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DOI: 10.12677/ve.2024.134145, PDF, HTML, XML, 下载: 19  浏览: 3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玲, 李小庆, 胥斐然, 刘晓金, 李端节: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环境与质量检测学院,重庆
关键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Practice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既是国家和社会层面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是高职院校落实劳动教育理念、达成劳动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基本实践途径。本文围绕课题研究背景、现状分析及问题发现、应对策略及阶段性成果、初步结论与未来打算对课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情况予以总结。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requirement at the national and social levels, but also a requirement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a basic practical approach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lement labor education concepts, achieve labor education goals, and cultivate well-rounded individual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topic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roun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problem discovery, response strategies and phased achievements,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and future plans.
文章引用:张玲, 李小庆, 胥斐然, 刘晓金, 李端节.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J]. 职业教育, 2024, 13(4): 892-897.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4145

1. 课题研究背景

1.1. 宏观背景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新形势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将劳育与高职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将劳动教育纳入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专业特点,提高职业劳动技能,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探索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才有利于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2]。《纲要》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意见,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有之意。

1.2. 现实问题

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物质生活优越的当下,家长宠溺学生,主动完成学生应承担的劳动责任,助长了学生不劳动、贪图享受的思想;在学校中劳动教育课程被弱化,主要以专业课程建设为主,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社会中享乐主义盛行,诚实劳动、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被淡化。大多数“00后”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劳动实践,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3]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不规范,有的高职院校主要以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等非课程方式实现劳动育人,部分高职院校依据文件要求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在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上缺乏力度,课程缺乏整体规划,未结合人才培养、专业特色、岗位需求、企业需求等要素构建规范化的课程体系。从课时安排上说,劳动教育课程一般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劳动教育缺乏持续性,缺乏针对性的劳动教育理论配套教材,缺乏理论体系教育,重视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已迫在眉睫。

2. 现状分析及问题发现

为了解我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状况,对我校709名师生(其中教师69名、学生640名)进行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问卷调查,教师问卷主要涉及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组织管理与实施、劳动实践基地等方面;学生问卷主要涉及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实践、劳动评价等方面。我校劳动教育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如下。

2.1. 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形式内容单一

《意见》指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调研结果发现:我校已将劳动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课程(16学时,1学分)独立开设,开课时间为大一的秋季学期,但是没有形成课程体系;14.39%的老师认为劳动课程只是走走形式,没有真正地在课堂中加以落实;28.99%的老师认为劳动教育没有适合的教材,课堂以教材为主进行授课,教学内容远离现实生活;54.69%的学生认为教学中和专业结合的劳动教育缺失,这说明劳动教育仅以课堂教育为主,没有和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第二课堂相结合,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形式内容单一。

2.2. 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缺乏,劳动实施片面化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师资不仅要具备一流的劳动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劳动品质[4],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保障因素。目前劳动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多是由班级辅导员、行政人员、专业课任课老师兼任,调研结果表明:我校劳动教育任课教师中有53.62%由辅导员担任,15.94%由其他科任课教师担任,专任劳动教育教师严重不足,辅导员、行政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劳动教育的专项培训,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等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更缺乏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和具备创新创造能力的技能大师,会影响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另外劳动教师中47.83%教师以教材为主进行授课,忽略了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缺乏对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情况中,44.06%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实践教育以简单可重复的体力劳动为主(如打扫卫生、维护秩序),创造性劳动较少(如制作创意作品),不能满足学生劳动教育的要求,未挖掘劳动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深层次意义,这说明我校存在劳动教育实施片面化的情况。

2.3. 劳动实践基地有限,现有实践基地利用率低

高职院校建立劳动基地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将劳动价值观变成劳动实践的平台。调查结果显示14.49%教师所在学院无劳动基地,多名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希望得到的支持中提到了劳动实训场地有限、增加劳动实践基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20.4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或所在学院没有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包括劳动实践基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各类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51.09%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充足的劳动实践场地和基础设施,增强学校与家庭、社会劳动教育的联系。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按学院划分,但基本以开展除草、清扫等劳动实践为主,缺乏深入开发利用,导致现有实践基地利用率较低。

2.4. 劳动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劳动文化氛围渲染不够

劳动教育评价检验劳动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学校要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主要从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时间、劳动成果等方面来给予评价,实现家庭、社会、学校考核全覆盖的综合评定方法。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校劳动教育仅以任课教师的课程成绩为主,并未形成全方位的劳动评价体系,65.94%的学生认为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学生评价体系,69.53%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应分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而不仅仅是任课教师单一评价。此外,学校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栏,在重要节日点渲染劳动教育文化氛围,无法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于劳动的狭隘认识,无法激发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认同,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的探索

根据调研我校劳动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本项目进行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的方式途径的探索,主要开展情况如下。

