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电影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建构——以《1917》为例
Cognitive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 in War Film—Taking 1917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4.126503, PDF, HTML, XML, 下载: 20  浏览: 47 
作者: 蒋雅芳: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战争电影《1917》认知Multimodal Metaphor War Film 1917 Cognitive
摘要: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本身,还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其他模态表达,从而形成了多模态隐喻。在电影中,多模态隐喻能够调动观众更多的感官体验,从而推动电影主题的表达。本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对战争电影《1917》进行案例分析,着重探讨多模态隐喻在战争电影中的认知建构过程,分析各种模态的映射过程,揭露战争电影如何通过多模态隐喻来强化电影主题的表达,从而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情节及主题,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多模态隐喻在战争电影中的广泛运用。
Abstract: Metaphors not only exist in language itself, but also can be expressed through other modalities such as sound and image, thus forming multimodal metaphors. In films, multimodal metaphors are capable of engaging the audience’s multisensory experiences, thereby effectively conveying the film’s themes.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research conducts a case analysis of the war film 1917, focusing on the cognitiv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multimodal metaphors in war films, analyzing the mapping process across various modalities, and revealing how multimodal metaphors are employed in this war film to enhance the expression of film themes. This research facilitate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ilm’s plot and themes among audiences, and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extensive utilization of multimodal metaphors in war films.
文章引用:蒋雅芳. 战争电影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建构——以《1917》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6): 573-58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6503

1. 引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人的语言、思维和动作中都蕴藏着隐喻。隐喻不单单只存在于语言层面,更是涉及到认知层面的思维活动[1]。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用隐喻来表达自身的情感[2]。并且这样的隐喻并不单单只局限于语言这一种模态,隐喻还可以通过图像、手势、声音、甚至气味等多种模态相互配合来促进意义的表达和情感的交流[3]。这样各种模态共同参与的隐喻也就被称为多模态隐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递信息与交流情感的方式变得多样。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不但能给人带来娱乐消遣,更可以通过传递电影中表达的情感,实现共情,给个人带来一种情感上的体验。战争电影作为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类型片,不仅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事件,更能触动观众的情感,引发观众的深思,具有再现历史,警醒未来的作用。本文以战争电影《1917》为例,探讨战争电影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建构过程以及电影主题如何通过多模态隐喻进行表达。

2. 多模态隐喻

Aristotle最初认为隐喻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段。他认为隐喻与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无关,而只与语言有关[4]。随后,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体现的是两个概念之间的认知加工过程。概念隐喻就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主要包括三个要素:源域、目标域、以及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过程。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是将一个事物的某些特征映射到另一个事物的推理认知过程。

具体来说,概念隐喻可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1]。结构隐喻是指用一个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个概念,使得两个概念的结构重叠。也就是用描述一个概念的各个方面的词语来谈论另一个概念,如“时间是金钱”。方位隐喻是指由空间方位如上下、高低、前后、中心边缘等形成的一系列隐喻概念。人们往往把一些具体的概念投射到情感、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使原本没有方向性的概念具有了空间方位内涵,如“高兴是上,难过是下”。本体隐喻是指将一些抽象的概念以实体的形式表达出来,使这些抽象概念具有了实体的特征。人们常常把思想、感情、活动、行为等抽象概念看作是有形的实体,如“视野是容器”。

概念隐喻也不常常只聚焦于语言模态,而更多的是呈现多种模态之间的相互映射。Forceville将隐喻分为两类: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3]。单模态隐喻指的是源域和目标域以同一种模态呈现的隐喻,而多模态隐喻是由两种以上模态共同参与构建的隐喻。这些模态可以表现为视觉图像、书面语言、口语、声音符号和音乐符号等[5]

在多媒体信息时代,多模态的表达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呈现和交流方式,以提供更加丰富、全面和深入的信息体验。因此,隐喻研究也逐渐从单模态隐喻转向多模态隐喻。研究对象也逐渐多样化,包括广告、新闻漫画、教材以及电影等。其中关于电影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主要聚焦于主旋律电影[6]、动画电影[7]、现实题材电影[8]。这些研究都表明了多模态隐喻在电影中的使用是十分普遍的。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很多技巧来引导观众理解电影中的隐含的多模态隐喻。但是,在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中,鲜少以战争电影作为研究对象。战争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题材,具有独特的教育以及警示意义。因此,本研究选用战争电影《1917》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模态隐喻的角度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3. 电影《1917》中的多模态隐喻个案分析

