥有一定数量的信息,译者也一样,但外国读者却没有或不完全拥有此类文化信息。例如,“相传三国时期,吴淞江的北岸就建起了一座寺院,后易名为静安寺”。这句旅游景点介绍中,有一个实践概念即“三国时期”,翻译这里的语外信息时我们可以采用变通的手段对其进行转换,译为西方游客更加熟悉的时间概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弥合因时间概念在文化接受时所产生的鸿沟。

其四、呈现语言美感:旅游文本英译时应尽力做到简约美、诙谐美、形式美和形象美,要在译文中实现这些美的享受,没有变译手段的参与是很困难的。

其五、提高译文的集约化程度:如今信息化快速发展,追求效率的“快节奏”似乎成了人们的潜在的一种行动方式,大段的冗余单调陈述不免使人失去重点,消磨兴趣。变译是追求高效率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使译文更够得以精简,保留精华信息,有的放矢,凸显亮点。

5. 实例文本探析

例①

ST:神仙池,一个仙女沐浴、纯洁、宁静的自然天地,充满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深厚的人文情怀,神秘而纯洁,如一颗晶莹剔透、玲珑精致、积聚大自然神韵的璀璨明珠镶嵌在大九寨沟旅游环线上。

TT: The Immortal Pond, where, according to the legend, fairies used to bathe themselves, is a peaceful natural landscape full of mystery. It is like a pure and fine pearl beset on the tourist route of Jiuzhaigou.

分析:本段文字是有关九寨沟旅游景点之一仙女池的介绍。根据前文分析审视原文本后,我们不难发现原文本极具汉语表达特色,如比喻的运用,四字格的使用,用词空泛,语言优美隽永。而反观译入语并没有按照源语言语序逐词逐句的翻译,而是采取了“摘译”“编译”的变译方法。源文本中的“满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一句主要是对改景点的主观性补充,并非对仙女池这一景点客观实际的描述,为了使译文简练集约,使读者能够及时了解有用信息,所以此句选择的省译,只摘译了该句的前半部分的内容和后面一小句,并调整语序重新编写英语译文。此外有关源文本中四字格比喻的内容:晶莹剔透、玲珑精致,译文并没有展开详译为“Crystal,clear, dainty and exquisite”而是译为了“pure and fine”两个极其简单且常见的单词,虽然表达直接,却能涵盖汉语中“晶莹剔透和玲珑精致”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内涵,即简洁又不失准确性。如果全部译出,那么就会面临语意重复,且信息冗杂的窘境,使外国游客读起来破费气力,毫无语言的简约美与洒脱美。

例②

ST:泰山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魅力。春天,绿茵茵的山坡上,争奇斗艳的花朵到处可见。夏天,泰山的雷暴雨堪称奇观。秋天,枫树叶满山遍野,蔚蓝色的河水穿流而行。冬天雪盖群峰松披霜,景观素雅悲壮,别有一番情趣。

TT: You can enjoy different beauty in different seasons: bright flowers covering the green slopes in spring, spectacular thunderstorms rarely seen elsewhere in summer, blue rivers running across the mountains overlaid with red maple leaves in fall, and snow-topped mountains and frosted pine trees in winter.

分析:源文本是有关泰山四时之景描述,以泰山四季不同的绝美景观引起读者的旅游兴致。文中存在“争奇斗艳,漫山遍野,素雅悲壮”四字格的成语,使表达独具一格,优美隽永,令读者仿佛有种置身其中,物我一体,如痴如醉的感觉,将一景一物,皆有灵性体现地淋漓尽致。但于译入语即英语而言,这种语言表达与思维差异,也恰恰是其翻译难点所在。通过阅读和分析译文我们可以发现,译文开头以第二人称“you”作为主语,引领全段,段落伊始便不知不觉地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而后面有关春夏秋冬四季景象描写的翻译采取了“减”和“改”的变译手段,有关春季景观的描写译文中直接省去争奇斗艳一词,转而用cover一词生动形象地呈现了鲜花铺满山坡的景观;有关夏季景观的描写译文并没按照源文本的表达顺序来呈现,而是将“奇观”一词前置,直接用来修饰雷暴雨,将整句话改译为spectacular thunderstorms rarely seen elsewhere,突出雷雨暴是泰山独有的景象,除此之外别无可寻;有关秋季的描写,增加了河水穿流而行隐藏的受事主体mountains,突出英语形合的表达习惯;而有关冬季景观的描写,省去了“景观素雅悲壮,别有一番情趣”一句的翻译,因为此句是对前面一句“雪盖群峰松披霜”的补充说明,而雪和霜就可以使人联想到一幅银装素裹的景象,后面一句并不符合英文注重事物客观性表述的特点,而是个人的主观增述,所以在译为英文时自然可以省去不易。整体而言在采取变译方法后,产出的译文更加客观朴实但又不失景点魅力,独具形式美和简洁美。

例③

ST:这座城市连续九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她环境宜人、物阜民丰、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从八千多年前第一缕文明曙光的显现,到13世纪成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再到今天这座生机盎然的都市,杭州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岁月赋予杭州的,不仅仅是旖旎的湖光山色,更有丰厚的文化积淀……相信从初识杭州的那一刻起,你便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城市。

TT: The city has been crowned the “Most Livable City in China” for nine consecutive years. With its pleasant environment, abundant resources, and well-developed public services, it is a place where people could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It is prosperous and beautiful, therefore once the capital of three Wu cities (a general term of three areas in ancient China)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 The time has witnessed Hangzhou’s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Hangzhou boasts with its picturesque lakes and mountains and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Please believe that from the moment you first encounter Hangzhou, you do deeply fall in love with this city.

