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对抑郁的影响:一项横断研究
The Impact of Social Anxiety on Depression in Left-Behind Childre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社交焦虑对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机制,并验证了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焦虑不仅能直接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抑郁,而且通过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抑郁。此外,研究还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在社交焦虑与抑郁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尤其是当社交焦虑水平较高时,社会支持对抑郁的缓解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本研究不仅揭示了社交焦虑影响留守儿童抑郁的机制,还为社会支持干预提供了实证依据。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mechanism by which social anxiety affects depression in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verifi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nega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attention bias and the regulatory role of social support. Specifical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cial anxiety can not only directly predict depression in left-behind children 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 their depression through nega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attention bias. Furthermore, the study found that social support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plays a regulato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especially when social anxiety levels are high, the mitig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depression becomes more evident. Therefore, this study not only reveals the mechanism by which social anxiety affects depression in left-behind children but also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social support interventions.
文章引用:倪洁, 陈林 (2024). 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对抑郁的影响:一项横断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6), 587-59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6443

1. 前言

留守儿童这一术语最早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出国留学而留守国内的儿童(上官子木,1993)。近些年,在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转变的急剧变化中,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失衡,有很多的富余农村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父母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6个月以上的6~16岁的儿童(Zhang et al., 2019)。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严重阶段性问题。他们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特别是缺乏父母照顾这一严重问题,使得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健康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此前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如非留守儿童(元帅等,2015)。赵景欣等(2013)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而且他们在人际关系上尤其是对同伴的拒绝和攻击性行为、孤独感以及学业违规行为呈正相关。王东宇(2006)研究了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包括抑郁、偏执、敏感、焦虑、孤独和人际紧张等。

大量研究表明,抑郁与社交焦虑有很大的共病率(吴晓薇等,2015),而且社交焦虑通常是先于抑郁症状而出现(Ingramet al., 2005)。还有些研究表明焦虑指示着之后的抑郁(Jacobson & Newman, 2014)。因此社交焦虑可能预测抑郁。

有研究发现高度焦虑的人往往更关注负面或威胁性的刺激。例如,宋素涛等(2023)在研究中发现高社交焦虑的个体通常更倾向于关注消极刺激,对消极信息产生更多的关注。社交认知行为模型表明,保持个体焦虑状态的关键是社交焦虑个体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Heimberg et al., 2010)。

那么社交焦虑、负性注意偏向与抑郁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研究认为具有社交焦虑的个体会对环境中的负性注意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进而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抑郁(唐继亮,宣宾,2012)。例如,毋嫘,林冰心(2016)在探究其他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时,认为注意偏向是关键的中介变量。综上,本研究假设负性注意偏向在社交焦虑与抑郁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社会支持指个体从社区、社交关系和亲朋好友那里获得的物质或者精神支持(Cullen, 1994)。社会支持缓冲器模(the buffering effect model, Cohen & Wills, 1985)指出,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有效保护因素,可以有效缓冲负面事件或消极情绪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支撑保护作用。相关研究也发现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因素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即个体所拥有的社会支持资源不同,压力对其的影响也存在差异(胡阳等,2014)。

因此,领悟社会支持在社交焦虑与抑郁情绪之中很可能起到调节作用,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交互作用可能会减少抑郁症状发生的可能性,若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偏低,则随着社交焦虑水平增加,抑郁水平显著上升;若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偏高,则随着社交焦虑增加,抑郁水平上升速度减缓。由此提出,领悟社会支持可能在留守儿童社交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来验证以上假设。首先,研究对象为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需要通过横断研究快速了解现状;其次,横断研究有助于检验这一假设;此外,考虑到样本来源和测试条件,横断研究在实施上更为可行;最后,研究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横断研究结果可以为后续的社会支持干预提供依据。因此,在整体上,横断研究方法有助于研究者快速、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由上述两点,提出了注意偏向、领悟社会支持在社交焦虑对负性面孔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模型如图1

Figure 1. The impact of social anxiety on attentional bias towards nega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moderation and mediation models of attentional bias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1. 社交焦虑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的影响:注意偏向与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模型和中介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来自河南省信阳市的某一小学,该是一所乡村小学,其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高,超过50%。采取整群取样,共抽取84名留守儿童。所有被试都习惯使用右手,没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视力或矫正视力没有出现异常,没有色弱和色盲。被试均知情同意愿意参加实验流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筛选出正式被试72人,其中女生38人,男生34人,年龄为9~13周岁,平均年龄为11.40岁。

