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摘要: 为探索当代大学生缺失生命感与意义感的问题,我们对山东省430位大学生文化自信、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生命意义感的数据进行收集,探究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对二者关系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文化自信对生命意义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基本心理需求满足能够在文化自信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探索了新的途径。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lack of sense of life and sense of meaning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e collected the data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and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of 430 college student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explor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cultural confide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the satisfaction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can play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on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explore a new way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李文静. 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7): 48-5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7452

1. 引言

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空心病”的问题,且不乏因缺少生命意义而陷入抑郁的实际案例,由此可见意义感在人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解决自身存在性问题的前提。意义是关系的表现,它因自我与他人、世界之间发生的联系而起,每个人都有为自身存在寻找并维持意义的动机,这种动机驱使着人向“外界”找寻意义感,而这个外界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文化(毕重增等,2022)。文化还为人提供支撑精神信念的目标(Oyserman, 2011),使生活更加有方向感和目标感。所以,对文化感到自信可能表达出个人吸纳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延展生命意义的内在心理特质,是个体与文化互动的重要体现。

此外,研究发现文化背景影响心理需求满足,为了满足自主权、关系性等需求,人可能会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在文化之中探索答案。当个体的内心或外在世界处于不确定时,这些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精神震荡便会接踵而至,继而引发各种精神疾患。从心理动力学角度看,满足基本心理需求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前提,当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会更善于去发现、追寻生活中有意义的经验,更容易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更好地体验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Cole, 2015)。

基于以上内容,本研究将探究大学生文化自信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就此提出如下假设:(1) 文化自信正向影响生命意义感;(2)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在文化自信对生命意义感的正向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星线上选取了山东省四所高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学生参与调查,被试群体生源地涵盖了山东、四川、江苏、河南、浙江、河北等多地域省份。共发放问卷478份,收回问卷430份,问卷有效率为89.9%。年龄范围在18~23岁,其中男生206名,女生224名。

2.2. 测量工具

2.2.1. 文化自信量表

本研究采用周婷、毕重增于2020年编制的文化自信问卷,问卷包含了文化赞扬和文化自豪两个维度,共10道题目,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文化自信程度越高(周婷,毕重增,2020)。两维度及总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80~0.86区间内,问卷的信度较为理想。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4。

2.2.2.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量表

采用杜健等人(2020)以大学生为被试群体修订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中文版。该量表分为自主性需要(如“我的选择是基于我的真实的兴趣和价值观”)、关系性需要(如“我感到亲密地联系着对于我重要的他人”)和胜任感需要(如“我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非常有能力”) 3个维度,共9个题项,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越高。信效度良好,适用于当前我国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研究。3个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2 (自主权)、0.86 (胜任感)和0.80 (关系性)。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

2.2.3. 生命意义感量表

生命意义感的测量采用了Steger编制,甘怡群修订的《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MLQ),量表共9个项目,包含存在意义与寻找意义两个维度。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分值代表对项目描述内容的认同程度,得分越高说明生命意义感越高(刘思斯,甘怡群,2010)。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2.3. 数据统计

运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采用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通过采用匿名填写问卷、分批次发放问卷收集数据、设置反向计分题目等方法控制共同方法偏差(周浩,龙立荣,2004)。对数据采用Harman单因素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未旋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了8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最大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35.772%,小于40%的临界值,故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描述性统计

3.2.1. 文化自信、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生命意义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以性别为自变量,分别将文化自信、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生命意义感及各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在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生命意义感两个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在文化自信中,女生在文化自豪方面显著高于男生(p < 0.05)。

Table 1. Gender differences in each dimension

1. 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变量

维度

男生

女生

t

p

文化自信

文化赞扬

22.94 ± 3.40

23.24 ± 2.74

−0.95

0.343

文化自豪

23.03 ± 3.67

23.86 ± 2.42

−2.547

0.012*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

自主权

12.56 ± 2.08

12.68 ± 2.11

−0.545

0.586

胜任感

12.17 ± 2.21

12.40 ± 2.15

−1.032

0.302

关系性

12.43 ± 2.32

12.61 ± 2.17

−0.822

0.411

生命意义感

寻求意义

16.17 ± 3.14

16.63 ± 2.82

−1.564

0.119

存在意义

18.92 ± 3.99

18.97 ± 3.83

−0.122

0.903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

3.2.2. 文化自信、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生命意义感在成长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

以成长所在地为自变量,分别将文化自信、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生命意义感及各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成长所在地在文化自信、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生命意义感等三个变量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Table 2. Test the difference of each dimension in the location of growth

2. 各维度在成长所在地上的差异检验

变量

维度

县级及以上从城市地区

乡镇或农村

t

p

文化自信

文化赞扬

23.08 ± 2.99

23.16 ± 3.00

−0.267

0.790

文化自豪

23.47 ± 2.88

23.60 ± 3.00

−0.438

0.662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

自主权

12.75 ± 2.15

12.58 ± 2.07

0.758

0.449

胜任感

12.47 ± 2.16

12.24 ± 2.17

0.999

0.318

关系性

12.73 ± 2.21

12.46 ± 2.23

1.206

0.228

生命意义感

寻求意义

16.48 ± 2.86

16.45 ± 2.99

0.105

0.917

存在意义

19.14 ± 4.07

18.86 ± 3.79

0.702

0.483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

3.2.3. 文化自信、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生命意义感在政治面貌上的差异检验

