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的回溯反思与展望
Retrospective Reflection and Outlook on Classroom Observ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61095, PDF, HTML, XML, 下载: 32  浏览: 66 
作者: 余春媚: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课堂观察发展阶段反思展望Classroom Observation Developmental Stage Reflection Outlook
摘要: 回顾我国课堂教学观察的发展阶段,总结成就,梳理问题,对于探寻课堂观察未来研究方向、提升课堂教学发展尤为重要。我国课堂观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深化的过程,观察范围、对象和方法都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但也存在课堂观察量表统一化,缺少学科针对性;过于注重课堂细节而忽视有机整体,观察者的课堂观察技能有待提高等问题。展望未来,课堂观察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观察全面性;加强深度研究,推动课堂观察多元化;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课堂观察能力。
Abstract: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classroom teaching observation in China, summarizing achievements, and sorting out problem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exploring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 China has roughly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starting, developing, and then deepening. The scope, objects and methods of observation are constantly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with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scales and a lack of subject specificity; overemphasizing classroom details while neglecting the organic whole,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skills of observers. Looking ahead to the future, classroom observation should utiliz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observation; strengthen in-depth research and promote diversifie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strengthen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ability of teachers.
文章引用:余春媚. 课堂观察的回溯反思与展望[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426-143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1095

1. 引言

观察是指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过程。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也是科学探究开始的摇篮,观察被运用于教育领域时被叫做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观察者经过相应准备,带着观察目的,借助自身感官和其他辅助工具,在课堂上直接或间接收集资料,并给出相应分析和研究的过程。课堂观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将观察者研究的问题,分解为具体的观察点,将课堂连续的教学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的教学单元,记录相关详细信息,再对得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推论和反思,以此改善学生课堂学习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回顾我国课堂观察发展阶段,总结发展的经验与成就,对现存问题做出必要的反思和澄清,并展望教学观察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 课堂观察发展回顾

国外课堂观察起步较早,20世纪初观察作为研究方法进入课堂,先后有1949年韦瑟尔(Withall)开发的“七类师生话语交互分析系统(Seven Category Interaction System)”[2]、1950年贝尔思(R.F. Bales)开发了12类人际互动行为编码的“交互过程分析”系统[3]、60年代弗兰德斯(N.A. Flarders)开发了“师生言语互动分析”系统(FLAC) [4]等量化观察工具,纵观国外课堂观察历程,历经了经验指导、科学实证、综合运用三个阶段,己形成较为成熟的课堂观察模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我国研究课堂观察起步较晚、探索时间相对较短,大致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2.1. 萌芽阶段(1986~2001年)

从1986年之后课堂观察逐步进入我国学者视野,诸多学者对于课堂观察探索付诸努力。1997年,郑金洲撰写并发表了《行动研究: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5];次年吴康宁发表了《课堂教学社会学研究中的现场观察》[6];紧接着,1999年顾泠沅与周卫合作,共同完成了《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学会观察》[7],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课堂观察理论的发展。一线教师也参与到研究之中,通过实践分析并改进其中存在的问题[8]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显著特征体现在观察视野的局限性,即聚焦于基础教育领域,而观察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核心群体。在方法论层面,其观察手段展现出相对的单纯性,主要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调查、深入的课堂观察以及结构化的座谈讨论等方式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2.2. 迅速发展阶段(2001~2016年)

伴随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深入,国内大量引进国外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和国内研究相互融合,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国内研究者们推动课堂观察走向专业化、规范化。2002年,陈瑶《课堂观察指导》一书首次系统介绍了课堂观察,阐释了课堂观察的理论价值[9];学者崔允漷分析课堂观察的实践现状,于2008年出版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首次界定了课堂观察LICC范式;2012年崔允漷又出版了《课堂观察II:走向专业的听评课》[10],该书详细记载了LICC范式在基本成熟阶段的表现形式,接着在2013年又出版了《课堂观察LICC范式:课例集》[11],此书收录了11个学科的课堂观察课例,通过实例向读者确切解答了课堂观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得如何”的问题。夏学梅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框架,为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可行性思路[12]

