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高中生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心理资本和民族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of Ethnic Minority Languages and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equential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Ethnic Identity
DOI: 10.12677/ap.2024.146439, PDF, HTML, XML, 下载: 44  浏览: 7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金如雪, 侯牧天*: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心理资本Minority Language Use Ethnic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Psychological Capital
摘要: 本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某民族中学的183名少数民族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民族认同问卷、国家认同量表探究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对他们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分别与其心理资本、民族认同呈显著正相关,心理资本分别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呈显著正相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呈显著正相关;心理资本在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资本、民族认同共同在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国家认同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ethnic minority high school students’ use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on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with a focus on the mediating role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ethnic identity. The research subjects were 183 ethnic minority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a national high school in Qiandongnan Prefecture, Guizhou Province. Utilizing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 Students, Ethnic Identity Scale, and National Identity Scale, the study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of native languages among ethnic minority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use of native ethnic languages by ethnic minority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ethnic identity. Additionally, psychological capital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ethnic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ational identity. The study also demonstrated that psychological capital serves as a mediato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minority language use and national identity. Furthermor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national identity collectively act as a chain mediator between minority language use and national identity.
文章引用:金如雪, 侯牧天 (2024). 少数民族高中生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心理资本和民族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 心理学进展, 14(6), 556-56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6439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交互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费孝通,2000)。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人们既拥有本能性的对本民族群体的归属感,即民族认同感(Ethnic Identity);又拥有个体主观认可的、自己属于某个国家的感受,即国家认同感(National Identity) (邓新星,2016;王玉龙等,2021)。处理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提升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白佳琦,2019;王嘉毅,常宝宁,2009)。

国家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主观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归属感等主观感受,包括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邓新星,2016)。国家认同以个体被赋予的公民身份为前提,实质上是个体对自己属于某一个国家的确认感,是一种个体意识,这种意识让个体将自己与国家的荣誉和利益相联系起来(陈茂荣,2011)。因此,国家认同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张宝成,2010)。而民族认同指个体对其所属民族的判断及对该族群的认可,是个体对本民族的归属认知和情感依恋。民族认同既能促进民族内部的团结,为民族整体增加活力;又能加强个体对民族整体的忠诚和归属感(俞水香,娄淑华,2020)。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基本依托(白晓丽,七十三等,2020)。

一直以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辨析和关系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心理学视角上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认同冲突论和认同共生论两种观点。认同冲突论基于内外群体区分、认同基本属性、角色冲突、认同威胁、“功能性拮抗”、认知失调等视角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两种认同之间是相互对立、相互对抗的冲突关系。传统的社会认同研究多支持认同冲突论,而近期研究更多关注认同冲突论带来的现实困境和伤害,并逐步向认同共生论转型。贝瑞的双元认同模型基于文化适应的角度提出,个体为了适应文化会在维持原有社会认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社会文化,从两个维度进行组合形成四种文化使用策略;社会认同理论则认为个体在面临多种社会认同时,会运用多种认同调适策略完成认同调适,形成双元认同甚至多元认同能力,能够同时保持对不同社会团体的积极认同。这些认同共生论都支持多种社会认同可以共存的观点,此外,整合型认同理论认为比起持认同冲突调适策略的个体,持认同共生论的个体在各项心理健康指标上得分更高,适应能力更强(郝亚明,2019)。也有研究提出,民族认同发展于国家认同之前,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国家认同以民族认同为基础不断发展而形成(陈立鹏等,2021)。已有研究也表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王嘉毅,常宝宁,2009;白晓丽,七十三等,2020)。综合以上理论观点,本研究认为个体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民族认同可以正向预测国家认同。

语言是人们用来与社会和环境产生联结的一种媒介,能够反映出使用者的民族特征与民族意识,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属性(李秀华,2018)。西方的民族语言认同理论(Ethnolinguistic Identity Theory)认为,人类具有社会属性,人们会将自己视作某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对本群体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对本群体和其他群体的比较。语言可以作为与民族外个体进行比较的一个维度,因此,语言可以作为民族认同感的一项标志(Giles & Johnson, 1987)。研究表明,语言在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Zriba, 2021),在交往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能够帮助该民族成员构建积极的民族身份认同(杨兰,沈是琳等,2019)。民族认同发展的高峰期是在青少年后期以及成年初期(Phinney, 1992),通过加强少数民族高中生对本民族语言的学习,可以帮助培育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从而促进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形成。由于该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高中时期,本研究以少数民族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并假定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能够正向预测其民族认同,并通过民族认同正向预测国家认同。

