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长型思维的高中英语问题链设计
Question Chain Design of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Based on Growth Mindset
DOI: 10.12677/ae.2024.1461114, PDF, HTML, XML, 下载: 33  浏览: 81 
作者: 王梦天: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
关键词: 成长型思维问题链问题链教学高中英语教学设计Growth Mindset Question Chain Question Chain Teaching High School English Instructional Design
摘要: 当前高中生成长型思维有所欠缺,高中英语教师问题链使用效果差强人意,基于成长型思维设计高中英语问题链能够针对性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在层次性、系统性和启发性原则的指引下,本研究将强化学习目标、引导正确归因、提升努力信念以及锻炼心理韧性融入高中英语问题链设计,由此提出相应的问题链设计策略,并形成基于成长型思维的问题链设计框架。将基于成长型思维的高中英语问题链设计应用于实践,能够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Abstract: Nowadays, growth mindse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deficient and the situation of question chain use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s unsatisfied. So the question chain design based on growth mindset can help solve these two problem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s of hierarchy, systematicness and enlightening, the study integrates reinforcement of learning goals, guiding correct attribution, improving belief in effort and training mental toughness into the design of question chain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hen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of question chain design are proposed and a framework of question chain design based on growth mindset is form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question chain design based on growth mindset in high school English can cultivate and enhance students’ growth mindset, thus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academic level.
文章引用:王梦天. 基于成长型思维的高中英语问题链设计[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558-156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1114

1. 引言

问题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紧密相关且逐步深化的问题。当前,问题链是高中英语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通过问题链的使用,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全面发展和提高个体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使用却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问题大多为教师临时组织而成,未能发挥其预期效果;问题之间缺乏联系,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成绩提高等。由此可见,对问题链教学进行设计研究十分必要。

高中阶段英语课程在难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较不理想的成绩时,总是会将其归因于课程过难,而不是缺乏努力。这种错误的思维模式可以通过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来改变。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学生相信自己的智力、能力可以不断进步,更注重学习过程而非最后表现出来的结果,在遇到难题时会敢于挑战,不怕出错。因此,教师要将这种思维模式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培养成长型思维,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热爱学习,并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

针对高中生成长型思维有所欠缺,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问题链存在一定问题的现状,指向成长型思维的高中英语问题链设计至关重要。指向成长型思维的高中英语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更加关注自身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犯错时更加倾向努力归因而非能力归因,强化学生的努力信念,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水平。

2. 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定义

成长型思维最初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Carol S. Dweck,她在《Mindes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书中将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并进行了详细论述。她认为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是一种相信智力(能力)可以通过个体努力而进行发展的观念,主张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专注于成长的过程,不惧怕犯错并能沉着应对挑战,他们通过练习、毅力和努力,可以增长学习和成长的无限潜力。除此之外,她还认为个体的思维模式即他们基于过去经历形成的关于智力是否可以提升的内隐信念,会引导他们的动机和行为[1]

同时,思维模式还具有强大的组织功能,从而将成就目标(goals)、归因(attributions)和努力信念(effort beliefs)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动机框架(motivational frameworks),后来Dweck又将其称为意义系统(meaning system)。意义系统的理论框架可以通过金字塔模型来表征。思维模式是意义系统的核心要素,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是影响意义系统中其他动机成分的深层机制,而动机系统中的其他变量(如成就目标、成败归因、努力信念和心理韧性等)则处于意义系统金字塔的底部,它们都受到思维模式的影响。意义系统中的各要素会相互协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调节个体的思想与行为[2] [3]

因此,基于成长型思维的高中英语问题链设计在遵循层次性、系统性和启发性原则的基础上,从强化学习目标,以发展能力为主导,更加注重掌握过程;引导正确归因,以努力归因为导向,相信智力可以改变;提升努力信念,相信自己能够做到,通过努力发展能力;锻炼心理韧性,遭遇挫折毫不妥协,积极勇敢迎接挑战入手,旨在通过问题链的设计与应用提升学生的成长型思维,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

3. 问题链设计原则与策略

3.1. 问题链设计原则

1) 层次性原则

问题链设计需要遵循层次性原则。问题链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以及教学程序有层次地进行设计,是一组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生活,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好的问题链能够用前面的回答引导出后面的问题,后一问题是前一问题的衍生。学生能够在这样的问题链中不断思考,学会分析真实情境的方式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对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他们将来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奠定基础。随着问题的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螺旋上升,最终实现知识的掌握,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4]

2) 系统性原则

问题链设计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问题链由主问题和子问题组成,主问题在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搭建整节课的知识框架。通过主问题的解决,学生捋顺一节课的逻辑结构,理解核心概念,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子问题是为主问题的解决而服务的,子问题间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有层次、有逻辑的层层引导。通过子问题的解决,学生逐渐获取知识,思维得以深化,最终解决核心问题,建立核心概念。

