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的灾难教育渗透研究
A Study on Disaster Education Permeation of Chinese in Primary School
DOI: 10.12677/ae.2024.1471146, PDF, HTML, XML, 下载: 6  浏览: 1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黄子璐, 李依佳: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朱 姝: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浙江 湖州
关键词: 灾难教育语文学科渗透Disaster Education Chinese Penetration
摘要: 在愈发不确定的当代社会,我国灾难教育实施一直欠佳。小学阶段紧凑的课程安排导致较难开展系统的灾难教育课程,将灾难教育渗透进小学学科教学成为现实所需。语文学科侧重于体现灾难教育“精神与素养”方面的内涵,注重学生在灾难教育中相关精神与思维的提升。本文在厘清小学语文课程渗透灾难教育的基本依据与实践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观察名师课例以及教材研读,讨论了灾难教育的内涵意蕴及在语文学科的体现;罗列教材篇目占比较多的战争类与自然灾害类文章,并对两类主题可提炼的各内涵维度的渗透提出对策建议。
Abstract: In the increasingly uncerta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sast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always poor. The compact curriculum arrangement in primary school stage makes it difficult to carry out systematic disast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t is necessary to permeate disaster education into primary school subject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basic basis and practical principles of disaster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disaster education and its embodiment in the subject of Chinese through literature study, observation of famous teacher’s lessons and reading of textbooks, and lists the articles of war and natural disaster. At the same time,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penetration of each connotation dimension of the two kinds of themes.
文章引用:黄子璐, 李依佳, 朱姝. 小学语文学科的灾难教育渗透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7): 202-20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146

1. 引言

我们一般将“灾难”定义为社会范围的天灾或人祸。它具有突如其来、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破坏性极强等特点[1]。它不仅作为社会性事件,还作为精神性的事件[2],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物质世界与心灵家园。“灾难教育”以灾难为契机生发,指向于培养一系列素质帮助人类共度未知灾难。

2020年至2021年,全球经历了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对正处在基础教育起始阶段且身心发展较为稚嫩的小学生群体,在面对新冠肺炎感染、死亡病例的日益剧增的负面新闻,以及紧张的疫情防控下众人生活习惯、行为交往方式的变更现象时,其心理的波动较大。此次疫情提醒我们要加强培育小学生应对不确定因素的技能与素质。而我国灾难教育实施还欠佳,大多学校灾难教育的开展都流于形式。在灾难频发,愈发不确定的当代社会,因小学紧凑的课程安排导致的较难开发灾难教育专门课程的实际考虑,将灾难教育渗透进小学学科教学成为现实所需。

2. 小学语文课程渗透灾难教育的基本依据与实践原则

学科课程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主要内容和形态呈现[3]。在各学段的学科课程中循序渗透灾难教育,对构建灾难教育的长效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语文学科从古至今一直担当着重要的教育角色,在有灾难教育元素的语文课文中进行合理渗透,巧妙利用已有资源,能促进灾难教育有效开展。明确的政策、学理依据和实践原则,是把灾难教育有机地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各方面、全过程的根本遵循。

(一) 小学语文课程渗透灾难教育的政策依据

近些年来我国频发气象灾害、洪涝灾害这些自然灾害以及“新冠”这类公共卫生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都在一次次地唤醒我们对灾难教育的重视,灾难教育影响人类的内在思维进而作用于灾难前后人类的实际行动,在灾难教育的熏陶浸染,在灾难发生时,人们能够更好地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国家与人民形成双向合力,推动灾区重新走向稳定发展的康庄大道[4]。灾难教育对社会和谐的发展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滋养灾难教育的发展阵地。

国家及国际组织提出的有关灾难教育的政策文件是开展渗透的决策依据。《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要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要提高社会公众减灾意识。”这有利于充分增加相关部门对灾难教育重视程度,有利于加快促进灾难教育渗透教材的校本化和系统化、日常化的实施;有利于社会的关注度的提升,促进灾难教育的家校社资源的融合统整,将渗透延至课堂之外:为小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灾难教育培养创造条件,从而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应对灾难的综合素养。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论及学校灾难教育课程的实施时提出“素养本位中心法”,即由中央政府牵头,在系统鉴别灾难教育的核心概念、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基础上,整体规划课程、教材和培训。这一实施策略保证灾难教育与学校课程之间建立横向、纵向组织的统整性[5],进一步强调在课程中加强体现灾难教育,在学科专业中有机融入灾难教育的理念。