心理资本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指能够影响个体的生产率的心理特性,包括自尊等(仲理峰,2007)。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资本被认为是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维度,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Youssef & Luthans, 2005; 杨强等,2021),对调节个体自身的心理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Luthans & Youssef, 2004)。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个体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可以转变为社会竞争力(王岳川,1998)。语言作为一门技能,可以视为一种文化资本,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可以为个体提供独特的文化资源,在特定情境下帮助个体获得更多机会,同时为个体增加自信。根据该理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掌握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从而在使用过程中转化为心理资本。由此本研究推断少数民族高中生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可以正向预测心理资本。此外,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新的社会文化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冲突,通过调用社会认同调适策略可以消解这种心理冲突,达到心理平衡(郝亚明,2019),拥有较高心理资本的个体可以更好地完成这一过程。根据该理论,拥有更高心理资本的个体能够更顺利地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从而拥有较高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水平。已有研究也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本民族的认同均与积极心理资本成显著正相关(孙君洁等,2021)。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和研究证据,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心理资本在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之间起中介作用;

H2:民族认同在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之间起中介作用;

H3:心理资本和民族认同在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某民族中学少数民族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获得有效问卷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6.25%。其中男生85名(46.4%),女生98名(53.6%);高一31人(16.9%),高二95人(51.9%),高三57人(31.1%),年龄范围在14~20岁之间,平均年龄17岁(SD = 0.94);苗族168人(91.8%),水族13人(7.1%),侗族1人(0.5%),瑶族1人(0.5%)。

2.2. 研究工具

2.2.1. 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

使用叶一舵,方必基(2015)编制的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该问卷共22项,分为希望、乐观、自信和韧性4个维度,该问卷被认为是调查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的有效测评工具(刘丹,2017)。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

2.2.2. 民族认同问卷

使用张积家教授编制的民族认同感问卷,该问卷共11项,为5点计分制问卷(刘也琳,2019),得分越高,则认为民族认同越强。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

2.2.3. 国家认同量表

使用陈晶(2004)年编制的国家认同量表,该量表共28个项目,包括积极情感评价、公共集体自尊、互依信念、消极情感、自我归类和自我概念重要性6个维度。为适应少数民族高中生的生活情景以便理解和作答,研究者从原问卷删掉了8个不常见情境项目,余20个项目。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

2.3. 数据处理

现场施测,主试为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指导语中强调匿名性和保密性,问卷不记名。采用SPSS 24.0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通过Hayes (2017)编制的PROCESS宏程序中的模型6进行链式中介模型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被试自我报告,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在施测时,主试强调问卷的匿名性、保密性,说明数据仅限于科学研究用,以尽量控制共同方法偏差来源。此外,在数据分析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表明,未经旋转得到14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第一个因子所解释的变异量为25.18% (<40%)。由此可见,共同方法偏差对本研究结果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3.2. 少数民族高中生的语言使用情况

对少数民族高中生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language use situ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high school students

1. 少数民族高中生的语言使用情况


N

占比

普通话

10

5.5%

普通话 + 本民族语言

17

9.3%

普通话 + 本地方言

16

8.7%

普通话 + 本民族语言 + 本地方言

140

76.5%

由表可知,研究对象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最高(100%);大部分研究对象(76.5%)能够同时掌握普通话、本民族语言和本地方言;而部分(14.2%)少数民族高中生完全不掌握本民族语言。

3.3. 变量相关性分析

对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心理资本、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分别与心理资本、民族认同呈显著正相关,心理资本分别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呈显著正相关,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呈显著正相关。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or each variable

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系数


M

SD

本民族语言使用

心理资本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本民族语言使用

6.46

1.75

-




心理资本

79.04

11.14

0.24**

-



民族认同

47.23

6.83

0.15*

0.49***

-


国家认同

87.94

7.18

0.02

0.36***

0.59***

-

年龄

16.79

1.96

0.02

−0.08

−0.13

−0.18*

性别

-

-

−0.04

−0.18*

0.12

0.19**

注:N = 183,*p < 0.05,**p < 0.01,***p < 0.001,以下同。

3.4. 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使用SPSS 24.0中的Process插件,控制年龄和性别2个变量,对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二者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ediator variable relationships

