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与实践效果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mbination and Practical Effect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4.1461101, PDF, HTML, XML, 下载: 29  浏览: 69 
作者: 詹可心: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大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College Students Rule of Law Education Social Practice
摘要: 在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缺失的环节之一,对于帮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法治教育的背景下,各部门应将法治元素与实践元素相融合,并结合当下新时代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进而从创新法治教育实践方法、革新法治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强化社会实践活动环境支持等法治教育实践路径进行探寻。
Abstract: Social practi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link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h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to penetrate into the society,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servic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all departments should integrate the elements of the rule of law with the elements of practice, combine them with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then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from the innovation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and practice methods, innovation of rule of law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and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support of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文章引用:詹可心.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与实践效果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468-147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1101

1. 引言

“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1]。”同时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价“要全面考察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既要涉及法律常识,又要“反映法治思维、法治观念的行为、态度和实践”[2]。高校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力军,在助推我国法治化建设中肩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党和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积极地推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当前,加强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实施大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全社会法治素养,促进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又可以为法治中国建设提速,为共建、共治、共享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我们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理论方面开展得较为出色,但法治实践教育却略显匮乏,这使得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的支撑,所以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亟待加强。

2. 大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研究

2.1. 核心概念

1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3]。高校肩负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培育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职责,同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改造这个世界。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根据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的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去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同时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大措施和不可缺少的环节[4]

2、大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基于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引领[5],在树立了正确的法治观后,学生们遵循学校设定的培养目标,有序参与与法治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们将法治理念深植心中,并通过行动展现出来,自发地将自己塑造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者、倡导者和实践者,进而促使整个社会更加严格地遵循法治规范。

2.2. 大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1、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1987年6月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颁发了《关于广泛组织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参加社会实践,是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达到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6]。当前,部分大学生并不了解国情,虽然有着坚实法治理论的指引以及投身实践的积极性,却往往没有实施路径与发挥的空间,同时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时期,仅靠校内课堂内法治的理论教育是不行的,仍需进一步深化道法课的教学目标,课上课下相结合,提高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与参与度。因此,需要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深入实际,将课堂上所学的法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主观认知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这样才能对党的方针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对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并以此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做一个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认为:“一切历史活动,归根结底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也只有通过人的认知和创新实践活动才得以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而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3]。”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必然包括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的途径。目前,大学生参加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正是遵循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必然规律,并适应了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大学生在法治教育社会实践中,将法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人才[7]

首先,通过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在高校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掌握法律知识,加强对法律的认识,并学习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习的法治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加深对法治观念的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开展法治教育社会实践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感受法律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投身于基层法治实践,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自觉守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遭遇多种与学校环境不同的情境和挑战。通过解决这些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社会职责,并因此加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同时,大学生法治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国家所需人才要求,并将之作为今后发展的目标。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例如,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充分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或者向基层百姓做普法宣传实践,让法治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要通过自行策划、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实践方式,使得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同时,参加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发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诚信意识。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学生能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在新时代背景下,参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人才。

3. 大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效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于法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在大部分学生的观念中,他们认为法治教育只是单纯的理论学习,是老师课堂上的单方面输出和被动地接收法治相关知识,甚至部分同学认为法治理论的相关课程没有实际应用价值,自己所学的专业可能与法治理论并不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法治氛围不够浓厚的院校,对大学生法治实践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因此缺乏参与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法治理论的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二,部分大学生可能没有及时吸收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无法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如果在法治实践中,失去相关的理论知识指引,也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难以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运用,法治实践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第三,在践行法治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组织和管理的问题。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法治实践,然而,当进行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时,由于实践目标和计划的不明确,往往会出现实践活动内容陈旧贫乏、过于形式化的后果,最后也不能达成既定效果。此外,部分实践指导教师可能在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能力有限,因为并不是每个指导老师都有法学相关的背景,他们可能缺乏相关的法治实践经验,难以提供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迷失方向,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第四,大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支持也有待加强。一些高校在法治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实践合作基地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实践活动的需求,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同时政府也应当适当给予资源的扶持,缺少平台与机会也是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较少的原因之一。

3.2. 造成大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

第一,部分学校法治氛围不够浓厚,对法治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以及高校在开展法治教育时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等问题一些学校可能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这导致了法治教育的课程设计不够完善[8],有些学校甚至将道法课视为普通的公共“水课”,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法治教学方案,这样就使学生受到法治教育的连贯性、系统性不强,很难形成法治知识的完整体系。

第二,学校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筹备和组织不够规范。一些学校在组织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另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也有所疏忽,例如缺少有力的监控和评价机制,这导致活动的成果难以维持。

第三,学校法治教育资源保障不足。由于我国法律体系还不是特别健全以及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导致部分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同时一些学校在法治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场地,难以开展有效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这限制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影响了法治教育的效果。

2、主观因素

首先,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认知不足。部分学生可能认为法治教育仅作为理论学习就足够,与日常生活关系甚少,因此对法治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兴趣。由于这种认知的误差,学生们参与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打折扣,难以将法治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工作中。

其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实践能力相对薄弱。虽然学校开设了法治教育课程,学生可能是在被动地吸收知识,并没有深入的思维或实际操作的能力。由于这种情况,当他们面临具体的法律问题时,通常难以确定如何有效地利用法律专业知识来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利益。

此外,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技能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而言,要求学生具有深刻的社会责任心和出色的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部分大学生因为缺乏某些特定素质,可能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融入社群,也难以有效完成既定的教育和任务。

最后,大学生的个人热情和参与程度都是塑造法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效的一个主观决定因子。当学生对于某一活动缺乏兴趣,或可能觉得该活动与其个人成长不密切相关时,他们可能选择选择性地避免参与或敷衍了事,这将不可避免地削弱活动整体的有效性。

