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代青年需要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ontemporary Youth
DOI: 10.12677/ap.2024.147449, PDF, HTML, XML, 下载: 37  浏览: 104 
作者: 王 玉: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当代青年需要心理思想政治教育优化Contemporary Youth Need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ptimization
摘要: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青年需要心理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和表现,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当代青年需要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代青年的需要心理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差异性、矛盾性,主要表现为自我认同、社交关系、心理健康。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基于青年需要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重要性,本文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手段、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体系三个方面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为促进青年全面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social context,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young people exhibi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manifestations from the past, which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optimization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ontemporary young peopl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ontemporary youth are diverse, hierarchical, differential, and contradictory, mainly manifested in self-identity,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ental health.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young people, optimiz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profound social importance.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optimization path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enhancing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ng the forms and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and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growth of young people.
文章引用:王玉. 基于当代青年需要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7): 26-3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7449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青年群体心理特征的日益多样化,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需要心理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何准确把握青年需要心理特征和主要表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优化成为当务之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的扣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作为塑造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必须紧密结合青年需要心理,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

2. 当代青年需要心理

2.1. 含义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重要概念,研究人的问题离不开人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1956),人的需要是人性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部分,它也是人存在的本质规定性。从生理上讲需要就是欲望,需要反映在心理上就是希望,这是生命体为了自我保护和自我更新而进行的各种积极活动的客观根据和内在动因(陈尚志,2004),需要是促使其产生各种行为的动力,在人的心理行为过程中处于起点位置。在心理学中,需要被视为个体的一种内在状态或倾向,它体现了个人对内在心理状态和外部生活环境所持有的相对稳定和持续的要求或期望。青年的需要心理是指青年对自身生存、享受和发展所必需的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是其对外部事物的渴望和诉求,是青年内心感到某种欠缺而渴望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2. 特征

2.2.1. 多样性

青年的需要心理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包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获取知识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个人发展需要等。首先,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与日俱增,不仅追求专业领域的深入钻研,还广泛涉猎人文社科、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以满足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其次,社交需求在青年心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和亲密关系,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和共鸣。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社交环境中,他们通过各种平台表达自我、交流思想,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此外,自我实现和成长发展也是当代青年的重要需要心理,他们渴望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他们注重自我提升和成长,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这些多样化的心理需求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当代青年的心理特征。

2.2.2. 层次性

当代青年需要心理的层次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从基础到高级,这些需要构成了他们心理发展的阶梯。首先,生理和安全需要是青年心理需求的基础层次。他们追求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状态,确保基本的生存和安全,这是青年成长和发展的基石,只有在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才能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其次,社交和尊重需要构成了青年心理需求的中间层次。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获得友谊和爱情,同时他们也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希望自己的价值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肯定,这些需求的满足有助于青年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社交支持系统。最后,自我实现和发展需要是青年心理需求的最高层次。他们追求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渴望在事业、学术或艺术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这种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体现了青年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综上所述,当代青年需要心理的层次性体现了他们从基础到高级、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发展过程。

2.2.3. 差异性

当代青年需要心理的差异性显著,这种差异性是多元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反映了他们个体间独特的成长背景、价值观和生活经历,选择的需要有所不同,便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异。首先,不同青年在知识追求上存在明显差异。有的青年热衷于深入钻研某一专业领域,追求学术上的卓越;而有的则对跨学科知识充满好奇,渴望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这种差异体现了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其次,社交需求方面,青年们的差异同样显著。有的青年渴望建立广泛的社交圈,享受与他人交流互动的乐趣;而有的则更倾向于与少数知己建立深厚的友谊,追求情感的共鸣和支持。此外,在自我实现和发展需要上,青年们的差异性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青年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地位的提升,以实现自我价值;而有的则更注重个人成长和内心的满足,追求精神上的丰盈和和谐。

2.2.4. 矛盾性

当代青年的需要心理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反映了他们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首先,青年人在追求个性化和独立性的同时,也渴望获得社会认同和归属感。他们希望展现自我独特性,但又担心因为与主流价值观的不同而被边缘化或排斥,这种矛盾导致青年在寻求自我定位和社会认可之间产生内心冲突。其次,青年人追求自由和独立,但又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责任的压力,他们希望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同时又需要承担起日益增加的责任和义务,这种矛盾使得他们在自由与责任之间难以取舍。另外,青年人渴望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成功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就业竞争激烈和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他们希望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目标,但又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挑战,这种矛盾使得他们在职业规划和发展方面感到焦虑和困惑。此外,青年人在追求情感交流和亲密关系的同时,又经常面临着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但又担心面对友谊和爱情中的挫折和失望,这种矛盾使得青年在情感世界中感到脆弱和不安。

