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的教育局限性及对我国高校功利化的启示
Educational Limitations of Utilitarianism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Utilitarianism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4.1471136, PDF, HTML, XML, 下载: 12  浏览: 23 
作者: 张静怡: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高等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Higher Education Utilitarianism Values
摘要: 功利主义作为西方政治哲学中一支重要的思想流派,对近代教育的影响不可谓不深。二十世纪以来,功利主义经历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并随着全球化进程流传到了中国,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教育观发起冲击。在我国教育的视域下,功利主义的局限性值得探讨,并对当下我国高校功利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school in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utilitarianism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modern education. Since the 20th century, utilitarianism has undergone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and has spread to China with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posing a challenge to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in China, the limitations of utilitarianism are worth exploring and have certain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utilitarianis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oday.
文章引用:张静怡. 功利主义的教育局限性及对我国高校功利化的启示[J]. 教育进展, 2024, 14(7): 131-13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71136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全新风采。然而,这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球化思潮的冲击,尤其是功利主义思想的渗透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多层次、多维度的问题。在文化浪潮和科技进步的双重冲击下,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已无法独自承担拯救道德危机的重任。简单地对功利主义进行抨击和打压是无法消除其影响的。只有正面、理性地认识功利主义,才能有望引导社会走向正轨。

针对西方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育发展乃至社会终极价值的影响,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在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功利化问题日益凸显,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基本职能,使高校沦为了追求GDP增长的工具。因此,我们需从根源上深刻反思功利化的成因,并理性地认识“功利”,从而寻求启示,加以解决。

2. 功利主义的内涵及实质

首先,应对功利主义的内涵与实质作出详细论述,方能进行下一步研究。功利主义发轫于古希腊时期,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及十八世纪经验唯物主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壮大蓬勃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梳理功利主义的内涵并剖析其实质,树立合理认识,有利于前期理论基础的铺垫。

(一) 功利主义的主要内容

由于功利主义主要还是以古典功利主义为基础,因此大多是边沁和密尔的理论,本节就对功利主义的主要理论进行梳理。

1)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自功利主义萌芽之时,就坚持自然人性论,作为古典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边沁也坚持这种观点。人的天性就是追逐幸福、逃避痛苦,就像任何支配大自然的自然规律一样不需解释,这种天性也在无条件地支配人的任何行为。其中,功利无疑是使人快乐的一种特性。密尔进一步提出,快乐除了有数量之分,还有本质之别。人们选择低级快乐而不选择高级快乐,只是因为只有低级快乐才是他所能拥有的,没有人会自觉、冷静、理性地偏好低级快乐。

2) 道德判断的标准是行为时效

既然人都是趋乐避苦的,那么行为的动机显然就不那么重要了,行为导致的结果才是最能显示出利害效果的指标。密尔对此进行了论证,指出道德首先是一种手段。人追求道德是因为道德能够给人快乐。若是自我牺牲者不以为这种自我牺牲对他人是利好的,他还会做出这种自我牺牲的举动吗?因此,人们总是习惯于将美德作为行事的准则,实际上密尔认为是不够准确的。美德已然成为幸福的一部分,而追根溯源,是否幸福的标准不是主观动机,而是客观结果,即是否增进快乐或规避痛苦。从这点可以看出功利主义对价值层面的动机是一种忽视的态度,这就难以不把道德作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3) 功利主义的最高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边沁认为,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个人在社会中增加幸福的一种体现,社会和个人的幸福总量都在增加。而边沁不仅作为理论学者,也是一名政治家,他将这种思想运用于社会改革中,坚定认为政府应遵循这一原则,其所作的法律、政策、制度都要以此为目的。密尔更是坚定个人的概念,指出功利主义所探求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幸福,而是所有行为相关者的幸福。

4) 个人与共同体利益统一的社会理想

边沁对于个人和社会是这样认为的,在他看来,共同体不过是虚构体,相较于社会利益来说,个人利益才是清晰而具体的,才是社会利益实在的基础。功利主义试图调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从而实现二者的统一。边沁预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直接是统一的,不存在任何冲突,只是简单叠加的关系。这显然是有局限性的,密尔针对这种冲突就明确提出了解决方法,他要求人人都做到爱人如爱己,平等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幸福。行为者只会考虑是否增加人们总体的幸福以及增加的多少,而不计较这种幸福具体是属于哪个人,这样就会实现这一最高原则。

