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Engineering Major Curriculum under the Concept of “Three-Pronge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71149, PDF, HTML, XML, 下载: 7  浏览: 1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周淑芳, 孙维丽, 刘纪新:青岛黄海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山东 青岛
关键词: 三全育人工科专业思政育人Three-Pronge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Engineering Maj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价值引领为教育目的,从三全育人视角,针对工科专业,构建全员协同育人机制,重构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课程内容体系,开展“双轨双域”全方位思政育人实践,构建“三段联动”全过程思政育人体系和四维度全过程评价体系,将思想道德教育等隐性教育因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教育等显性教育过程中,解决专业课程在实施思政育人方面存在的育人主体单一、思政元素匮乏、德育目标难以评测等难点痛点问题,实现寓德于课、协同育人,推动教育教学活动各要素实现互融共生、空间耦合和价值累加,推动专业课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Abstract: Adhering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we should take value guidance as the educational go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tic education, we should construct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all members of the staff for engineering majors, reconstruct a curriculum content system that integrates knowledge and values,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of “dual tracks and domains”, build a “three-stage linkage” whole-proc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a four-dimensional whole-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and organically integrate implicit educational factors such a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to explicit educational processes such a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skills education, so as to solve the difficult and painfu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such as the single subject of education, the lac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difficulty in evaluating moral education goals. We shoul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morality into courses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omote the mutual integration, spatial coupling and value accumulation of all elements of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promote the holistic, whole-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文章引用:周淑芳, 孙维丽, 刘纪新. “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J]. 教育进展, 2024, 14(7): 223-22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149

1. 工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提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指出思政教育要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思政教育落实到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2]。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的任务,也是专业课的任务,尤其是工科专业,承担着艰巨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同教育,高校必须推进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促进课程与思政同频共振,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弥补思政教育链中专业课程缺失的重要一环。

2. 工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工科专业受其专业特点的影响,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相比其他专业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综合来看,在育人主体、学生能力培养、课程思政资源及思政育人成效评价等方面均存在痛点问题,急需解决[3]

2.1. 育人主体窄化单一,全员参与的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当前,专业课程思政仍以专业主讲教师为主,辅导员、党政人员、思政课教师极少参与,即使辅导员参与教育,大多数也围绕管理层面展开,其他人员虽有参与,但也难以形成协同效应,落实不到位,加之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不高,导致思政育人成效不突出。

2.2. 学生主体地位忽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与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学生中心”理念未能有效贯彻落实,以教定学、满堂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的课堂仍然存在,教学内容更新过慢,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对学生的培养停留在“基础、够用”层面,学生参与复杂工程案例的机会较少,过程性考核中,创新环节要求不高,致使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创新方面能力提升较慢。

2.3. 思政教育资源匮乏,课程思政未能融入教学全过程

工科专业普遍存在专业教师思政素养不高,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欠缺等问题,较大程度限制了思政元素的挖掘,致使思政资源匮乏、单一,且教学过程中未能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课堂授课、作业测验及教学评价各环节,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未能良好地融合贯通。

2.4. 德育目标难以评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急需完善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难点,思政育人成效难以通过考试、测验等形式评测,当前对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中体现的不足,评价体系急需完善。

3. “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

3.1. 建设交叉融合教学团队,构建全员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出台《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专业课程发挥主讲教学团队主动性,联合学院党总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教师、辅导员及创新创业竞赛指导教师、企业导师等,成立多主体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学团队,如图1所示,确定各成员在课程建设中的任务与作用,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实现理念与行动、价值观念、文化认知的趋同,从而形成圈层,打破多主体之间协同育人的壁垒,实现各主体育人功能的累加。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激励制度和沟通渠道,确保全员参与并有效开展工作,建立常态化教研机制,加强思政教学业务培训,形成圈层并建立圈层互动机制,明确各育人主体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工作细则,并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实现各主体育人功能的累加。

Figure 1. Diagram of full-staff education

1. 全员育人结构图

3.2. 建设“点、线、面、体”思政知识框架,丰富思政教育资源

构建并形成以产业需求和工程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内容体系,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调研,分析产业对岗位的需求情况,明确具体职业岗位及所需的核心技术,设置对应课程,构建关键知识体系,挖掘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形成工程–知识–思政相关联图谱,如图2所示。

Figure 2. Graph of engineering-knowledge-ideology

2. 工程–知识–思政相关联图谱

建立以点引线→以线带面→以面构体的扩张式思政知识框架,如图3所示,基于“善创新、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科发展、典型案例等挖掘思政点,提炼个人修养、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科学思维、生态理念6个思政点,并基于此,设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中国文化精神、创新思维、职业素养、科学精神等11条思政线,交织形成系统全面的6个思政面,进而形成思政元素体;制定课程思政内容关系矩阵,建设思政案例库,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效果考核等教学各个方面。

Figure 3. Diagram of point-line-surface-bod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nowledge framework

3. 点–线–面–体思政知识框架

3.3. 构建“三段联动”思政育人体系,实施全过程思政育人

依据课程思政知识框架,明确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的思政育人目标,设计育人策略,联合开展思政教育[4],如图4所示。