(二) 小学语文课程渗透灾难教育的学理依据

开展灾难教育的课程渗透教学有其教育学理论依据,小学语文课程多由英雄人物、英雄团体对抗灾害,这符合榜样教育法的教育要求,小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利用先进人物的优秀思想品质和模范行为来影响收学生的思想感情及行为,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较弱,心理健康教育法地运用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恐惧和烦躁心理,灾难教育地有序开展能强健学生应对不确定突发事件的能力[6]

1958年,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未用语言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知识[7]。任何知识都有隐性的方面,隐性知识来自于实践,实践是隐性知识的根本来源。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加强渗透教育的影响性,注重培养学生对隐性知识的探索,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转化,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所具有的创新性的体现。

在语文课程中渗透灾难教育使有形教育(教育内容)于无形(环境和活动)之中,达到长知识、明事理、学知识、长才干之效[8]。用渗透的灵活多样去克服灌输的枯燥无味,在理论、行动、心理、精神层面开展优质的渗透灾难教育有利于个体健康、全面地发展。

基于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小学生是一群无知懵懂但可塑性极强的孩子,他们易于接受各类知识。同时小学时期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行为习惯的最佳成长时期,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全方位学习符合国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此外语文学科内容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灾难教育,可以多元化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达到“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目标,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灾难教育,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同时还能增加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深度,从而使小学生的综合品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 小学语文课程渗透灾难教育的实践原则

1) 做到宏观把握,强调“以人为本”

进行灾难教育的语文课堂渗透的基本原则为“以人为本”,要遵循人的本质,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语文的教材内容在编排上没有出现明显的灾难教育的系统性联系,故教师进行渗透时在宏观方面做到灾难教育的递进性学习级即可。具体关注学段的递进衔接,以把握、拿捏渗透的节奏依据学情,逐步增加渗透比例:渗透的内容应随着学段的增长逐步由启蒙、求知性的引导学习到深入精神层面的价值认同及品德教习。

2) 基于学科分析,开展统筹整合

研究语文学科的知识属性,在把握其性质和特点后,明确其与灾难教育的关联度。基于此,掌握各学段的内容要点和教学目标,进行语文学科渗透的整体统筹计划,要求既要全面覆盖又要有主题侧重。语文学科是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人文社科,其对于灾难教育渗透主要集中在精神素养方面。渗透融合也应是多角度、多形式的。多角度体现在学科渗透内容的多样,多形式则于教学的技巧和渗透手段中显露,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多元灵活。

3) 了解社会动态,发挥时事作用

社会变迁,语文教材的核心观念更新在某种程度上会后于社会事件造成的主流价值观变更。廉洪斌(2022) [9]也指出在“互联网+”的视角下可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桎梏,正确处理社会纷繁的信息。渗透内容中出现的时事凸显了语文学科渗透的“新鲜感”。在语文课堂中,抓住时事热点,面向新事热事,不仅使得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和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趋势,也可将社会事件与灾难教育内容相关联,可对于书上没有着重的部分加以补充,在情境的创设和代入中,转化理论知识,从而对灾难有深刻的理解。

4) 贯彻理论知识,聚焦实践问题

在关于如何进行语文灾难教育的渗透有众多论文发表的理念。理论知是基础。理论固然重要,但理论真正的效用体现在被应用落实以达到知行合一。灾难教育尤其强调对生活案例的运用,注重实际成效[10]实践过程中总会有与理论相悖的情况的出现,我们应聚焦其后的问题,用知识为引领,总结经验,关照现实,以推动实践问题的解决。实践也为理论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和补充。

3. 小学灾难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路径

(一) 灾难教育的内涵意蕴及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体现

灾难教育在知识与技能的技术层面和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层面起综合培育的效能,故本文将灾难教育的内涵先分为“知识与技能”与“精神与素养”两大维度,又以这两大维度为基础更细地下分,具体见表1

Table 1. The connotation dimension classification table of disaster education

1. 灾难教育的内涵维度分类表

知识与技能

灾难知识

灾难技能

精神与素养

共情能力

生命意识

理性思维

为人品质

民族认同

小学灾难教育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主要由科学与体育课程承担教习;精神与素养方面较契合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基本特点;它们共同构成灾难教育的重要内容。

灾难激发同情心同理心的共鸣,从而引起心灵的共振,是带领学生走进在灾难教育的先决,也培养了学生的共情能力。灾难表面上是一种毁灭,但同时也是一种获得自身意义建构的途径。在一些赞扬英雄的文章中将讴歌英雄的红色教育与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相结合,将感性的情感转化为理性的认知与判断。在更宏大的叙事层面,树立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正向的为人品质,也正是通过这种灾难叙事,各个民族建构起自己的历史认同,并获得关于种族生存的某些形而上的价值与理念[2]

