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核心素养育人本质的教育哲学思考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inking on the Essence of Core Quality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OI: 10.12677/ae.2024.1461055, PDF, HTML, XML, 下载: 14  浏览: 56 
作者: 陶晓艳: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关键词: 核心素养育人本质教育哲学主体性实践性Core Literacy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Subjectivity Practicality
摘要: 核心素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来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育人本质的提出是教育哲学人本位的回归。基于教育哲学视角,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发掘核心素养的理论来源,确定核心素养的价值意蕴,研究核心素养的实践方法,探索核心素养的发展趋势,追求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通过对核心素养概念、来源、价值、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实现理路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核心素养理念,有利于深刻把握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推动核心素养育人本质的有效实现。
Abstract: Core literacy in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is of training people, developing people, perfecting people, to achie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proposed nature of core literacy parenting is a return to the humanistic nature of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e essence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core quality put forward is the return of human standard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core literacy,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core literacy, determines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core literacy, studies the practical methods of core literac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re literacy, and pursues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re literacy.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source, valu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and realization of core literacy, it is helpful to further enrich and deepen the concept of core literacy, to deeply grasp the application of core literacy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the essence of core literacy.
文章引用:陶晓艳. 论中小学核心素养育人本质的教育哲学思考[J]. 教育进展, 2024, 14(6): 1145-115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1055

1. 引言

近些年来,受国际发展与国内相关政策影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一时间关于教师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的研究比比皆是,让人眼花缭乱,反而使人深陷其中,无法正确看待核心素养本身。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是如何提出的,开展核心素养有什么用,核心素养未来发展如何。一连串的追问最终是要回归到对核心素养的本质探索,对核心素养的本质研究实际上就是对核心素养育人本质的研究。

厘清核心素养概念利于对其育人本质的探讨,核心素养一词是舶来品,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OECD在1997~2005年的大规模跨国研究项目中将核心素养定义为:个人为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并且发挥着多样性的功能([1] p. 13)。随后有些许组织与学者都提出了对核心素养概念的解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这五大支柱是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这一定义更加关注人终身的全面发展,为教育以人为本奠定了思想基础([1] p. 14);欧盟将核心素养定义为是指一个人在知识社会中自我实现、社会融入,以及就业所需要的素养,其中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1] p. 16);台湾地区学者蔡清田认为核心素养是指统整的知识、能力及态度之素养,能积极地适应个人及社会的生活需求,使个人得以过上成功与负责任的社会生活,得以面对现在与未来的生活挑战[2];学者褚宏启认为核心素养指的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人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3];学者杨志成认为核心素养是在每个人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发展其最为核心的素养,从而使其具有持续学习、生活发展、参与社会生产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在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5]。基于上述各个组织及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本文采取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来进行研究与分析。从以上关于核心素养概念论述来说,核心素养主要是关注人如何适应及应对21世纪的变化,如何能在21世纪中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归根到底,对核心素养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人本身。

2. 教育哲学视域下核心素养育人本质的认识

哲学是教育哲学的一般原理,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具体化理论,教育哲学应当在充分肯定已有研究和讨论价值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些需要研究者、管理者和实践者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促进教育者从一个更宽广的理论和价值视野来看待核心素养的相关问题[6]

() 认识论视角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认识论侧重于关注核心素养是怎样提出的,国外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对我国核心素养提出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在对此作出肯定之外,还试图从中西方的一些教育哲学理论中发掘核心素养的提出依据。正如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关注基本知识学习和人类文化遗产传承那样,其认为教育的目的无非就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就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或核心,认为只有掌握了文化,人才能够准确预见各种行为方式的后果,从而达到他期望达到的目的;二是教育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理智和道德的训练,因为这对于个人理智和人格的和谐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强调了要关注基本知识的学习[7]。在核心素养中也提到了文化基础的学习,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8]。要素主义哲学思想虽然被他者冠以保守主义的称号,但并不意味着要素主义提倡的是毫无价值的,正如上述所说那样,强调基本知识学习与人类文化遗产传承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核心素养正是认识到基本知识学习与人类文遗产传承的重要性,才将文化基础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