2.3. 主要表现

2.3.1. 自我认同

青年在探寻与塑造自我时,往往面临着自我分裂的困境,这种分裂引发了深层的内在矛盾。多重自我的存在,导致了内心的疏离与分裂,使得青年的自我认同始终处在一种尖锐的内在冲突和难以整合的疏离状态之中(朱雯,2022)。这种自我认同的焦虑感如影随形,具体表现为对自我价值的贬低,对社会的回避,以及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首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爆炸,青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困惑和选择压力,他们渴望在多元化的社会角色和期望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和价值,形成稳定、清晰的自我认知,这种对自我认同的追求,是他们自我实现和成长的基础。其次,当代青年注重个性表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希望通过自我认同来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此,他们会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可能性,寻找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身份和角色。此外,当代青年还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期望和压力,他们需要在这些期望和压力中找到平衡点,形成自我认同的同时,也要满足外界的期待,这种平衡的过程也是他们自我认同需要心理的一种体现。

2.3.2. 社交关系

青年时期是社交和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渴望建立亲密的友谊、恋爱关系以及与家人、同学和同事之间的良好关系。人际交往活动构成了人与社会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人们普遍具有与他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倾向,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需求。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他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一种真诚的友情,在情感上进行更深入地沟通。这种互动,不但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且也是他们从依靠别人到自立的重要一,对友谊和情感交流的强烈渴望,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重要一环(吴禹等,2023)。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新的提升和拓展,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身份、价值和人生目标,渴望通过与他人交往来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除了建立亲密的友谊和恋爱关系外,青年还需要处理与家人、同学和同事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多样性的人际交往使得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学习和成长,逐渐培养出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3.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代青年中越来越突出。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年的孤独心理问题突出,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青年的大学生胆小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害怕和别人进行交流,也不能跟别人深入地进行思想和灵魂的对话,这使他们自己的自卑和孤独感变得更加强烈(王蕊,2022)。首先,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常常源于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青年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期望和压力,往往感到无法承受,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其次,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的普及使得青年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观念冲击,可能导致自我贬低和自卑情绪的产生。在虚拟世界中,他们可能会与他人进行不健康的比较,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自我怀疑。此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也增加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长时间的工作、学习和社交,缺乏足够的休息和放松,容易导致身心俱疲,进而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3.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3.1. 针对性与实效性缺乏

首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对不同个体、群体需求的精准研究和针对性设计,导致教育内容与受众实际需求脱节,难以产生共鸣和兴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不丰富,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内容多停留在过去的状态,没有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现象及实际生活,也没有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专门设计,导致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路楠等,2024)。其次,教育内容可能过于抽象、理论化,难以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结合,缺乏实践指导和操作性,降低了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思维过于“政治化”,偏重于理论性的教条,缺少与实践的联系,不能充分地尊重和容纳各种不同的观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践观察相脱离,难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地反思和感兴趣的讨论,也不能真正地运用到实践中去(陈凌远,2023)。

3.2. 形式与手段单一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仍以传统统教学模式为主导,在很多学校和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老师在课堂上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接受,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在传统的大课堂形式中,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非知识的创造者,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他们无法深入地了解所学的东西,也无法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张蔚钦,2023)。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不足,往往局限于课堂内,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导致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传统的教育观念倾向于把重点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对他们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吸引力不强、很难被接受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吴丹,2024)。其次,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未能被充分利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依赖于课堂讲述、书面阅读和考试评价,忽视了多样性和创新性教学手段的运用,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3. 教育机制与体系不完善

首先,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单一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往往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记忆和再现,通过闭卷考试、论文撰写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其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也没有对学生的思政素养进行合理定量的评价,这就导致了教学评估很难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作用,不能正确地反馈实践教学效果(何志红,2021)。其次,师资队伍薄弱。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一支既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又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但是,随着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提出,对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很多没有实践教学经验、没有能力的教师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王雷等,2023),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培训,往往存在思政教育能力薄弱、认识不足、经验缺乏等问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因为具体的目标不一样,所以各类课程都是各自为政,各司其职,按照自己的学科属性,发挥着自己特有的职能,承担着一定的教育责任,缺少了知识的贯通和学科间的信息共享,将各种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给切割开来,无法形成一种协同共鸣的合力。

4. 基于青年需要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社会重要性

青年需要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内在联系,一方面,青年需要心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需要心理进行深度滋养和满足,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4.1. 有利于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

这种优化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人的心理需要。通过对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与困惑的洞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精准、更有效地支撑,培育出具有健康心态的新一代。与此同时,以心理需求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增强个人的社会适应性与创造力,通过满足青年的心理需要,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了解和适应社会的规律与变化。此外,当个体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时,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与发挥,从而在创新领域展现出更加卓越的才能与天赋。这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2. 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社会问题

