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话轮转换探析
An Analysis of Turn Taking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DOI: 10.12677/ae.2024.1471147, PDF, HTML, XML, 下载: 13  浏览: 21 
作者: 薛 娇: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关键词: 话轮话轮转换小学语文课堂Turn Turn Taking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摘要: 在会话分析的研究中,话轮转换无疑占据了核心地位,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领域,而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究话轮、话轮转换机制及其策略,从而揭示话轮转换的规则和规律。同时,本文将具体探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运用话轮转换技巧。对于教师而言,这一技能至关重要。不仅让教师能够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f conversation analysis, turn taking undoubtedly occupies a core posi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teaching, while there is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mechanisms and strategies of turn taking and turn taking,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ules and patterns of turn taking. Meanwhile, this article will specifically explore how teachers can cleverly use turn taking techniques in practical teaching. For teachers, this skill is crucial. Not only can teachers flexibly organize teaching activities, but it can also improve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expression ability.
文章引用:薛娇.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话轮转换探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7): 209-21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147

1. 引言

语文在青少年的学习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所涵盖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融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成为了课堂教学活动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也是互动学习的核心所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课堂会话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1]。因此,教师在课堂交流中构建话轮,并熟练掌握话轮转换技巧,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技能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而且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深入互动。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语境和交际场景中表达,从而提升交流的有效性。

本文将以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为案例,从话轮转换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语文课堂中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课堂中构建有效的话轮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会话技能,推动他们进行深度对话学习,并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2. 基于话轮转换理论探讨小学语文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2.1. 话轮与话轮转换概述

话轮,作为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其定义多种多样,但核心意义始终围绕着会话的连续性和交流功能。Harris (1951)提出,话轮是指发话人连续进行的谈话,其开始和结束均以沉默作为显著的标志[2]。而Edmondson (1981)则进一步指出,话轮是会话中某一特定时刻,某个体作为发话人时所拥有的发言机会及其所说的话。刘虹(1992)在其著作中详细描述了话轮的结束标志,即当发话人或受话人角色互换,或者各方以沉默等方式放弃话轮时,便标志着一个话轮的结束[3]。贾砚萍(1995)指出,话轮可以由不同大小的语言单位组成,包括但不限于词、短语、句子、句子组合。苗兴伟(1995)研究中补充到,会话中的每个发话人从开始到结束的话语,都可以被视作一个独立的话轮。话轮的长度和内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语场、语旨和语式等。此外,Enickson和Schegloff等学者在更早的研究中指出,构成话轮的单位除了语言性的单位(如单词、短语、从句、句子等),还可以包括言语性反馈项目和非言语性反馈项目。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会话中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话轮结构。

2.2. 现实意义

深入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的话轮转换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将话轮转换与师生互动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深化和丰富话轮转换的理论体系,更能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从话轮角度出发的全新教学视角和方法。从话轮转换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双方会话互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了话轮转换在促进学生交际表达能力提升中的关键作用。本研究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话轮转换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些建议基于实际教学和话轮转换理论,具有可靠性和可行性,旨在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因此,本研究不仅丰富了话轮转换的理论体系,还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3. 理论基础

3.1. 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倡导将个体、社会与环境三大要素整合于一个综合性框架之中,它强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在一个开放且持续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实现的。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学习的本质在于个体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经由与他人的互动、环境的交流,持续性地构建并深化自身的知识、技能与经验。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形成了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还提高了其社会化水平。情境学习理论尤其聚焦于个体与特定社会团体间的紧密互动,这些团体成员共同追求一致的目标,并在实践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从这一视角出发,学习被视为学生与学习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精心创设问题,以营造一个有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语文知识的环境。同时,学习也被视为学生与实践共同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环境氛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更为关键的是课堂内师生之间的会话互动。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间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而非单向的知识传递。从个体学习者的视角转向实践共同体的参与,这种“去中心”的分析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控制权不再仅由教师掌握,而是分布在实践共同体之中。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积极营造师生间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模式,鼓励学生去观察、尝试、感受、体悟、总结和发现,从而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充满自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发展。

3.2. 支架理论

在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框架内,布鲁纳等人深化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支架教学理论。“支架”理论强调在师生间或不同学习能力者之间,通过对话与互助,协助学习者克服独自难以完成的任务。这一理论鼓励学习者间的对话交流,使他们在协作中相互支撑、共同前行。虽然学者们对“支架”的分类各有见解,且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支架”类型也各有特色,但“支架”的核心目的始终不变——即为学习能力稍逊的学习者提供支撑,帮助他们在与能力较强者的对话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顺利完成任务。不同类型的“支架”旨在培养学习者不同的能力,以满足其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本研究中,课堂师生话语互动被视为“支架”搭建与发挥作用的关键过程。通过搭建有效的“支架”,我们能够帮助学生跨越自身认知的界限,实现思维和心理机制的进一步成长。