此阶段特点表现如下:在观察范围的广度上实现了显著的拓展,不仅囿于基础教育领域,更延伸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元化教育领域。观察对象的范畴亦得到大幅扩充,不仅涵盖了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核心群体,还囊括了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多元视角。在观察方法上,亦呈现出更为多样化和科学化的趋势,除了沿用传统的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座谈讨论等手段外,更引入了参与观察、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等先进方法,以期获得更为全面、深入和精确的数据分析结果。

2.3. 深化阶段(2017~至今)

我国教育观察进入深化发展新阶段呈现以下新趋势。其一,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融合。定量观察是具体的数据来呈现观察信息,定性的课堂观察是观察者通过描述性和评价性文字记录现场感受和领悟。近几年,关于现象学、人种志、社会学的定性课堂观察开始兴起,以弥补量化观察的不足。比如彭杰发表的《现象学教育学的视频分析:教师课堂教学分析的别样视角》,弥补传统课堂观察的局限性,着眼于现象学视角,从教师的身体、所处时空、物质条件,清晰全面地认识教与学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3]。其二,课堂观察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王陆、张敏霞在《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一书中,提出大数据与课堂观察结合,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课堂观察数据[14]。黄博在《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观察编码体系研究中》中对已有教学体系行为分类,建立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观察编码体系,有效收集课堂观察教学行为数据[15]

目前看来,我国的课堂观察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深化,观察范围、对象和方法都在不断扩大和深化,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 课堂观察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课堂观察发展脉络的缜密回溯与深度剖析,其在学术领域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在详尽的脉络回顾中,其逐步扩展的观察范围、日益多元化的观察对象以及不断深化的研究方法均得到了充分的阐述与论证。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亦不可忽视其存在的诸多挑战与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予以深入探讨和解决。

3.1. 课堂观察量表统一化,缺少针对性

由于我国课堂观察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和一般观察工具的开发,课堂观察量表趋向通用化,缺少针对性。首先,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存在差异性,采用统一的观察量表来评判不同教师的教学活动,易将教师导引至教学模式化的道路,学生学习的活动不断趋向同质化。其次,不同学科属性存在差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具有学科特性。设计课堂观察量表时,应聚焦于具体学科所独有的特性,而非仅从一般性的、普适性的角度出发来设定观察点。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需要考虑数学学科素养的落实情况,如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等素养表现。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构建满足各学科特色的观察框架,开发学科观察工具,这些工具应基于课堂构成要素,确立起一套全面而科学的课堂观察框架,以弥补现有观察技术在学科内容视角上的不足,以规避课堂观察中“学科缺失”的弊端,为教学提供更为专业、精准的诊断建议。

3.2. 过于注重课堂细节而忽视有机整体

课堂观察需要借助相应的观察量表,崔允漷与余杭中学合作开发了课堂观察框架,按课堂要素分解为“教师技艺、有效学习、学习内容、课堂文化”四个维度的课堂观察框架。也有学者从五个维度“课堂目标、课堂内容、课堂方法、课堂管理和课堂文化”设计课堂观察量表[16]。不可否认,详细可量化的观察量表为课堂观察提供了细致剖析的工具载体,使课堂观察走向科学性、规范性。但是,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课堂观察主要是对课堂进行解构,拆解为相对独立的课堂要素,观察者分组观察某一要素,再进行简单叠加,来分析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课堂观察常被用于师生课堂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以预测和控制课堂。观察者主要任务是记录、统计、分析等,如一堂课教师提问多少次,学生举手次数多少次,教师的行走路线,小组合作情况等。这样分解式的课堂观察利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17]。究其原因,观察者注意力集中于自己负责的观察点,未能对课堂整体面貌予以全面观察,或者说教研团队不能将零散的观察点信息做全面整合。

尽管所得数据确实展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特征,但遗憾的是,由于过分拘泥于细微之处,导致对课堂整体结构的把握不足。因此,部分参与观察的教师难以深刻领悟整堂课的教学精髓。为更全面揭示课堂教学真实状况,未来的观察分析应更加平衡对整体与局部的关注。

