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路径探析
Application and Path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心理疏导作为新时代推动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得到党中央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不仅反映出新时代思政教育培养人才的深层需求,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将心理疏导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变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在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应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鉴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和探讨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基础之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and facilitate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in the new era,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has been more and more highly valued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the deep demand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guideline for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increasing prominenc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integrate psychological guidanc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guidanc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depth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improvement meas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张佳佳. 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路径探析[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7): 88-9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7457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益增多,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因此,将心理疏导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及党的十七大之后,再次明确提到“心理疏导”的概念,并把它提高到了更高的战略层面,显示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于高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心理疏导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又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国家经验,是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突破。将心理疏导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本质上是从大学生个体心理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通过科学的心理学方法来满足每位大学生或不同群体的独特需求,这一过程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状态,还助力于他们树立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促进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全方位健康成长。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的基本问题概述

() 心理疏导的内涵与功能

1、心理疏导的定义

心理作为一种意识形式,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心理现象和精神因素的集合体,是人类在适应环境、与他人互动、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等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观反映和行为模式。疏导的本意为疏通、引导(佘双好,2011)。而有关“疏导”的解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古老传说——“大禹治水”。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凿龙门,疏九河,导洪水,入东海。”即采取疏通的方式改变了以往人们以堵来治洪的方法。“疏”字在这里表示的是“疏通、清除”的涵义,而“导”字则指“启发、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疏导”这一概念具有象征性的含义,其目的在于疏通学生们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具体分为两个过程:一是“疏通”即学生通过健康合理的手段,有效地表达和摆脱消极情绪与压力;二是“引导”即对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积极的指引和建设性的引领。两者之间辩证统一、密不可分。有效的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和基础,缺乏这一基础,任何形式的引导都将成为空洞的说辞。同时,恰当的引导是疏通的延伸和发展,若只有疏通而不引导,就会导致错误的言论放任自流。

心理疏导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心理咨询方法之一,主要应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领域,属于心理学范畴。顾名思义,心理疏导是一种用心理学的方式解决情绪困扰和心理冲突的方法,通过疏通和引导帮助个体或群体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和问题,使其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疏导有其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疏导是指在专门的心理医疗机构中,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疏通引导,旨在消除心理障碍,以实现疾病治疗与预防,促进个体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广义的心理疏导是指基于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理解,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通过解释、共情、支持等方式,以一定的语言交流或非语言交流的形式去影响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改变或改善个体或群体的认知、情感、态度等,进而有效消除负面心理状态与思想上的困惑,帮助个人实现精神上的清晰与平衡的目的(杨芷英,2009)。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心理疏导是一种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旨在帮助个体摆脱心理困惑和思想困扰的教育方法。具体来说,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以大学生思想变化和教育发展规律为前提,应用一定的心理学的疏导方式,来解决大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或思想上的困惑,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心理疏导。

2、心理疏导的功能

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三大功能:第一,认知调节。个体的思想认识、心理状态的改变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都受到其内在认知的调节。正确的认知态度,将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错误的认知态度,会使人产生消极堕落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他们不合理的认知观念。教育者需要通过指导、激励、带入、互动交流等教学手段,帮助大学生调整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使其形成对客观世界、人际关系以及各种事件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与理解。第二,心理支持。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和面临困境,这些不同的挑战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当个体处于逆境中,来自社会组织、亲友的物质援助或精神慰籍能显著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和应激能力。反之,则会使个体感到失望,进而造成心理创伤。因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们应该采用专业化的心理疏导方法,以平等的立场、友好的态度、充满理解和共情的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慰籍和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起到心理支持的作用。第三,情感宣泄。情绪的释放对于保持个体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大学生若长期承受负面情感带来的影响,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心理疏导将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情感宣泄的平台并给予专业的方法指导,有效地帮助学生缓解内在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预防负面情绪的长期积累。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应用的理论依据