(二) 小学语文教材中“灾难教育”内容主题分类

在2022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关灾难教育的课文存有一定的比例,其中有关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篇目较多。相关的经典课文罗列见表2

Table 2. Typical table of contents of war and natural disaster in Chinese textbooks for primary schools

2. 小学语文教材战争类与自然灾害类典型篇目表

类型

战争类

自然灾害类

篇目

《青山处处埋忠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手术台就是阵地》《狼牙山五壮士》
《我的战友邱少云》

《猎人海力布》《诺曼底号遇难记》《桥》
《羿射九日》《女娲补天》《鲁滨逊漂流记》
《大禹治水》《青山不老》

1) “战争灾难”类的渗透

灾难可分为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两大类,战争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人为灾难。战争题材的课文所涵养的抵御外辱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生死观教育和意志行为教育都是灾难教育所应包含的重要内容[11]。殷诗诗认为战争文学在英雄主义的层面上建构了国家认同。其常出现英雄人物,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12]。由此可见战争类篇目的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灾难教育渗透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争题材的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使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a) 予以战争的残酷最直白的剖视

① 氛围烘托、情境创造

为了让学生体会革命战争悲壮惨烈的氛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配合音乐与视频等,烘托渲染气氛。还可以辅助以教育戏剧的手段,注重情境的创造。如有名师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利用课前提前准备好董存瑞的人物画像板,让学生想象自己处在董存瑞雕像前,搭配背景音乐,让学生想想自己想对英雄说的话,写好了郑重的念一念,贴在画像板边,这一教育戏剧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展开,充满余韵。

②直观数据、历史咨询

教师可以用直观数据、历史咨询来呈现灾难。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充满着生命和信念的矛盾与对立,作战死亡的志愿军名单的滚动(197,053名)让学生明白,牺牲的战士数目不是空口的一句成千上万,而是精确到个位,是一个个姓名堆砌的长城。

b) 提炼战争中积淀的民族认同感

类属“战争灾难”的课文在灾难教育中显示出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体现了灾难中彰显的民族精神,有助于构筑民族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饱受忧患而独立不改、发扬国际大格局、含宏光大的历史[2]

c) 建立正确的战争本质观

战争类的课文一般都会涉及到流血与牺牲。因为学生的认知较有限,对于生与死的话题认识并不深入,所以容易陷入一度的悲伤之中,或在强烈的讴歌英雄的情感中形成较为偏激的认知。在对英雄进行讴歌的同时应当注意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战争,防止学生陷入过度高涨的牺牲义气和极端的生命大无畏精神等情绪中。所以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战争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战争观,反思战争,注意渗透灾难教育蕴含的理性思维与生命意识,启示学生反思战争、呼吁和平、保护自己的生命、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地面对一切困难与挫折[9]

战争主题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思维上加以深化,教师引领学生思考生与死、利与义、战争与和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等话题,让学生建立思辨意识,能正确地看待珍爱生命与为人精神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情况做出合理明智的选择[9]

2) “自然灾害”类的渗透

自然灾害是和人为灾难相对应的,其涉及的是人类和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大自然蕴育的强大力量可以反衬出人类的渺小。“自然灾害”类语文课文所蕴含的生态伦理、生命意义的向度,可供辩证探讨的奉献精神和理性的生存意识同时也涵括在灾难教育的内涵之中。

a) 培育征服自然与敬畏自然精神

课文有关思想由学段的递进而梯度深化:“从‘征服自然’到‘冲突失衡’救灾、御灾再到‘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和谐:整体呈现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过程。”

选文从特别能体现民族精神的远古神话入手,如《大禹治水》《羿射九日》《女娲补天》这三篇文章[10]。因为这三篇文章是小学低段二年级的课文,所以在深度的剖析上不作过度的延伸,主要让学生感性地感受先民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以及中华民族祖先不畏艰难困苦、顽强不屈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伟大精神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激情。