3.3. 观察者的课堂观察技能有待提高

虽然课堂观察研究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专业化、规范化的研究体系,但是观察主体的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观察的主体主要有学校管理者和教研员、教师、学生等。课堂观察评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弥补了传统的听评课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实施过程的科学性不足的弊端,以更专业和系统的方式分析课堂。在进行课堂观察活动时,需要观察者根据观察框架,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并熟练掌握科学的课堂记录方法。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阻碍,其一,观察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教师不能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技术,观察不够准确、客观,不能将观察对象与周围环境进行系统的联系,使观察不够系统全面;其二,观察缺乏针对性与灵活性,教师不能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根据观察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导致观察不够灵活、多变。

4. 课堂观察研究的前景展望

课堂观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之径,是课堂教学指向发展和育人的重要保障,为更好地促进课堂观察,需要做好以下努力和准备。

4.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观察全面性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观察将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首先,人工智能在课堂观察中的应用,可以提升观察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对课堂互动、学生参与度等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这些数据点对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至关重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其次,随着技术的发展,课堂观察的工具也日趋丰富和多元。例如,视频分析技术的运用,使得观察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了解课堂情况,通过视频回放,教师可以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此外,传感器等工具也为课堂观察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得观察者能够获取到更多维度的教学数据。

4.2. 加强深度研究,推动课堂观察多元化

未来的课堂观察将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观察,而是将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等纳入观察范围。全面的观察方式有助于深入课堂情况,揭示更多隐藏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教师提供更多改进教学的线索。首先,未来的课堂观察将更加注重课堂氛围的观察。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等方面。通过对课堂氛围的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学习态度以及与教师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未来的课堂观察将更加注重师生关系的观察。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观察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等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师生关系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此外,多元化的观察方式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需求以及学习困难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应该积极推广这种多元化的课堂观察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做出更大贡献。

4.3.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课堂观察能力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课堂观察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表现,有助于教师发现自身的教学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课堂观察还可以促使教师教学反思,进一步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动力。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观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定期的课堂观察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参与,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掌握课堂观察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水平。教师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技术,将观察对象与周围环境进行系统的联系,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观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并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此发挥课堂观察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之,课堂观察未来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不断改进课堂观察的方法和工具,更好地了解课堂情况,为教学质量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崔允槨, 周文叶. 课堂观察: 为何与何为[J]. 上海教育科研. 2008(6): 51-53.
[2] Withall, J. (1949) The Development of a Techniqu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Emotional Climate in Classroom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17, 347-361.
https://doi.org/10.1080/00220973.1949.11010391
[3] Bales, R.F. (1950) Interaction Process Analysis: A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Small Groups. Addison-Wesley.
[4] Flanders, N.A. (1970) Analyzing Teacher Behavior. Addison-Wesley.
[5] 郑金洲. 行动研究: 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J]. 上海高教研究, 1997(1): 27-31.
[6] 吴康宁. 课堂教学社会学研究中的现场观察[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1): 27-34.
[7] 顾泠沅, 周卫. 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学会观察[J]. 上海教育, 1999(5): 14-18.
[8] 郑晓萍. 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诊治[J]. 生物学教学, 2003, 28(8): 26-28.
[9] 陈瑶. 课堂观察研究指导[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10] 崔允漷. 课堂观察Ⅱ: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1] 崔允漷. 课堂观察LICC范式: 课例集[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2] 夏雪梅.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29.
[13] 彭杰. 现象学教育学视频分析: 教师课堂教学分析的别样视角[J]. 中小学管理, 2018(6): 8-10.
[14] 王陆. 张敏霞. 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15] 黄博.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观察编码体系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5): 6-9, 14.
[16] 刘晓慧, 高天明. 中小学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问题与对策[J]. 当代教育科学, 2016(6): 41-44.
[17] 李国强, 魏春梅. “课堂观察”的实践探索[J]. 教师教育研究, 2012, 24(2): 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