3) 启发性原则

问题链设计需要遵循启发性原则。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已有认知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按照思维的发展,利用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水到渠成、应启而发的效果[5]

3.2. 问题链设计策略

1) 强化学习目标,以发展能力为主导,更加注重掌握过程

Elliott和Dweck表明学生的成就目标——表现目标(验证或证明你的能力的目标)与学习目标(发展你的能力的目标)——可以为不同的挫折反应奠定基础,从而帮助建立了成就目标理论的基础[6]

想要提高学生的成长型思维,需要引导学生强化学习目标,以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为目的进行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以结果为目的进行学习,单纯想取得更高的学习成绩或表现自己。

2) 引导正确归因,以努力归因为导向,相信智力可以改变

研究表明,将挫折归因于全局、稳定的因素(如缺乏全局、稳定的能力)会导致适应不良反应,而将挫折归因于不稳定或可控的因素(如缺乏努力)会导致适应反应。归因可以预测这些不同的反应,而操纵人们的归因可以创造或改变这些反应[7]

想要提升学生的成长型思维,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将自己的错误归因于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进而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达到想要的目标。

3) 提升努力信念,相信自己能够做到,通过努力发展能力

心态可能会将我们之前研究过的所有变量(包括目标、归因和无助感)组织到一个意义系统中。在这些变量中,我们增加了努力信念的概念——相信努力是一种有助于提高你的能力的积极的东西,而不是一种表明能力不足的消极的东西[8] [9] [10]

想要提升学生的成长型思维,需要提升学生的努力信念,让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目标,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4) 锻炼心理韧性,遭遇挫折毫不妥协,积极勇敢迎接挑战

持有不同思维模式的个体在意义系统的其他变量上也会表现出差异,其中个体对挑战性任务的态度和遭遇挫折后的韧性被认为是两个关键指标[2]

想要提升学生的成长型思维,需要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锻炼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不妥协的心性,使其积极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挑战。

4. 问题链框架搭建

Figure 1. The framework design of the high school English question chain based on growth mindset

1. 基于成长型思维的高中英语问题链设计框架

本研究将强化学习目标、引导正确归因、提升努力信念以及锻炼心理韧性融入高中英语问题链设计,形成了基于成长型思维的高中英语问题链设计框架(见图1)。

1) Step1——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率先抛出主问题Q1——根据本课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确定,让学生尝试回答,若学生进行回答并附思考过程,则倾向于学习目标,进行肯定并加以修正;若学生直接回答答案,则倾向于表现目标,回答正确者追问其思考过程,进行修正并强调思考过程的重要性;若学生回答错误,则进行第二步,对错误进行归因。

2) Step2——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

抛出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归因方式的Q2——回答错误是由于什么原因是不够努力还是能力不足若学生倾向于努力归因,则进行肯定与鼓励,并追问其思考过程,加以修正;若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则纠正其归因方式的倾向,并引导其思考过程,进行修正。

3) Step3——帮助学生加强努力信念

若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对其进行认可与鼓励,并抛出Q3——怎样努力才能够达成目标给出相应提示帮助其思考过程。

4) Step4——促进学生锻炼心理韧性

若学生直接进行回答且回答错误,在对其进行引导修正后抛出Q4——一开始的错误是否让我们更好理解了思考问题时过程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遭遇挫折不能够妥协,把失败作为经验来源。

各步骤对应流程见图2

Figure 2. The flow chart design of the high school English question chain based on growth mindset

2. 基于成长型思维的高中英语问题链设计流程图

5. 基于问题链框架的案例设计

教学案例取自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六章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案例四:人教版必修三Unit5——A Trip on “The True North” [11],问题链设计步骤如下:

1)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主问题:

本课结束时,学生能够:

① 获取、梳理、描述有关加拿大之旅的事实性信息(旅行路线、风景特征、气候特点、旅行者感受);

② 归纳、总结、报告有关加拿大的概况和特点,形成对加拿大的结构化知识(地理、人口、经济、文化、交通等);

③ 比较、描述和阐释加拿大与中国的地理位置、旅游路线、人文景观等相同点与不同点;

④ 通过小组合作、同伴讨论、个人思考,分享对加拿大的总体认知和感受,举例说明并解释为什么。尝试为加拿大朋友设计一条中国旅行路线,体现跨文化意识和本土文化特色。

2) 根据本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贯穿本课内容的问题链为:

子问题①:文中有关加拿大之旅的事实性信息有哪些?

子问题②:如何概括加拿大的概况和特点,形成对加拿大的结构化知识?