又如存在主义教育哲学那般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出发点[9]。存在主义者是一种将人的存在作为其基础和出发点的教育哲学,极致肯定了人存在的重要性。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是公认的以“儿童为中心”为基础的哲学思想,强调学生本位的思想,注重学生自然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愈来愈认识到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教育者们关注到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这个时代的重要哲学特征是以人为本,即儿童为本、学生为本。为此,这个时代教育目标的核心将以人的发展为重点,教育行为将关注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4]。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正是对人主体性的重要性的回应,强调学生除了要学会学习以外,还要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养成健康良好的身体等内容,核心素养充分肯定人的主观性以及能动性,给予最大支持去发展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学生主体性的肯定对应了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人的存在以及现实性,印证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

再如孔子强调的学思行相结合的教学哲学思想,正如其思想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表达的那样,既强调会学、会思考的重要性,重要的是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学与思最终都是为了行动服务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儿童的经验,提倡“做中学”,认为实践是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最佳方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0],其充分肯定了实践对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基础性作用。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责任担当看似与实践创新关系不大,但是应明白责任担当是学生在参与社会、国家、国际等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取向,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进行实践。核心素养对社会参与的详细界定明确表明学生参与实践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是孔子学思行结合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现、是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做中学”,强调学生经验的教育主张、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体现。综合以上分析,核心素养的来源具有中西方的教育哲学基础,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教育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对中西方教育哲学的发展,是中西方教育哲学育人的重要体现。我国秉持着取其精华弃去糟粕的教育原则,汲取优秀教育哲学理念融汇到核心素养中,实现核心素养的科学发展。

() 价值论视角

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的提出也将产生多方面的价值。首先是核心素养的提出既肯定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还明确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与传统教学思想关注学生基本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等相比,核心素养在肯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关注学生的人生规划、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生活品质以及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核心素养清晰阐释了知识与技能等内容学习最终是要为人服务的,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能使学生能成“人”,做成“人”以及做好“人”,让学生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安身立命,获得个人发展,成就出彩的人生。

其次是核心素养的提出极大地激活了学校办学的活力、专业性以及衔接性。激活学校办学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在落实核心素养时激活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活力与学生学习活力[11]。在2022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通知》(简称“课标”)中,详细介绍了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中的广泛运用及核心地位,明确了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这个大原则,教师应该怎么学、怎么教、怎么管、怎么评,通过权力下放,极大地授予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自主权,对激活教师教育教学活力有推动作用;同时在核心素养指导下,还强调了跨学科教学、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当这些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成为常态时,将会加强各学科、各年级、各个教师与学生的联动,对激活学生学习活力与教师教学能力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二是推动学校办学专业化,在核心素养实施的背景下,教师的课程理解力、设计力、教学能力以及研究能力都必须得成长起来,教师能力的成长是核心素养有效落实的保障,核心素养贯穿在各个学科内容之中,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意识,加强对核心素养目标指导下的学科进行理解,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落实好、执行好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三是加强了各学段教学工作的衔接。核心素养是“课标”的灵魂,统领着新的课程目标、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内容以及新的评价方式等内容[12],“课标”中对义务教育阶段作了新的学段划分,由之前的三个学段变为四个学段,对每个学段的目标、方式、内容及评价方式等内容作出了清晰的界定,既充分尊重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又增强了学科知识与学段间的连贯性与衔接性。

再次,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社会诉求的回应。人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双重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这就意味着社会对人的影响具有深刻性和根本性,因此,强调人的发展需要关注人的社会价值。“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社会通过核心素养教育满足人的价值诉求想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13]?”除了要培养满足社会现实需要的人才,还要强调培养能够引领和超越社会发展的人,人才的培养既要考虑现实性问题,还要考虑前瞻性问题。核心素养意识到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故强调了全球化与国际理解、国家认同与社会责任感、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经济成长与职业需求等内容。核心素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是实施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人,发展人的关键,人的和谐发展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性动力之一。因此,要关注核心素养价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关注其对学生、学校以及社会有着独特的价值意蕴,三者价值的统一蕴含着核心素养的育人本质。

