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视域下孤独症儿童家校合作的困境审视与优化路径探索
An Exploration of the Dilemmas and Optimization Pathways of Home School Coopera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tal Health
DOI: 10.12677/ae.2024.1471145, PDF, HTML, XML, 下载: 13  浏览: 1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唐玲珑, 杨韶刚: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关键词: 心理健康孤独症谱系家校合作Psychological Health Autism Spectrum Home School Cooperation
摘要: 中小学教育中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展开家校合作,是根据孤独症教育困境,落实二十大中党和国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的具体对策。现有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家校合作方法有面对面沟通、社交媒体途径、家长委员会、知识讲座和家长开放日等。但当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家校合作存在认知不一致、没有厘清责权问题;忽略学生主体;学校对于家庭缺乏了解,指导匮乏等问题。对此学校和家长应当确立正确的合作理念,明确家校双方职责;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应当增强对学生家庭的了解,给予家长专业指导。
Abstrac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famil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is a specific countermeasure to address the education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ASD children and implement the Party’s and the state’s plan outlined in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that involves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care service system for the disabled. Current method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for children with ASD includ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social media channels, parent committees, knowledge lectures, and parent open days. However, there are issues in the current home-school cooperation for children with ASD, such as inconsistent perceptions, unclear deline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neglect of student autonomy,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families by schools, and a lack of professional guidance for parent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schools and parents should establish correct cooperation concepts,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both parties, emphasize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and schools should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 families and provide professional guidance to parents.
文章引用:唐玲珑, 杨韶刚. 心理健康视域下孤独症儿童家校合作的困境审视与优化路径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95-20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145

1. 研究背景及缘由

1.1. 落实党的方针政策需要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时代,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22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1]强调了教育领域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而其首要条件是,国家的接班人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同时也再次强调教育机制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机制。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因此,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中的家校合作也就成了落实党和国家方针的具体之一。

1.2. 家庭系统影响心理发展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受环境影响、具有复杂遗传成分的神经发育障碍,家长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首当其冲的重要他人,他们对孤独症儿童的态度和观念通过影响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一系列家庭因素,而在孤独症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社会不适应对于家长甚至其他家庭成员的身心也会产生显著影响。孤独症儿童本身存在适应不良、沟通困难等问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干预。显然,在干预过程中,父母作为主要决策者,其各种决策及对孤独症儿童的外显和内隐态度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效果,与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效果和状态产生了交互作用。这也是近年来学者们逐渐发现并关注的重点。有学者对22个城市的儿童调查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对子女行为异常的贡献极其明显,其中父母对子女的理解以及子女对父母的满意度对子女行为异常的贡献最为显著[2]。依恋理论认为,从婴儿期到幼儿期是儿童建立亲子依恋的关键时期。多项研究表明,亲子依恋不但能显著预测儿童的行为问题、情绪问题,还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成年阶段的适应问题[3]。换句话说,积极的亲子关系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4]。除去亲子关系因素之外,父母教养方式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消极的养育方式,例如,以惩罚为手段粗暴地对待孩子,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容易使儿童青少年形成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5],更不用说原本就在社会适应上有一定困扰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了。一项最新的研究通过《简版家庭教养方式量表》的问卷调查同样显示,情感温暖维度可以正向预测心理健康状况,过度保护与拒绝否认维度可以负向预测心理健康状况[6]。因此,家庭因素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一个必要和重要的考量因素,我们需要通过家校合作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尽可能地预防和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些有关孤独症儿童家长的调查研究显示,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易使父母产生各类消极情绪,如连带病耻感[7]。在孤独症儿童父母中产生的连带病耻感与创伤后成长的负相关关系中,其中各类反刍思维也起中介作用[8]。因而,在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社会适应干预之外,还要对家长的负面情绪进行处理,对其心理认知状态进行必要的调整。

