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文献述评与展望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Ethic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DOI: 10.12677/ass.2024.137563, PDF, HTML, XML, 下载: 10  浏览: 2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蒋孟华, 戴 浩: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关键词: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文化Social Work Ethics Localization Culture
摘要: 价值观被认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伦理在社会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如何将我国优秀文化价值融入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发展进程中也日渐重要,这是社会工作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文章研究述评,在分析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可行性的基础上,对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工作伦理的契合之处进行整合,以全面综述和评价的视角,梳理和总结了学界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建构的相关讨论,最后总结目前有关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构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
Abstract: Values are considered the soul of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and ethic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work. 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integrate China’s excellent cultural values into the process of local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thics, which is an urgent need for social work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Chinese society.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feasibility of localizing social work ethics, this article integrates the cultural values advocat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with the compatibility of social work ethics, and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and evaluates the relevant discussions in academia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ized social work ethics. Finally,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ethics a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build a social work ethics system that is more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文章引用:蒋孟华, 戴浩. 文化视角下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文献述评与展望[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7): 54-6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7563

1. 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取得显著进步,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其具有的独特优势,在促进社会福利和救助、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水平以及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我国社会工作实践需求日益明显,而本土社会工作伦理的建构和相关研究却滞后于发展步伐。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不仅起步时间较晚,而且内容相对宏观抽象,并未完全满足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规范和约束需求,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对实务工作的有效指导和约束力。在这样一个的背景之下,如何构建一套符合我国特殊社会情境与文化传统的本土社会工作伦理体系,为社会工作者的实务活动提供规范和指导,以回应新时代社会需求,成为了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文献检索为基础,力图揭示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时期所倡导的文化价值对社会工作伦理影响的研究的发展态势,希冀能查漏补缺,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2. 文化与社会工作伦理的影响与融合

2.1.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可行性

黄耀明(2013)在基于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深受西方习俗的影响,与中国的文化规范和行为形成了差距。所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如果社会工作要在中国蓬勃发展,就必须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有意识地帮助制定本地化的社会工作理论[1]。这启示我们在自觉和自信地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批判性地看待它与社会工作伦理的结合。两者在价值观和目标上有着共通之处,这不仅有助于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实践,也为国际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中国的独特经验和贡献。王春霞(2006)从社会工作的核心——助人自助出发,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人在求助和助人的方式、动机及期望上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传统文化中的“利他主义”也为社会工作提供了道德指导。通过探讨“家文化”、“人本思想”等传统价值观,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还能确立其在现实中的应用[2]。孙健(2009)通过对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较分析,论证了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可行性,从而建议中国社会工作伦理需要经历一个“典范转移”过程,打造属于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伦理[3]。徐亚丽(2011)从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条件,包括中国社会对专业社会工作的需求、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实践、政府和专业组织的推动,以及中西方社会工作“爱”的思想相通性、文化来源的相似性,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来论证了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的可行条件[4]。马波(2015)从为了能在中国社会中真正发展社会工作服务为出发点,必须在理解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调整社会工作的知识框架,以实现与本土社会的融合[5]

当前学者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伦理的融合之中有认同借鉴、对话与融合,多数人认为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融入到现代社会工作伦理中,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和协调,以确保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全面、有效的帮助,这为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建构提供了可能,从而实现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

2.2.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契合的建构路径

2.2.1. 以儒家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契合

林静(2019)指出儒家思想中最主要内容是“仁”,强调儒家人本主义思想对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与伦理的影响和发展[6]。张硕和李雪婷(2019)提出儒家“仁爱”思想讲究推己及人,与社会工作虽有差异,但核心价值高度一致。儒家注重修身和德性培养,与社会工作的利他精神相通。通过儒家的“中庸”、“诚信”、“廉耻”等道德观,社会工作者能够在现代道德框架下明确职业目标和高道德标准。只有融合儒家精神,社会工作者才能以高道德对待受助者。学者提议,社会工作应借鉴《大学》中的理念,平衡工作者培养、受助者利益与社会责任,推动伦理本土化。比较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与儒家的价值观,得出两者之间高度一致的结论。因此,作者倡导建立以儒家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并使这套伦理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里得到支持。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具有历史传承的中国文化思想来补充和发展社会工作思想,同时也有助于儒家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新认识和发现[7]。蔡鑫等(2015)指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与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高度一致,可以作为社会工作伦理的基础。作者倡导建立以儒家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并使这套伦理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里得到支持。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具有历史传承的中国文化思想来补充和发展社会工作思想,同时也有助于儒家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新认识和发现[8]

儒家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社会工作中,这种价值观可以体现为关注他人的福祉和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因此,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意味着将儒家文化中的价值观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以适应特定社会的需求。这种本土化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和多元化的过程,既要尊重传统文化的特点,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以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进步。通过融合儒家文化的智慧,社会工作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正和福祉,同时也能够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的繁荣和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2.2.2. 以佛教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契合