六年级上册的课文《青山不老》则是中华民族灾害治理精神的当代传承,强调了人呵护自然、防灾御灾的勇气与决心。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情景演绎一人当记者,一人当文中的老人,深入感受老人对青山的眷恋和守护青山的决心。教师还可以扣住题目“青山不老”,这里的青山更是指呵护自然的一类人,用配乐和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类人的品质,体悟“不老”的深意。潜在里也教育学生只有保护环境、珍爱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把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挑战和威胁转化为人类有效的应战与共处,体现出可贵的灾害意识,即忧患意识、敬畏意识和反思意识[10]

b) 辩证地看待英勇的献身主义与理性的生存意识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对人类的考验,同时也暗含是人的生存需求与道德品性之间的较量。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而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生存与道德要求的冲突,在矛盾中感受人的不同选择,理解英雄人物的超凡常人的决断与不同选择的合理性。让学生辩证地看待理性的生存意识与美好的道德品质,而不至于陷入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思维。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鱼利明老师从灾难发生的原因出发,让学生思考“两船相撞,诺曼底号为何受重创?”,从而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意识与能力。而且当大多数老师都只注重渲染船长的英勇、镇定等美好品质时,鱼老师却增加了这么一句“人都想活着,不必去谴责他人对生命的渴求”。陆智强老师让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还原“生命的本真”,启发学生“在生与死的抉择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没有权利为谁而让另一个人付出生命,这更反衬出船长却在灾难中履行其道义,保护弱小,最后牺牲自己的英勇。”达成讴歌英雄与提高理性认识并重的目的,不与生命教育相违背。张建老师也开放式地让学生思考后发表自己对生命的见解,这也是灾难教育在较深思想层次的渗透维度。

c) 重点关注困难解决与心灵解放

研究者发现语文教材在自然灾害主题的篇目中更加关注在异常境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在经历无法避免的大灾大难之后,如何看待灾难,如何平复心灵的创伤,如何获得继续好好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也应该是我们的灾难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2]《鲁滨逊漂流记》这篇课文就较典型地体现这点。选文一开始写了鲁滨逊的生存困境,孤独、寂寞、恐惧、多疑等都是遭受巨大灾害后典型的创伤后应激综合征表现,如何消减这些负面情绪、增强承灾心理能力是灾后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选文中后部分详细记录了鲁滨逊的理性思考,他把自己流落在荒岛之后的各种事件从好处、坏处两方面进行分析,最终获得心灵解放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这也是他能荒岛求生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展现给学生再困难、逆境中理性思维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这一部分课后练习也针对这个问题:“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课后选做的拓展题目是“最近你遇到什么困难和烦恼了吗?像鲁滨逊一样把坏处和好处列出来,再说说这样做对你是否有帮助。”这两个问题都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与学习如何解决困难、如何排解烦恼这一课题[10]

教师要重在帮助学生体悟与思考教材编排的这些有关面对逆境心灵调整的部分。在课堂上可以多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探讨,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同时可以将鲁滨逊的情况引向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样将语文向生活延伸,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4. 结论

灾难教育在我国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一直有所欠缺,在疫情时代后更被重视。语文学科是开展精神素养教育的基本教育教学载体,于其中展开合理渗透能促进灾难教育的开展。明确的政策依据、学理依据及实践原则是将灾难教育有机地融入小学语文,构建长效机制的根本。通过教材分析,依据内容占比篇幅,研究可知“战争灾难”和“自然灾难”的篇目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灾难教育渗透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分别对它们展开探讨,具体分析它们各自的内涵维度与侧重,对相应的部分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建议,以增强学生对灾难教育深入精神层面的价值教习。

基金项目

2023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湖州师范学院项目:后疫情背景下小学灾难教育的价值意涵与实施路径——以浙江省为例(2023R462008)。

参考文献

[1] 杨小微, 刘学良, 于超, 王昆杞, 王雪华. 灾难教育的课程形态与开发路径[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20, 40(11): 20-27+35.
[2] 陈雪, 张诗亚. 如何理解灾难——灾难教育的首要前提[J]. 教育文化论坛, 2016, 8(3): 27-31.
[3] 郝志军. 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 理据与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5): 75-79.
[4] 申国昌, 赵凯, 申霞. 我国历史上的灾难教育及现代启示[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0(6): 69-74.
[5] 高芳祎, 唐开福. 素养导向的学校灾难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 51(9): 54-65.
[6] 李蔚然. 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13.
[7] 波兰尼. 个人知识[M]. 许泽明, 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8] 施红玉, 丁政. 渗透教育的理论依据初探[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2): 7-9.
[9] 廉洪斌. “互联网+”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德育的分析[J]. 吉林教育, 2022(34): 63-65.
[10] 李高峰. 灾难教育: 学校生命教育的应有之意[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 8(6): 43-46.
[11] 李乾明. 简论战争题材的课文与语文德育[J].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2000(1): 88-91.
[12] 殷诗诗. 战争文学与国家认同——以《历史的天空》为例[J]. 美与时代(下), 2019(10): 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