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National Feelings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摘要: 千百年来,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它凝心聚力,深刻影响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为家为国无私奉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教学相结合,不仅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提升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和研究家国情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培育问题,从历史教学的视角出发,以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核心,结合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当前家国情怀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目的在于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培育学生敏锐的历史思维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sentiment of the family and the country has been a splendid treasure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5000 years of history, and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Chinese sons and daughters to brave hardships and courage and selfless dedication to the family and the countr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teaching not only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but als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patriotic feelings. This paper aims to deeply analyze and study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feelings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teach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students’ national feelings as the core, and combin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national feelings education wit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national feelings education,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sto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keen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profound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文章引用:隋丰骏. 家国情怀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289-129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1075

1. 引言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我国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这一重要任务,并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1]。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则再次强调了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系列要求,由此可见,家国情怀教育作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历史教师而言,借助课内外丰富的历史资源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既是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积极回应,也符合习总书记对教师“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殷切期望。尽管关于“家国情怀”的教育教学理论日趋完善,但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如照本宣科、以偏概全和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过于片面,难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从而无法实现高质高效的家国情怀教育。鉴于此,本文将从实际的历史教学出发,一方面重申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剖析当前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探究如何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有效渗透家国情怀这一核心内容,以期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从而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其向着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2. 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必要性

() 符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

古代中国深受商周时期宗法制度的影响,将血缘纽带与政治隶属关系紧密相连,这种人伦情感与治理结构的结合,促使家与国的概念日渐交融。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塑造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更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先秦哲人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念,还是近现代毛主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情怀,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家国情怀的璀璨体现。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2]《纲要》还提出,“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3]”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深厚的情感认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更能点燃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怀揣炽热的信念,积极投身于中国的发展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符合历史教学的发展要求

历史教学无疑是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关键途径。历史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演进历程的学科,通过剖析历史事件、解析历史人物、探寻历史文化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得以深入探寻一个国家的历史根源、文化脉络与民族精神。这种深入的了解与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孕育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随着中学历史教学的不断发展,历史教学的目标并不仅仅止步于让学生记忆历史事件与人物,更在于通过历史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与民族观,在这一过程中,家国情怀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培育家国情怀,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的紧密关联,从而树立起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崇高志向。

家国情怀的培育与历史教学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一方面,历史教学中对家国情怀的培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历史学习与实践之中,进而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亦能反哺历史教学,推动其不断深化与拓展。具备家国情怀的学生会更加关注国家的历史与现实,更加积极地思考与探索历史问题,从而为历史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素材与视角。

家国情怀素养与历史教学之间既紧密相连又相辅相成。历史教学为培育家国情怀素养提供了重要途径,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又成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共同构成了历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现状

() 教师对家国情怀素养的认识不足

早在2017年,教育部便已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对家国情怀教育的具体要求。然而,至今仍有部分历史教师对于家国情怀的内涵理解尚显浅薄,甚至将其简单地等同于爱国主义,这种片面的认识显然无法完全领悟到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此外,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缺乏对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创新,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往往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感,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历史教师未能紧跟历史前沿问题的研究步伐,对于新课标的深入解读力不从心,同时也缺乏对于历史前沿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倘若教师自身对家国情怀的解读都显得捉襟见肘,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将家国情怀教育理论转化为课堂实践,进而难以有效地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 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学校和教师往往倾向于将焦点过度聚焦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这种倾向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中学教师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学生也往往以取得高分作为学习的唯一动力,导致分数几乎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态度和效果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背景下,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甚至催生了一系列如私人辅导和补习班等行业的蓬勃发展。然而,这种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不仅使主课教学任务变得异常繁重,也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学校为了追求高分,在课程安排上往往优先考虑语文、数学和外语等主课,而历史等副课的地位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此外,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学生在高一下学期结束后即需面临学业考核,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快速灌输,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核。然而,这种以应试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无疑进一步削弱了对学生家国情怀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得历史教学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方面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4. 基于历史教学的改进方法

() 深挖历史教材,厚植家国情怀

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与抉择,加之深厚的情感谱写而成的壮丽史诗。正是这些人物的精神寄托与追求,赋予了生命以非凡的意义。纵观古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抒发对祖国深挚爱恋的伟人,他们的家国情怀无疑是历史教学中极为宝贵的素材。