2.2. 研究工具

2.2.1.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采用Radloff (1977)编制的,章婕等人(2010)修订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共包括20个项目,采用0~3级记分(0=没有,1=有一点,2=有一些,3等于总是)。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的分数分布范围为0~60分,其中第4、8、12和16题为反向记分问题。分数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高。之前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量表在本次研究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5。

2.2.2. 社交焦虑量表(IAS)

采用Leary (1983)编制的,汪向东等人(1999)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共包括15个题目,采用0~5级评分,量表得分越高证明社交焦虑程度越重。之前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量表在本次研究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5。

2.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采用Zimet等人(1988)编制,姜乾金(2001)修订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此量表一共包括12个题目,包含家庭支持量表(在项目3、4、8、11)、朋友支持量表(在项目1、2、5、10)、其他支持量表(在项目6、7、9、12)。采用0~7级记分方法,分数越高表明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高。之前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量表在本研究Cronbach’s α系数为0.859。

2.3. 研究材料

目前关于个体注意偏向的研究多采用文字或图片等刺激材料。但是,文字材料主要依赖于它的象征意义,需要人的言语系统对其进行加工,刺激程度相对较低,生态学效度也较低(武琦,2012)。因此,本研究采用更加直观并且可以测到最初反应的情绪图片为刺激材料。根据愉悦度、唤醒度等方面从王妍,罗跃嘉(2005)编制的中国情绪图片系统中选取负性(悲伤)和中性情绪图片各12张面孔。其中男性和女性各6张,平衡不同情绪面孔的性别。采用Eprime2.0软件编制实验程序。

2.4. 研究范式

点测验常用来研究个体如何将自身的注意资源进行分配的。点测验范式是在呈现刺激线索之后随机呈现一个探测信号,在设定好的时间内,被试根据要求对探测信号进行反应判断,从而使个体产生对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因此该范式适用于对情绪性刺激认知加工的注意偏向研究。

本实验实验流程图如下图1所表示。最开始会在屏幕中心出现一个黑色的注视点“+”,要求被试注视注视点,注视点呈现时间为500 ms。当注视点消失后,在屏幕两侧会对称出现一对负性和中性情绪图片,情绪图片呈现时间为1500 ms。当情绪图片呈现完毕后,在某一情绪图片出现的位置之后在同样位置呈现一个向上或者向下的黑色箭头。本实验要求被试对箭头的方向做出判断,如果箭头向上,被试就按“F”键;如果箭头向下,被试就按“J”键。此实验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快地对箭头作出反应。被试做出反应后,将会出现1000 ms空屏。本次实验试次的空屏结束后将会接着出现下一个实验试次。

2.5. 研究过程

2.5.1. 问卷调查

使用社交焦虑量表测量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测量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使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测量留守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

2.5.2. 注意偏向测验

本实验程序采用E-prime2.0心理实验专业软件编制,实验在14英寸的电脑上进行,采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10。被试坐在距离电脑屏幕50 cm的地方。本实验中主试和被试进行一对一实验,全程无干扰。E-prime自动记录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

实验正式开始前,主试向被试简单介绍实验步骤和实验情况。要求被试认真阅读指导语,按照指导语要求先进行练习。在练习阶段,电脑屏幕上会自动呈现4对情绪面孔(与正式施测时所使用的情绪面孔不同)。为平衡性别,其中选取两对女性面孔图片,两对男性面孔图片。为平衡情绪图片所在左右位置、箭头方向、和箭头所在位置,每对图片呈现4次。一共进行16次练习。被试对每一个试次进行按键反应后,出现1000 ms的反馈界面,告诉被试的按键反应是否正确。直到被试16个试次全部按键正确,才开始进行正式阶段。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不会被记录。

在正式阶段,选取6对负性情绪图片和中性情绪图片。为平衡性别,男女各3对。每对负性和中性情绪图片面孔相对应,即选取同一个人的中性和负性情绪面孔作为每一个试次负性情绪图片和中性情绪图片。为平衡探测点位置、箭头方向情绪图片所在位置,6对情绪图片共进行2个block共96个trial。被试按照指导语要求进行实验,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将全部会被记录在电脑上。

2.5.3. 研究假设

在社交焦虑对抑郁的影响过程中,对于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起到了中介作用;在社交焦虑对抑郁的影响过程中,领悟社会支持起到了调节作用。