以政治面貌为自变量,分别将文化自信、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生命意义感及各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结果显示,不同政治面貌在文化自信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政治面貌在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中,共青团员或党员在胜任感方面显著高于群众(p < 0.05),不同政治面貌在生命意义感中,共青团员或党员在寻求意义方面显著高于群众(p < 0.01)。

Table 3. Test the difference of political appearance of each dimension

3. 各维度在成政治面貌上的差异检验

变量

维度

群众

共青团员或中共党员

t

p

文化自信

文化赞扬

22.89 ± 3.22

23.36 ± 2.76

1.609

0.108

文化自豪

23.39 ± 3.28

23.71 ± 2.62

1.108

0.268

续表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

自主权

12.73 ± 2.04

12.54 ± 2.15

0.933

0.351

胜任感

12.09 ± 2.26

12.56 ± 2.05

−2.272

0.024*

关系性

12.39 ± 2.24

12.72 ± 2.20

−1.538

0.125

生命意义感

寻求意义

16.10 ± 3.02

16.85 ± 2.82

−2.646

0.008**

存在意义

18.97 ± 3.84

18.93 ± 3.93

0.11

0.913

注:*表示p < 0.05,**表示p< 0.01,***表示p < 0.001。

3.3. 相关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25.0对文化自信、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生命意义感三个变量及其各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通过Person分析来计算各个变量及其维度的相关关系(见表4)。

根据表4的数据显示,文化自信的各个维度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p < 0.01)、生命意义感(p < 0.01)及其各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Table 4. Correlation table of variables

4. 各变量相关表


文化
自信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

生命意义感

文化
赞扬

文化
自豪

自主权

胜任感

关系性

寻求意义

存在意义

文化自信

1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

0.500**

1









生命
意义感

0.485**

0.681**

1








文化赞扬

0.968**

0.482**

0.462**

1







文化自豪

0.967**

0.485**

0.477**

0.871**

1






自主权

0.460**

0.836**

0.523**

0.450**

0.439**

1





胜任感

0.399**

0.880**

0.620**

0.382**

0.390**

0.612**

1




关系性

0.433**

0.863**

0.610**

0.413**

0.424**

0.558**

0.656**

1



寻求意义

0.442**

0.505**

0.815**

0.423**

0.432**

0.383**

0.436**

0.481**

1


存在意义

0.401**

0.649**

0.898**

0.380**

0.396**

0.502**

0.610**

0.561**

0.478**

1

注:**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3.4. 文化自信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中介作用的检验

采用Hayes (2012)编制的SPSS宏中的Model 4 (Model 4为简单的中介模型),在控制性别、成长所在地、政治面貌的情况下对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在文化自信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见表5表6)表明,文化自信对生命意义感的预测作用显著(β = 0.562, t = 11.608, p < 0.01),且当放入中介变量后,文化自信对生命意义感的直接预测作用依然显著(β = 0.228, t = 4.967, p < 0.01),假设一成立。

文化自信对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 = 0.546, t = 11.997, p < 0.01),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对生命意义感的正向预测作用也显著(β = 0.612, t = 14.485, p < 0.01)。此外,文化自信对生命意义感影响的直接效应及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均不包含0 (见表6),表明文化自信不仅能够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而且能够通过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预测生命意义感,假设二成立。该直接效应(0.228)和中介效应(0.334)分别占总效应(0.562)的40.57%、59.43%。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variable relationships in the model

5. 模型中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

整体拟合指数

回归系数显著性

结果变量

预测变量

R

R2

β

t

LLCL

ULCL

生命意义感

性别

0.507

0.257

−0.109

−0.188

−0.124

0.103

成长所在地

−0.400

−0.677

−0.156

0.076

政治面貌

0.094

1.909

−0.003

0.19

文化自信

0.562

11.608***

0.467

0.657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

性别

0.507

0.257

−0.004

−0.076

−0.111

0.103

成长所在地

−0.081

−1.466

−0.191

0.028

政治面貌

0.046

1.265

−0.032

0.149

文化自信

0.546

11.997***

0.457

0.635

生命
意义感

性别

0.703

0.494

−0.008

−0.177

−0.101

0.085

成长所在地

0.010

0.203

−0.086

0.105

政治面貌

0.058

1.439

−0.021

0.137

文化自信

0.228

4.967***

0.138

0.318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

0.612

14.485***

0.529

0.695

注:* p< 0.05,**p< 0.01,*** p< 0.001。

Table 6. Analysis of mediating effect

6. 中介效应分析


效应值

Boot SE

Boot LLCI

Boot ULCI

效应量

中介效应

0.334

0.065

0.225

0.480

59.43%

直接效应

0.228

0.054

0.117

0.329

40.57%

总效应

0.562

0.056

0.466

0.684


4. 讨论

4.1. 文化自信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文化自信中的文化自豪维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即女生在文化自豪方面显著高于男生(p < 0.05)。这与以往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张政(2022)在进行文化自信性别方面的差异分析时,未发现明显差异。肖蓉,于馨淼(2022)则是发现,男性在文化自信得分方面显著高于女性。