3. 中介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

整体拟合系数

回归系数显著性

结果变量

预测变量

R

R2

F

β

t

心理资本

本民族语言使用

0.31

0.10

6.50***

0.24

3.32**

年龄

−0.11

−1.59

性别

−0.18

−2.54*

民族认同

本民族语言使用

0.54

0.29

17.95***

0.03

0.53

心理资本

0.51

7.68***

年龄

−0.22

−1.00

性别

2.68

3.05**

国家认同

本民族语言使用

0.63

0.39

22.86***

−0.09

−1.44

心理资本

0.15

2.17*

民族认同

0.50

7.20***

年龄

−0.08

−1.36

性别

0.15

2.36*

结果显示,本民族语言对心理资本的正性预测作用显著(β = 0.24, t = 3.32, p = 0.001),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无显著预测作用;心理资本对民族认同的正性预测作用显著(β = 0.51, t = 7.68, p < 0.001),对国家认同的正性预测作用显著(β = 0.15, t = 2.17, p = 0.03);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 = 0.50, t = 7.20, p < 0.001)。

在控制年龄和性别2个变量后,使用Process中的Model 6对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Table 4. Mediator effect test

4. 中介作用检验

中介路径

效应值

Boot标准误

95%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间接总效应

0.48

0.21

0.07

0.90

本民族语言使用→心理资本→国家认同

0.16

0.09

0.01

0.37

本民族语言使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0.07

0.14

−0.19

0.36

本民族语言使用→心理资本→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0.25

0.10

0.07

0.46

由检验结果可知,心理资本在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15 (95%CI = [0.07, 0.90]),中介效应显著,占总效应的32.14%;心理资本和民族认同在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0.252 (95%CI = [0.07, 0.46]),中介效应显著,占总效应的52.94%;民族认同在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具体中介效应检验路径详如图1所示:

Figure 1. Chain mediation model diagram

1. 链式中介模型图

4.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对其国家认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分析了心理资本和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验证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对国家认同的间接影响,为促进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依据。

4.1. 少数民族高中生的语言使用现状

本研究发现所有接受调查的少数民族高中生都具有普通话使用能力,说明我国过去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普通话推广力度较大,普通话推广效果好。此外,在本研究中,约14%的少数民族高中生完全不掌握本民族语言,这可能是因为在语言的代际传递中父母无意识地产生媒介转译行为,平时只与孩子说普通话,导致孩子没有习得本民族语言(汪卫红,张晓兰,2019)。同时,少数民族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多以普通话为主流语言,较少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这也可能是少数民族高中生无从习得、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原因。

4.2.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可以通过心理资本间接影响国家认同,这一发现支持了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王岳川,1998),即少数民族语言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资本转化为心理资本,而这种心理资本在个体构建国家认同时产生积极作用,促进国家认同的构建。

4.3. 民族认同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对民族认同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民族认同不能在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间起到中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民族认同的形成往往在个体与其他民族人群的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即与其他民族成员的交往强化了个体的民族归属认知,从而构建起对本民族的民族认同(郝亚明,2019)。但少数民族高中生通常只在与自己的家人交流时会使用本民族语言,而在其他环境下仍使用普通话作为主流语言。这种语言使用场景的限制切断了本民族语言使用和民族认同之间的相关,导致研究结果的相关不显著。前人研究也发现,在多种语言并存的情况下,本民族语言的功能局限性也会导致对本民族语言认同弱化(王远新,2009),而当少数民族人群较少使用本民族语言时,其民族认同也不高(杨兰,沈是琳等,2019)。

4.4. 心理资本和民族认同的链式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民族认同在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其国家认同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尽管在本研究中,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不能直接预测民族认同,但通过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其仍能间接影响民族认同并最终对国家认同发生作用。少数民族高中生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和使用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心理资本,还能间接影响他们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未来在大学中的适应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此外,倡导少数民族高中生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可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达瓦卓玛,2022);提高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4.5.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探讨了心理资本和民族认同在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仅为贵州省黔东南州某民族中学的高中生,该地区近几十年来普通话推广效果较好,普通话已成为当地的主流语言,且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特征明显,本研究结果未必适用于其他民族地区。其次,本研究所使用的语言使用问卷为自编问卷,对少数民族高中生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程度有限,或许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最后,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其解释力度有限,且不能揭示因果关系。在未来研究中,可以考虑将多地区多年龄段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开发更为精确的量表,以及开展纵向研究。

