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学校综合实践课中环境保护教育共建共管机制的探讨——以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环境教育为例
Discussion on the Co-Construction and Co-Management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in 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s in Mountain Schools—The Exampl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Hupi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Local School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61106, PDF, HTML, XML, 下载: 29  浏览: 7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康祖杰, 郑 烨, 杨存存, 程 心: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湖南 常德;唐海亮, 张庆敏:壶瓶山镇中心学校教研室,湖南 常德
关键词: 综合实践课环境教育共建共管山区学校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Construction and Co-Management Mountain Schools
摘要: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内在要求。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必须加强环境保护与宣传教育。本文利用山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课题研究,由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当地学校进行深度合作,从决策共识、管理制度、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四个方面构建了环境保护教育共建共管的长效机制。
Abstract: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and realiz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re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in all respects. Nature reserves are the core area of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promo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We must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researc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in mountain area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co-construction and co-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through in-depth cooperation between Hupi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local schools from four aspects: decision-making consensus, management system,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ervice platform.
文章引用:康祖杰, 郑烨, 杨存存, 程心, 唐海亮, 张庆敏. 山区学校综合实践课中环境保护教育共建共管机制的探讨——以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环境教育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504-150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1106

1. 引言

生态兴则文明兴。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提出:“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这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这对我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再次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是新时代必须坚守的生态观[3]。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时代赋予教育新使命、新担当,应适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4]

环境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5],其培育离不开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作为自然保护区而言,环境保护教育是其最基本的职能之一,而针对中小学生而言,开展环境教育学校教育是主渠道,学校教师是关键环节[6]。如何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环境保护教育的共建共管至关重要。为此,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壶瓶山保护区)与壶瓶山镇中心学校(镇中心学校)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全面合作,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实施环保教育共建共管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

2. 形成决策共识是实施环保教育共建共管的重要前提

决策力、领导力、控制力是执行力的三个核心要素。在项目合作中,唯有达成决策共识,才能产生高质量决策和合作力,从而为效能执行目标任务提供前提。自然保护区和学校共同推动共建共管环境保护教育工作也不例外。2021年,壶瓶山保护区与镇中心学校共同制订了“山区中小学校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环保教育的研究”课题,我们从三个层面达成共识。

2.1. 决策层面形成共识

双方主要领导就综合实践课题开展通过座谈交流、广泛协商,达成共识,形成活动终极目标,即“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与生态素养,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同时使教师主动将生态观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共同立起了综合实践课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纲”。

2.2. 中层管理形成共识

学校分管领导、课题负责人与自然保护区分管领导就综合实践课题实施的具体措施、参与人员、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成效评估等内容进行沟通,共同制定了综合实践课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目”。

2.3. 实施层面形成共识

在实践活动中,具体负责课题探究的教师、学生和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经常就课题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共同寻求新方法,不断创造新平台,创新推进了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机制。不同层面形成的决策共识,有效规避了综合实践课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风险,确保了课题各项活动和任务的全面完成。

3. 建立管理制度是提升环保教育共建共管的效率准则

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是效能开展工作的准则。为了保证综合实践课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有序有效进行,达到课题整体工作目标,双方领导亲自牵头,组织课题组主要人员积极参与,制订了系列管理制度。

3.1. 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为保证学校和自然保护区及时沟通,协调解决综合实践课中开展环境教育课题执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双方确立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解决活动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

3.2. 建立课题实施管理制度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中实施环境教育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奖惩措施,规范了课题组成员工作行为,为督促检查提供了依据和标准。

3.3. 建立工作协调调度机制

学校主要领导和课题组负责人根据制订的工作方案,及时督促和调度相关工作及责任人,确保课题各项任务按时结题。这些管理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学校和自然保护区课题参与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4. 实现资源整合是推动环境保护教育共建共管的重要基础

