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DOI: 10.12677/ae.2024.1471141, PDF, HTML, XML, 下载: 7  浏览: 1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晓蕊, 李 娟: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山东 聊城
关键词: 信息科技课程特征学校影响因素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Schools Influencing Factors
摘要: 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实践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着信息科技课程的推进?研究基于迈克尔·富兰(Michael Fullan)的课程改革影响因素,对聊城市两所学校的信息科技课程实施进行了个案研究,从变革和信息科技课程本身的特征以及学校内部因素两个维度分析了影响信息科技课程的不同因素。
Abstract: The reform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eaching. What factors affect the advanc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 practice? Based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Michael Fullan’s curriculum reform, the study conducted a case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 two schools in Liaoche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chang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tself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school.
文章引用:刘晓蕊, 李娟. 影响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68-17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141

1. 问题的提出

2022年4月24日,教育部首次颁布《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信息技术”更名为“信息科技”,并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成为国家课程[1]。“新课标”的颁布对信息科技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2],然而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信息科技”教学还面临很多问题,一些新课标的理念还停留于文字层面而难以真正走进教学[3]。那么目前来看,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的现状如何?有哪些因素影响和阻碍了信息科技课程的顺利实施?如何采取有效策略推动信息科技课程的顺利开展?基于以上问题,研究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聊城市的两所学校为典型个案,深入分析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的诸多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2.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的构建

(一) 理论分析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将信息技术课程名称改为“信息科技”,将“技术”两字改成“科技”,两个字的改变却体现了教育思想的变化,“信息科技”更加侧重促进青少年信息社会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4]。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信息科技课程的影响因素很多,研究角度也各异。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并确定恰当的研究框架是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对于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许多国内外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表1列举了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几位学者的理论[5]

Table 1.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home and abroad

1. 国内外课程实施理论框架

专家

影响理论框架

子维度

辛德

变革的特征

校区层面的因素

学校层面的因素

外部环境

需要与相关性;清晰度;复杂性;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校
区的革新史;采用过程;管理部门的支持;教师发展与参与;
时间与信息系统(评价);社区及委员的特征;校长、教师之间
的关系;教师的特点与取向;政府机构;外部协助等

施良方

课程计划特性;交流与合作;
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教师的培训和各种支持

可传播性

可操作性

和谐性

相对优越性

迈克尔·富兰

变革特征

地方特征

外部因素

需要、清晰度、复杂性;质量/实用性;校区;社区;
校长;教师;政府和其它机构

(二) 研究框架

以上关于课程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为接下来的研究框架构建提供了理论的依据。这些理论分析是抽象程度较高的理论再现现实的模式化总结,对变化多端、各种因素交织的课程改革是简化和凝练的。影响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的因素也是比较多的,因此,研究充分考虑了课程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信息科技课程本身的特点,综合上述三位学者的观点,将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类六因素,即变革和课程的特征、学校。迈克尔·富兰曾指出,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实际教学中需要这个变革;课程改革方案是必须的;方案的建议是清晰的;改革的规模和复杂性比较合适等[6]。因此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中变革和课程特征维度包括课程需要、课程的清晰度、课程复杂性、课程应用四个要素,分别对应着信息科技课程是否满足当前教育和社会的需求;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是否清晰,是否容易被教师和学生理解;实施信息科技课程所需的资源、技术和方法的复杂程度;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学校层面包括教师和校长两个要素。最终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分析框架。

Figure 1. Analysis framework of factors affecting course implementation

1. 影响课程实施因素的分析框架

3. 研究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 研究对象的确定

教育实习过程中,研究者在聊城市两所初中进行了实习工作,亲身经历了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以及遇见的各种困难,也见证了学校和老师们的努力,基于此,最终确定了这两所中学作为本次研究分析的样个案学校。

(二) 研究方法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主要围绕个案展开,采用了访谈法(与教师、学生进行访谈)、田野观察法(走入学校,实地观察)、课堂旁听法(参与课堂)等手段,深入观察、了解和分析两所学校的信息科技课程实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三) 调查过程