2.6. 统计处理

先对于实验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删除被试进行点测验范式错误或者没有反应的试次,然后清除反应时小于200 ms,大于1200 ms的试次(施永谋,罗跃嘉,2016)。本研究中,所有有效被试的反应准确率达到了100%,因此这一指标在本研究中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比较意义。因此,本研究的因变量为被试在社会交往焦虑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上的得分及负性情绪图片与探测点异侧的反应时与负性情绪图片与探测点同侧的反应时之差的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值。完成对数据初步的合并和处理后,使用SPSS26.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7. 研究结果

2.7.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取纳最常用的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所使用问卷的项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因子未旋转时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证明了有超过2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而且最大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35.40% (小于40%)。因此通过共同方法偏差检验证明此实验没有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2.7.2. 儿童抑郁、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社交焦虑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关系

经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这72名留守儿童的抑郁得分在7~51分之间(M = 25.17, SD = 10.69),留守儿童的儿童社会支持得分在20~54分之间(M = 38.00, SD = 9.55),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得分在15~54分之间(M = 35.74, SD = 10.74)。

对儿童抑郁、社会支持、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关系做相关分析(使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children’s depression, attentional bias to nega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support

1. 儿童抑郁、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社交焦虑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分析

因素

儿童抑郁

社交焦虑

社会支持

负性注意偏向

儿童抑郁

1




社交焦虑

0.668**

1



社会支持

−0.512**

−0.601**

1


负性注意偏向

0.830**

0.617**

−0.538**

1

注:*p < 0.05,**p < 0.01。

2.7.3. 儿童抑郁与负性注意偏向之间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参照温忠麟提出的检验方法,证明儿童焦虑与儿童抑郁之间的关系,并证明注意偏向的中介效应、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首先对本次实验所用所有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利用SPSS的宏程序插件PROCESS进行数据处理。

采取Hayes提出的检验方法、,采用SPSS宏程序中的PROCESS中的Model5来探究之前提出的假设。在控制了性别、年龄,采用偏差修正的百分位数Bootstrap方法,使用5000个Bootstrap个样本得出参数估计的置信区间和标准误。如表2所示。

Table 2. Testing of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2.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回归方程

拟合指标

系数显著性

结果变量

预测变量

R

R2

F

β

LLCI

ULCI

t

注意偏向值

性别

0.6205

0.3850

14.1893**

0.12

−0.26

0.50

0.63

年龄




0.03

−0.13

0.18

0.33

社交焦虑




0.62

0.42

0.81

6.37**

儿童抑郁

性别

0.9504

0.9032

101.08**

0.12

−0.03

0.28

1.61

年龄




−0.04

−0.11

0.02

−1.27

社交焦虑




0.14

0.03

0.25

2.46**

注意偏向值




0.85

0.75

0.96

16.59*

社会支持




0.06

−0.04

0.16

1.11*

社交焦虑 × 社会支持




−0.13

−0.21

−0.06

−3.44*

Figure 2.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2. 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

所示社交焦虑对注意偏向(β = 0.90, t = 17.87, p < 0.01)与儿童抑郁(β = 0.20, t = 2.78, p < 0.01)的预测作用显著。,且注意偏向对儿童抑郁(β = 0.79, t = 10.06, p < 0.01)的预测作用也十分显著。由此验证了假设1:社交焦虑不仅直接显著预测儿童抑郁,而且通过注意偏向间接预测儿童抑郁。

而且社交焦虑与社会支持的交互关系明显对儿童抑郁有预测作用(β = −0.08, t = −2.03, p < 0.05)。并且Bootstrap的95%置信区间为[−0.15, −0.01],置信区间中不包括零。由此证实了假设2:社会支持在社交焦虑与抑郁的直接路径上起到了调节作用。

为了清楚地说明社会支持地调节作用,实施了简单斜率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交焦虑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高低来划分高低焦虑组(IAS得分大于35.74为高焦虑组,IAS得分小于35.74为低焦虑组)和高低支持组(PSSS得分大于38为高支持组,PSSS得分小于38为低支持组)。

对于低焦虑水平的留守儿童,高支持对儿童抑郁的积极影响显著低于低支持。但是,对于高焦虑的个体,高、低社会支持水平对儿童抑郁没有显著影响。

3. 讨论

基于之前的研究以及社会支持缓冲器理论,此研究在个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视角下,注意偏向为中介变量,将社会支持为调节变量建立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明确了社交焦虑是如何影响儿童抑郁的(注意偏向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也分析了社交焦虑在什么情况下更为显著地影响儿童抑郁(社会支持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能直接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儿童抑郁。又进一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能够通过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儿童抑郁,这与之前的研究基本一致(侯娟等,2021)。