战争电影《1917》是一部由梦工厂制作、英国导演Sam Mendes执导的战争片,由George MacKay和Dean-Charles Chapman主演。这部电影自2020年上映以来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好评,在豆瓣上获得了8.5分的高分,并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以及第73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等。这部电影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为了避免英军落入德军的陷阱,两名英国士兵Blake和Schofield奉命冒死上前线传达停止袭击德军的命令,最终拯救了1600名士兵的故事,传达了使命必达和反战呼吁的主题。电影中涉及的多模态隐喻主要有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两类。

3.1. 电影中的结构隐喻

(一) 花朵是安全

电影开头,Blake正悠闲地躺在花丛中(见图1)。他身后黄白相间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此时的背景音乐也是清幽舒缓,给观众一种舒适和谐安全的感觉。在之后的故事情节中,Schofield在敌人的追击下掉下瀑布。在河里游了一段时间之后,河面上漂满了樱花花瓣(见图2)。Schofield眼睛注视着樱花花瓣,此时背景音乐也从紧张急速变得舒缓柔和,这表明Schofield已经进入安全区域,安抚了观众紧张的情绪。在这两处场景中,花朵代表的图像模态与舒缓的背景音乐代表的声音模态相互配合,促成了多模态隐喻“花朵是安全”。同时,这些关于花朵的镜头十分简短,更多的是主角在昏暗中前行与躲避,两种镜头相对比,更体现了战争的残酷,间接地传达了反战的主题。

Figure 1. Blake lies among the flowers

1. Blake躺在花丛中

Figure 2. Schofield in the river

2. Schofield在河面漂浮

(二) 战场是海洋

将军在面见Blake和Schofield时,向他们转述了德文郡军团指挥官Mackenzie上校的传来的消息:“If he can break their lines now, he will turn the tide”。但是一旦指挥官发起进攻,就会落入德国人的圈套。Blake和Schofield需要找到德文郡军团,传递停止进攻的命令。在电影后半部分,Schofield历经千险,终于找到一支英国军队。当他想确认对方是否是德文郡军团时,其中一人对Schofield说:“We are the second wave.”随后,Schofield为了尽快将消息传递到德文郡军团的指挥官,他选择从前线穿过(见图3)。在战场上,向敌方发起进攻的士兵就像海上的波浪一样朝一个方向涌去。在以上提到的两句话中,“tide”指的是海面垂直方向的涨落,“wave”指的是由风或潮汐使水面起落而引起的水面上凸起的水团,这两个词通常被用在关于海洋的语境中。因此,“tide”和“wave”所代表的语言模态和战场上士兵向前冲呈现的图像模态就构成了“战场是海洋”这一多模态隐喻。通过这一多模态隐喻,大海的无情与战争的残酷紧密联系在一起,无形中传递了反战思想。同时,Schofield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上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奔,心中只为完成任务,更是凸显了使命必达的电影主题。

Figure 3. Schofield crosses the front line

3. Schofield穿越前线

(三) 白天是危险

将军交代完任务之后,Blake和Schofield商量要什么时候出发。Schofield认为应该等到天黑再出发:“We should at least wait until it’s dark”。而Blake因为救哥哥心切,回复到将军命令他们立刻出发。因为他的哥哥正好在德文郡军团中,他们一旦向德军发起进攻,就会落入德军的陷阱。但Schofield担心在白天很容易被敌人发现:“We won’t make it ten yards”。然而,Blake一边焦急地看着手表(见图4),一边不停地往前走。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非常急切,就算白天再危险,也必须抓紧时间完成任务,拯救英军。因此,通过语言模态“We won’t make it ten yards”对白天危险程度的描述以及Blake紧张神情所代表的图像模态相结合,都说明了白天比晚上更危险。因此,也就构成了“白天是危险”这一多模态隐喻。同时,白天的危险加深了完成任务的难度,也进一步调动了观众紧张的情绪。

Figure 4. Blake looks at his watch

4. Blake看着手表

3.2. 电影中的方位隐喻

(一) 战斗是上

Blake和Schofield在去见将军的途中,他们猜测将军会给他们布置什么任务。Blake说:“Ten bob says we are going up”。他们一边讨论着,一边在低于水平面的战壕里行走(见图5)。这也就表明了,如果他们想与敌人作战,就必须从战壕上到地面。因此,“up”这个单词所代表的语言模态和他们在战壕里行走的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图像模态相结合,构成了“战斗是上”这一多模态隐喻。通过再现战场的真实情况,警醒未来,体现出反战思想。