() 方法论视角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个要素及十八个基本要点构成了完整的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内涵,这要求在落实核心素养时要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唯物辩证法是最根本方法。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看待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在核心素养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要掌握核心素养内部联系及核心素养外部联系,形成核心素养的大局观与全局观意识,统筹核心素养稳步发展;要正确看待核心素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全面的,又是个性化的。总之,在运用唯物辩证法时要采用分析和综合统一、演绎与归纳统一、抽象与具体统一、历史与逻辑统一[14]。除此之外,在认识和学习核心素养时还要运用批判性思维与实践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上,对核心素养有一个正确清晰地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实践性思维的运用是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体现,当学生意识到自身主体性地位时,就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践,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是实践能力的体现,正确的实践活动能够锻炼人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获得能够引发实践思维,因此,在认识和学习核心素养过程中运用实践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促进作用。

3. 教育哲学视域下核心素养育人本质的发展趋势

() 学生主体性地位进一步凸显

核心素养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着力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是为了学,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因此,核心素养在实施落实过程需对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作更进一步的考量。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度认识学生。首先是要基于心理学的视角来认识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认识到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差异,充分肯定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措施;此外要明白学生并非是单向度的人,所谓单向度指的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15],相反,学生是最能清楚知道自己喜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要解除桎梏在学生身上的枷锁,恢复学生本真,实现学生思想解放,思想自由,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更够做学习的主人;

2) 理解学生的需求。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教师是除了家长最希望学生有所成长的人,故而对于学生的学习就会加大强度,希望学生通过高强度的学习得到高分,为以后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但这也的的确确压抑了学生诸多需求,如社交的需求、特长发展的需求等。理解学生需求利于释放学生学习活力,利于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推动学生的发展;

3) 相信学生的能力。就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为什么对“以学生为学习中心”不放心,最主要的就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总认为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师传授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全部来源,但这种观念是有问题的[16]。学生并非一无所知地来到学校,学生是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发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一味的灌输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做好学好学习这件事。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像总舵手一样,把握教学大方向不走样,其余的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权利,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 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构成教育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与实施教学活动。实践作为检验核心素养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核心素养好不好,行不行得通,通过实践就能知晓。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效果还得是看学生的实践情况,要想通过学生实践提高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方式。学生的实践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思维形态的实践,二是付出实际行动的实践。虽然说哲学上讲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但教育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大脑思考完成实践的全过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存在思维形态的实践[17]。思维形态实践的存在意味着要认识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实践的育人本质,在意识形态上认识到实践就是为了培养人、发展人。实践的思维是进行实践的基础,在具备一定的实践思维时,将实践落实到实处才是实践的归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得进行实践,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2) 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行动,只有通过系统的行动,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有所提升。故而,要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一点就是要创造进行实践的机会,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实践,学生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二就是学生在进行实践时要有专门人员的指导,通过专业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实践中受到严重挫伤,侵害其实践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进而提高实践的效率;第三是要对学生实践进行及时的评价,通过评价与反馈,肯定学生实践的成果,纠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失误,实现实践的正向功能。上述两个方面既是回答了何为实践,又回答了如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对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落实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

() 多元价值观念转变

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应用势必会造成价值观念的冲突,如何解决好这些价值冲突有利于核心素养的高效落实。核心素养引发的价值冲突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知识观向核心素养知识观的转变。传统知识观强调知识的获得,基于核心素养的知识观不仅强调知识的获得,还强调了知识是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交往协作的媒介以及自我实现的资源[18],这体现出核心素养知识观强调知识的获得,更强调知识作为工具、媒介等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相比传统知识观知识忽视人性,人为了知识来说,核心素养的知识观倡导知识的生成性,知识的情境性运用,知识的实践性意义,更主要的是倡导知识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

2) 传统评价观向核心素养评价观的转变。传统评价观是一种静止的、终结性的、一锤定音式的评价,是一种注重对知识的评价,其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的无限潜能。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观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全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倡导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倡导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这是一种注重对能力的评价。其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成长,肯定学生发展的无限潜能。核心素养下的评价观扭转为了知识评价而评价的观念,形成知识是为人服务、使人获得成长的评价观念,形成科学、良性互动的评价观念。

