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ve.2024.134142, PDF, HTML, XML, 下载: 19  浏览: 2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关 旋:池州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 池州;王俊华, 李梦馨: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安徽 池州
关键词: 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目标指向路径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s Goal Orientation Path
摘要: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一个重要途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提升职业素养、提高求职心理素质,实现高校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据此从加强顶层设计、融合实践教学、强化师资队伍、探索智慧课堂等方面探索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ntrinsic requirem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s is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correct professional values, establish lofty career ideals, enhance professional qualit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job hunting, and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ently,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staff. Based on this, we will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areer guidanc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y country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integrating practical teaching,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staff, and exploring smart classrooms path of political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关旋, 王俊华, 李梦馨.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 职业教育, 2024, 13(4): 875-880.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4142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 2007年,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现阶段作为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各高等学校要按照《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由此可见,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其对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作用不容忽视。

教育部早在1995年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足、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3]。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精心做好课程育人顶层设计,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意义。

2.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目标

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有针对性地、系统性地和有目的性地将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巧妙地融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实现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涵的深度和广度延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提升毕业生职业素养、提高求职心理素质,实现高校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

2.1. 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对于职业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是职业价值观的表现,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与此同时还会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效能,最终还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5]。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奋斗方向,踏实地投入工作中,才能更好发挥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理想。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要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补足精神之“钙”。积极鼓励大学生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以广博的视野和长远的目标看待个人职业发展,使大学生积极响应号召,积极投身国家西部计划、乡村振兴等战略,将个人发展“小我”融入国家发展“大我”,到国家改革建设发展最需要的地区建功立业,到最急需紧缺的领域就业创业,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需求。另一方面,落实“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和辅导员、团委老师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学生成长成才各方面,同时积极发挥共青团工作的育人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工作业绩和优异表现回报社会、奉献国家。

2.2. 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胸怀“两个大局”,善于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6]。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蕴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将党的百年奋斗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志气、骨气和底气,坚定不移跟党走;学习英雄模范的感人故事和精神实质,可以增强大学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培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理想模块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养分,可以激发大学生将职业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将职业理想与中国梦相统一,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3. 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升毕业生职业素养

新时代劳动教育旨在系统提升受教育者的劳动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就业课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课程设计中涵盖塑造劳动观念、传递劳动知识、端正劳动态度和培养劳动习惯等内容。新时代劳动精神不能仅灌输理论,更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在就业指导课程中鼓励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企业参观、实习见习等校内外实践,重点开展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结合专业特色,引领大学生领悟工匠精神,大国智慧,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劳动理论教育与劳动社会实践契合,推动劳动理论知识指导劳动社会实践,提升毕业生职业素养[7]

2.4.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毕业生求职心理素质

大学生在求职入职,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或多或少要经历一段“阵痛期”,存在求职期待和现实岗位需求落差、求职竞争压力大、求职过程遇到挫折导致心理焦虑等情况,而这些焦虑一旦过度发展,抑郁等情绪就会随之而来,甚至引发相关的精神障碍。因此,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毕业生求职心理素质对于毕业生能否顺利步入社会、成功走入职场非常必要。

重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求职心理准备”模块,开展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毕业生的不良求职心理做出充分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调适,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特殊群体;教育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和定位,清晰求职意向,纠正盲目攀比心理,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失意,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就业创业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3.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困境

3.1. 课程设计侧重工具价值,思想政治引领不足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基本理论主要来自西方,课程设计侧重工具价值,大都注重对学生技能、知识的培养,缺乏本土理论的支持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课程内容缺乏明确的价值引领,思政内容融入不足。课程缺乏完善有效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缺乏应有的高度和广度、方向性不够明确,教学体系还需进一步优化[8]

当前,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高校就业指导课基本上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和方法、自我认知和探索、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生涯决策、求职准备及面试礼仪等,课程内容较为丰富,但其侧重课程教学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对大学生价值层面的思想引领和精神培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彼此孤立,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育人的价值意蕴难以彰显。如果片面强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工具价值,侧重价值观个体本位,大学生更易受到消费主义与金钱至上、历史虚无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各种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思想认知上的狭隘最终会影响毕业生就业去向的选择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3.2. 教学方式侧重理论讲授,难以“知行合一”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最大的痛点就是难以知行合一,而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技能目标是让毕业生掌握求职准备、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求职技能,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性能力的人才,“书斋式”的理论教学很难到达课程的技能目标。