1.3. 家校合作促进双方优势互补

学校和家庭能够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育,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往往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例如,学校的教育、家庭的熏陶、社会的环境的影响等。学校单方面的培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也无法通过传统的教育手段去影响儿童的家庭生长环境[9]。另外,我国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仍然有专业程度不达标、师资力量匮乏等不足。即使是学校使用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一个学校的少量心理健康教师也会因为工作量巨大而很难兼顾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状态。实现针对于每个孤独症儿童量身定做心理健康指导和干预方案,在现阶段的大部分地区也是不现实的。同时我们应当引起注意的是,除去在学校的时间之外,剩下的时间学生大多身处于复杂多样的家庭环境中。因而亟需家庭教育来填补学校教育的空白。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和孤独症儿童的良性沟通往往更加贴合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更容易在孤独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上事半功倍。因此,倘若我们通过家校合作的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并且使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便能让学生全天处于和谐的平等尊重的环境中,从而毫无后顾之忧地发展自己的身心,自由地追逐自己的理想,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

2. 中小学现有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校合作方式

2.1. 直接面对面的沟通方式

家长会是中小学教育中家长和老师沟通的较为普遍的方式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想要借助家长会更深入地了解孤独症儿童在学校的表现,而老师大多数是通过家长会来讲述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尤其是学习情况,且往往强调孤独症儿童所存在的问题。即使有单独交流,老师和家长通常也是围绕孤独症谱系儿童在校的不佳表现、违规违纪等开展被动性交流合作,家长不能得到积极的合作体验,反而经常感到有沉重的心理负担[10]。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只专注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方面,对于如何进行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带而过。只有在ASD儿童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日常学习时,家长才会渴求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家访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通常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到学生家庭进行教育指导的一种方式,主要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1]。家访曾被视为班主任实施教育工作的法宝,在家校合作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大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家访不如电子产品沟通来得快捷方便,尤其是教师会感到费时费力吃力不讨好[13],一些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和家长也有可能觉得隐私被侵犯而感到抗拒。因而往往效果不甚理想。

2.2. 各种社交媒体途径

现阶段,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发展让学校和家长的沟通更加方便和快捷,不论是单独交流还是通过群聊,进行合作的成本大大降低,双方彼此通过社交媒体来互通有无,沟通交流孤独症学生的表现和一些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但是,这种冰冷的书面文字本身就可能让人产生误解,加上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或者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教育不重视,可能会使双方传达的信息不能被很好地接收,从而导致家校之间产生分歧,使教师所做的工作变成无用功[14]。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家中家庭成员的构成、身体和健康状况等基本情况也了解甚少或是印象不深。

2.3. 家长组织

家长委员会是指家长通过学校搭建,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进行协调管理的组织。设立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吸收家长来参与学生管理的决策,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方针与管理方针结合起来[15]。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但由于自我保护而产生的恐惧感,学校领导和老师在家长干预学校运作时会质疑家长的决策能力,从而使家长委员会的活动受阻[16]。实际上,很多中小学尚未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已有的家长委员也往往职责不清[17]。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在家长委员会中所处的地位也受到学生孤独症污名化等影响。

2.4. 知识讲座和家长开放日

孤独症儿童教育知识讲座是指邀请专家或者校内老师向家长传播正确的孤独症儿童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讲座,目的是为了让家长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更加了解现阶段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时能够识别问题,对于孤独症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加包容。在此基础上,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然而,现有的知识讲座往往更适用于普通儿童,针对孤独症谱系儿童的教育知识讲座较少。

家长开放日是学校设立的让学生家长来校深入参与学生课堂聆听的特定时间。目的是拉近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让教师的教学相对透明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带有“表演性”,不能真实反应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的日常状况,家长反应并不十分热烈。在相关调查中,老师和家长都不认可其有效性[18]

3. 心理健康教育中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困境审视

3.1. 认知不一,没有厘清责权问题

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义务,忽视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所占的优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学校的责任,以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工作繁忙等理由,过度地把育人的任务推给学校。而学校也容易出现把学生的行为问题归咎于家庭中有家教不好的错误观念,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可能微乎其微。与此同时,学校和家长都容易把教育的概念窄化,认为提升学习成绩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实际上,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都有育人的责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息息相关。焦虑水平同样影响学业成绩。拥有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往往由于情绪的稳定面对学业压力更加游刃有余,同时更容易产生高水平的学习热情和成就动机。因此重视孤独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又何尝不是提升学业成绩真正的良方呢?