青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为关键和复杂的阶段,其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将会影响其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的形成。对青年的心理需要进行细致地观察,才能及时发现、干预其内心困惑与矛盾,可以有效地防止青年心理问题的积累与发展,从而降低其由于心理问题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例如,当青年感到被忽视或无助时,他们可能会产生反社会的情绪和行为,如青少年犯罪或暴力倾向。而基于需要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他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疏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这些潜在问题的发生。

4.3. 有利于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每个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都深受其内在心理需求的影响,对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年轻一代来说,其心理需要特别丰富、复杂。当青年的心理需要满足后,就会有一种内心的满足与幸福,从而促进他们对社会的正面看法,培养出其正确的社会态度。同时,他们将会更加珍视人际关系,更加遵守社会的规章制度,乐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青年树立正确的社会心态与价值观念,是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关键,一个有正面心态、正面能量的社会,可以减少矛盾、冲突,增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5. 基于当代青年需要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

5.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

深入了解青年需要心理,制定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青年时期是心理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面临着自我认同、社交关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因此,必须深入探究青年的心理特点和需要,从而为他们量身定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一是要全面把握青年的心理特征。青年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对新奇事物有着强烈的追求,也面临着对自身认识的挑战与情绪的波动,通过对青年心理特征及需要的深入了解,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心理学研究和调查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青少年个体在自我认同、社交关系、心理健康等领域的发展特征与困境,为教育与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深入理解青年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指导青年的成长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及适应能力,使他们走上健康向上的人生之路。二是要关注青年的实际需求。在制订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时,要对青年的实际需要与心理特征进行深刻的把握,保证教学内容与方式真正地与青年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对青年的批判性思考与价值观的培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要注重与当代青年的利益与需要相适应。比如,通过互动式讨论、个案分析、情景仿真等方法,让青年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参与,从而真正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得到成长与提高。三是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个性化教育方案应该根据青年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定制,通过心理测评、个别辅导、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个青年的特点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教育计划,这种个性化方案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青年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同时,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方案应该贯穿青年的整个成长过程,从青年的认知发展、情感成长到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通过设立阶段性目标和评估机制,确保教育方案能够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手段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手段是提高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必要条件。在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青年的学习习惯和接收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法,转而探索更具创意和实效性的教育手段。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建立网上课堂,让青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机会学习,打破了时空的局限,融合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形象化。而在线下课堂中,更多的是青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与沟通。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使青年对教育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对青年情况进行反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年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实践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实践途径,通过组织系统的社会调查、专业学习等活动,让学习者能够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接触并理解那些在校园内难以触及或认识不全面的社会现象。这样的实践经历,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思考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因此,教育者可以设计更多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模拟演练等,让青年在实践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三是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选择真实、典型的事例,使青年在分析和讨论中对思想政治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角色扮演、情境仿真等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仿真现实情景,使青年在扮演各种角色的同时,体会到各种情绪和思维方法,从而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与领悟。这些方法不仅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注入新的活力,更能激发青年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

5.3.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体系

一是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思政工作者是青年学生思想工作的引导者,学校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其业务水平,培养既有政治素养又有教育实践经验的优秀思政教师队伍,对思政教师进行系统的培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让他们在思政课教学中更加专业化。此外,要以思政教师为对象,建立起一套激励与指导体系,调动他们的热情与创新精神,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好思政课,持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更有针对性地了解青年需要心理。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心理保障,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建立积极的心态,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教育、移动应用等,为青年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更好地完善评估评价机制,推动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强化家校联系,构建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无缝对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实际作用,为青年提供更为广阔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通过社会实践评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物质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评估评价提供更多基础保障。只有通过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才能确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6. 结语

在当代社会,青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优化,必须紧密贴合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使其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基于青年需要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能够更好地满足青年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能够更加自觉、主动地接受和内化教育内容,形成自我教育的动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更能关注青年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道德、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优化,教育更贴近青年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为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培养更多具有健康心理、高尚品德和扎实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19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 人民出版社.
[2] 陈凌远(20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问题对策.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11), 177-180.
[3] 陈尚志(主编) (2004). 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原理卷. 北京出版社.
[4] 何志红(202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科教导刊, (2), 60-61.
[5] 路楠, 王奇, 陆宏(20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3(2), 48-50, 108.
[6] 王雷, 董强, 祝晓璇(2023). 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性及教学改革的建议. 河南农业, (18), 34-35.
[7] 王蕊(2022). 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审思与调适.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 59-61.
[8] 吴丹(2024).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究. 大众文艺, (8), 139-141.
[9] 吴禹, 赵阿勐, 厉红, 张艳, 胡灵佳, 汲秋宇(2023). 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概况及对策.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44(10), 988-992.
[10] 张蔚钦(2023). 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现代职业教育, (20), 169-172.
[11] 朱雯(2022). 喜剧, 破圈——从青年心理需求洞察喜剧新浪潮的兴起. 上海广播电视研究, (4), 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