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论述了人类生存、人类本质、人的发展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人的本质论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是人生存的基础,通过劳动改造世界,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保证人们吃、穿、住和其他的必需品;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1995)人始终是社会的人,在社会之外是不存在人的;三是人的需要即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将人类的需求归类为三个主要方面:生理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并探讨了这些需求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人的本质论主张,人是自身的尺度,人的本质的实现需要以自身的解放为解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大学生视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体,注重大学生个体法社会性本质。

人的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起点和终极归宿。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第三,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性自由的成长和完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中,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2014)。这一崇高的理念,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始终关注着培养人、改变人以及教育人的全过程,最终实现个体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其永恒的核心主题,更是其终极的目标与价值归属。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由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他描述了人类需求从基本到复杂的五个层次结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尽管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是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但这种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完全可以根据个体特定需求的满足情况对这些层次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主导需求(蔡继红,2022)。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注重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激发大学生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动力,通过交往需求和尊重需求的满足促进其迈向追求自我实现的阶段,从而培养具有健康、理想价值观的大学生。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而心理疏导则关注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二者在价值理念、根本目标上的一致性,表明将心理疏导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价值理念的一致性: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在社会发展中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和塑造人的重要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差异性,培养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全面健康发展的“现实的个人”。在心理疏导的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理念强调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应将个体的需求和感受放在首位,以人性化的方式去理解和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从“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出发,帮助个体疏通心理阻塞,从而解决思想和心理上的困惑。

() 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其最高宗旨和最终的价值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根本指导原则而展开的,指出:“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教育对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陈万柏,2012)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为其提供了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的指导及精神动力的支持。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除了需要实现物质需求以外,精神需求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家开始不仅关注身体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疏导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协助个体战胜精神障碍,调整心态,优化情绪状况,并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实现个体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换句话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合心理疏导的要素。

() 二者相互促进

自改革开放起,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以及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奋斗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积极的发展与显著成果。例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邓军,莫诗浦,2006)。而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疏导程度的不断加深,心理疏导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拓展。在内涵方面,心理疏导的服务对象已经从专注于帮助少数患有心理障碍的人群,转变为普及于广泛大学生群体,旨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培养以及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在外延方面,心理疏导也被纳入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应用心理疏导的原则和方法来实施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持续加深,其促进作用也日益显著。正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理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教育对象现有水平的矛盾”,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矛盾的解决,都需要心理疏导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疏”帮助教育对象发现和认清思想和心理中的矛盾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通过“导”激发矛盾,引导矛盾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使矛盾得以解决。首先,心理疏导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始注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个性特点及其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其次,心理疏导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心理疏导通过倾听、理解、支持和引导等方法,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互动,教育者以一种充满尊重与理解的姿态深入探寻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不仅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规范的思维,也通过与其他教育手段相结合,如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等,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运用存在的问题

() 大学生对心理疏导缺乏正确认识

当前,大学生对于心理疏导的理解和认识存在明显的误区,这直接影响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具体而言,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对心理疏导的适用对象存有误解。他们误认为只有精神或心理上有明显疾病的人,如精神病患者或严重心理障碍者,才需要心理疏导。然而,实际上,心理疏导服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尤其是那些遇到思想或情感困扰但心理健康的个体。对此,许多学生对求助于心理疏导感到羞耻或排斥,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心理疏导的实际内容和意义缺乏全面的认识。他们可能仅仅将其视为一种针对特定心理问题的治疗手段,而忽略了心理疏导在促进个人成长、改善人际关系和提升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大学生对心理疏导的认知存在误区,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在面对困惑时主动寻求帮助的意愿,也限制了心理疏导在校园内的普及和应用效果。