因此,“支架”理论不仅凸显了师生话语互动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考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话语互动通常围绕话题和活动展开,彼此为对方提供“支架”。同时,学生之间也相互创建“支架”,形成互助共学的良好氛围。基于“支架”理论开展小学语文互动教学,教师应以学生当前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不断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升语文学习效果和质量。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支架”理论开展互动教学时,需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向。

3.3. 中介理论

维果斯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中介理论,该理论强调了人类意识的独特性,即它能够通过运用高级文化工具来有意识地控制生物性本能。这些高级文化工具在个体和社会物质世界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它们促进了人的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变。在课堂师生话语互动中,话语作为一种符号工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使得学习者在课堂交流中能够更有效地与各主体进行交际。若缺乏话语作为沟通的桥梁,课堂中的话语互动将无法实现真正有效的信息交换,进而对学习者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的推动作用将难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实现高质量的学习依赖于话语这一文化工具,它有助于学习者实现思维的转变和提升。此外,有学者提出,儿童的学习从出生时起就被周围的成人所中介。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那些能够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成人被称为中介者,他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儿童早期,父母通常扮演着主要的中介者角色,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教师也逐渐加入这一角色。这些中介者能够为儿童选择适合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并施加他们认为重要且有助于儿童发展的外部刺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中介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中的中介理论为本研究中课例的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分析话语,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习者思维的提升和变化。同时,“支架”理论为师生话语互动中的话轮转换及会话修整提供了依据。在不断进行的话轮交替与会话的修整中,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共同建立起了一个对话的“支架”。这种结构化的对话有助于促进双方对对话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情境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也为小学语文课堂师生话语互动提供了关于结构、特征以及策略的借鉴和参考。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观察课堂师生话语互动中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还能为提升课堂师生互动话轮转换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4. 语文阅读课堂中的话轮转换策略

会话语料虽然初看起来似乎纷繁复杂、杂乱无章,但经过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其实它们遵循着一定的结构和规律[4]。在话轮的选择和转换过程中,技巧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在交流中,参与者应依据实际情境需求,选择适切的语言及非语言的手段,以保证话轮转换和交接的顺利进行。Stenstrom (1994)精确地指出,话轮转换涉及三个核心过程:首先是话轮的获得,即如何恰当地接过话语权;其次是话轮的保持,即如何有效地持续发言并维持受话人的注意力;最后是话轮的放弃,即如何恰当地结束自己的发言,并将话语权传递给下一个参与者。

4.1. 话轮的获得

在会话中,受话人应当留意发话人的句法结构布局,以便在“转换关联位置”这一关键节点出现时,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回应的时机。同时,受话人亦可以巧妙地运用话语策略,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地插入自己的话语,打断发话人的叙述,实现会话的自然转换,以确保对话的连贯性和互动性。此外,受话人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识别当前发话人话语可能接近结束的时机至关重要。例如,当某个语义或语法结构被完整阐述后,或者当一个带有特定语调的话轮单元结束时,这些都预示着可能是获取话轮转换的时机。通过及时捕捉这些结束信号,受话人能够更自然地融入对话,避免对话的中断,从而保持对话的流畅和互动性。除了上述方式,受话人除了言语本身,还可以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表达他们想要获得话轮的意愿。例如,通过面部表情和手势来传递这种意愿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同时,回答问题或提供相邻语对中的后续部分,也是他们有效获取话轮的策略之一。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中,当遇到学生对话题陌生或缺乏背景知识时,他们的表达积极性可能会降低,导致课堂互动陷入冷场。相反,当话题引起学生极大兴趣但受限于语言表达能力时,又可能出现学生争相发言的情况,影响课堂秩序。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明确话轮的获取是话轮转换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受话人,需敏锐捕捉发话人释放的放弃话轮的信号,并在恰当的时机介入,提供反馈或打断,以此争取发言的机会。同时,当发现发话人的话语有所遗漏或未完整表达时,受话人可以通过补充这些信息,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话轮。

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在课堂上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的发言提供一个总结性的结尾,或者是对学生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回应,来巧妙地开始自己的下一个话轮。这样不仅能够确保课堂讨论的连贯性,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推动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

片段实录:

T: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你觉得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保护地球,或者说保护自然环境,请举一些例子,哪位同学,好,你说

