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文物名称西班牙语翻译——以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Names in Span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Taking the Documentary 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4.127525, PDF, HTML, XML, 下载: 15  浏览: 25 
作者: 陈美静, 刘 洁: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文物名称翻译《如果国宝会说话》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Cultural Relics 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
摘要: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同时尽可能地传达文化内涵,对文物名称的翻译具有指导作用。本文借助功能对等理论提出文物名称翻译的两个特点及三个原则,并对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文物名称的西班牙语翻译实例进行具体研究,探讨文物名称西班牙语翻译的难点及其策略,以便提高译文接受度、激发外国友人兴趣,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服务。
Abstract: Nida’s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emphasizes a reader-centered approach while striving to convey cultural connotations as fully as possible, guiding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cultural relics. This paper applies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o propose two characteristics and three principle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cultural relics. It conducts a specific study on the Spanish translation of the names of cultural relics in the documentary 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 discussing the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these names into Spanish. This is don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s and stimulate the interest of international friends, serving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broad.
文章引用:陈美静, 刘洁.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文物名称西班牙语翻译——以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7): 68-7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7525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关注中国,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者,在传递和展示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以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代表的历史纪录片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然而,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国文物名称的翻译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一大难题。如何准确翻译文物名称,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能领略中国文物的魅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在翻译中应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而不是字面的生硬对应。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文物名称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正如陈曦、陈汉良所说,“历史文物名词翻译最重要的是准确传达文化信息,否则即使字字对应,译文也可能形如没有灵魂的躯壳,甚至出现与原意大相径庭的情况。”(陈曦、陈汉良,2012:p. 161) [1]本文将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文物名称西班牙语翻译进行分析和探究。

2. 文物名称翻译的特点

根据文本交际功能,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卡特琳娜·莱斯提出了四大文本类型:信息型、表达型、操作型、多媒体文本(Katherina Reiss, 2004: p. 24) [2]。文物翻译属于信息型文本类型,此类文本翻译有两个特点:交际有效性和信息准确性。结合功能对等理论,笔者认为文物名称的翻译具有历史文化性、跨文化交际性这两个特点。

2.1. 历史文化性

“文物名称一般包含直观信息、艺术审美信息以及文化预设内涵。”(邵新盈,2016:p. 11) [3]直观信息是指文物名称的表层文化信息,例如材料质地、功能用途等;艺术审美信息是指文物名称的中层文化信息,例如纹饰、工艺、造型等等;文化预设内涵是指文物名称的深层文化信息。该类文本的翻译不仅包含了大量的说明性介绍,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于“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有其自身独特性,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民族审美情趣和民族观念”(杨宸、于泷、许明,2022:p. 223) [4],“译好文物名称是对外展示文物美与历史内涵的第一步”(陈朋、陈彧,2022:p. 86) [5],因此,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译者需关注文本的功能和目的,以保证译文中历史文化信息的准确传达。

2.2. 跨文化交际性

“文物名称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文化的有效传播是文物翻译的重中之重”(朱安博、杨艺,2017:p. 47) [6]。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指出,要注重译文的最终消费者——译文读者。因此在文物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将自己置身于目的语读者的语境与文化中,判断哪些信息是受众难以理解的,如何来弥补这一信息,从而让译文读者看到文物名称译文时所产生的反应能与原文读者基本相同,即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充分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

3. 文物名称翻译的原则

根据文物名称翻译的特点,文物名称翻译须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充分了解文物的背景文化。在翻译文物名称时,译者只有充分了解了文物的背景文化,才能有效传达文物名称的含义,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词”达而“意”不达的情况。

第二,充分了解目的语文化。在翻译文物名称时,除了要最大限度地保留中文含义,也要充分了解目的语文化,了解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防止因为翻译不当造成信息理解有误,甚至文化冲突的情况。

第三,合理筛选信息。在文物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筛选有效信息,对翻译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对于文物名称中的有些词语因其传递着重要的文化信息而应当准确翻译,而有些内容则可以作为注释信息或忽略不译(陈曦、陈汉良,2012:p. 163) [1]

4.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文物名称的翻译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电视纪录片,通过每集5分钟的时间讲述一件文物,介绍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观,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该片于2018年1月1日起于央视纪录频道首播,受到观众广泛好评。2019年8月16日,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如果国宝会说话》一书及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多语种版本,使国内外读者更加深入领略中国文物风采、中华文化精粹,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绝好的材料。

笔者选取《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文物名称的西班牙语翻译作为研究语料,探讨在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文物名称翻译。

4.1.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文物名称翻译的难点

文物翻译属于信息型文本类型,包含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知识,有时甚至需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该文物的历史背景。信息型文本翻译有信息准确性和交际有效性这两个特点,文物名称翻译的难点恰恰在于难以保证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4.1.1. 信息准确性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应尽力表达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形式也不尽相同,文化内涵往往不是非常对等。因此,译者不可能完全再现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只能尽可能地将其呈现出来,即做到“最接近对等”。