研究者走入学校,开展了课堂听课活动、教师学生访谈活动等,得到了很多有用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访谈法中,研究者与信息科技课程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课程改革的看法、教学和学习体验,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期望,其中A学校选取了教师6人;B学校选取了教师5人。对教师的访谈关注他们对改革的认识、教学方法、遇到的困难以及对课程内容和学校支持的需求。同时走进学校,了解学校环境,实地观察两所学校的信息科技教室、图书馆和计算机实验室等场所,记录教学设施的使用情况。再结合课堂旁听法更近距离地了解信息科技课堂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记录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学生参与度和课堂管理等细节。

在数据收集阶段,研究者在经过参与者同意后,通过访谈录音、观察笔记和旁听记录来获取丰富的信息。随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整合分析结果,并提出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建议。

(四) 影响因素分析

依据研究的理论框架,通过访谈和田野观察,影响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的因素清晰的展现出来,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如下:

1) 课程特征方面的影响因素

a) 对课程需要的了解不够深入。

课程需要指的是信息科技新课标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当前国际政治、科技、产业发展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自主可控与科技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共识。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与国家推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和科教兴国战略相契合,为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教育支持。从访谈和调查来看,有3位教师都还是对课程需要的内涵存在认知不清的现象,导致信息科技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遇到挫折。

b) 未能准确体现和反映信息科技课程的清晰度

课程的清晰度指的是“信息科技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具有清晰明了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评价标准等,可以方便教师能够准确理解和执行。应该说信息科技课程的确定是集中了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管理部门等多方商讨的成果,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体现在对课程的定位和内容的把握上。调查中发现,有2位教师提到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深入,这成为影响信息科技课程顺利实施的重大因素。同时被采访的教师都不同程度的认为如何使得纲领性的文件课标走向课程的顺利实施落地,准确体现和反映信息科技课程的清晰度,成为信息科技课程努力的方向。

c) 对信息科技课程的复杂性适应不足

信息科技课程的复杂性指的是信息科技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和挑战。这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资源的配备,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1位老师谈到在信息科技课程“新课标”落实的过程中,他们学校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设备难以满足全全校信息科技课的顺利开展。同时信息科技课程的复杂性更多体现在课程实施层面。访谈中有5位教师谈到,如何使课程要素动态指向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很困难。

d) 信息科技课程的应用有待加强和深入

信息科技课程的应用指的是信息科技新课标实施的效果和实际应用价值。落实“新课标”后的信息科技课应当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学以致用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最佳路径,访谈中3位教师说课程应用过程中缺乏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开发新的合适的教学资源。

2) 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

a) 教师是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实践、心理认知会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其中教师的教学实践在这里具体指教师采用的符合“新课标”的新教材、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策略,心理认知指的是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程度、以及落实“新课标”的动机和态度。访谈中1位老师谈到,由于变化快,适应慢,培训不到位,他很难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依然还是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来授课。

b) 作为学校主要领导,校长通过教学资源配置与管理以及学校文化与氛围间接影响课程实施效果。课程实施需要丰富的物质和人力资源,这包括计算机设备、软件、网络设施的更新和维护,以及确保有足够的教师来教授信息科技课程。开放的学校文化,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这包括推动跨学科合作,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项目。如被调查的其中一所学校的几位老师一致认为,他们学校定期举办的集体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们能够相互学习、分享最佳实践,并协作开发新的教学策略和项目。此外学校还鼓励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将竞赛内容与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相结合,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准备竞赛。

4. 提升路径分析

访谈发现,在每一个影响因素中,也都有做的比较好的案例,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这也正是有针对性的提升路径,因此提升路径对应每一个影响因素,都分别展示了优秀案例。

(一) 信息科技课程的课程需要

课程的实施要以教学过程为中心,因此如何确定信息科技课程的课程需要就成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需要是一个差距,指的是期望达到的结果和现实情况的距离。因此找到合适的距离,才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针对信息科技课程,进行合理的课程需要是课程推进和实施的第一步工作。

调查发现其中一所学校的信息科技教师进行了科学规范的课程需要分析过程,首先他们通过调研和走访,确定信息科技课程实施的方案。第二通过分析期望达到的效果,构建一系列期望达成的目标。第三根据期望目标值,细化每一个小指标,据此制定问卷和访谈提纲,对信息科技课程进行现状调查。第四基于以上对比,来寻找差距,同时也积极寻找其他相关条件来缩小差距。最终形成了有理有据的信息科技课程实施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反馈意见、调整方案、采取应对策略等。最终使得该校的信息科技课程有序开展并逐渐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学生在编程等比赛中也斩获佳绩。