S:可以设置一些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

T:设置一些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非常好,你来补充

S:可以废物利用

T:废物利用,非常好。你说

S:可以呼吁家人、亲戚朋友

T:就是大家一起努力对不对,很好,你说

S:少用塑料制品

T:对,少用塑料制品,我们知道塑料制品一旦被丢到土里,海里,需要上百年时间降解,对人类和地球都是一种伤害。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

在这一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向学生们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该采取哪些方法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呢?”学生们对此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教师耐心聆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并在学生表述不够清晰的地方,给予恰当的补充和解释“就是大家一起努力对不对”,“我们知道塑料制品一旦被丢到土里,海里,需要上百年时间降解,对人类和地球都是一种伤害”。在学生们踊跃表达了对“保护地球”的多种见解后,教师发现了他们观点的丰富多样性。于是,教师根据学生们提出的各种观点和信息,做出了一个总结性的发言,既肯定了学生们的思考,又自然地引出了下一个话轮。

4.2. 话轮的保持

当前发话人希望持续掌握话轮时,应当巧妙地规避会话中潜在的结束点。为此,可以运用如“但是”,“然后”,“然而”,“另外”,“另一方面”等语用标记作为话语未结束的明显信号[5]。同时,也要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引导受话人接话的相邻语对,以减少话轮被他人打断的可能性。

在语文课堂上,当面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时,尽管长话轮有时难以避免,但教师仍需掌握一定的技巧来有效掌控话轮。学生可能因为无法准确判断转换关联位置,即两个话轮单位之间的自然断点,或者因语言水平限制而无法及时对教师的问题做出反馈,进而产生沉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尝试用简洁明了的句子对先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或概述,以缩短学生的理解时间,减少沉默的尴尬,并持续维持对话的流畅和教师的话轮把持。

片段实录:

T:看到这些照片,哪位同学可以造点句

S:沉默

T:面对地球这位母亲,我们要怎么样,哪位同学想尝试一下,好,这位同学请说

S:我们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T:好,还有呢

S:沉默

T: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我们要怎么样?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被要求根据给定的照片来构造句子。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沉默暗示了他们对于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感到困惑。面对这样的情境,如果教师无法维持话轮,课堂将陷入沉默,教学活动将难以为继。为了打破沉默,教师巧妙地解释了造句的具体形式和要求。在详细的解释之后,教师再次提出了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我们要怎么样?”学生理解了教师的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回答。教师通过对话轮的持续把控,不仅丰富了课堂互动的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同时,这也避免了课堂的冷场,确保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3. 话轮的放弃

会话本质上是一个协作的过程,话轮的转换是其核心。若发话人独占话轮,这种互动就会失去其对话的本质,从而使受话人感到单调乏味,甚至可能因此退出会话[6]

放弃话轮的技巧实际上是一种引导受话人积极参与会话的策略。这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展现,比如运用恰当的停顿为对方创造发言的时机,借助面部表情或手势微妙地传达当前话轮已结束的信息来明示话轮的转换。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总是把控话轮,缺乏适当的转换,那么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可能会逐渐减退,注意力也将难以集中,从而导致课堂氛围变得沉闷乏味。因此,教师需要适时地让出话轮,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维持他们的兴趣。这可以通过多种策略来实现,比如点名让学生发言、指定特定的讨论主题、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巧妙运用附加疑问句以及采用课堂惯用语等。这些策略都是实现话轮有效转换的有效策略,有助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有效互动的语文课堂环境。

片段实录:

T: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刚才的视频讲述的是什么,好,你说

S:关于森林防火

T:关于森林防火,哪里的森林防火

S:南岳

T:关于南岳的森林防火,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森林家园对不对,那么 南岳政府为什么要颁布这个封山令?

S:因为全球变暖容易发生火灾

T:对,因为全球变暖,那么这样的环境容易造成什么?

S:火灾

教师在让学生观看完一段视频后,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于视频内容的看法。学生分享完自己的观点,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简要的概述,这样既总结了之前的讨论,也为接下来的话轮做好了铺垫。教师抛出了一个疑问句:“那么,大家认为为什么要颁布这个封山令呢?”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也巧妙地将话轮再次交给了学生。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回答道:“我认为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容易发生火灾。”这个回答不仅回应了教师的问题,也进一步延伸了讨论的主题,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了本课的主题保护地球上。

5. 话轮转换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建议

5.1. 话轮获得:情景化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的话轮获得,即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方式以获取发言权,进而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语言或非语言交流。这种技巧在新课导入、提问等环节中均有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语言及表达能力,简单的灌输方式无法实现。相反,教师需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话语策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和问题情境来实施话轮,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交际表达能力时,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情境预设,让学生更加高效地融入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能够提升会话能力,还能掌握话轮转换的规则和技巧,从而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7]

