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评价构式“被(NP)X到”的探究
A Prob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Emotional Evaluation “被(NP) X到”
摘要: 现代汉语中有被动形式“被(NP) X1到”,原本“被(NP) X1到”更侧重表被动,是典型的被动结构。伴随该格式的广泛运用,发展出了一种新构式“被(NP) X2到”,该构式整体结构与原形式保持一致,但在语义表达上存在差异,“被(NP) X2到”更侧重表达主体对触发物NP的主观感受、评价。在句法结构上,该构式X成分可以由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名词性词语等多种成分充当,且该构式的主体和触发物NP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在语义表达上,该构式主要表达说话人主观认为某些人物或事物由于受到干扰与影响进而达到或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情状。由于常项“到”虚化为表行为状态域的结果终点,进一步强化了刺激反馈的感情色彩,使该构式表达出强烈的主体感受、评价意味,且进入该构式的变项X必须具有[+情感评价]类语义特征。该构式的形成离不开语法结构的重新分析与方言格式的渗透,并通过类推和“语言模因”等手段进一步发展传播。
Abstract: In modern Chinese, there is a passive form “被(NP) X1到”, and the original “被(NP) X1到” is a typical passive structure.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this format, a new construction “被(NP) X2到” has been developed.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is construc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riginal form,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semantic expression. “被(NP) X2到” focuses more on expressing the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rigger NP. Syntactically, the X component of this construction can be composed of verb words, adjective words, noun words and other components, and the subject and trigger NP of this construction have some flexibility. In semantic expression, this construction mainly expresses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belief that some people or things have reached or formed a specific situation due to interference and influence. Because the constant term “到” becomes the final destination of the behavior state domain, the emotional color of the stimulus feedback is further strengthened, which makes the construction express strong subjective feeling and evaluation meaning, and the variable X entering the construction must have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evalu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is construc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reanalysis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dialect format, and it is further developed and spread by analogy and “language meme”.
文章引用:陈晓萱. 情感评价构式“被(NP)X到”的探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6): 566-57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6502

1. 引言

现代汉语中,“被(NP) X1到”形式常用来表被动,此时的“被(NP) X1到”所表示的含义是各部分构件意义之和,该形式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较为常见,例如:

(1) 没想到这些话,又在火车上被一个陌生人了。(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2) 即使有,也许已被主管当局注意了。(《人民日报》)

(3) 这一情况被郡图书馆了解了。(《人民日报》)

新兴构式“被(NP) X2到”所表达的含义与原形式所表达的结构义并不相同,该新兴构式更侧重于表达主体对触发物NP的主观评价感受,例如:

(4) 被他大侦探的少爷造型狠狠绅士到。(微博)

(5) 还是忍不住被帅到,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男人。(微博)

例(4)中的主体认为“他的大侦探的少爷造型很绅士”,例(5)中的主体认为“这个好看的男人很帅”,它们都是表达主体对触发物NP的主观评价、感受。

过往的研究主要是对“有被X到”格式进行分析考察。马晓冉(2022)认为具有[+情感评价]的词汇才能进入“有被X到”构式[1];张敏(2023)指出“有被X到”用来表达娇嗔生气强烈夸赞等一些感情程度很高的感情[2];屈艺姝(2022)认为“有被X到”格式的核心语义是表达说话人受到某事物影响而产生的主观感受[3]

构式“被(NP)X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主体灵活、触发物NP灵活和“到”灵活等方面。因此,本文有理由将“有被X到”看作构式“被(NP) X到”的一种变式。本文主要从构式的使用方式与语言环境、构式的表达功效与具体作用和构式的形成历程、动因与机制等角度出发,来深入研究情感评价构式“被(NP) X到”。如下文没有说明,“被(NP) X到”都指“被(NP) X2到”。

为方便解释,我们把“经历情绪变化的有意识的参与者”定义为“主体”,把“激发某种情绪的现象或事物”定义为“触发物”。如未特殊说明,本文中的“主体”、“触发物”均可按此规定进行理解。

2. 构式的使用方式与语言环境

2.1. “被(NP) X到”构式鉴定

Goldberg (1995)提出“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后来,Goldberg (2006)进一步完善该定义并提出“构式是形式与功能的规约性配对体,是后天习得的,每个构式将某些形式特征与某中交际功能进行配对。此外,只要构式有足够高的出现频率,即使可以被预测,它也能看作为构式。”[4]