课前:教师发布任务单、自测题,开展基于课程内容的主题讨论,依托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参与主题讨论,提升个人修养。

课中:学生观看视频完成弹题,参与讨论,撰写学习总结,完成在线测验,通过线下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解决线上自学难点,开展面向挑战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分组探究,适时课堂翻转,获取任务解决方案,教师检测评价,总结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知识点的拓展迁移,通过从时间维度,基于学科发展史,融入不同阶段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的培养。

课后:学生讨论学科前沿热点,完成作业,参与创新工作室设计任务与学科竞赛,承担大创项目研究,提升多学科思维融合能力,通过完成高阶性、挑战度的设计题目、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Figure 4. Diagram of the “three-stage interconnected” whole proces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taking mechanical design as an example)

4. “三段联动”全过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以机械设计为例)

3.4. 实施“双轨双域”思政育人,形成全方位思政育人格局

实施线上线下“双轨道”思政育人。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如大国工匠典型人物事迹、大国重器宣讲视频、我国古代、现代代表性学科研究成果、学生创新作品视频等,将思政案例如盐入水式融入课堂内外,在线上环节,通过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参与课程相关热点主题讨论、完成自学任务等,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具备自律、自立、自信、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通过课中小组合作、在线测验、典型人物事迹视频学习,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理想信念,提升小组合作能力;通过课后热点追踪、线上讨论与测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辩证思维,树立安全、生态和谐的设计制造理念。在线下环节,课堂中介绍发科发展史,引入国之重器、大国工匠、安全事故、科技兴国、科技创新、社会热点等案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工匠精神、安全意识等,具备家国情怀;课堂外,完成专题设计任务,参与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

实施理论实践“双场域”思政育人。理论教学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案例研讨、小组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按照六步法实施教学,将学科发展、工匠事迹、政策方针、安全教育案例等融入课堂教学,潜移默化沁润学生,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的培养;实践教学设计实验与创新两个环节,对于实验环节,针对每个实验项目,设计思政元素融入点,强化大工程观意识,建立合作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分析解决与知识运用能力,针对创新环节,将学科竞赛、国创项目及横向课题等融入教学内容,依托科技创新工作室,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师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场域”全方位思政育人。

3.5. 建立综合性考核与评价方式,构建四维度全过程评价体系

建立知识、能力与素质考核并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方式[5],提高过程性考核所占比例,将学生的个人修养、团结协作、工匠精神、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并计入过程性成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工科专业理论、实践与创新要求并重的特点,构建理论、实验、专题设计与创新四维度全过程评价体系,如图5所示,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实施评价,完成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评。

建立融合教师(主讲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学生、泛雅平台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主体,基于“过程与结果、质性与量化、诊断性与发展性”三个结合,从理论、实验、专题设计与创新四个维度,构建全过程评价体系[6],将教师评价、导员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组评与平台评价等融入教学全过程,确定各维度权重、评价形式并与课程目标相对应。

Figure 5. Diagram of four 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matrix

5. 四维度评价体系矩阵

4. 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4.1. 学生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课程思政实践以来,涌现出了齐鲁首席技师苗立岐、山东省劳动模范孙靖东等“工匠”校友,13名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国家级荣誉。近三年,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300余项,获奖数量和水平位居省内民办高校之首;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213项,授权专利201件,发表论文136篇。毕业生创办9家公司,就业率92.26%,专业对口率达73.21%,用人单位整体满意度高。

4.2. 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通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堂内外等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取得了显著成效,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6门,获批校级一流课2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17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堂21门,《船舶建造工艺》等5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融入在线教学典型案例被超星收录,《三维数字化设计实训》获山东省本科高校黄河重大战略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船体结构与制图》等6门课程获山东省优秀课程教学案例。

4.3. 教师业务能力大幅提升

围绕课程思政,教师持续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教学水平、项目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山东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3项,获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7项,获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示范基层教学组织2个、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3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师9人。

5. 小结

工科专业根据其专业和课程特点,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工匠精神培养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7],通过建设交叉融合的教学团队,深挖不同领域的思政元素并建设点–线–面–体扩张式知识体系,实施三段联动全过程及线上线下双轨道、理论实践双场域思政育人,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思政课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在育人功能上的协同与累加,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政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专业“双域、三段、四维”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SZ2023057)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系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融合协同、多元驱动、全链植入’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Z2022315)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系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海洋强国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建设研究与实践”(Z202312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s://www.ccdi.gov.cn/toutiaon/202210/t20221025_226916.html, 2024-07-10.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教高[2020] 3号.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4-07-10.
[3] 刘祚玉, 郭少飞, 王婧.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的逻辑依据、发展困境与实现路径[J]. 宜宾学院学报, 2023, 23(11): 93-101.
[4] 周淑芳, 李晓燕, 葛伟伟. “三段联动全链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J]. 教育科学, 2022(8): 233-236.
[5] 徐一娉.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8): 218-220.
[6] 倪晗, 刘彩钰. OBE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22(2): 54-57.
[7] 陈大勇, 沈秀琴, 廖建平.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及实践指向[J]. 高教学刊, 2023, 9(25):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