3.2. ASD儿童家庭知识信息匮乏

有关低收入家庭孤独症儿童的研究表明,其家长往往因为各种原因,缺乏信息渠道和专业知识[16],在对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解决方面往往遇到诸多阻碍,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物质方面,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专业一对一干预等往往消耗其家庭的大量金钱,而家长对于社会相关孤独症儿童的福利政策方面等有益于改善其经济困境的政策知识不甚了解,学校也疏于指导和科普。在专业知识方面,由于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复杂性,等到家长发现孤独症儿童的异常时往往为时已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在平时生活中,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家庭支持也因知识信息的匮乏而手忙脚乱,甚至灰心丧气,放弃努力,使得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更难恢复治愈,生活状态更加糟糕。

3.3. 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在家校合作中常常被忽略。在常规的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尽管已经有了合作的意识,也有了许多彼此沟通的方式,却把学生排除在外[19]。在沟通交流的时候仅仅把关注点放在学习成绩上,忽视学生本身的心理健康,也常剥夺学生自己的发言权,这种做法未免有些舍本逐末。作为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的一方,孤独症儿童的声音也需要得到重视,尤其在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问题方面,耐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心理问题的根源,才能从根源入手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案,才能在后续教学中找到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的方法,将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之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减轻压力。

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如果老师和家长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则可能错过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时期。例如,家长和老师以不平等、不尊重的姿态面对学生,会压抑学生的自我,使学生不敢向老师和家长吐露心声,将心理问题的根源掩埋,让家长和老师摸不着头脑,对学生心理问题不知从何下手。

3.4. 学校对于家庭缺乏了解,指导匮乏

现有的家校合作中学校对于学生的家庭环境缺乏了解,向家长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意识不强。现阶段从表面上看,由于社交媒体的日益发展,家校交流似乎更频繁,彼此更加了解,而实际上,除了一些贫困的学生、家长积极和学校老师联系的学生以外,老师对于学生背后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关系知之甚少[20]。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一些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除了受病症带来的影响,往往也与家庭教育、家庭关系紧密相关。这就导致教师在面对孤独症谱系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忽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情况。同时家长的教育知识水平不及教师,对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各种状态理解方面的知识经验也不如教师丰富,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容易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采取错误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消极的教养方式,导致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心理问题发生或恶化。因此学校对于学生家庭的了解和对家长的指导至关重要。

4. 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建议和改进

4.1. 明确家校双方职责

学校和家长需要确立正确的家校协同育人理念,拥有更高的合作意愿,明确划分家校双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学校作为专业水平更高的一方,应当重视家庭因素在ASD儿童教育的地位,逐渐消除“中心”和“附属”的位序观念[21],树立家校合作需要双向沟通,互相协同的理念,在平时的实际活动操作中致力于让家长真正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家长的教育步伐要与学校保持高度的一致,提高对于家校合作的意愿,实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从信息沟通者到合作伙伴的角色转变[22]。家长和学校应当意识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目标一致性,确定一致的价值观,在面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困难时,建立互帮互助的模式,实现家校之间的优势互补,而非在家校合作中进行权力的争夺和责任的推卸。

4.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现阶段因为升学的压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与考试没有直接联系的学生心理问题被边缘化,只有在学生的症状影响到学业的时候,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才会被重视。中小学作为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重视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刻不容缓。学生的心理问题各不相同,学校和家长应当学会如何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学生的情绪调节等心理健康问题,防止发展性问题朝障碍性心理问题转变。只有以平等、尊重的姿态面对学生,才能减轻学生的抵触情绪,如抽丝剥茧般把根源问题暴露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以人为本”本身也能够产生预防和减轻学生心理问题的效果。在设立学习目标时,也不妨听听学生本身的想法,能过增加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的相互理解。