3) 传统价值观念向核心素养价值观念的转变。传统价值观强调社会价值凌驾于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完全服从于社会价值,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标取向。而核心素养价值观倡导在满足社会价值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肯定个人价值,个人价值的实现是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传统价值观强调知识本位,强调知识的至高无上,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学生围着“知识”转,而核心素养下的价值观强调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主动性,强调知识为学生成长服务,知识为学生发展服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传统价值观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师主宰着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绝对听从教师的安排,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被忽视,而基于核心素养的价值观即肯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但绝不忽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发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

4. 教育哲学视域下核心素养育人本质的实现理路

() 有效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位置

学生学习主体位置的落实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权力”下放,“权力”下放使得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自主决定学习进程,基于此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二是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权力”下放只是学生学习中心地位有效落实外在因素,在外在因素保障之后,最主要的还是要唤醒学生自身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其才会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身这个内在因素被充分唤醒,其他的外在因素才能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主题地位的落实。因此要鼓励、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要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和条件进行自主学习。

() 注重教学、学习方法的实践性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为了学生能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理想情况下通过教师教与学生学可以具备与掌握那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的,而缩小差距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实践。因此,无论是在学科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还是在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过程中,要强调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从实践中获得对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认识,进一步再形成相关理论,又回到实践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去,循环往复,进而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 加快师生教与学的价值观转变

师生教学价值观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观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方面的转变,这是一种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价值观转变。在教学目标方面,要加强教师教与学生学观念由传统的获取知识向获取知识、形成知识、深化知识、运用知识、反馈知识的转变,要让师生明白教学和学习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对相对恒定知识的获取,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是“活”的知识。因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最主要的任务是要从获取知识、深化和运用知识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在教学过程方面,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选择变得更为灵活多样,教学模式不再拘泥于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采取新型教学模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关系以及体现课堂活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教学结果方面,因为目标的选择与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结果也随之发生转变,教学结果注重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收集信息,从而进行相应的评价,评价呈现出多样化、个别化、差异化的评价结果,因为评价不仅是围绕分数进行,还包括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评价的范围更广,评价结果进一步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5. 结语

基于教育哲学视角来探析核心素养的育人本质有助于厘清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以增强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推动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总的来说,就是要将核心素养真切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明晰学生的培养方向,推动学生朝着多元、个性而又全面的方向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德智体美劳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13-14, 16.
[2] 蔡清田. 素养: 课程改革的DNA [M]. 台北: 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11.
[3] 褚宏启.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1): 1-3.
[4] 杨志成. 核心素养的本质追问与实践探析[J]. 教育研究, 2017, 38(7): 14-2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B/OL].
http://www.scio.gov.cn/m/37236/37262/Document/1602754/1602754.htm, 2024-03-15.
[6] 石中英. 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哲学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 38(9): 36-41.
[7] 唐秀美.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 世界教育信息, 2005(12): 29-31.
[8] 廖伯琴. 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内涵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目标解读[J]. 教师教育学报, 2023, 10(2): 50-58.
[9] 陆有铨.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630.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11] 赵桂霞. 从结构中寻找动力源: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校组织变革[J]. 中小学管理, 2023(4): 17-20.
[12] 金梅芳. 核心素养接力: 道德与法治小初衔接的应然视角[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3): 41-43.
[13] 王汉江, 付光槐. 论我国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38(10): 8-12.
[14] 蒋超, 刘宇. 核心素养的哲学分析与教学进路——从课堂导入的视角看[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8, 9(9): 7-10.
[15] 张良. 论生成主义课程知识观的缘起、内涵及其意义[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 45(7): 33-40.
[16] 余文森.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建立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5): 17-22.
[17] 余文森, 龙安邦. 实践: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行动属性[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3(2): 58-65.
[18] 张良. 核心素养的生成: 以知识观重建为路径[J]. 教育研究, 2019, 40(9): 65-70.