分析:本段文字选自杭州市的文旅介绍词,主要介绍了杭州这座魅力之城的风采与底蕴。此段文字中依然存有大量的四字格形式,并引用了宋代词人柳永《望海潮》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一句,用来描写杭州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英译时,主要采取了“缩译”“阐译”和“改译”的变译方法。如环境宜人,物阜民丰,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译为了pleasant environment,abundant resources,and well-developed public services来进行缩译,尤其是物阜民丰一词,就是要突出杭州资源丰富的特点,所以并不用逐词译出。另外有关“三五都会”的翻译,因为文化差异,所以此处如果不加以阐释,外国游客可能会无法把握这一文化内容的具体内涵,造成语义的缺失,所以在这里采取阐译的方法,扩大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从八千年年前……生机盎然的都市”此句话极其符合汉语的主观性表达,但于英语而言,特别是目的语读者而言,此句话似乎没有明显的重点,就是为了说明杭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采取全译的策略,就会使此段篇幅过长,不利于高效捕捉重点信息,所以此句话改译为了The time has witnessed Hangzhou’s profound transformation。这样既符合英语语言的简洁性与客观性,又能够是目的与读者高效把握信息,避免信息与表达的冗余。

6. 未来展望:智能翻译与变译理论的融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AI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融入了我们学习与生活,AI的发展史,亦是人类与智能的协同演进史。《科学》(Science)发表的“智能计算:最新进展,挑战与未来”一文表明,AI从二十世纪中叶的逻辑推理转变为现代的深度学习,其技术的飞跃不仅解锁了人类的潜能,更深化了智能的内涵——AI,逐渐从Zero走向Hero [13] (毛浩然、张钰,2024)。针对翻译领域而言,我们不必也不能抵挡这一时代浪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AI可能会取代我们目前所从事的部分笔译工作,但最终产出的翻译内容还是需要现实中的人来把控,这一点毋庸置疑。既然无法改变“外在”,我们就只能从“自身”出发,在与AI的共存中成为AI的主导者、使用者与掌控者,借鉴其有益成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我所用。在旅游翻译中亦是如此,借助Chat GPT、Deep L、有道翻译、腾讯翻译等AI智能翻译软件可以极大的提高我们笔译工作的效率,节省翻译时间。我们不必避讳这一现象,于对一名译者而言,借助机器翻译并不是一种“能力退化”的表现,相反这应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翻译产出能力的写照。

但AI智能翻译软件依托的终究是大语言数据模型,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考能力,也没有产出信息正确与否的辨别能力,所以具体的翻译内容还是要由我们译者前去校对审视。

此情景之下,也许在旅游翻译文本中智能翻译与变译相结合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有关旅游文本汉英翻译Chat GPT与Deep L两款软件产出译文的遣词造句甚至在人工翻译之上,但问题也如影随形,例如AI会不加删减的将源文本进行全译,简单地进行信息点地罗列,有违旅游文本中英语语言的简洁性与客观性;再例如针对特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AI并不能正确的把握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时存在错译的现象。此种情况之下我们身为译者就要置身干预,采取变译的方法结合原文对机翻译文进行“扬弃”,使其质得以优,得以递进,精简文本要点,弥合语义冲突与文化鸿沟,“人”“机”联合,产出更加优质,更容易被外国游客所接受的译文。

7. 结语

在旅游文本汉英笔译实践中,变译理论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通过变译可以使产出的目的语更加简约、客观、通达,使译文能够被受众读者轻松有效地接受,缩小文化鸿沟,进行高质且有效的文化与信息“互动”,达到最佳认知模式。综合而言,变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不仅为产出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跨文化交流搭建了更为通畅的桥梁。未来,智能翻译与变译理论的融合或许会成为旅游翻译的一大方向,作为译者我们要把握机遇,针对AI既要“擅”用也要“善”用,使其成为我们翻译实践中的外在能力。

NOTES

1于光远(1915年7月5日~2013年9月26日),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参考文献

[1] 高锐. 浅谈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2(5): 82.
[2] 吴云. 旅游翻译的变译理据[J]. 上海科技翻译, 2004(4): 21-24.
[3] 吴自选. 变译理论与中国翻译理论学派的建构[J]. 上海翻译, 2018(4): 75-77+62+95.
[4] 许钧, 穆雷. 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5] 黄忠廉. 变译理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6] 黄忠廉, 袁湘生. 变译理论专栏[J]. 上海翻译, 2018(4): 71.
[7] 叶苗. 关联论视角下的旅游资料变译策略[J]. 上海翻译, 2009(3): 28-31.
[8]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9] 王文权, 胡伟华.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英语的语言特色对汉译旅游文本的启示[J]. 科技视界, 2016(23): 357-358+382.
[10] 孙小山, 李琳琳. 基于变译理论的沈阳市旅游景区汉语语言景观英文误译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 7(35): 23-28.
[11] 王晨. 基于变译理论维度浅析俄汉文学翻译[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2): 110-115.
[12]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 人民日报, 2024-02-29(03).
[13] 毛浩然, 张钰. 取代你的不是AI而是擅长AI的人[N]. 中国石油大学报, 2024-04-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