3.1. 初步构建“三课并行”的劳动教育体系

以劳动教育必修课为“主阵地”,将劳动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5],理论课程8学时,实践课程8学时,共计16学时。理论课程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法规等,侧重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实践课程依托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如实训楼、食堂、图书馆、二级学院劳动实践基地等区域,开展清扫保洁、手工制作、除草翻地、园艺种植、插花拓染等生动有趣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课堂上体会丰富的劳动教育方式。以课程劳育为“主战场”,将劳动教育渗透进专业课程,高度重视课程劳育,专业类课程与企业认知、实习实训、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相结合,致力于开展各类生产性实践,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劳动锻炼要求和劳动品质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第二课堂为“主渠道”,将其作为劳动教育拓展课程形态,依托劳动实践周、劳动实践月等系列活动,举办“义务帮厨”、“叠衣服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互动活动,举办“劳模大讲堂”、“工匠进校园”、“第一书记有话说”、“学长学姐面对面”、“身边的青春典型”事迹宣讲活动,开展“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同时将劳动教育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要求学生在劳动实践与工作履历模块共至少修满1学分,引导学生主动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领悟劳动教育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本项目的实施推动下,我校“三课并行”劳动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协同劳动育人的劳动教育机制初见成效。

3.2. 探索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扩充劳动教育师资力量

学校根据现有师资情况,进行梳理整合,挑选出对劳动教育课程感兴趣、有一定教学能力基础的教师,根据“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基本原则构建师资库。目前,我校已基本形成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专职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学院教师、符合条件的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学工干事、学工部工作人员、从事与劳动教育相关专业的本校在职教师组成劳动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和由校外从事劳动教育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党政企业负责生产、劳动安全的负责人员、校外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获得者,校外企业劳动能手、技能大师、工匠等组成的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兼职教师队伍,担任兼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

3.3. 推动搭建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校内实践基地主要依托各二级学院实训室、二级学院劳动实践责任区、学生社区劳动教育资源,搭建多类平台,设计多样载体,推动劳动教育全时空、全过程,开展植树种花实践活动,举办叠衣服、被子大赛、内务卫生整理小能手PK、寝室阳台卫生间清洁大赛等劳动教育月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依托校企融合,在长寿区清迈良园农业有限公司、长寿区八颗社区、长风化工厂等地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造出集社会服务、技能培训、项目对接、实习实训功能为一体的劳动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生活、锻炼能力的机会,开展企业实习、志愿服务、农耕体验等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和劳动。

3.4. 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环境

创设园艺社,将劳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建设园艺疗法实践基地,根据学生特点策划特色园艺课程和实践活动,定期开展植物科普、花木栽培、插花艺术、植物拓然、园艺修剪等劳动实践活动,养成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并在此基础上申报成功了太阳花开校级辅导员工作室。组建多个志愿者服务团队,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志愿实践活动,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返家乡实践活动、志愿服务项目等为载体,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劳动实践,涉及产业调研、环境检测、健康知识科普等多个方面,让青年学生深入乡村、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培育了“蒲公英志愿服务团队”、“八颗新心志愿服务团队”等多个志愿服务团队,并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形成了良好劳动育人环境。

4. 阶段性成果及未来打算

4.1. 阶段性成果

本项目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在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公开发表劳动教育学术论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现状、难点及突破口分析》1篇,申报《劳动教育课程管理系统》软著1项,编制了《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大学生劳动教育考核手册》,创设园艺社团,建设园艺劳动实践基地等校内实践基地,联合清迈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开拓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结合课题申报相关校级辅导员工作室1个,“蒲公英志愿服务先锋队”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八颗新兴志愿服务队入选为2022年“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阶段性成果明显。

4.2. 下一步打算

(1) 进一步丰富“三课并行”劳动教育体系的精神内涵。目前我校“三课并行”劳动教育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课程的精品化还有所欠缺。接下来将重点打造1~2个劳动教育必修课精品课程,提升劳动教育课程质量。充分结合课程思政、学院双高建设群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打造与劳动教育主题相关的课程思政。将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整合我校志愿服务团队力量,以三下乡实践活动、专项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拓展劳动教育第二课堂的影响力,进一步丰富我校“三课并行”劳动教育体系的精神内涵,实现育人价值。

(2) 数智赋能,搭建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把劳动教育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将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实施过程、结果考评方法进一步补充完善,充分运用大数据、云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云平台实时在线、多对象在线、多方式在线的云管理功能,对劳动教育过程实行监测、评价,充分发挥其在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方面的作用,形成劳动教育全过程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Z222056)。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15): 3-6.
[2]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Z2): 2-11.
[3] 周川燕.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研究》研究报告[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2(11): 204-207.
[4] 吴军. 高职劳动教育再审视: 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向——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阐述[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10): 18-23.
[5]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9(28): 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