5.1.1. 情景化课堂导入,提升知识探索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话轮的获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发言机会,更是一种深度参与和积极思考的表现。情景化语文教学正是通过构建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地获得话轮,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古代文人雅集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话、朗诵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有机会获得话轮,还能让他们在情境中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角色扮演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视听结合的学习环境。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产生表达的欲望,从而主动获得话轮。

5.1.2. 情景化问题预设,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无疑是核心环节,对于促进小学生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方式往往显得机械和僵化。他们往往过分关注成绩评价,而忽视了问题的精心设计和情景化预设。这种固定式、僵硬化的提问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无法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课堂语境是话轮延展的源泉,语文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精炼的话语来构建问题情境,这些情境不仅要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还要能激发他们的思考。为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元素来创设语境,或者通过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来生成语境,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当语文教师有意识地预设情境化问题时,他们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思考的环境,保证提问的有效性,而且还能进一步优化整体教学效果。这样的情境化教学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度思考,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一个更加情境化、更加有深度的学习环境。

在对话或教学互动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言、参与讨论,从而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当我们将这种策略与情景化问题预设相结合时,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有效激励他们深入挖掘问题的深层本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情景化问题预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生动的思考背景。这种背景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更愿意主动发言、参与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可以通过点名、提问以及组织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表达。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能够相互协作,共同研究问题,并分享各自的感受,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参与是被重视和尊重的。

总之,情景化语文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话轮获得策略。通过构建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话轮,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5.2. 话轮保持:提问高质高效

语文教师的话轮保持,是指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确保课堂对话的连贯性和深度,这通常体现在对语文知识的深化解析、对学生回答的细致追问以及对语文内容的广泛拓展等方面。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不仅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更是一门融合了设疑、激趣、引思的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提问的实践中,语文教师应致力于通过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阶梯型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通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以维持话轮的持续和深入。同时,合理设置开放性问题,不仅能够保持教师话轮的继续,还能提升师生对话内容的深度,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际能力。

5.2.1. 多元化提问形式,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

为了实现提问方式的多样化并提高学生参与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型教学方式,如主题教学、深度教学和问题教学等,这些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高层次思维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来丰富课堂话轮的转换模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在提问形式上,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教学需要,灵活运用点问、泛问等提问方式。当涉及共性问题或较为简单的问题时,可以采用泛问的形式,以活跃课堂氛围并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当遇到一些难点问题或需要具体思考和表达的问题时,则可以采用点问的方式,以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回答。当然,在运用点问方式时,教师还需注意课堂状态和时机,确保提问的时机和内容与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相契合。

5.2.2. 结构化问题设计,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创设结构化,是确保语文课堂流畅且富有深度的关键。结构化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还能有效避免课堂对话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问题设计应具有层次性。从基础知识的回顾到深度思考的引导,问题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能够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在不断思考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问题设计应具有连贯性。问题之间应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这样能够保证课堂对话的连贯性和流畅性,避免话题的跳跃和断裂。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开放性问题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5.3. 话轮放弃:总结归纳知识体系

总结归纳知识体系是教师在课堂对话中适时结束话轮,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的重要步骤。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总结应该在学生充分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避免过早或过晚。过早总结可能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影响他们的深入思考。过晚总结则可能使学生感到困惑,无法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总结应该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知识面、技能面、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同时,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教师可以通过板书、PPT、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了解所学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总结的反馈和评价。总结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话轮转换策略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话轮获得、保持、放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策略。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话轮转换技巧,确保课堂对话的流畅进行和深入发展。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度,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和谐、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6. 结论

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动下,小学语文课堂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深刻认识到话轮及其转换机制在塑造学生语言交际习惯和能力中的关键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巧妙地组织、合理分配并灵活转换话轮,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质量,构建师生间平等互动的交流桥梁,营造出富有生活气息且真实的课堂交流氛围。

参考文献

[1] 杨惠煜. 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话轮转换探析[J]. 英语广场, 2023(11): 128-132.
[2] 计道宏. 话轮转换技巧剖析[J]. 鸡西大学学报, 2005(2): 75-77.
[3] 刘虹. 话轮、非话轮和半话轮的区分[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3): 17-24+80.
[4] 刘连娣.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试配对讨论话轮转换行为实证研究[J]. 外语学刊, 2021(3): 58-64.
[5] 杨连瑞. 话轮转换机制与英语会话能力[J]. 山东外语教学, 2002(2): 22-24.
[6] 苗兴伟. 话轮转换及其对外语会话教学的启示[J]. 外语教学, 1995(3): 6-11.
[7] 张廷国. 话轮及话轮转换的交际技巧[J]. 外语教学, 2003(4):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