根据Goldberg构式定义,本文鉴定“被(NP) X到”为构式的原因如下:

(一) “被(NP) X到”结构形式与意义构成配对

(二) “被(NP) X到”整体结构义(Si)有不可预测性。我们不能直接从“被(NP) X到”的构成成分完全预测该结构的整体意义。

(三) “被(NP) X到”结构形式(Fi)具有很强的生成能力。变项X可由多种词性的词语充当,以满足发话人不同的言语交际需求。

(四) “被(NP) X到”结构在口语表达中广泛运用,具有足够高的出现频率。

2.2. “被(NP) X到”构式的使用方式与语言环境

构式“被(NP) X到”在使用上要求变项X必须具有[+情感评价]类语义特征。当变项X为名词性成分时,该名词性成分不再表示指称义而是表达性状义。构式“被(NP) X到”具有功能促转功效。此外,“被(NP) X到”构式应用于具体的语境中,其主体和触发物NP都具有灵活性。

2.2.1. 变项X必须具有[+情感评价]类语义特征

“被(NP) X到”是一个情感评价构式,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变项X均具有[+情感评价]类语义特征。本文收集到157条有效语料,X词类涉及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动形兼类词、名词性词语、固定短语、外语词和外文缩略字母等多种成分1

1) [+情感评价]的动词性成分X

变项X由动词性词语充当是比较常见的,例如:

(6) 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还记得高铁网红院士吗?最近,又被他的书桌震撼了……》(《人民日报海外版》)

(7) 摄像太会拍了!宋慧乔真的绝美,被这个镜头惊艳。(微博)

(8) 白裙清新可爱,黑色抹胸公主切也很绝啊,是谁被美女的大眼睛啦。(微博)

(9) 张靓颖冲浪真的是太酷了,被姐姐圈粉了。(微博)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现等。动作动词和心理活动动词较常出现在“被(NP) X到”构式中,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式动词、关系动词等一般不充当X成分。动词短语充当X成分情况较少。

能进入构式“被(NP) X到”中的动词性词语 V x 均具有[+情感评价]类语义特征。 V x 体现出主体对触发物NP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反馈。

2) [+情感评价]的形容词性成分X

变项X由形容词性词语充当的情况,更常见于口语表达。例如:

(10) 被这样的故宫了![+褒义] (微博)

(11) 被自己愚蠢,现金又丢三百,一学期白干勤工。 [+贬义] (微博)

(12) 虽然被笑话,但是有被一博暖到! [+中性] (微博)

形容词表示形状、性质、状态等,一般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大类。形容词的[+褒义] [+贬义] [+中性]语义特征并不是影响形容词进入“被(NP) X到”构式的主要原因。性质形容词大多可以进入“被(NP) X到”构式中,状态形容词则一般不能进入该构式中,例如:

(13) *被雪地白白

(14) *被房间干干净净

(15) *被参天大树笔直

性质形容词表性质,状态形容词表特定状态或程度。“被(NP) A到”构式中的形容词性成分更需强调NP所具有的性质属性,而非特定状态或程度的描写。能进入构式“被(NP) A到”中的形容词性成分均具有[+情感评价]类语义特征。整个构式表示主体对于触发物NP的主观评价感受。A的性质属性是第一位的,状态程度是第二位的,如需要表达程度,可以通过在性质形容词前加修饰状语或在形容词后加补语完成,如:

(16) 故地重游,还是会被狠狠。(微博)

(17) 又心疼又好笑,我真的会被这里的伍万里翻到。(微博)

3) [+情感评价]的动形兼类词X

在构式“被(NP) X到”中,也存在动形兼类词充当X的情况。此类动形兼类词同样具有[+情感评价]的语义特征。构式整体表达主体对于触发物NP的主观评价感受。例如:

(18) 三年前真的还好,大家态度也不错,今年来整个被恶心到!(微博)

(19) 总是会被陌生人温暖。(微博)

(20) 真的不管过了多久,都会被这部电影感动。(微博)

4) [+情感评价]的名词性词语X

在构式“被(NP) X到”中,X由名词性词语充当的情况较少。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名词性词语均具有[+情感评价]类语义特征,其内涵义也被该构式激活。“被(NP) N到”构式整体表达主体对触发物NP的主观评价感受。例如:

(21) 女王了,越看越……(微博)

(22) 第一次吐,根本打不动。(微博)