当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仍是大班教学,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仍以灌输性理论教学为主,授课方式也是单一的PPT讲解、演示为主,缺少和学生的互动,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同时,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侧重点不一样,集中统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缺乏足够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无法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足

教师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高水平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条件。

目前,很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思政建设能力不足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关键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缺少优秀教师团队支持,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主要以辅导员和学工处工作人员为主,就业指导教师不够专业化、职业化,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2) 教师发掘与运用就业指导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能力不足,无法充分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与挖掘;(3) 教师思政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计缺乏吸引力。符合学生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教师熟练运用信息化工具能力不足,无法将现代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课程有效融合,不能充分激发课程思政教学活力。

4.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

4.1.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育人理念

高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责任主体,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学校各部门及单位形成合力。这就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激发各责任主体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强化价值引领作为就业指导课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更新重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设计与方案,课程坚持价值引领导向,靶定课程高度和方向,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讲授中和实践环节中,培养具备正确职业价值观、远大的职业理想、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二是院系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差异化的凝练和设计,聚焦不同年级和专业特点,有差别地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与融入,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丰富内涵,避免雷同教学。

4.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促进知行合一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加实践环节,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的多维互动教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要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面向社会,做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顺利就业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求职素养和综合能力,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要融入专业实践课程或者增加专业实践机会,如岗位实习、社会调查等,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校企合作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在技术设备、师资力量上的互补,资源上的共享,和企业形成常态化的培养合力,加强实践环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连贯性,着力激发学生实践兴趣,锻造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另外可以将就业指导课程和社会实践结合,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返家乡”社会实践等,拓展课程的时空维度,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走进生产管理一线,让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可以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指导和培训,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重点引导学生把创新与创业、创业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促创新。

4.3. 强化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价值引领寓于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能否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其中课程思政意识是前提,课程思政能力则是关键和支撑。课程思政能力是指课程教师依托课堂教学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9]。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要从就业指导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着手。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强化思想价值引领意识,创新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政目标相统一,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协同发展。高校要组建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专业队伍,在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中主动学习与积极了解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与难点,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性与实践性研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融入、呈现力,促进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同时,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把握和利用学生认知学习、成长发展、信息接受规律,结合学生学习阶段、思维方式、专业特点,精准定位学生需求,扎实推进“精准思政”。

4.4. 探索智慧课堂,激发课程思政教学活力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智慧课堂建设成为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无论是多媒体课件、云课堂、慕课式混合教学平台,就业指导课教师要精准对接课程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扬长避短,把握教学节奏,突出教学的思想引领,在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下更好地实现预设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主体的真正融合,搭建虚拟交互、人机连接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融讲授、探究、展演等各种教学方法于一体,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模拟面试、简历修改等环节,并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沉浸式掌握求职技巧,使得教学充满趣味性,提升课堂吸引力;使抽象化的文本素材场景化,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5. 结论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创新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具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此,高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育人理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促进知行合一;强化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智慧课堂,激发课程思政教学活力才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推动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书写爱党报国的精彩华章。

基金项目

池州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21XJYXM18);池州学院校级人文重点项目(CZ2022RWZ03);安徽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211306117)。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022-10-16.
[2] 罗碧纯.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研究[J]. 就业与保障, 2022(11): 163-165.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2): 30-3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0-05-28.
[5] 张晶.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其与就业能力的关系探究[J]. 智库时代, 2018(49): 183-184.
[6] 叶福林. 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3): 83-87.
[7] 关旋, 王俊华, 吴铖铖. 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课教学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2(6): 19-23.
[8] 刘雅楠, 魏红梅, 宋卫信, 柯发辉. “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初探[J]. 就业与保障, 2022(4): 45-48.
[9] 何良伟, 靳玉军.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向[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1): 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