以《戊戌变法》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选取康有为、袁世凯、慈禧太后三位核心人物作为教学主线。上课开始时,教师深入剖析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揭示了19世纪列强侵略下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深重危机。通过展示时局图和插入视频影音等直观材料,从而引导学生深刻感受那个时代的动荡与不安。这一历史背景的铺垫至关重要,因为其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感,更好地理解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情境。

在完成了教学内容的知识目标之后,教师可以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为例,深入讲述这些爱国志士的英勇事迹。当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等人逃往海外之际,谭嗣同却选择了坚守阵地,最终被捕入狱,面临着生死抉择,在这关键时刻,谭嗣同本有机会逃脱,但他却担心自己的逃亡会连累志同道合的志士和好友,更重要的是他坚信只有通过流血牺牲才能换来国人的觉醒,从而彻底推动改革。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一心求死,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

在讲述这些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以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意识到那些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身上闪耀着的可贵的品格,而家国情怀正是其中之一,这种情怀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英勇事迹中,更渗透于他们的思想理念与精神追求中。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素材,通过深入挖掘和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更能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创设课堂情景,烘托家国情怀

“情境”意味着“情感”与“环境”的和谐交融,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底蕴,能够有效地营造情感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并激发其情感共鸣。而“家国情怀”则是学生内心深处对“爱国爱家”这一朴素情感的真挚体现与心灵共鸣。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共情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基于家国情怀构建与之相契合、相呼应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构建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家之念和爱国之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丰富课堂情境,如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和生动逼真的表演情境等。这些情境能够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刻体验家国情怀,对培养家国情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更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新一代青年。

例如,在教授“淞沪会战”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研读史料和观看视频等多种方式,全面而深入地掌握淞沪会战的历史背景、激战过程、战果以及深远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整合图片、史料及视频等各类教学资源,精心构建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细致分析、系统总结及积极探究的过程中,汲取并内化家国情怀这一重要素养。当讲到淞沪会战的英勇经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生动呈现与这场战役紧密相关的抗日爱国英烈——易安华将军的英勇事迹。随后,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不灭倭寇,誓不生还。国将不保,何以家为?’这是易安华将军出征前留下的豪言壮语,它激励着无数热血健儿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为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解放而英勇奋战。请同学们结合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谈谈像易安华将军这样的民族英雄,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怎样的关键作用?他们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势力与生死威胁时,难道真的没有丝毫恐惧吗?那么,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更能使他们深刻领悟到以易安华将军为代表的抗日英烈身上所展现出的崇高民族精神和深厚爱国情怀。

() 整合乡土资源,探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的培育不能仅靠课本上提供的相关素材,而应该从学生生活的周边入手,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搜寻有关家国情怀的乡土资源,可以有效培养该方面的素养。本部分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节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研究的方式,体会近代历史人物身上所展现的爱国热情,以培育家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师生活的烟台市拥有着中国近代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也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张裕酿酒公司[4],所以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手段,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小组,引导他们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寻本地张裕葡萄酒公司及其创始人近代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的相关史料,后于课堂中一齐探讨,在学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培育爱国情怀。

第一小组的同学通过阅读《芝罘区志》及有关张裕葡萄酒公司创立发展的有关资料来探寻近代烟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

第二小组的同学通过图书馆和网络等形式搜寻有关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先生的爱国事迹,获取相关资源。

第三小组的同学通过到张裕博物馆进行研学的方式,配合导游讲解的方式来了解历史,以小见大,感受近现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5. 结语

基于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强烈爱国主义热情的题中之义[5]。若想有效地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教师需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这些知识不仅是引导学生接受家国情怀熏陶的宝贵素材,更是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要基石。只有在深厚的知识底蕴之上,教师才能设计出富有深意的教学活动,合理安排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从而高质高效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此外,教师在广泛涉猎文献典籍,汲取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那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真实而动人的爱国故事,往往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感悟中升华爱家之情,在体验中坚定爱国之志。因此,教师应注重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鲜活的实例中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

展望未来,基于家国情怀的历史教学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为培养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的青年一代贡献力量。我们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加入到这一研究中来,共同推动历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复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良毅. 基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以人教版《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为例[J]. 高考, 2019(33): 17.
[2]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J].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2019: 14-23.
[3] 李林雪. 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4] 熊熙玲. 中国集团管理未来之路[N]. 中国财经报, 2006-10-11(07).
[5] 侯燕婷.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策略[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4(4):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