Figure 5. Blake and Schofield walk in the trench

5. Blake和Schofield在战壕中行走

(二) 活着是起立

在这部电影中,“活着是起立”这一多模态隐喻出现过很多次。Blake和Schofield在执行任务途中进入了一个德国军队挖的洞穴。德国士兵已经撤退,但是在撤退前在洞穴里埋下了炸弹。突然,一只老鼠跑了出来,触发了机关,引发了爆炸,导致洞穴坍塌,两人都被洞穴上层的土掩埋。随后Blake苏醒过来,四处寻找Schofield。找到后一边拉着Schofield起来,一边对他说:“Stand up! Stand up!”(见图6)。Blake之所以想让Schofield马上站起来,是因为只有他站起来了,他才有机会逃跑并脱离危险。之后,两人在前往前线的途中,一架德国侦察机被击落,Blake和Schofield从中救出一名德国士兵。Schofield去打水给德国士兵喝时,Blake被德国士兵慌乱中刺中了腹部。Schofield冲到Blake的面前说:“We are going to get up. We are going to get up.”(见图7)。事实上,让受伤的人站起来只会导致失血过多。然而,Schofield仍然希望Blake站起来,因为他不希望Blake去世。在这两处场景中,“up”一词所代表的语言模态和他们起立的动作所代表的图像模态相结合,构成了“活着是起立”这一多模态隐喻。最终Blake没能站起来,只剩下Schofield一人去完成任务,这也体现了生命的脆弱和战争的残酷。

Figure 6. Blake wants Schofield to stand up

6. Blake想让Schofield站起来

Figure 7. Schofield takes Blake up

7. Schofield让Blake站起来

(三) 安全是里面

Schofield在躲避德国士兵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房间,里面住着一位法国妇女,并带着一名女婴。Schofield喂了女婴一瓶牛奶,并唱歌哄她入睡。天快亮了,Schofield必须在天亮之前赶往前线传递停止进攻的命令。但这位法国妇女恳求他再待一会,不断说着“Stay”(见图8)。在法国妇女看来,待在房间里要比在外面要安全。妇女脸上的担忧的表情也进一步说明了房间里才是安全的地方。“stay”这个单词所代表的语言模态和妇女脸上担忧到的表情所呈现出来的图像模态相结合,构成了“安全是里面”这一多模态隐喻。尽管Schofield待房间里是安全的,但是他有任务在身,必须离开。这是他的使命,就算外面再危险,他也必须抓紧时间完成传递信息这一使命,使命必达的主题也从这一多模态隐喻中体现出来。

Figure 8. The woman wants Schofield to stay

8. 女人想让Schofield留下来

为了更加清楚地呈现电影中的多模态隐喻,将以上六个多模态隐喻的映射过程总结在下面的表1中。

Table 1. Mapping process of multimodal metaphors

1. 多模态隐喻的映射过程

源域

映射

目标域

花朵、舒缓的音乐

安全

海洋里的潮汐、波浪

战场上冲锋的士兵

白天

危险

战斗

起立

活着

安全

4. 小结

结合以上对于电影中出现的多模态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多模态隐喻中,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出现较为频繁,其次是声音模态。多种模态相互配合,构成了多样的多模态隐喻,烘托了使命必达和反战呼吁的电影主题。一方面,电影主题通过多模态隐喻体现出来,以多模态的形式传达给观众。另一方面,多模态隐喻通过语言、声音和画面多样化的形式调动观众的情绪,给观众带来震撼心灵的观影体验。

多模态隐喻结合了语言、声音和图像,能够更加深入、生动地展现电影的情节、人物和情感,与观众建立更加深刻的情感联系,将电影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多模态隐喻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使电影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多模态隐喻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期待更多的多模态隐喻的价值能够被进一步挖掘。

致 谢

感谢电影《1917》,我被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和拍摄手法深深吸引,这是一部值得探究的好电影。感谢我的老师,让我了解到什么是多模态隐喻。感谢我的朋友,在我懒惰懈怠时,鼓舞我、敦促我。感谢每一个帮助、支持过我的同学、老师和家人。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6-72.
[2] 鲍志坤. 英汉情感表达的隐喻溯源——以“愤怒”的语言表达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2): 77-79.
[3] Forceville, C. and Urios-Aparisi, E. (2009)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 In: Forceville, C. and Urios-Aparisi, E., Eds., Agendas for Research, De Gruyter Mouton, 19-42.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215366
[4] Aristotle (1955) Rhetoric and Poetics. The Modern Library, 89-97.
[5] 赵秀凤.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 外语研究, 2011(1): 1-10.
[6] 王韬. 主旋律电影的喜剧化表达: 《我和我的家乡》的多模态隐喻解读[J]. 四川戏剧, 2021(2): 154-158.
[7] 王祎. 《寻梦环游记》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长安大学, 2021.
[8] 孙泽钰.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中日死亡美学对比探究——以中日现实主义家庭电影《一一》和《步履不停》为例[J]. 今古文创, 2024(16): 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