例如,在文物中,有许多器皿都以“壶”字命名,但形状和材质各不相同。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壶”的不同翻译方式非常准确地传达信息。如“人头壶”,译为“Vasija con forma de cabeza humana”,是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可以储水。“Vasija”指的是陶器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凹形小件,形状普通或常见,用于盛放液体或食品,这个词准确地说明了材料和功能;“莲鹤方壶”,译为“Recipiente de vino rectangular con el loto y la grulla”,是春秋中期青铜器中盛酒或水的器皿。在字典中“recipiente”被解释为用来储存或保存东西的器皿,这也更符合其内涵。除了“vasija”“recipiente”等达到功能对等效果的翻译方式外,“壶”的翻译中还使用了“jarro”“jarra”等词。“jarro”指“陶器、陶器或金属器皿,形状像壶,只有把手”;同时,“jarra”指“有颈和口的容器”。“鎏金银壶”译为“Jarra marrón esmaltada con inscripción de versos elaborada con el Horno de Changsha”,其特点是鸭嘴壶嘴、细颈、弯柄;“长沙窑青釉褐彩诗词壶”,译为“Jarra marrón esmaltada con inscripción de versos elaborada con el Horno de Changsha”,敞口、粗颈、短嘴、有柄。二者分别对应“jarro”和“jarra”,也实现了奈达所说的“最接近对等”。

根据文物名称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在翻译文物名称时既要充分了解文物的背景文化,又要充分了解目的语文化。《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译者就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准确地传达了文物信息,但笔者认为,该纪录片中也存在一些误译现象。例如,“三彩载乐骆驼俑”被翻译成“Estatua de cerámica barnizada de esmalte tricolor de un camello con orquesta sobre sus jorobas”。众所周知,“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其中添加了含有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形成多种颜色的釉,而不是三色釉。中文的“三”有“多次”的意思,但“tricolor”只有三种颜色的意思,因此将“三彩”译为“tricolor”无法实现功能对等。译者似乎没有注意到“三彩”的概念,也没有清楚地了解“三彩”的文化。笔者认为“三彩”可以直译为“Sancai”,并加上西语解释,因此这件文物可以译为“Estatua de cerámica barnizada de esmalte Sancai (multicolor) de un camello con orquesta sobre sus jorobas”。

4.1.2. 传播有效性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最能体现其传播是否有效。文化负载词是指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烙印和鲜明地域特色的词语,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域语境中往往会形成语义空白。在文物中,“尊”“鼎”“簋”等独特的容器就属于文化负载词。“尊”,即“樽”,专门用于祭祀或宴席上储酒;“鼎”是烹饪和储藏肉类的器皿;“簋”是古代盛放煮熟的谷类主食的食器。这些用于祭祀和宴会的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祭祀的象征,即“藏礼于器”。分析《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对这类文物的翻译,笔者发现是用现有的西语术语来解释文物,然后用中文音译括起来,如表1所示。

Table 1. Examples of the Spanish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the cultural relic in 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

1.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文物名称西班牙语翻译举例

文物名称

《如果国宝会说话》西班牙语译文

鸮尊

Vasija de vino con forma de búho (zun)

何尊

Recipiente ritual de He (zun)

陶鹰鼎

Vasija ritual con forma de halcón (ding)

后母戊鼎

Caldero ritual de reina madre Wu (ding)

大克鼎

Gran caldero ritual de Ke (ding)

利簋

Vasija ritual de Li (gui)

在上文中我们指出,文物名称翻译的特点之一是跨文化交际性,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使目的语读者的反应与源语读者的反应大致相同。因此,在翻译这类文化负载词时,译者要遵循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

然而,无论是“recipiente”“vasija”还是“caldero”,都不能完美地表示“尊”“鼎”“簋”的含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同时强调应尽力确保译文既能表达字面意义,又能表达其文化内涵,表1中的翻译方法固然表达了字面意思,但并不是传达文化内涵的最佳方法,很容易被忽视。因为“文物名称中含有许多特有的文化负载词,要体现出这些专有名词的含义,应当采用异化策略中音译加解释的方式”(李倩瑶等,2021:p. 114) [7],笔者也认为使用音译,同时在括号中加上西语解释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如上文中“三彩载乐骆驼俑”的翻译。这种策略的信息传播效果辨识度高,更能吸引游客的好奇心,更容易被西班牙语读者接受,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实现了功能对等。综上所述,对于表1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笔者建议改译如表2所示。

Table 2. Suggestions for the Spanish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the cultural relic in 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