大学时期的女性与男性在思想认知以及心理成熟度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异,因而造成了在文化认知度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男性思维偏向于理性方面,且大学男生较多关注电子或科研方面,对于社会新闻层面涉及较少。而女性思维则偏感性,对事物感知度也更高于男性,通过前人研究发现更多的大学班委及负责人等多为大学女生(袁书杰,2012),她们更多的接触到一些社会层面的信息,对于文化等方面的获取内容更多,对于文化内容的感知度也更加丰富。因此在涉及到文化自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性别差异。

4.2. 生命意义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政治面貌对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具有一定的影响。共青团员或党员在寻求意义方面显著高于群众(p < 0.01)。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郑莉娟等(2023)使用王鑫强等人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调查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结果发现中共党员在得分上显著高于其他人。

中共党员及共青团员在思想认知方面的不断进行培训学习,参与各项工作及学业事务的频次比较多,进行自我充实,经历及日常方面可能较其他人更为丰富,对于生命意义感的追求度可能会更高,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差异结果。

4.3. 文化自信对生命意义感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其生命意义感正相关。文化自信得分越高,生命意义感水平也越高。说明文化自信与生命意义感有一定关系。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毕重增等,2022)。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传递社会信息的变量,它包含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更是支撑人们精神信念的目标。意义三维模型认为,生命意义是一种由文化构建起来的认知系统,影响着个人对日常活动和价值观的选择,以及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此外,研究发现,在个体文化背景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坚定程度越高,其行为态度也就越积极(张政,2022)。因此,我们通过数据分析验证发现,的确文化自信对于生命意义感起到了正向预测作用。

这一结果对我们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通过加强中华文化的弘扬与宣传,由社会层面的精神丰富来提升个人层面的精神丰富。学校及教育相关部门也可以设定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活动与课程,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4.4.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

前人研究结果均发现文化自信对生命意义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个中介变量来影响其心理过程呢?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文化自信的标准回归系数在引入基本心理需求满足这一中介变量后有所下降,且t检验均显著,表明了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效应存在。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9.43%。该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文化自信对生命意义感具有直接效应,即文化自信程度高的大学生比文化自信程度低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更高;另一方面,文化自信通过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对生命意义感具有间接效应,即文化自信程度低的大学生,其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相对较低,而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水平又会影响到生命意义感程度。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在文化自信与生命意义感间起中介作用的发现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它提示我们,降低大学生的“空心病”,还应该正确协调好自身心理满足各个方面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提高自我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与一定的关怀,从各方面促进其需求满足,从而促进其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提升。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研究模型探讨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对其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及机制,得出如下结论:(1) 大学生文化自信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2) 文化自信可以直接影响生命意义感,又可以通过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具体路径为:① 直接作用,文化自信→生命意义感;② 中介作用,文化自信→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生命意义感。该模型结论拓展了国内对于这一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并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文化自信对个体的影响,为后续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研究,引导大学生对生命意义感的追寻,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对人们的生命意义感研究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5.2. 不足与展望

首先在被试选取方面,虽然考虑到了被试生源地这一因素,进行多地域广泛收集,但在大学所在地方面仅针对山东省进行选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续可以扩大样本。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因遵循前人相关研究仅采用问卷法,方法过于单一等,未来可以采用更加丰富的方式来收集准确的调查数据。

参考文献

[1] 毕重增, 吴良, 赵玉芳(2022). 获得意义感: 文化自信对抑郁和焦虑的缓解作用.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59(1), 89-96.
[2] 杜健, 加藤和生, 小林美绪(2020). 自我决定理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8(2), 218-221.
[3] 刘思斯, 甘怡群(2010).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6), 478-482.
[4] 肖蓉, 于馨淼(2020). 医学生文化信仰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40(8), 1178.
[5] 袁书杰(2012). 高校大学生班委干部心理和谐状况的实证探索.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8(8), 9-12.
[6] 张政(2022). 大学生文化自信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7] 郑莉娟, 郑刚, 宋晓波(2023). 网络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和网络素养的调节机制.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42(3), 61-73.
[8] 周浩, 龙立荣(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12(6), 942-950.
[9] 周婷, 毕重增(2020). 文化自信问卷的编制. 心理研究, 13(3), 214-220.
[10] Cole, S. W., Levine, M. E., Arevalo, J. M., Ma, J., Weir, D. R., & Crimmins, E. M. (2015). Loneliness, Eudaimonia, and the Human Conserved Transcriptional Response to Adversity.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62, 11-17.
https://doi.org/10.1016/j.psyneuen.2015.07.001
[11] Hayes, A. F. (2012). PROCESS: A Versatile Computational Tool for Observed Variable Moderation, Medi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Modeling.
[12] Oyserman, D. (2011). Culture as Situated Cognition: Cultural Mindsets, Cultural Fluency, and Meaning Making.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2, 164-214.
https://doi.org/10.1080/10463283.2011.62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