资源的丰富性、珍稀性、共享性是山区学校综合实践课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基础。壶瓶山保护区建区四十年,区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现已记录物种9120余种,以全省3‰的国土面积保存了湖南省60%以上的物种,生态环境优良,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欧亚大陆同纬度带物种谱系最完整的一块宝地”,先后被授予“湖南省林业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科普基地”“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且在科研活动中培养了一批技术业务骨干,但相对而言,保护区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缺乏教育技巧,整体知识面较窄。镇中心学校建校历史悠久,拥有庞大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校园环境,但学校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缺乏生态保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指导。为最大限度发挥学校和保护区在综合实践课题研究中环保教育的作用,双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资源整合。

4.1. 教学知识与科研知识整合

为弥补课题组在综合实践课中开展研究和环境教育活动过程中在生态保护专业知识的不足,在确定主要研究成员时将拥有科研基础知识的保护区技术人员纳入其中,在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实现知识上的互补。

4.2. 学校师生与科研人员整合

在综合实践课中实行学校师生与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共进课堂,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在环境保护教育上实现人才互补。

4.3. 学校课堂与自然课堂整合

在综合实践课实践活动中采取“学校课堂讲解”与“自然课堂实践”相结合。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使学生科学地接受环境保护知识;保护区充分利用宣教中心、青少年绿色教育营地、自然生态小径等自然教育基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零距离接触自然,了解生物多样性知识。

通过资源整合,学校和保护区在综合实践课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较好实现了知识、人员、阵地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了双方环境保护教育的技能,做大了生态环保“统一战线”。

5. 创建服务平台是推进环境保护教育共建共管的物质保障

综合实践课中环境保护教育离不开宣传教育设施设备、教育基地、活动经费等服务平台及保障,为推进综合实践课中环境保护教育共建共管工作,学校和保护区加强协作,从三个方面加强服务平台建设。

5.1. 建立服务阵地

为确保综合实践课“教有课室、学有场所、践有基地”,壶瓶山保护区和镇中心学校联合创办了“长岭青少年绿色营地”,保护区还修建了高品位宣教中心、4个“5 + 5”自然教育室(江坪、南坪、中岭、泥沙)和4条生态自然小径(壶瓶山主峰、青山溪、象鼻子沟、剩头)。

5.2. 编制实践课程

为使综合实践课中环保教育实践活动有章可循,课题组结合学校实践教学需要和中小学生特点,以环保教育的启蒙性、科学性、适宜性、有序性为原则,先后编写了《绿色壶瓶》《探索壶瓶》《壶瓶山植物52周谈》等乡土环保校本读本,并发放到区内每一个中小学生。这些读本以“环保”作为主题活动的中心脉络,施教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需求与认知水平,可自行设计多元化实践活动与课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探索欲望,增加实践课程的趣味性、易懂性和科普性,形成自己的环保教育特色,为深入持续开展环保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指南,确保环保教学与实践活动在规范化基础上具有可塑性和创造性。

5.3. 统筹服务经费

在综合实践课题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需要经费支持,没有资金保证的活动很难全面实施和顺利推进,其经费采取学校自筹和校外单位支持相结合,学校自筹资金主要解决实施环境保护教育日常活动经费,保护区支持资金主要解决乡土环保教育读本印刷费和实践活动奖励,其它单位的资助弥补环境教育服务资金的不足。良好的服务平台有效地推进了环境保护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6. 结语

山区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课实施环境保护教育要立足当地实际,以校园和自然保护地为联合载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建立健全决策共识、管理制度、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共建共管长效机制,把优势资源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形成环境保护教育合力,更好地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促进全社会共享共治,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本研究中得到了湖南壶瓶山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和壶瓶山镇中心学校的大力支持,课题组全体成员给予了大量帮助,舒兆恩老师对文章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基金项目

山区中小学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XJK21CDY030);中央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项目(2023402)。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2] 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22.
[3] 李青锋, 张自政. 产教研深度融合的资源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2): 63-69.
[4] 秦春, 王红梅. 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现状及策略[J]. 环境教育, 2024(1): 72-75.
[5] 马宝莹. 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的环境解说系统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大学, 2016.
[6] 梁雅丽. 用力用心用情开展生态文明教育[J]. 中国生态文明, 2024(1): 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