能够进入“被(NP) X到”构式中的名词性成分通常有内涵义。以“女王”为例,在构式“被女王到”中,“女王”经由认知转喻激活内涵义(霸气、强权、核心、代表、权威等),发话人不需要花费过多篇幅对目标进行描述,听话人就能立体生动地掌握该目标的性质特征,这符合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进入该构式的名词性成分都不再表示指称义而是表达性状义,这表明该构式具有功能促转功效。

5) [+情感评价]的其他类X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X由固定短语、外语词或外文缩略字母等成分充当。当X由固定短语、外语词等成分充当时,X同样具有[+情感评价]类语义特征。该构式整体表达主体对触发物NP的主观评价感受。例如:

(23) 这么久了还是会不可思议。(微博)

(24) 当时拍《无袖》的时候感觉被自己man了。(微博)

(25) 被工作PUA了。(微博)

2.2.2. 主体和触发物NP在具体语境中具有灵活性

在具体语境中,构式“被(NP) X到”的主体和触发物NP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情况如下:

1) 主体灵活

构式“被(NP) X到”的主体为“经历情绪变化的有意识的参与者”,在话语表达中可隐可现且位置灵活,例如:

(26) 我被幸福了,这消息来得太幸福、太突然!(主体前置) (微博)

(27) 这个镜头你被惊艳了么?(主体前置) (微博)

(28) 其实一直想转但是手机看不清上面的字就犹豫了,今天看清了果然温馨到我了,还在读的孩子们有福了。(主体后置) (微博)

(29) 大中午的恶心,无法再直面这个惨淡的世界了。(主体隐藏) (微博)

(30) 其实妖怪的世界真的很纯粹,每次都会感动。(主体隐藏) (微博)

2) 触发物(NP)灵活

构式“被(NP) X到”的触发物为“激发某种情绪的现象或事物”,在话语表达中同样可隐可现且位置灵活,例如:

(31) 好多条当时看的时候就震撼了。(触发物NP前提) (微博)

(32) 别人的关心,自己心里总会感动。(触发物NP前提) (微博)

(33) 还是忍不住,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男人。(触发物NP后置) (微博)

(34) 被小奶音唱情歌的大张伟了。(触发物NP居中) (微博)

(35) 焦虑了,但是不能焦虑。(触发物NP隐藏) (微博)

3. 构式的表达功效与具体作用

3.1. 构式“被(NP) X到”的表达功效

沈家煊(2001)主张“语言具有主观性,发话人说话时表明自身情感态度和立场”。Martin & White (2005)提出“评价理论是说话人或作者在语篇中对所呈现的材料和交际对象所持有的立场的主体存在”。[5]

评价系统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态度系统表示“说话人受各种因素影响,对某特定对象作出一系列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可划分出情感、判断和鉴赏三部分。

“被(NP) X到”是一个情感评价构式,该构式主要表达说话人主观认为某些人物或事物由于受到干扰与影响进而达到或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情状。在构式“被(NP) X到”中,触发物NP是主体产生主观感受、评价的触发者。X为主体针对触发物NP表达的评价感受,该评价感受通常是主体主观认为触发物NP所持有的意义特征。“被(NP) X到”构式义产生过程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meaning of “被(NP) X到”

1. “被(NP) X到”构式义产生过程

3.2. 常项“到”强化构式表达作用

3.2.1. 常项“到”蕴含刺激反馈移动趋向

刘丹青(1994)指出“唯补词用来指汉语中只能在动结式中作补语,不能作谓语,不宜再归入谓词的一部分词”[6]。“到”在历时发展过程中不断虚化,由实义动词(表“到达”)虚化为表空间域位移终点、进一步虚化为表时间域延续终点,虚化为表行为状态域结果终点。在构式“被(NP) X到”中,本文将常项“到”分析为唯补词作结果补语,表“被(NP) X”行为或状态到达结果终点,并产出结果。

常项“到”表刺激反馈的移动趋向,刺激反馈在触发物NP和主体间进行。一方面,触发物NP给予主体刺激(NP发出信号到达并刺激主体);另一方面,主体针对触发物NP作出反馈评价。常项“到”强化了刺激反馈的感情色彩,使刺激反馈路径更加明晰,使整个构式表达出强烈的主体感受、评价意味。