4.3. 强调学校指导地位

家访作为一个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可以让老师更深入地了解到一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学生的种种行为迹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家庭养育方式和价值观的折射,例如品行问题和学习问题[23]等。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于学生背后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关系的了解,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根源,在问题发生前通过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学生心理问题发生后协调家长帮助孩子改善心理问题的症状,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相对于部分家长而言,学校拥有更专业的师资,应当担负起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的责任,在充分考虑和尊重儿童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满足不同阶段儿童青少年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进行专业的指导[24]。童年不良经历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一个关键的可预防危险因素[25]。小学高年级学生问题行为与亲子关系的亲密度存在显著相关[26]。而家庭的和谐和支持不仅能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还能在问题发生之时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因此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至关重要。学校可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改变传统的成绩就是成就、就是成功的观点,正确对待学生的成绩,指导家长使用积极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双方可以共建一致性的教育目标,因人而异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针对性地来帮助家长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如,录制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视频,在公众号发布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文章等。也可以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将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同时,记录和家长学生协商后的目标,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朝向目标努力,改善学生家长的满意度。

5. 总结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表明ASD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息息相关,而现阶段在有关ASD儿童的家校合作方面,家校合作方式虽多却往往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且合作内容不够深入。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责权不清、相关教育知识匮乏以及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给出有关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明确家校权责、强调学校指导地位三方面的改进意见,为进一步开展孤独症儿童的家校合作提供参考,为孤独症儿童的建立更具支持性的生活环境,促进孤独症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致 谢

感谢杨韶刚教授对我的悉心培养和对论文的细心指导。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 (项目编号:2021JKDY042)、喀什大学2023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D2023KY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 2022(11): 4-28.
[2] 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 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1): 13-15, 46.
[3] Raudino, A., Fergusson, D.M. and Horwood, L.J. (2013) The Quality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ce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Adult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6, 331-340.
https://doi.org/10.1016/j.adolescence.2012.12.002
[4] 吴旻, 刘争光, 梁丽婵. 亲子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5): 55-63.
[5] 王秋英. 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5): 21-22.
[6] 李兰馨. 家庭教养方式和亲子价值观冲突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7] 吴淑琼, 李真真, 杨宁波, 等. 学龄前孤独症患儿照顾者连带病耻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23, 38(11): 88-91.
[8] 张璟, 林小芳, 张宇, 等. 反刍在孤独症儿童父母连带病耻感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作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3, 37(12): 1085-1091.
[9] Kinnear, S.H., Link, B.G., Ballan, M.S. and Fischbach, R.L. (2016) Understanding the Experience of Stigma for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the Role Stigma Plays in Families’ Live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46, 942-953.
https://doi.org/10.1007/s10803-015-2637-9
[10] 游美琴.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J]. 职教论坛, 2008(16): 53-56.
[11] 王方全. 家长深度参与家校合作的反思与行动[J]. 教学与管理, 2020(23): 6-8.
[12] 陈如平. 互联网时代仍需用好传统式家访[J]. 人民教育, 2020(19): 40-43.
[13] 石中英. 重申教师家访的教育意义[J]. 人民教育, 2018(12): 36-38.
[14] 袁柯曼, 周欣然, 叶攀琴. 中小学教师家校合作胜任力模型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6): 98-104.
[15] 马忠虎. 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3): 27-33.
[16] 马爱兵. 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 39(5): 21-23.
[17] 赵娟, 徐彩意. 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15(3): 44-46.
[18] 李艳平. 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3.
[19] 袁珊珊. 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需求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20] 周蓉.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 心理月刊, 2019, 14(21): 30-31.
[21] 柴江. 家校合作的本质属性、困境根源与破解思路[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62-72.
[22] 陈香夙. 家校之间: 没有真实表达, 难有真诚合作[J]. 人民教育, 2021(24): 6-7.
[23] 庄慧洁, 王婷.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品行问题和学习问题的影响[J]. 教育观察, 2022, 11(30): 4-6, 24.
[24] 边玉芳, 张馨宇. 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内涵、特征与构建策略[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 20-25.
[25] 万宇辉, 陶芳标. 从童年期不良经历的视角认识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J]. 中国学校卫生, 2020, 41(4): 484-489.
[26] 丁鑫. 小学高段学生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