2.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文物名称西班牙语翻译建议

文物名称

笔者建议西班牙语译文

鸮尊

Zun (Vasija de vino) con forma de búho

何尊

Zun (Recipiente ritual) de He

陶鹰鼎

Ding (Vasija ritual) con forma de halcón

后母戊鼎

Ding (Caldero ritual) de reina madre Wu

大克鼎

Ding (Gran caldero ritual) de Ke

利簋

Gui (Vasija ritual) de Li

4.2. 文物名称翻译的策略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归化策略是指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归化的翻译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总是依照译入语的特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对译入文本进行调整。异化策略是指对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的压力下,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异化的翻译保留了源语言的特点和内涵,以最大限度体现源语言的文化异质性。

4.2.1. 归化策略

关于文物名称翻译的原则,我们提到要充分了解目的语文化和合理筛选信息。我们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适当采取归化策略,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涵,其主要的翻译方法包括意译和增译等。

意译是指依照原文的内涵,灵活地将原文的意义表达出来,让读者直接了解到事物的真正含义。例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译文为“Estela de la propagación de la Religión Luminosa de Daqin en China”。古时,中国将东罗马帝国称为“大秦”,将最初传入中国的基督教称为“景教”,当时人们给其命名为“景教”正是由于“景”有光明之意,译者在此采用意译的手法,将“景教”翻译为“la Religión Luminosa”,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

此外,前面关于“壶”的不同翻译,也采用了归化的策略,让译文读者能清晰明了地想象出该文物的大致形状。

由此不难看出,在语言表达的层面,笔者建议采用归化策略,尽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使原文的内容含义能够被充分了解。

4.2.2. 异化策略

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译者采用了大量的异化策略,如直译、音译、音译加注等等,尽可能地保留了中国特色和文化。

直译是指按照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可以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文化信息。采用直译法可以让译文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源语文化。在纪录片中,采用了大量的直译法,例如,法门寺地宫茶具译为“Juego de utensilios para té del palacio subterráneo del templo Famen”;镶金兽首玛瑙杯,译为“Copa de ágata en forma de cabeza de bestia con incrustación de oro”;唐彩绘十二生肖俑,译为“Figuras en color de los doce signos del zodíaco chino de la dinastía Tang”等等。

此外,关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我们建议采用音译加注释(表2)的方式,不仅让译文读者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特征,也让其了解了该文物的具体内涵,一举两得。

因此,在文化因素层面,笔者建议采用异化策略,尽最大限度保留中华文化色彩和内涵,传播中国文化。

综上,译者在翻译文物名称时,如果只采用归化或异化,或丧失文物名称原本的文化内涵,或让读者产生困惑,不能完全了解文物的含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同时也指出在翻译中尽可能实现文化内涵的传达。另外,根据文物名称翻译的难点信息准确性和传播有效性,我们建议在翻译过程中要将归化和异化策略结合起来使用,以归化为主,先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再以异化为辅,最大程度保留中华文化内涵,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具体来讲,在语言表达层面遵循归化策略,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文化因子层面遵循异化策略,最大化地传播中华文化(邓宏春、童琳玲,2015:p. 42) [8]

5. 结语

本论文提出文物名称翻译有两大难点:保证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一,为保证信息传播的准确性,根据文物名称翻译的原则,首先我们要充分了解文物的背景文化,只有充分了解了文物的背景文化,才能真正了解文物想要传达的内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翻译工作。其次要了解目的语文化,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强调要以读者为中心,只有充分了解了目的语文化,能在两种语言间寻找对等物,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才能进一步准确地传达信息内涵。最后也要做到合理筛选信息。文物名称包含的内容十分繁杂,因此在语言表达层面,我们可以通过合理选取信息,采用意译等归化策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第二,为保证传播的有效性,一方面,我们提出了文物名称翻译的第二个原则——充分了解目的语文化,在保证信息传达准确性的同时,也确保了最基础的传播有效性。另一方面,我们提出在文化因子层面,要遵循异化策略。异化策略有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播,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强调在翻译中要尽可能地实现文化内涵的传达。文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晶”,通过异化策略的翻译,可以最大化地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度浙江省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西班牙语国家概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曦, 陈汉良. 历史文物名词英译的规范化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 2012, 46(2): 161-163.
[2] Reiss, K. (2004)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邵新盈.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物名称翻译——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名称的英文和法文翻译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
[4] 杨宸, 于泷, 许明. 认知识解视角下文物汉法翻译研究[J]. 翻译跨学科研究, 2022, 3(2): 223-234+2.
[5] 陈朋, 陈彧. 湖北省博物馆文物名称翻译实证研究[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2, 37(6): 85-89.
[6] 朱安博, 杨艺. 国家博物馆文物翻译实证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17, 30(3): 45-48.
[7] 李倩瑶,, 宏铭, 熊诗琴, 徐轲欣. 文物的语用等效翻译策略研究——以国家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为例[J]. 今古文创, 2021(27): 114-115.
[8] 邓宏春, 童琳玲. 馆藏景德镇陶瓷珍品名称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J]. 老区建设, 2015(18):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