3.2.2. 常项“到”强化位移终点管道隐喻表达

常项“到”具有[+位移终点]的语义特征。在构式“被(NP) X到”中,NP成分给予发话人以刺激,并使发话人产生某种感受。发话人在头脑中组织话语进行表达,形成评价。该感受、评价针对触发物NP完成反馈,又进一步传递新信息给听话者。整个话语过程体现了发话人管道隐喻的表达特点。

3.2.3. 隐藏“到”会使语义表达差别于原构式

常项“到”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话语表达中可隐藏。隐藏后,“被(NP) X到”格式转化为“被(NP) X”格式。常项“到”的隐藏,虽然在语法上是行得通的,但会造成语义表达差别于原构式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刺激反馈的感情色彩减弱,刺激反馈路径趋向模糊,主体感受评价意味削弱等”。此外,“被(NP) X”格式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可后加无实义的动态助词(例如“了”、“过”等),或前加“有”来实现单用。

4. 构式“被(NP)X到”形成历程、动因与机制

4.1. 语法结构的重新分析与方言格式渗透

构式“被(NP) X到”的形成过程离不开“语法结构历时演变及重新分析”与“共时语言接触造成的语法格式借用”两方面。

一方面,古代汉语中,就有“为/被 + 施事者 + 所 + 动词”表被动的话语结构。这为构式“被(NP) X到”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结构基础。另一方面,汉语方言的格式渗透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四川方言中就存在“被(NP) X到”格式用法,例如“我被冷到了”,港台方言中也有类似此种用法。

4.2. 类推与“语言模因”促进发展传播

构式“被(NP) X到”的发展与传播离不开“类推”和“语言模因”的作用。新语法学派主张类推机制使得语言不断发展。索绪尔(2002)认为“类推以一种形式为样本,根据相似规律构成形式”。叶蜚声、徐通锵(2010)提出类推可以分析和解释语言演变中的多种现象[7]。构式“被(NP) X到”通过类推不断发展,充当X的词类范围逐步发展扩大,以满足表达者更加全面的言语交际需求。

谭占海(2009)提出“模因论通过模仿和复制来解释文化传递和进化规律”[8]。构式“被(NP) X到”的流行与传播离不开“语言模因”。受话语群体猎奇和从众心理的影响,构式“被(NP) X到”在群体中被不断模仿、复刻和传播。该构式应用群体不断扩张,使用频率逐渐提高。构式“被(NP) X到”传播路径如图2所示:

Figure 2. Propagation Path of Construction “被(NP) X到”

2. 构式“被(NP) X到”传播路径

5. 结语

新兴情感评价构式“被(NP) X到”在日常口语表达中被广泛使用。

在使用方式上,构式“被(NP) X到”对变项X有严格要求,即变项X必须具有[+情感评价]类语义特征。构式“被(NP) X到”在具体的语境中,其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主体灵活、触发物NP灵活等方面。

在表达功效上,构式“被(NP) X到”主要表达说话人主观认为某些人物或事物由于受到干扰与影响进而达到或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情状。常项“到”起到强化位移终点以及管道隐喻表达的作用,并蕴含刺激反馈移动趋向,进一步加深了情感评价力量,强化了刺激反馈的感情色彩,使刺激反馈路径更加明晰。

在形成历程、动因与机制上,构式“被(NP) X到”受到古语法结构历时演变的影响,并进行了结构的重新分析。此外,四川方言、港台方言等汉语方言格式的渗透也对该构式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该构式通过类推、语言模因等手段,基于情感评价的独特表达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该构式,从而促进了该构式的流行与传播。

NOTES

1本文X词性分析遵循以下原则:1. 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词性标注为准。2. 少数未被收录的词(例如“安利”等)按照句法功能和意义进行分类。

参考文献

[1] 马晓冉. 网络流行构式“有被X到”的多角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2.
[2] 张敏. “有被XX到”构式分析[J]. 今古文创, 2023(4): 4.
[3] 屈艺姝. 网络流行语“有被X到”的多角度考察[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4] 吴晓芳. 网络流行语“有被X到”构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22.
[5] 杨雯. 评价构式“不是所有(的)X都叫Y”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6] 李嘉鑫. 客家话文献《启蒙浅学》的“动词 + 倒”结构[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22.
[7] 段婧纬. 浅谈“有被X到” [J]. 汉字文化, 2022(4): 9-10.
[8] 李灵雪. “有被X到”构式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黄石: 湖北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