(二) 功利主义的实质

功利主义究其实质,不能不依据19世纪英国的现实环境,即需要为英国资本主义的殖民行为作出辩护。功利主义的实质之一,是利己主义。一些学者将西方功利主义视为资产阶级伦理学的核心,主张个人利益是行为的基础。因此,满足个人需求的行为被视为道德的,反之则是不道德的。这种将功利主义归结为利己主义的观点,显然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背道而驰,形成了鲜明对比。功利主义作为伦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其核心观点在于以行为的目的和效果来评判行为的道德价值。它强调,一个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它对所有相关当事人普遍福利的影响。功利主义并不认为行为本身具有固有的道德价值,而是看其行为结果所带来的整体善或恶。密尔作为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社会在约束个人行为时,唯一的前提是不得损害他人的同等自由。他提出,只有当行为影响到他人时,个体才需对社会负责[1]。尽管这种观念在形式上强调了社会责任,但在本质上,它依然倾向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功利主义的实质之二,是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以资产阶级利益为导向的思潮。自由主义强调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追求功利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在这种视角下,社会被视为虚构的,个人的利益才是真实的。社会利益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因此,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被看作是实现社会繁荣的关键。然而,这种自由主义观点中的自由与公正往往被过度美化,这种“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而可能是“向下的自由”,掩盖了其背后的功利主义倾向,从而忽略了社会公正和整体利益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西方功利主义的实质在于以个人利益为导向,以行为的效果来评判其道德价值。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社会责任和普遍福利,但其本质仍倾向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功利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结合,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为导向的思潮在西方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3. 功利主义的教育局限性

不可否认,功利主义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教育这一主题之下,功利主义暴露出的一系列局限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一) 教育目的局限

在功利主义者看来,追求幸福,就是教育的目的。功利主义把教育目的定位于引导学生习得幸福,并对幸福产生知觉,但是,因为幸福这一内在的体验是因人而异的,并且在每个人一生的不同阶段是各不相同的,种种幸福也有冲突的时候。这样就使教育的结果偏离了它本来应该追求的目标。所以,要把幸福当成教育的宗旨,没有指导教育之现实性,容易把满足不正当偏好而产生的乐趣也融入到教育目的之中。这样就造成了一种“道德上的快乐”与“心理上的快乐”相互冲突而又不能兼顾的矛盾局面。更严重一些,功利主义说的幸福,不是教育自身引伸出来的宗旨,但却从外在强加于教育目的之上,同时,它又是施加在学生身上的一种目的。这就使得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期望都带有了某种目的性,从而使教育成为一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即功利主义以幸福为教育宗旨,不是为受教育者所共识的内在目的,而是其他主体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对受教育者而言,这一宗旨就是外在的异己宗旨,因之不具正当性。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与分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角度,通过教育掌握生产技能、发挥各项才能,就可以有效避免由于生产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分工而出现的人的“单一化”、“片面化”[2],也可以使劳动不再异化,工人就不再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奴役,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人类解放、全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矢志不渝的最终理想。

总之,功利主义对教育目的的异化是极具有局限性的,仿佛人不再是教育的最终受惠者,而仅仅成为了一种手段。

(二) 教育公平局限

面对诺克奇关于“体验机”的诘问[3],传统功利主义流派针对传统心理体验观开始进行纠偏。当代功利主义主流认同偏好满足功利主义,这个学派认为,达成功利的路径不是传统功利主义所要求的达成某种心理状态,而是要满足其特殊的要求,谓之偏好。该流派较之于前的理论优势在于:首先,对众人的偏好持有公平的尊重,不以内容作出偏颇判断;其次,这样就使得满足偏好易于辨识,更有实操性,功利最大化这一最高原则就更入世了。该理论修正虽对于传统功利主义有改进,但局限性却显而易见。首先,该流派并不能排除错误偏好。偏好是对于人们利益的预见,人们往往以为这种偏好是应当理智的选择,实际上囿于人自身认识水平的缺陷或信息的错误收集,这种偏好是不正确的[4]

除此之外,适应性偏好是更严重的问题。人们的偏好并不能完全由主观愿望决定,而是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这种客观因素正是导致人类偏好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假设面对一种从未遇见或无法想象的偏好,人们常常是无所适从的,这种适应性偏好也许就会被社会所漠视。贫困地区从未接受过教育的留守儿童对教育不会产生任何偏好,为了适应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生活会声称自己根本不需教育。