杜立婕(2016)提到佛教教义中的慈悲、布施等伦理观在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与基督教不同。这些思想与西方社会工作的平等、利他等价值观相似。学者认为,佛教与社会工作之结合,主要因应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求和佛教的现代化。佛教的仁慈好施等观念与西方博爱、利他主义相类似,长期以来在中国被广泛实践,并在传统社会中担任公共利益的角色。这显示佛教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伦理高度契合,对社会工作的伦理实践有重要影响[9]。王珏(2008)提到佛教的“平等观”强调,只有意识到我们共同的境遇,才能激发深切的慈悲心[10]。田萌(2021)说到这种观念教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通过平等相处和互助互爱,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与社会工作者推崇的集体主义精神相似,即通过服务弘扬互助和团结,帮助人们,特别是困难群体,克服挑战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11]

现代社会中,若能成功将佛教理念与社会工作结合起来,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以及佛教在现代的转型,具有双重的意义。在当前阶段,我们可以将中国社会工作视为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合作,致力于为百姓谋福利的事业。而这种社会力量的组成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其中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将优秀佛教思想纳入社会工作伦理实践之中,将有助于使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探索更加协调和健康进行。这一融合将为社会工作注入更丰富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持,同时也有助于佛教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空间。通过这种协同合作,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进步,增进人们的福祉,并为社会的繁荣和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2.2.3. 以中国传统“家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契合

魏玲玲(2020)指出中国传统文化里,“家和万事兴”表明家庭和谐可以带来事业成功和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与整个社会追求和谐的目标相符,家庭教育使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平与稳定,与传统的家庭和谐理念一致。同时,“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与社会工作中的同理心相吻合,要求我们理解并感知服务对象的情感,以增强互信和理解[12]。陶宇和朱晓玙(2018)认为中国人以家庭为重,“家”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它可以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国,家庭的影响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应注重融入家庭理念,帮助家庭解决问题,恢复功能,并重建自己的家文化。在介入家庭问题时,社会工作者作为协助者,运用专业技能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增强家庭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不仅解决当前问题,还能培养家庭内部的关爱、支持和理解,为家庭幸福打下基础[13]。马恩泽(2017)强调了中国传统家文化思想中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强调了家庭与宗族和睦、个体遵从常伦、克己复礼的价值观。同时,指出了西方伦理价值与中国传统价值的冲突,以及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过程中应该重视家庭伦理与专业伦理的融合[14]

从学者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学者注重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价值精神与社会工作伦理实践的相结合,主要是强调将二者的融合是一个相互利的过程,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但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僵化地固守过去,而是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这样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下去,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社会工作带来价值引领、社会认同感、丰富方法论和文化创新等多方面的优势,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融合,社会工作者可以将优秀文化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有助于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和实践模式。

2.3. 中国现代社会文化与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契合的建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晨曦(2022)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特别重视和谐社会的建立。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和谐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工作伦理也极为强调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并将之视作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15]。雷育胜等(2021)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目标和服务层面具有相似处,为以后借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可能[16]。何历宇(2012)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国家意志与社会意识形态之中,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扮演着主导和模范的角色,体现了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层级关系,并对社会工作的职业伦理标准起到关键的引导与调整作用。具体来说,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反映了该领域内的职业道德和社群价值观。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文明和谐”已经成为指导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原则。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过程中,这些核心价值观应当发挥出领导和示范作用,因其与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及价值观紧密相连。这种一致性不仅加强了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还提供了实际操作中引入和融合传统价值观的可能,从而推动了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与完善[17]。王傅等(2023)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分别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工作相融通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富强——社会工作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民主——社会工作强调集体责任,以人民为中心;文明——社会工作尊重多样性,构建命运共同体;和谐——社会工作注重与自然、社会和不同文明和谐共生;自由——社会工作尊重个人自我选择,注重绝对自由与相对自律平衡;平等——社会工作以尊重和宽容的态度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专业关系;公正——社会工作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利;法治——社会工作注重规则意识、守法意识;爱国——社会工作重视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敬业——热爱社会工作专业,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诚信——社会工作注重待人真诚和遵守信用;友善——社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利他主义。学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个层面细化与社会工作伦理精神相结合,说明社会工作伦理与其有着许多的共同属性,这说明新时代新思想发展变化与社会工作伦理的步伐相一致,对于构建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具有指导作用[18]

雷鸣等(2019)随着社会不断变革,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在不断变化,新时代的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念也需要适应社会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精神,它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在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凝聚社会共识、塑造良好社会形象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支撑[19]。社会工作是利他主义指导下的助人实践行动,其专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核心理念的体现,新时代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需要本土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将社会工作的普世价值观与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有效相结合,衍生出更具适用性和实用性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价值观。