子问题③:加拿大与中国的地理位置、旅游路线、人文景观等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主问题Q1:如何为加拿大朋友设计一条能体现跨文化意识和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国旅行路线?

3) 成长型思维培养过程:

① Step1——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教师展示自己(也可以是朋友)在加拿大旅游时的照片,创设加拿大朋友即将来中国旅行的语境,率先呈现主问题Q1:如何为加拿大朋友设计一条能体现跨文化意识和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国旅行路线?让学生尝试回答。若学生进行回答并附思考过程,则倾向于学习目标,进行肯定并加以修正,形成子问题链;若学生直接回答答案,则倾向于表现目标,回答正确者追问其思考过程,进行修正并强调思考过程的重要性;若学生回答错误,则进行第二步,对错误进行归因。

② Step2——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

抛出让学生判断自己归因方式的Q2:回答错误是由于什么原因?是不够努力还是能力不足?若学生倾向于努力归因,则进行肯定与鼓励,并追问其思考过程,加以修正;若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则纠正其归因方式的倾向,并引导其思考过程,进行修正。

③ Step3——帮助学生加强努力信念

若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对其进行认可与鼓励,并抛出Q3:怎样努力才能够达成目标?给出相应提示帮助其思考过程。

④ Step4——促进学生锻炼心理韧性

若学生直接进行回答且回答错误,在对其进行引导修正后抛出Q4:一开始的错误是否让我们更好理解了思考问题时过程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遭遇挫折不能够妥协,把失败作为经验来源。

4) 按子问题链进行教学,旨在回答主问题:

子问题①:文中有关加拿大之旅的事实性信息(旅行路线、风景特征、气候特点、旅行者感受)有哪些?

学生第一遍阅读课文,概括主旨并梳理主要事实性信息。教师提问检查学生提取课文中事实性信息的情况。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分组绘制出课文中主人公的加拿大旅游行程路线图,标记出旅游中所经过的各个地点。

学生第三遍阅读课文,分组在所绘制的旅行路线图上标记出各个地点的关键信息(如温哥华是加拿大最暖和的城市)并汇报。之后,教师与学生在黑板上共同完成本次旅游的信息图。

子问题②:如何概括加拿大的概况和特点,形成对加拿大的结构化知识(地理、人口、经济、文化、交通等)?

提炼概念,形成概念图,获得结构化知识。学生第四遍阅读课文,分组完成关于加拿大概况的结构化知识图,重组文中提及的关于加拿大的信息,如人口数量、气候特点、地理概貌、特有动物、农业耕作、文化特点、交通工具、自然资源等。

根据已知,推理判断。学生讨论并交流主人公为什么会选择这条旅行路线。

子问题③:加拿大与中国的地理位置、旅游路线、人文景观等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表达感受,比较异同。学生分组活动,分享个人对加拿大的总体感受,并基于结构化知识图比较中国与加拿大的异同。

最终根据中国与加拿大在地理位置、旅游路线及人文景观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借鉴文中提到的加拿大的事实性信息与结构性信息,形成一条能体现跨文化意识和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国旅行路线,从而回答最开始提出的主问题Q1:如何为加拿大朋友设计一条能体现跨文化意识和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国旅行路线?

6. 结语

总之,通过基于成长型思维的高中英语问题链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关注能力的发展而非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使学生在犯错时更加倾向努力归因而非能力归因,强化学生的努力信念,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水平,促进学习态度的转变以及学习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Dweck, C. (2006) Mindes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15-16.
[2] Dweck, C.S. and Yeager, D.S. (2019) Mindsets: A View from Two Era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 481-496.
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18804166
[3] Molden, D.C., Plaks, J.E. and Dweck, C.S. (2006) “Meaningful” Social Inferences: Effects of Implicit Theories on Inferential Proces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2, 738-752.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05.11.005
[4] 顾诗燕.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问题链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5] 孙艳梅. 指向成长型思维的高中生物学问题链设计与实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23.
[6] Elliott, E.S. and Dweck, C.S. (1988) Goals: An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5-12.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4.1.5
[7] Hong, Y., Chiu, C., Dweck, C.S., Lin, D.M. and Wan, W. (1999) Implicit Theories, Attributions, and Coping: A Meaning System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588-599.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7.3.588
[8] Leggett, E.L. (1986)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ffort/Ability Inference Rules and Goals: Implications for Causal Judgments.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7, 2662.
[9] Miele, D.B. and Molden, D.C. (2010) Naive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and the Role of Processing Fluency in Perceived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9, 535-557.
https://doi.org/10.1037/a0019745
[10] Miele, D.B., Son, L.K. and Metcalfe, J. (2013) Children’s Naive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Influence Their Metacognitive Judgments. Child Development, 84, 1879-1886.
https://doi.org/10.1111/cdev.1210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