5. 结论

1) 心理资本在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之间起中介作用。

2) 心理资本和民族认同在少数民族高中生的本民族语言使用和国家认同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基金项目

四川省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院心理学研究生团队建设项目(XLY2209)。

NOTES

*通讯作者E-mail: mutianhou@my.swjtu.edu.cn

参考文献

[1] 白佳琦(2019).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视域下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辩证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通辽: 内蒙古民族大学
[2] 白晓丽, 七十三, 乌云特娜, 姜永志(2020). 心理学视域中民族认同研究的嬗变与发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6(6), 130-138, 213.
[3] 陈晶(2004). 1120岁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发展.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4] 陈立鹏, 张珏, 汪颖(2021). 民族地区中学生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心理资本和民族交往态度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当代教育与文化, 13(4), 107-114.
[5] 陈茂荣(2011).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学术界, (4), 56-67, 282-283.
[6] 达瓦卓玛(2022). 深挖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助推乡村语言产业振兴. 语言战略研究, 7(1), 85-86.
[7] 邓新星(2016).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 8-14.
[8] 费孝通(2000-07-27). 多元一体和而不同. 人民日报(海外版), p. 3, 37-38.
[9] 郝亚明(2019). 心理学视角下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关系探究.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71-81.
[10] 李秀华(2018). 语言∙文化∙民族: 民族语言认同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7-12.
[11] 刘丹(2017). 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牡丹江: 牡丹江师范学院.
[12] 刘也琳(2019). 通用语言背景下朝鲜族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与提升民族认同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延边: 延边大学.
[13] 孙君洁, 雷涛, 虞悦(2021). 浙江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文化适应压力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 丽水学院学报, 43(6), 100-107.
[14] 汪卫红, 张晓兰(2019). 方言代际传承中的父母媒介转译行为. 语言战略研究, 4(2), 11-22.
[15] 王嘉毅, 常宝宁(2009). 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比较研究. 当代教育与文化, 1(3), 1-6.
[16] 王玉龙, 陈阿翩, 陈慧玲(2021). 青少年国家认同与自尊的交叉滞后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9(1), 148-151.
[17] 王远新(2009). 青海同仁土族的语言认同和民族认同.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6(5), 106-112.
[18] 王岳川(1998). 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透视. 教学与研究, (2), 40-45, 5.
[19] 杨兰, 沈是琳, 彭庆华(2019). 民族认同视域下的少数民族语言景观研究——以楚雄市彝人古镇为例. 校园英语, (1), 180-183.
[20] 杨强, 龚婧婧, 许丽媛, 游津津, 叶宝娟, 张莹莹(2021). 父母支持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心理资本和职业探索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9(4), 846-849.
[21] 叶一舵, 方必基(2015). 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35-141, 171.
[22] 俞水香, 娄淑华(2020). 论我国各民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7(2), 14-18.
[23] 张宝成(2010).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贵州民族研究, 30(3), 1-6.
[24] 仲理峰(2007). 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5(3), 482-487.
[25] Giles, H., & Johnson, P. (1987). Ethnolinguistic Identity Theor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Mainten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No. 68, 69-100.
https://doi.org/10.1515/ijsl.1987.68.69
[26] Hayes, A. F. (2017).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Guilford publications.
[27]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3, 143-160.
https://doi.org/10.1016/j.orgdyn.2004.01.003
[28] Phinney, J. S. (1992). The Multigroup Ethnic Identity Measure.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7, 156-176.
https://doi.org/10.1177/074355489272003
[29] Youssef, C. M., & Luthans, F. (2005). A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pproach to Ethical Performance. In C. Dunn, R. A. Giacalone, & C. L. Jurkiewicz (Eds.), Positive Psychology in Business Ethics 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pp. 1-22).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30] Zriba, H. (2021). Ethnic Identity and Language in the Digital Cul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ism, 2, 27-43.
https://doi.org/10.30546/2523-4331.202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