()高校思政工作对心理疏导的重视不足

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心理疏导”的概念后,各高校积极将心理疏导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0.6%的大学生表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用了心理疏导,22.4%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应用(王美予,2023)。可见各高校思政工作中对心理疏导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传统上,人们倾向于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而对于其在个体层面的价值却研究不足。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着重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而忽略了对个体功能的开发的倾向(廖云,2008)。例如,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聚焦于政治理论和党的基本方针,而对于学生心理和情感健康方面的教育却较为缺乏。这导致很多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困扰和情感挑战时,缺少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技能。尽管有些教育工作者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辅导相融合,但这种尝试并不普遍,多数教师仍旧沿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重点教授道德与政治理论知识,缺乏从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的角度去关注学生在个人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等问题。

() 心理疏导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过程中,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通常包括咨询式、说理式和体验式等不同的疏导策略。每一种策略根据其独特的功能与效果,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实际上,这些心理疏导方式通常是互补的,并在实际操作中相互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灵活挑选并融入到教学方法中。然而,在大多数高校的心理疏导工作中,教师往往按照固定的教材、内容和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单一化的疏导方式,以传统的心理咨询和谈话方式为主,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导致许多学生只能短暂地得到心灵慰藉,难以培养出一种持久的积极与乐观心态,有利于整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另外,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很多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心诉求了解不足,从而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服务。

5.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运用实效性的途径

为全面实现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不仅需要深入分析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 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该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心理疏导正面教育,引导和鼓舞他们,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长期以来,大学生在“心理疏导”与“心理疾病”之间产生误区,至此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感到畏惧并采取回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个体差异性,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点,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勇敢面对心理或思想问题,积极克服困难,正确对待与认识心理疏导。另一方面,社会和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心理疏导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理论宣传教育等工作转变大学生对心理相关问题的误解与偏见,引导大学生学习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端正大学生对心理疏导的认识,使其在正确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的意愿和行动。

() 坚持从实际出发,提高教师队伍心理疏导能力

众所周知,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成效的优劣,从而对整个教育过程的成效产生显著作用。因此,要想提高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实效性,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水平。线下通过邀请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进行授课,帮思政工作者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理论和技能,如心理咨询技巧、心理测评方法、心理危机干预等(张玲,李仕波,2017)。线上通过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心理疏导相关的在线课程、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等资源,方便思想工作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能够使思政教育者填补自身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不足,将学习到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运用于现实教育实践中,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思维上的指导,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各高校可以在相关单位或机构中设立心理咨询室,为思想工作者提供实践场所,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心理疏导能力。另外,定期组织心理疏导实践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案咨询等,让思想工作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技能。从而消除心理疏导理念偏差,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支持力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多样化的心理疏导方式

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育手段往往单一且缺乏多样性。教师和学生通常囿于一种固有的思维框架或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活动。而如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更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寻找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心理疏导方法,以迎合大学生多样化的心理健康需求。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交流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如微博、微信、QQ等。各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无需中心化管理、没有权威主导、提供匿名自由以及不受物理位置限制等独特优势,努力实现网络平台与思政工作的融合,以支持学生全方位的自由成长。教育工作者要依托这些线上社交平台,融入线上线下资源,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指导措施,帮助调整学生的认知,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设立多元化的心理咨询方式,介入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针对大学生们在学习、日常生活及社交互动中遇到的各类心理挑战,高校可以通过设立选修课程、举办心理讲座、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多元化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难题,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内心和谐,并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整体素质。同时这些多元化的措施不仅旨在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心理障碍,更重在通过心理教育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升他们面对未来挑战的心理适应力。

参考文献

[1] 蔡继红(20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学说评述. 理论界, (5), 86-88.
[2] 陈万柏(2012).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邓军, 莫诗浦(2006).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27(6), 158-159.
[4] 廖云(200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实现途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5] 马克思, 恩格斯(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 人民出版社.
[6] 马克思, 恩格斯(2014). 共产党宣言. 人民出版社.
[7] 佘双好(2011). 从说服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7), 93.
[8] 王美予(2023).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
[9] 杨芷英(2009). 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导刊, (4), 104-108.
[10] 张玲, 李仕波(2017). 心理疏导: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探析. 法治与社会, (34), 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