4. 大学生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提升策略

4.1. 创新法治实践教育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通过将真实的法律案例纳入到社会实践活动框架内,学生们能在问题的分析、探讨及解决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知识如何被实际地应用。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法律内容与具体的社交事件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以及处理实务问题的能力。

2、使用互动式教学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往往采用的是单向灌输的方式,这导致学生大多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模式。为了改善现状,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是应用互动性的授课模式,以激发学生在课堂讨论、模拟角色扮演和模拟法庭等多种活动中的积极参与。互动式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欲望,并增强他们的批判思维与交流技巧。

3、开展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作为核心,目标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在法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集中于某个特定的法律难题或社会事件,进行从研究调查到项目设计、到实施执行的全程学习。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能培育学员们在团队协作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精神,进一步深化他们对法制的认识和实践。

4、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

当前新时代信息高速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相结合,创新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开发法治教育在线课程、建立法治教育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渠道,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5、结合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式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通过分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入合作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法律问题研究、法治宣传活动策划等,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任务,以此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实践技能。

4.2. 革新法治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

首先要明确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法治觉悟、思维方式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基于此,根据学生个人学习需求和现实状况,精心挑选了与法律教育相匹配的课程内容,这包括基础的法律概念、强调法治精神和各类法律实例等。

2、结合社会热点与实际问题

在内容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密切关心社会焦点议题以及真实的法律需要,并将这些观点有效地整合到实践性的教学中。比方说,一个可供参考的方式是对当前社会焦点问题中的法律案例和热门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引领学生进行更系统的思考和集体讨论。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专业环境和真实需求,精心设计专门针对法治教育的实践性活动。

3、强化跨学科融合与拓展

法治教育不仅关乎法律概念,同时与众多学科领域也存在深厚的关联。因此,在进行内容构建时,建议更多地强化跨学科的结合与进一步的拓展,将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个学科融合,构建一个完整的实用教学模式。这样不仅有助于丰富法治教育的知识和方式,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整体能力与素质,使其全面发展。

4、开展多样化法治实践活动

第一,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活动。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宣讲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9]

第二,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深入推广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广泛宣传民法典、劳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反家庭暴力法等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鼓励大家养成主动遵守法律法规、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原则。

第三,开展青少年法治素养提升活动。根据不同的青少年特质和他们的成长需要,可以通过模拟法庭审理、情景剧和微电影等深度体验的法治活动,来推广与青少年息息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法以及反电电信网络诈骗法。同时,普及预防欺诈、欺凌、性侵犯等的法律知识也至关重要,旨在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并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开展法律志愿服务活动。对于有法律基础的大学生,可以依托实践团队专业优势,为基层民众提供法律咨询、文书撰写、矛盾调解等各类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营造一个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

第五,开展基层治理调研活动。针对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村庄或居住区的法治自治以及初级阶段的纠纷调解等领域,积极进行了新时代基层法治建设的研究,以调研成果为基础参加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为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言献策。

第六,开展网络法治宣传活动。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通过制作动画、拍摄法治文化剧、微电影、网络直播普法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法言法语”与“网言网语”相结合,增强法治社会实践模式的多样化与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

4.3. 强化社会实践活动环境支持

要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环境支撑,需从多个角度进行,以确保整个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获得实际效用。以下是几点具体的建议:

1、加强校内法治文化建设

高校应重视校园法治文化的建设,借此来提高学校内法治氛围。通过张贴海报、设置宣传栏、悬挂横幅等方式在校园公共场所来进行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同时,利用校园在线网站、校园广播、高校学报等平台创设法治知识宣传专栏,积极打造法治文化宣传的新阵地。这种积极的法治氛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获得相关的法治知识,进而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和效果。

2、协同法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共建

高等教育机构有可能与法院、检察院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各种法律实务专业人士建立协同合作,或与社会上的法治宣传基地共建,以便共同推动法治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地参观调研和实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直接体验到法律工作的运营过程,并了解到法律领域的独特性与需要。经由实践基地的筹建,学生能够深入融合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从而增强其法治实践能力。

3、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

高等教育机构应当积极寻求政府以及社会各领域对法治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政府应推出相关的政策措施,为高等学校的法治教育提供财务支持和所需场地援助;社会各界也可通过捐献、资助等途径,各行各业的人们得以参与到法治教育的实际活动中,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和资金支持。这种支持方式为大学进行法治教育中的社会活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而推动活动更深度地展开。

4、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法治素养

高校应重视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进修深造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法治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对法学院校进行评估,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提高法治教育水平。优秀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法治教育指导,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法治实践能力。

5、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与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评价和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可以激励教师更加积极地投入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推动活动的持续发展。

5. 结语

大学生法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无疑证明了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法治的核心思想和加强他们对法治的认识,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实际效果角度出发,将法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显著加强了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操作实践能力。学生们在参与实践的旅程里,可以运用他们所学的法律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这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这种融合也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日后在职场和社会活动中的成功打下了稳固基础。

当我们展向未来,有必要不断地加深法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并积极研究更高效的教育策略与方法,进一步培育出具备卓越法律意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当代大学生,从而为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多才华横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2] 易招娣, 孙雯雯.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逻辑、评价体系与实践场域[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6(3): 20-30.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0: 118-119.
[4] 刘同国.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5] 周春晓.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及实践路径[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 32(24): 324-326.
[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2023-04-01.
[7] 闾彬. 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2(3): 32-33.
[8] 成钰芯. 美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J]. 求知导刊, 2023(31): 104-106.
[9]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