(二) 信息科技课程的清晰度

从实际教学来看,信息科技课程的清晰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首先分析现有课程的实施情况,从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各个层面贯彻信息科技课程新课标的要求。其次,充分考虑初中阶段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情况,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努力的方向。最后还要结合核心素养时代的要求,分析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目标。从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很多教师已经体会到新课标理念的变化,把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访谈中也发现了很多优秀教师的案例,他们对信息科技课程的清晰度的理解比较深刻。“一位老师谈到,她利用项目式教学设计了一个智‘智能垃圾箱设计’的项目来带领学生学习算法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从项目情境、项目探究、项目总结、项目练习四个过程来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项目情境中创设任务,要求大家从人工对垃圾进行分别转变成垃圾箱智能识别分类;项目探究过程中要求大家开发智能垃圾箱小智,项目探究过程中构建了项目实验环境腾讯口扣叮平台,通过几个探究活动,一步一步对智能垃圾箱进行设计和升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完成了三种算法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在项目总结阶段展示了小组的优秀设计作品,展示了智能垃圾箱的各种功能;在项目练习阶段,利用二维码扫描做题进行课堂练习,最后布置作业,让大家在腾讯扣叮平台上完成探究活动。整个项目的实施,课程内容的设计非常清晰明了,也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 信息科技课程的复杂性

只有在面对真正的实施课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发生的时候,信息科技课程才能变为现实,也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才能感觉到课程的复杂性。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曾经指出成功的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包括时间、变革的技术、学校文化等。因此要提升信息科技课程复杂性的实现程度,首先需要时间,课程实施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馈提升和发展;另外信息科技课程发展也需要通过技术变革的方式不断实现,可以通过有计划、有规划的实施过程,采取有效的行动措施,促成信息科技课程的顺利实施。

(四) 信息科技课程的应用

实用性体现在课程内容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及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信息科技课程的应用也有比较好的案例。“一位老师谈到,他们学校引入了‘智慧城市’项目,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需要利用编程、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来设计和模拟一个高效、环保的城市系统。他们通过分析真实世界的数据,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如何优化交通流量、减少能源消耗等。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保证了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保持紧密联系,也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分析

(一) 教师

为了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需要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研读,理解其核心理念、目标和要求。其次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更新和开发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实施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设计合理的评价标准和工具,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在所研究的其中一所学校里,教师团队组织了系列研讨会,深入研读新课标文件,理解其核心理念、目标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智慧城市”、“机器人小帮手”等大单元项目化教学方式。

(二) 校长

在这个层面上校长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以确保课程实施的成功。首先,校长支持购买和更新设备、教学软件和网络设施,以支持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需求。其次校长可以倡导一种开放和创新的学校文化,通过举办研讨会、工作坊和讲座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以及与外界的联系;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项目,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

在所研究的学校中,一所学校的学校领导为了促进信息科技课程的顺利推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学校文化氛围很好,经常举办各种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比如最近举办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项目化教学”的教学研讨,学生在各级比赛中也经常获奖。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实际教学中,无论是课程本身的特征还是学校和教师方面,都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信息科技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支持和保证,也需要教育专家、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投入努力。目前来看,尽管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于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深入、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施、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应用等还需要付出精力。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是课程改革在具体实践方面的表现,分析与研究这些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也期待着信息科技课程持久的发展与更新,涌现更多的优秀教学案例。

基金项目

聊城大学科研项目“数字化时代教育评价方式研究”(321021516);聊城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322091308)。

参考文献

[1] 张燕军, 裴文洁.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实施课程标准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对1130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J]. 基础教育, 2020, 17(2): 68-77.
[2] 高淑印. 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实践的关键问题[J]. 人民教育, 2022(Z2): 47-49.
[3] 郭锴琪, 曹殿波, 邓洁, 等. 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目标实现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23(21): 94-99.
[4] 熊璋, 李正福.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建设路径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1): 127-132.
[5] 尹弘飚, 李子建.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4(2): 62-70.
[6] 赵正新. 富兰的影响课程实施因素分析框架及启示[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27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