在这一角度来说,偏好功利主义对于教育公正是视而不见、甚至是助纣为虐的。

(三) 教育范围局限

功利主义教育以最多数人最大幸福为宗旨,是指大多数人的快乐总量,或是将所有人的幸福总量也包含在内,功利主义者并不明确于此处,显然,多数人能够无限地趋近于一切,但是未必就是全部。此外,教育上快乐的总量与快乐的平均量之间是什么关系,边沁在论证“幸福”这一概念时,是将幸福的总数和苦痛的总数的绝对值进行大小比较,会为了最大的总量忽略其中的一部分。罗尔斯在《正义论》援引西季威克给古典功利主义所下的定义,“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制度被安排得能够达到所有社会成员满足总量的最大余额,那么这个社会就是被正确地组织的,因而也是正义的。”[5]

人人都将以各自的利益作为最大幸福原则的尺度,“理性人”无疑会根据某些判断来适当放弃眼前的短暂利益以谋求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就有了一种良好的解决途径。最大幸福原则在教育上的应用,是同样的判断。不同阶级都将从自身利益出发,辩证看待教育问题,如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资产阶级不想予无产阶级以教育,认为无产阶级的思想觉悟势必会因为教育的传授而提高,对于阶级利益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因而揭竿而起;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也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为无产阶级提供适当的教育会使工人们提高生产率,还能更加遵守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无意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当上流富有阶级掌握政权时,教育群众和改善群众生活是与那些阶级的自身利益背道而驰,因为教育群众和改善群众生活将增加群众挣脱物锁的力量。……对他们来说无教育的穷人比有教育的穷人更为可怕。”[6]因此,统治者必须通过教育来引导民众、使人民接受并自觉地遵守一定的道德标准,从而达到巩固统治地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若一味愚味民众以求统治,也许对社会安定有益,但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肯定是不利的,而从许多方面来说,愚味群众是不利于最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的。因此,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之真正具有解放生产力、改造社会的能力。十九世纪,英国功利主义者正处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它的思想是为了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教育思想同样适用。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功利主义者教育思想的宗旨,有捍卫资产阶级利益之意,在客观上满足并推动着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成了十九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教育思潮。

就教育范围而言,功利主义教育是存在局限的。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但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教育资源的这一方面,对如何公平分配教育资源避而不谈。罗尔斯批判了将个体原则扩展到了社会的实用化,最大部分的人的快乐并不是全部,也不能将个体的原理扩展到整个社会。因此,虽说功利主义相较于完全为了资产阶级利益的学说是进步的,但还没有覆盖到全体人类。

4. 功利主义对高校功利化的影响分析

(一) 功利主义对我国高校功利化的积极影响

1) 激发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马克思指出,功利主义至少的一个优点是打破神权、宇宙精神的限制,“注意从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入手去探讨道德同社会经济关系之间的联系”[7]。功利主义强调,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着重强调个人对于自身利益追求的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育主体的积极性,鼓励追求个人自我实现。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某些仅仅为了坚守道德原则,抛弃了快乐的思想教化,如康德的“绝对命令”、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使人错误地认为,自我牺牲就是无条件地放弃权利和利益。密尔提出德性幸福,指出牺牲具有实用价值性,也就是在表面上破坏了个体现在的快乐,从本质上看,它又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持久而快乐的保证。当代的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更关注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对自我价值的探求。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逐渐过渡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主体更加注重个人发展。

2) 提升个人竞争意识

功利主义注重行为的后果效用,这种对追逐利益正当性的思想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而这又进一步促进教育主体提升个人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本就是既竞争又合作,对于一个大的集体来说,整体的利益的增加也是个人利益的务实增加,这就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去,实现开放包容的良性竞争,为加速贸易全球化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本身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目标也是一致的,符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规律。在这种大的环境趋势下,要求大学生们也更注重社会竞争,对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更多的锻炼。

(二) 功利主义对我国高校功利化的消极影响

根据前一章对于功利主义的教育局限性分析,由此展开功利主义对高校教育的影响探析。

1) 个人主义盛行

密尔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本身就是一种自由主义的发展,肯定了个人权利的正当性,但个人权利如何使用却无法禁止,导致很多大学生青年混淆了个人权利的定义,盲目追求快乐,从而导致享乐主义的盛行,享乐主义的盛行使大学生青年滑向快乐的利己主义。为了快速实现自己的欲望,贪婪的内驱力,对金钱和权利的追求,在社会转型期,资历不足的大学生受到影响,导致他们失去理智,被金钱诱惑。但从长远利益来看,并不是真正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由于对所追求的幸福定义缺乏理性认识,盲目认为是追求当下的幸福,各行其是,导致幸福利己主义的衰落。同时也使得青年对于人生中应该拥有怎样的幸福标准产生疑惑,从而陷入迷茫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相互冲突、碰撞,也使得大学生陷入价值观危机。由此一来,大学生群体极易发生价值观偏移,对高等教育的实施展开提出挑战。