之后经过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可以得知,留守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与儿童抑郁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根据社会支持的缓冲器理论(Cullen, 1994),当个体处于应激状态时,社会支持可能经由调节宇心理健康有关的因素来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高领悟社会支持的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对儿童抑郁的正向预测作用相对较小。此实验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是社交焦虑导致儿童抑郁的影响因素,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宫宇轩,1994)

综上,本研究经由有调节的中介作用验证了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在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和儿童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在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和儿童抑郁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能够显著预测留守儿童的儿童抑郁,在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和留守儿童抑郁之间的关系,留守儿童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起中介作用,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和留守儿童抑郁的关系中,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起调节作用

4. 结论

1) 社交焦虑对留守儿童的抑郁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

2) 社交焦虑通过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抑郁。

3) 留守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在社交焦虑与抑郁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具体来说,当社交焦虑水平较高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留守儿童抑郁程度较低;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留守儿童抑郁程度随社交焦虑水平升高而显著升高。

参考文献

[1] 宫宇轩(1994). 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 心理学动态, (2), 34-39.
[2] 侯娟, 朱英格, 方晓义(2021). 手机成瘾与抑郁: 社交焦虑和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多重中介作用. 心理学报, 53(4), 362-373.
[3] 胡阳, 范翠英, 张凤娟, 谢笑春, 郝恩河(2014). 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抑郁: 压力感与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0(2), 177-184.
[4] 姜乾金(200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行为医学科学, 10(10), 41-43.
[5] 上官子木(1993). 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 父母必读, (11), 16-17.
[6] 施永谋, 罗跃嘉(2016). 大学生对婴儿面孔的注意偏向特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0(5), 378-383.
[7] 宋素涛, 李爽, 赵诗梦, 等(2023). 社交焦虑者对面孔表情存在持续性注意偏向: 来自N2pc的证据. 中国临床心理学, 31(2), 267-273.
https://doi.org/10.16128/j.cnki.1005-3611.2023.02.002
[8] 唐继亮, 宣宾(2012). 等值正负评价对高低社交焦虑“同图寻异”任务的影响. 见 编者信息,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9]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1999).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0] 王东宇(2006).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 见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编), 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11] 王妍, 罗跃嘉(2005). 大学生面孔表情材料的标准化及其评定. 中国临床心理学, 13(4), 396-398.
[12] 毋嫘, 林冰心(2016). 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机制探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6), 992-995, 1028.
[13] 吴晓薇, 黄玲, 何晓琴, 唐海波, 蒲唯丹(2015).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攻击、抑郁: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5), 804-807.
[14] 武琦(2012). 非焦虑个体的负性情绪表情注意偏向的点探测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15] 元帅, 杜爱玲, 杨世昌, 王新友, 申丽娟(2015).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3(5), 764-768.
[16] 章婕, 吴振云, 方格, 李娟, 韩布新, 陈祉妍(2010).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全国城市常模的建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4(2), 139-143.
[17] 赵景欣, 刘霞, 张文新(2013). 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 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 心理学, 45(7), 797-810.
[18]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310-357.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98.2.310
[19] Cullen, F. T. (1994). Social Support as an Organizing Concept for Criminology: 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Academy of Criminal Justice Sciences. Justice Quarterly, 11, 527-559.
https://doi.org/10.1080/07418829400092421
[20] Heimberg, R. G., Brozovich, F. A., & Rapee, R. M. (2010). A Cognitive Behavioral Model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Update and Extension. Academic Press.
[21] Ingram, R. E., Ramel, W., Chavira, D. et al. (2005).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22] Jacobson, N. C., & Newman, M. G. (2014). Avoidance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ver a Decade Later.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8, 437-445.
https://doi.org/10.1016/j.janxdis.2014.03.007
[23] Leary, M. R. (1983). Social Anxiousness: 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7, 66-75.
https://doi.org/10.1207/s15327752jpa4701_8
[24] Radloff, L.S. (1977).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 385-401.
https://doi.org/10.1177/014662167700100306
[25] Zhang, X., Li, M., Guo, L., & Zhu, Y. (2019). Mental Health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in South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19, Article No. 1725.
https://doi.org/10.1186/s12889-019-8066-5
[26] Zimet, G. D., Dahlem, N. W., Zimet, S. G., & Farley, G. K. (1988). 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2, 30-41.
https://doi.org/10.1207/s15327752jpa5201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