3. 研究述评

文化与社会工作有天然的密切联系,社会工作是以文化为基底的,是在文化脉络下展开的,任何社会工作都必须充分顾及到具体服务情境下的文化要素的影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要考虑到本民族的文化特点,考虑到社会工作与民族文化、群体文化的契合性,这里也包括要总结本土社会工作的经验。从上述对学者相关研究分析可知,我国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方面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不少的成果,相关文献的发表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内容主要有建构符合本土社会工作伦理的可行路径、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构建路径和新时代社会文化与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建构路径等。学者们重点分析了传统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家文化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伦理的相融之处。有效的将优秀文化与社会工作伦理相结合能够促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文化的认同感和完善服务的成效,从而为社会工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的社会工作伦理框架,还能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指导原则。通过将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社会工作伦理有机结合,我们在实践中能够继承和弘扬传统价值观念的同时,还可以借鉴并吸纳现代理论和方法的优势。这样的综合性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多样性的需求,还能够推动社会工作事业朝着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平衡和开放的态度,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积极拥抱新的观念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多元共融、充满活力的社会工作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社会服务。但是我国关于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研究起步晚,通过对不同学者的文献的研究与阅读,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研究进度较为滞后。相对于西方来说,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一些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相关研究也不突出,特别是我们一味地学习西方社会工作实践经验,而往往忽视了我们熟悉的本土国情,或者是要么过于执着于认同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否定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无论是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这都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成长与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上,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争取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队伍,以加强推进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研究,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以满足当前现实需求。

第二,研究内容较为片面。现有的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对其影响,以及中国社会工作伦理的构建等几个主题。然而,上述研究仍忽略了一些重要内容。目前的文献主要围绕着“孝文化”、“儒家文化”和“家文化”来论述中国文化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影响,虽然这些可以具有代表性,但是不能代表所有的传统文化,并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远不止这几个方面。并且现代中国社会“社会共享”理念和“社会治理”理念等,主要停留在宏观、抽象的定性思考,并且缺乏可操作性和实际推广价值。再者,在谈及到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时,还缺乏详细说明对比西方文化思想和我国文化的异质性,以及是如何对我们本土化建设的产生的深远影响。因此,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变得颇为重要,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充实这一领域的知识,并提供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三,研究缺少实证分析。从本次主题的相关文献检索的结果可见,多数学者是以定性分析法进行的相关研究,很少有学者是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主题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基于定性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样本的选择可能无法充分代表整个目标群体或现象的多样性,这使得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推广性受到限制,对社会工作实务缺乏指导性。而实证研究具有代表性和推广性,通过使用大样本和随机抽样,结果可以代表整个目标群体或现象的特征,并且可以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因此,我们要想在使得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上的研究具备全面性以及更有说服力应该加强相关实证研究。

4. 结语

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工作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公平正义、引导变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供福利服务和促进民主参与等发挥多重作用,社会工作的目标旨在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的福祉提升和社会治理的民主化与可持续性。因此,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推进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以促进社会工作健康发展,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社会工作伦理体系的工作需被加速推进。

在构建本土化社会工作伦理体系时,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西方社会工作所倡导的文化价值,对于正向的价值理念我们可以合理运用,对于歪曲的价值观念我们应该摒弃。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我国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宣扬的文化价值观念对本土社会工作伦理的影响,特别是目前新时代实践发展所需构建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以力求推进社会工作健康发展。因此在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建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并积极促进其与我国优秀文化价值的结合,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之外,也需要重视实证研究的优势并结合时代精神,面对社会现实,回应现实需要。

基金项目

广西乡镇社会工作者留职意愿的提升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耀明. 落地生根: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基础理论建构[J]. 社会工作, 2013(5): 7-12.
[2] 王春霞. 从传统文化视角考察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2(3): 105-107.
[3] 孙健.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5(3): 58-62.
[4] 徐亚丽.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D]: [硕士学位论文]. 淄博: 山东理工大学, 2011.
[5] 马波.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与本土文化的契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6] 林静.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建构[J]. 改革与开放, 2019(3): 78-80.
[7] 张硕, 李雪婷. 儒学视域下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嵌入[J]. 宿州学院学报, 2019, 34(11): 14-18.
[8] 蔡鑫, 仲婧然. 博爱之谓仁——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资源探索[J]. 原道, 2016(3): 160-171.
[9] 杜立婕. 中国佛教社会工作的伦理与实践——基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本土经验[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8(5): 74-82.
[10] 王珏. 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伦理原则的构建[J]. 天府新论, 2008(z1): 208-209.
[11] 田萌. 平等价值观念在社会工作中的体现与实践[J]. 人才资源开发, 2021(3): 39-40.
[12] 魏玲玲. 家文化与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建构[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19(1): 110-113.
[13] 陶宇, 朱晓玙. 中西方“家文化”差异下的家庭社会工作实践路径探究[J]. 新视野, 2018(6): 96-102.
[14] 马恩泽. 基于中国经验和中国语境的社会工作伦理重构[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3(5): 31-34.
[15] 王晨曦.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发展研究[J]. 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22(6): 109-111.
[16] 雷育胜, 冷金岩, 周恒洋. 社会工作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7): 48-50.
[17] 何历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工作伦理之构建[J]. 浙江学刊, 2012(4): 114-121.
[18] 王傅, 何俊华, 陆卫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社会工作本土价值观初探[J]. 中国社会工作, 2023(16): 28-30.
[19] 雷鸣, 黄明理. 培根铸魂: 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与实践逻辑[J]. 江西社会科学, 2019, 39(12):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