2) 金钱利益之上

由于在受教育者成为理性人之前,教育目标没有实现,或者说人不可能一直理性,高校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没有深刻认识,从而产生了短期利益原则,表现为凡事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等问题。

3) 人文教育式微

密尔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首先认为高校不是让学生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受其影响,更注重专业技术的有效性和科学知识的传授。尤其在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教育被忽视,导致人文教育缺失。然而,尽管功利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的实用性,但不论其如何为自己辩解或自吹自擂,功利主义试图将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融为一体,但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结合是难以实现的。功利主义本质上只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哲学,它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人从“工具”化状态引向“主体”化境界。这种高调的宣传仅仅是为了避免被功利主义的核心缺点所遮蔽,从而避免后来者对其核心思想的批评。

当前高校人文教育式微,正是高等教育走向功利主义的主要原因。功利主义教育观将人文教育视为一种纯粹的工具或手段,把它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来对待。正确的人文教育理念主张为人们提供全面的培训,而非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它认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均衡发展,使人真正成为有价值的人,并实现人的综合价值。功利主义教育理论则主张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从而达到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目标。尽管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所强调的中立原则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完整的,但它并未真正解决教育实践中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平衡问题。相反,它所强调的实用性与以人为中心的人文教育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

5. 功利主义教育对我国高校功利化的启示

在深入剖析功利主义的演变及内涵、教育局限性后,探讨其对高校功利化的影响,为解决最终问题打下理论基础。对于如何有效规避我国高校功利化这一问题,提出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展开解决路径,为促进高等教育回归其本质,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思路。通过科学规避高校功利化,实现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实现我国教育强国之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 思想上: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不仅体现了无产阶级对教育领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视角,更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这一思想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追随者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不断提炼和完善基本原理,从而形成了对教育现象的全面而深刻的洞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解读、教育与生产、科技的相互关联、人的形成与发展中教育的角色、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等多个方面。这些观点不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框架,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此外,马克思主义功利观也需作为当前高校的指导原则。马克思主义功利观与西方功利主义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亦赋予了功利主义在特定语境下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功利观立足于人的全面解放,其追求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一阶级或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而是指向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人类的全面自由解放。首先,马克思主义功利观强调功利的现实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功利观基于社会利益基础上的道德观;最后,马克思主义功利观以集体主义为社会实践的核心原则,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及归宿。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者并非全盘否定功利主义,而是主张对其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他们希望以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来引导功利主义的发展,使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全面自由解放。

(二) 实践上:多种路径齐头并进

首先,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将立德树人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不仅彰显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极高重视,更体现了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报告中对教育提出的诸多新要求和论断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论述尤为瞩目,这是我党在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的重要论断,它是我党在教育领域的重大政治宣言,鼓励当代青年大学生以此为价值追求,成为优秀的共产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我们亟需树立和强化大学文化的正确观念。应积极培育与当下时代紧密贴合的大学精神,构建独具特色且富有创新性的大学文化。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提升中国大学文化的整体品质,为有效防范和纠正高校功利化倾向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这不仅是促进高等教育稳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整个社会繁荣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再次,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面临的时代挑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高校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很大程度上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思潮对高校受教育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他们常常在多元文化中迷失方向。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与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保持同步,致使教育与时代脱节,进而受到西方功利主义等思潮的侵蚀。为了消除这一负面影响,我们必须从多重因素入手,全面分析和解决高校功利化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任重道远,使命在肩。

参考文献

[1] 约翰·密尔. 论自由[M]. 许宝骙,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9: 11.
[2] 恩格斯. 共产主义原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3: 16.
[3] 罗伯特·诺奇克, 著.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M]. 姚大志,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51.
[4] 威尔·金里卡, 著. 当代政治哲学[M]. 刘莘,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18.
[5] 罗尔斯, 著. 正义论[M]. 何恢弘, 等, 译. 北京: 中国科社出版社, 2009: 18.
[6] 约翰·穆勒, 著. 约翰·穆勒自传[M]. 吴良健, 吴衡康,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103.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